2020秋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把盐放在水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把盐放在水里

苏教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 认识固体 9 认识液体 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1 把盐放到水里 8.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 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 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 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 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 学生材料:每组 3 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 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 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 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 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 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 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 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 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 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 (PPT 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 特征。 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 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 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 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 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 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 1:他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那他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 1:不容易。 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 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 2:大小不同。 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 生 3:他们有轻有重。 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注意重量与质量的区分)(板书: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 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 生 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PPT 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 生回答) 师: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 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 (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 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 粒的形状,(PPT 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 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体。 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三、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2.研究问题(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 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1 号 3 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4.研究问题(2): 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 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PPT 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 明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 出注意事项) 生 1: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 生 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 3: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 生 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桌洞中的实验材料,完 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6.研究问题(3): 师:那有没有办法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 1:将小熊小鸭放到水中,看哪个水面上升的多 师:水的量要怎么样? 生 1:相同 生 2:向小熊小鸭里面加入固体,看加多少能装满 生 3:…… 师: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芝麻进行比较呢? 生: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 度。 师:这两份芝麻的体积是怎么样的? 生:相同 师:两个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生:底部 师: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谁想来前面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 (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 (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 7.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8.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9.小结(……) 四、总结与延申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 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 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 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 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 体积 质量 9.认识液体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 第 2 课。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 认识液体,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质量等方面 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种种性质的认识。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教科书第 27 页 提供了一个场面,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 而且越多越好。课文还提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常见的液体:食用油、 水、蜂蜜、牛奶,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了解它们的性质。这一 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发现液体的 性质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各种性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 第 28 页的第一幅图是比较四中液体的性质,把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 斜放的板上,通过液体流动速度的快慢,说明不同的液体,粘稠度不 同,通过对四种液体的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也是不相同的。第二幅 图是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并重点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第三幅图是 量出 50 毫升的水和 50 毫升的油,在天平上比比看,谁轻谁重?称量 与水体积相同的油和蜂蜜的重量,通过比较说明同样多的水和油,油 比水轻。这里暗含着“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的知识。第二、三幅 图都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得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固定的体 积和质量。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难度也较大。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归纳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想全面认识 一个事物,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 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 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 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 知道了水的基本特征,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 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科学探究: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 象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 差异。 【教学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 积和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 平、等。 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 抹布等。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液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 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师:对了,就是水。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 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板 书课题:9.认识液体)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将液体 的性质谜语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以前学习的水的相关 知识,一举两得。] 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 等都是液体。 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那咱们来 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不是) 师: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流沙是液体吗?(收沙漏) 生: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 大的不同。 3.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也不是,是气体。 师: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 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 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烟雾是气体。 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 就形成了烟。 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 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通过师生、生生交流, 让学生进一步辨析这些物质为什么是液体,既复习了固体相关知识, 又明确液体的概念。] 