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文本分析;‎ 本文同样是略读课文,体裁是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合朗读。课文同样在开头部分补充了阅读提示,强调了学习本诗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文中相关的诗句、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延、昔、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并发扬延安精神。‎ ‎3.培养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2.懂得发扬延安精神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点名学生展示搜集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延安并理解延安的文化内涵。‎ 导语: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一幅壮丽而又俊美的画卷。她被称为“中国的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那场翻天覆地的红色革命从这里席卷全国。大家在课下一定找到了许多与延安有关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示例:延安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黄土高原,素有“塞北咽喉、秦地要区”‎ 之称,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接壤;北靠陕西省榆林地区;南接渭南、铜川、咸阳三市。延安历史悠久,古迹名胜荟萃,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有闻名天下的黄河壶口瀑布,还有延安的象征——宝塔山等名山胜景。1935年10月,党中央领导的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这里成了中国红色革命的中心,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这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人民驱日寇、缚苍龙,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独立、解放的史册上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什么?‎ 预设:诗人追寻延安实际上是追寻延安精神,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学生在此时只要把握住“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这一要点即可,如果找到最后一小节补充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更好。‎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本诗作者为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河南洛阳人。他1968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工作。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那时的延安人民比较贫困,作者内心十分难过。改革开放后,延安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91年,诗人因工作关系,再次不定期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深刻感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认为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依然不能丢,因为它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基于此,作者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标出诗的韵脚,明白本诗押的是什么韵。‎ 明确:全诗押的是ɑ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是ɑng韵(第5节为一、四句),韵脚有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知识拓展:‎ 押韵,也作压韵,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押韵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现代诗的韵脚相对古诗来说比较灵活,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间换韵。‎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点名学生带头朗读、识记,同桌互相听写,教师相机指导。‎ 会认的字: 安 日 雨后春 屋 土 辉 一 明 方法拓展:“笋、茅”等可以结合实物图片进行理解;“延、煌”等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延、笋、旦”都是前鼻音;“炕、煌”是后鼻音;“昔”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 ‎◆同音字示例:‎ 延(延安) 盐(食盐) 言(语言) 沿(边沿)‎ ‎◆形近字示例:‎ 炕(土炕)——抗(抗日)‎ 坑(水坑)——吭(吭声)‎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火 炕(土炕) 煌(辉煌) 烧(烧水) 炉(煤炉)‎ ‎◆量词归类:‎ 排:一排排高楼大厦件:一件件电器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茁壮——健壮犹豫——迟疑 反义词:犹豫——坚决灿烂——暗淡 ‎◆词语理解:‎ A.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预设:教师播放“雨后春笋”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竹笋生长的快速感,再联系课文原文,想象高楼大厦层出不穷的画面,从而理解词义。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还可以运用在什么场景里,让学生真正掌握词语的意思。指点学生明白“满目琳琅”其实就是“琳琅满目”,作者调换词语顺序是为了押韵,这在诗歌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在讲述“琳琅满目”的含义时,可以出示一些精致的橱窗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再进行语言上的表述。‎ B.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预设:通过查字典,可以明白“脊梁”这个词包含三个义项。联系上下文可知,最符合诗意的义项就是“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诗中是把宝塔山当作人来写的。‎ C.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预设:引导学生先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然后查字典,准确把握“辉煌”的两个义项,再进行造句训练,熟练运用这一词语。‎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标出每小节的序号,圈画出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卡 ‎①画一画:诗歌每小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用笔标出来。‎ ‎②说一说:一边诵读前两小节,一边想象,说一说你从这两节诗中读到了什么。‎ ‎③找一找: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现实画面?由此生发了什么想法?诉说了什么道理?‎ ‎④想一想:诗中的“延安”指什么?如果失去了会怎么样?‎ ‎⑤诵一诵:把你最有感触的部分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请同桌评价。‎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画一画:诗歌每小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用笔标出来。‎ 预设:学生可以分组朗读、讨论,先明确每一小节的内容,再根据逻辑关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划分层次,最后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第一小节刻画诗人追寻的模样,第二小节写诗人追寻的内容,第三小节写延安的变化,第四小节写科技的发展,第五小节写为什么追寻延安,第六小节写追寻延安的内涵。‎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小节):讲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小节):讲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小节):讲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一边诵读前两小节,一边想象,说一说你从这两节诗中读到了什么。‎ 过渡:对诗歌的理解离不开诵读与想象。请大家放飞思维,跟随作者,一起奔向延安。‎ ‎①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态?‎ 预设:教师展示燕子在春光中翩飞和小树在阳光下、雨露中成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中的氛围,感悟燕子和小树追寻春光和阳光、雨露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实际写的是什么场面。‎ 示例:这一小节用了两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追寻延安精神的赤诚。延安精神就像春光和阳光、雨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蓬勃向上;表现了诗人追寻延安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②“叮咚的流水、梨花的清香、开荒的镢头、讲话的会场”分别代表了什么?‎ 预设:教师引读第二小节,播放相关视频(延安建设、党的领导人讲话片段和歌曲《南泥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其逐一进行解读。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做好斧正工作。‎ 明确: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叮咚的流水”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曾响应党的号召,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的镢头”实际上是讲大生产运动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许多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讲话的会场”实际上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3小题。学习第3、4小节。‎ 预设:教师点名学生接读第3、4小节,借助新旧事物的图片(高楼大厦图、商场电器图、航天飞机图、电子计算机图、破茅屋图、土炕图、破车图),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①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明确:包含的现在的画面——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这代表延安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这代表了祖国科技的日新月异。还包含了过去的画面——破旧的茅屋,表明了延安曾经贫困的生活条件;温热的土炕,是革命年代亲密的军民关系和火热的斗争生活的象征;老牛破车,是指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指延安的革命精神。‎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而他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 明确: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因此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4小题。学习第5、6小节。‎ 预设:教师指名朗读,通过对朗读语气的逐步修正,以及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听读和对比诵读的过程中受到诗歌的情感熏陶,理解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明确:诗人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5)诵一诵:把你最有感触的部分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表达出对延安精神的向往之情。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延安精神孕育于延安,诞生于革命年代,但它不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即使我们的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还是需要延安精神,需要它引导我们继续发展,需要它引导我们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请大家时刻谨记,勿忘延安!‎ 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充满激情的现代诗,继续感受了诗歌的音韵美,体会了诗歌独特的魅力,同时也继续坚定了我们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人生志向。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很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爱诵读的你,可以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出延安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延安的过去与现在。‎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自己对延安精神的追求。‎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结合视频,体会“延安精神”‎ 学习第二节,理解“追寻什么”这一问题。‎ 师: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生: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师:同学们对延安的这些地方一定都比较陌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师放录像)‎ 师: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生1:诗人在追寻那段艰苦而美好的岁月。‎ 生2:诗人在追寻伟人的革命足迹。‎ 生3:诗人在追寻延安精神。‎ 师:请同学们联系刚才观看的录像,以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请自由发言。‎ 生1:延安精神是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生2: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3:延安精神是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 生4: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延安精神并不仅仅包括这些,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赏析:此教学片段中,教师把“追寻什么”作为讲解的重点,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将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由此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