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 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 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颜色不同。(板书:颜色) 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气味不同。(板书:气味)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 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还有吗? 生:味道不同。(板书:味道)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 书: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板书: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板书:质量) 2.师: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那同一种液体呢?它 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那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 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设计意图:突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事物是复杂的,因此认识事物 需要用多种研究方法。首先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认 识不同的液体,学生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对这几种液体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对液体的黏稠度和流动性有了 认识。]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一)活动:测量液体的体积 1.师:孩子们真聪明!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 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 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这个英文字母 ml 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这个数字表 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 500 毫升的液体。 师: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50 毫升) 师:对。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 少毫升吗?(50 毫升) 师: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我们来 数一数。(10 个) 师: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 毫升) 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 放视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明白了吗?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开 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动脑过程。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思维在前,行 动在后。在设计上每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 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学生设计研究方案。这些设计都 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 手。] (二)活动: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 来比较麻烦? 生:蜂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咱们 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要同时开始流。 3.师: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 么? 学生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我为你们准备 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 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 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谁跑得最快?谁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 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 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流得更慢。 师: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不是。 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 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有。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 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结构性的 材料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在设计上每 项活动前老师都会让学生去动脑想一想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 行合理的猜想。这些设计都会增强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使学 生不再盲目地去实验、去动手。] (三)活动:比较液体的质量 1.师:这些液体的质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咱们在天平上比一比,让相同体积的水和油来玩跷跷板的游戏, 看看它们谁轻?谁重呢? 2.师:(介绍天平)孩子们,这是天平,咱们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这 个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左端的 0 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 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使横梁平衡。然后咱们将同体积的 水和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 师:谁愿意来做质量检测员呢?(找 2 个人)观测一下,里面有多少 毫升? 生:50 毫升。 师:都是 50 毫升,也就是体积相等。现在请这两位同学同时将两种 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其他孩子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到台前操作,老师指导。 4.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质量更重。 水有质量,食用油也有质量,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孩子们,液体虽 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这是液体的共同性质, 几乎每一种液体都同时具备这些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液体有确定的质量,感受同 体积的不同的液体质量不同。]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了液体的性质,其实要想全 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就是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希望大家在以 后学习中,多动脑,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科学,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 对于不认识的液体千万不要随意研究,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好了,今 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在学生的 学习方式上做了一个尝试:摆脱了教师教学生的传统模式的束缚,让 学生自觉建构关于液体的知识,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和发现 者,教师的任务和角色也由“指挥”变成了“伴奏”。教师是真正的 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凸显了学生在真正地、自主地开展科学探 究,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本色。]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 第 2 课中的第 2 课时。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观 察水平面,指导水平面的定义,认识水平仪,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 是否水平。教学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水平面,认识水平仪。教科书的第 29 页通过观察两个瓶子里的水认识水平面,知道人们利用水平面制 作了水平仪。这一环节为后面学生如何测量物体是否水平做铺垫。 第二部分,这部分课本中有两幅图,第一幅图是学生测量窗台是否水 平,第二幅图是学生测量课桌是否水平。第一、第二幅图主要是引导 学生学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学会使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发现水平仪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中低年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 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对于科学研究也有着极高的热情,愿意 积极参与并且动手实验。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只是有限 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水, 也学会了用不同的感官认识物质,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义。 2.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水平仪测量课桌、窗台等物体是否水平。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 象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渗透水平仪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水平面,掌握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水平面,掌握水平仪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水平仪。 学生材料:水平仪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认识水平面 1.师:孩子们,上节课咱们认识了液体,你们还记得咱们讨论了液 体哪些方面的性质吗? 生: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 2. 师:非常棒!上节课咱们讨论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 体积方面的性质。 3. 师:接下来咱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常见液体的照片。孩子们你们看: (教师播放 PPT)飞流直下的瀑布、奔流不息的河水,波涛汹涌的大 海,瓶子里的液体,静静湖面,像湖面这样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 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出示书上两个瓶子里的液体图及水平面的 概念)(板书:水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液体性质的知识,利用有关液体的图片, 让学生感知水平面,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水平面知识的欲望。] 二、感知水平面 1.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里面各装了大半瓶蓝 色的水,现在老师分别往瓶子里放一根牙签,然后将两个瓶子竖直放 在桌面上,请孩子们仔细观察静止的水面。 生:两个瓶子里水面一样,平平的。 2. 师:现在我再将一个瓶子倾斜,待静止后再来观察这两个瓶子中的 水面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虽然瓶子倾斜了,但是两个瓶子里的水面还是这样平平的,牙签 也静静地躺在水面,只不过倾斜的那一个水平面要大一些。 3. 师:是呀。不管瓶子怎样,水面都一直保持水平,这就是水平面。 4.师: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你们看(教师出示水 平仪),这就是水平仪。我们可以用水平仪判断物体是否水平,测量 时,只需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判断所测物 体是否水平。(教师演示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对瓶子里的水并不陌生,但并不一定就水面进行过 观察。因此,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水平面,了解水 平面的定义,知道水平仪的来历及使用方法。] 三、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1.现在就请各小组拿出桌盒里的水平仪来测量一下课桌、讲台、窗 台等是否水平。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以致用,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刚才咱们动手测量了我们的课桌、讲台、窗台是否 水平。 2.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的水平仪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3. 师:你们看(教师出示图片),我们的水平仪主要运用在一下两个 方面:第一是可以用在家庭装修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地板铺设、墙 面施工、门窗装修方面,可以利用水平仪看地面或墙面是否水平。 4. 师:第二是用于检验各种机床和工件的平面度、直线度、垂直度及 设备安装的水平位置等。 特别是在测垂直度是,磁性水平仪可以吸附在垂直工作面上,不用人 工扶持,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了人体热量辐射带给水平仪的测量误 差。 5.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了解什么是水平面,如何使用水平仪测量物 体是否水平,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动手去实践。 【板书设计】 9.认识水平面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相关内 容标准建构的。 本课通过研究固体的混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比较固体 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解释固体混 合前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同时对探究技能“测量”进行了培养和训练, 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研究固体的分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特征或材料性 能将物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固体与液体》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固体物 质——石头,具有代表性的液体物质——水,学习了如何对事物进行 科学观察以及如何用科学语言做出描述,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类比、 描述、归纳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科学探究: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 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 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 的变化。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 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 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 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 网 材料:黄豆 50 克、绿豆 50 克、玉米粉 50 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 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 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 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 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 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 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 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 50 克), 汇报称量结果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 50 克) 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 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 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 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 [设计意图:根据《认识固体》一课的内容,从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 体积和质量入手,转而研究如何通过用工具测量来确知固体的占据空 间和质量,初步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研究固体的混合现 象做好准备。] 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 玻璃杯装的 50 克玉米粉、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 都是 50 克(PPT 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 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 一样。 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 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 150 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 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 150 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 150 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 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设计意图:观察三种固体,并针对固体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提出想要 研究的问题。将三种固体的质量设计为一致,一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 受到等质量固体所占空间是有差别的,二是为了简化学生接下来实验 的操作和计算的过程。此处的讨论,要尽量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讨论的 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混合之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情况。]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 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 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 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 50 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 方法。 PPT 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 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 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也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 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 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 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 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 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 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使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称量颗粒状和粉末状固 体,因此在教学中先引入要借助于工具测量,接着教师通过演示和讲 解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生使用这两种测量工具的方法,帮助学生后续顺 利开展测量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在数据之后得出结论的环节,引导学 生思考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三、应用和拓展 1.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 间变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 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 2.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 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 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请你们想一想,下次课我们再来讨论固体 的分离。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帮忙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分离固体的欲 望。] 【板书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 绿豆 面粉 混合后 质量(克) ** ** ** ** 不变 占据空间(毫升) ** ** ** ** 变化 11.把盐放进水里 【教材分析】 《把盐放进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单元中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 内容的设计,依据物质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2.2“通过 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通过 实验,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和课 程目标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体的物体分 离开来。”本课内容首先通过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这 一活动,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溶解现象,然后设计了三组实验:活 动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让学生知道搅拌和温度, 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并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 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活动二,测量 100 毫升水中能 溶解多少克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 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解物。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 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的简单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 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但 是他们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这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控制变 量的实验,因此,实验前的设计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 中的溶解物。。 科学探究: 4.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 同的。 5.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 —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 过程。 科学态度: 1. 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 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 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 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沙子、盐、碗、矿泉水、白 糖、糖块、勺子。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烧杯 4 只、搅拌棒 1 根、药匙 2 个、冷水、热水、 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 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请看: (播放小视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 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生猜测。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呢? 生: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看(借助实物投影) 生上台演示,发现:都没有隐身。 师:难道他俩说的都是假的? 生:老师,我觉得盐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慢,所以现在它没有 全部隐身了。 3. 师:想让盐快点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回顾溶解现象,同时在观察中发现 问题,从而顺利提出本课时的研究问题。] 二、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量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不要凭空捏造。] 三、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一)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 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实验)对,谁来设计实验,研究“用 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 的盐溶解快。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 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 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 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他设计的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 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对比你们组的记录单,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 察的时间相同。 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做这个 实验要控制不变的量和唯一改变的量,同时感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 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 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 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表示 150 毫升; 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报告单。 3.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最先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 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进一步感知科学的严谨性。] (二)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 研究吗? 1.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1)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 写记录单)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3)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4)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再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本次实验的设计采用半扶半放 的形式进行,再次明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四、得出结论,回归问题 刚才大家用了热水和搅拌的方式,证实了“盐跳进水里,能隐身。” 这句话是真的。 用同样的方法能让沙子也隐身吗?谁愿意上台来试试。 对,科学就需要这样勇于质疑,敢于探究,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态 度。 五、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一)现场尝糖水 1.最近在微信我的朋友圈里,被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碗刷频了, 人们疯狂转发,都说“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 真的吗?如果你认为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你们是 A 组。觉得 不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右边,你们是 B 组。 2.我也感觉很奇怪,于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碗。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师演示:倒进半碗矿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从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请 B 组的一位同学先来尝尝(没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继续加…….(直到孩子们发现没有搅拌) 看来呀,“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假的。 师小结:果然,微信微信,有时可以微微相信,但更多的时候……. 等待我们去验证。 B 组同学敢于质疑,在刚才的这个比赛中获胜。奖励每人一颗奶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辨别微信中一句话的真伪的活动,让学生在亲 自体验中利用所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吃奶片比赛 1.PPT 出示比赛规则: (1)听到“开始”口令后,才能统一把奶片放进嘴里。 (2)不能囫囵吞。 (3)完全吃完的举手示意。 2.A 组同学猜测他们吃得快的方法,猜对的奖励一块糖。 3.提问:有些同学特别爱吃奶片,就想让奶片在嘴里多待一会,该 怎样吃? 4.小结:看来,咬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简单有趣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发 现加快溶解的另一种方法。] 六、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了加热和搅拌能加快盐在水里的溶解速 度,还在吃糖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把物体弄碎,也能加快溶解。 生活中有需要加快溶解速度的事情吗?生举例(PPT 补充) 有需要减慢溶解速度的事情吗?你又怎么做?生举例(PPT 补充)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关于溶解,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结束,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用热水 改变一个 搅拌 加快溶解 其它不变 弄碎 对比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 解物。 【教学难点】 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勺子,酒精灯,放有土、石 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学生材料:刷子、黑卡纸、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加快盐在水里溶解的主 要方法是(生答:加热、搅拌)如果要溶解大块的奶片、冰糖等可溶 物,还可以用到(生答:研碎)的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带领学生回顾加快溶解的方法。] 二、小组实验,探究“溶解度” 1.播放微课,研究盐的溶解度 师:课后呀,爱提问的 XX 同学问老师:如果往烧杯里不停的加盐, 不停的搅拌,会怎样? 生猜测。 师:猜对了吗?让我们眼见为实。这位同学在家自己进行了研究,大 家请看(幻灯播放微课视频) 小结:他用实验告诉我们:在常温下,100 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 36 克的盐,也可以说盐的溶解度大约是 36 克。可见,物质能溶于水的 量有一定的限度。 科学就需要像 XX 同学一样敢想好问勤探索,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做一 个好奇宝宝,更要想办法去解决你的好奇问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不仅可以准确地掌握本实验, 而且为接下来的小组实验做好了示范、铺垫的作用。] 2.小组实验,对比溶解度 (1)师:好奇宝宝们,你们也想亲自测一测这些物体的溶解度吗? (PPT 出示白糖、味精、小苏打) 阅读实验提示: ①每小组选择一种可溶物进行测量。 ②每次加一小勺(大约 2 克)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 ③当溶解的很慢时,半勺半勺地加(半勺大约是 1 克)当无法再溶解 时停止加。 ④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 (2)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论,师及时统计。 小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后,一般 不会关注到其他物质的溶解度情况,也就不能真正建立“一定量的水 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一概念。”课堂上准备除盐外的可溶物让孩 子们亲自动手操作,研究兴趣浓厚,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同时,树立了 科学思想。] 三、想方设法,继续溶解 1.师提问:沉在水底无法溶解的这些物质,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 续溶解呢? 2.生:加热、加水…… 3.验证:师用酒精灯现场加热水;生选一代表加水继续搅拌。 4.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很短的时间验证孩子们的想法,既激发了他们学习、 思考的兴趣,又为他们终身的科学素养做铺垫。] 四、结合生活,学习“分离” (一)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叫小聪的好奇宝宝在家也做了把盐放进水里的实验,可不巧的 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盐都用完了,妈妈炒菜时发现没盐了,爱动脑 的小聪有想办法把盐从水里分离了出来,你能猜到小聪是怎么做的 吗?(生试猜) 2.观看视频,激发思维 师:让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小组讨论分离盐的方法。 小结:用蒸发的方法能分解出水中的盐。 3.小组实验,眼见为实 那你们刚才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味精等,也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 吗? 生分组把浓白糖水、浓味精水、浓苏打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瓶口后 放在阳光下晒。(下节科学课交流)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进一步感知科学的严谨性。] (二)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师提问:这杯盐水,也可以直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干净的食盐吗? (生:不能) 师提问:要怎么办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树叶、树枝这些不溶物从 水中分离出来呢? 2.根据经验,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量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不要凭空捏造。] 3.分组操作,自制过滤器 阅读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①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给瓶盖打孔。 ②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 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过滤器。 ③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4.汇报现象,交流小结。 小结:要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自来水厂的水出水 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服务于生活] (三)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蒸发和过滤的方法,你们还能说一说吗? 五、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1.同学们,把盐放进水里,我们做了好多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满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其实,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你去发现、去探 索。孩子们,让我们做个生活有心人,相信你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 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结束,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在注重 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兴趣、态度和思维更为重要]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溶解有限度 可溶解----蒸发 100ml 水 分离 溶解量不同 不溶物----过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