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苏教复习资料练习 专题二 散文阅读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 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1.(开头句段作用题)文章第①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请分析其作用。 答: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引用墨西哥作家名言的作用,那么首先就要明确作家的名言的意思。“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说“死亡就意味着生命彻底结束”,再看这句话之后作者的进一步说明,知道这一段强调的是,死亡就是“永远没有了,没有了”。由此可总结出内容上的作用。而结构上的作用则可联系下文去分析。 答案:①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②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形成对比。 2.(整体行文思路分析题)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 解析: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④,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⑤~⑦,追忆怀念母亲;⑧~⑨,找到疗救方法。 答案: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来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 3.(结尾句段作用题)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后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后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 ,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1)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倒数第二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示例2)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医治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风吹四季 李天斌 风是从一朵桃花上出现的。一朵桃花白里透红时,人们便看见风在吹了。风似乎只微微地翻了翻身子,便把春天最后的一缕寒气给吹跑了,就把第一缕暖暖的阳光带出来了。风就像一双柔情的纤纤细手,只在一朵桃花上轻轻一拂,残雪便已褪尽,季节就温润了起来。 花事渐深时,一抹抹的绿便凸了出来,风不断旋转着,及至要飞起来了。一只只蝴蝶从它身边飞过,一声声鸟语自阳光上滴落在它的眉眼里,一支支民歌从山野四周簇拥着它,一切终于就有了梦的感觉——风终于真正飞起来了,就像一个飞天的女神,如梦如幻;在它飞过的地方,早已经是碧草遍地,绿染天涯。 整整一个夏季,风似乎就栖在那花枝上,把所有的可能都留给了其他事物。花儿们一朵接一朵地从枝头冒出来,一枚枚绿叶依然在做着春天的梦;一株株玉米和稻谷在不断拔节,但这一切也都是宁静的,尽管能听见它们往上长的声音,尽管可以触摸到它们热烈纷繁的心跳,但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一切都只在潜滋暗长中。 屋檐下某个老人,也被这宁静引入了止息之境。老人先是眯着双眼,一直想要寻觅风的影子。老人显然失望了,除了沉寂外,老人在空中晃动的双手什么也没抓住。失望了的老人忍不住轻轻碰了碰脚下打盹的一条老狗,老狗也很老了,它显然刚从睡梦里醒来,但只微微地睁开眼睛看了老人一眼后,复又跌落进它的梦境了。老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索性耷拉着头,随着老狗酣然入睡了。 风吹向村子。 石头门内,便是一堵堵院墙,修筑院墙的人多年前就埋进了泥土,此时居住在院墙里的人也老得不能再老了,就像墙头上斑驳不堪的颜色。老人早在十步之外就听到了向自己逼近的风的声音,老人似乎也做好了一切准备,一动不动,正襟危坐,就像一个入定的老僧,在迎送人世最后的时刻。于是奇迹发生了:风停下了,岁月和时间似乎都停下了, 一直飘着的雨也停下了,荒野里徘徊的那只羊,立在那里神情惘然,像一尊隔世的塑像,仿佛在凝神倾听神的旨意……一切似乎都在为其行注目礼,一切似乎都在瞬间获得一份庄严。 风却很快又吹了起来,并迅速地揭起了一块瓦。瓦块下已经人去楼空,蛛网遍布,从前的物具七零八落;有几株野草,虽然也枯萎了,但完全可以想象它们在春天里迫不及待地想要占据这个角落的样子;几只山麻雀,独辟蹊径地飞到这里觅食——总之是,人的气息早已消失,空空老屋之下,只剩沧桑与荒芜。 不单是这座老屋空了,很多老屋都空了,包括那些新修建的房屋也是空的。很多年了,房屋建好后,人却像一只候鸟迁徙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当他们死在他乡或是老得不能动了才会回来,他们只是把这屋子当作最后的收身之地,当成了通往南山墓地的最后的驿站。风显然有些沮丧,甚至乱了分寸,这不,在获知一个村子的真相后,风的脚步竟然有些踉跄了,甚至还觉得寂寞与孤独了。 风发现了一群奔跑过来的身影,他们迅疾如风,等风看清他们时,已是一片模糊的背影了。但风还是发现那背影似曾相识——对了,他们不就是刚刚在夏季里奔跑着并还受过自己眷顾的那群孩子么?现在,他们的背影咋这么快就涂上沧桑的颜色了?现在,他们似乎约好似的一起在雪地里奔跑,似乎还有意地要从风的眼皮子底下飘过,他们是想要告诉风什么吗?——风忍不住就有些惶恐,甚至是胆怯了——也许,在迅速长大的故事里,就藏着风所不知道的秘密。 风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一缕炊烟远远地在村子的一角升起,尽管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但当炊烟重新升起,风还是在第一时间辨别出了那熟悉的颜色——有可能是迁徙他乡的人回来了,也有可能是新的生命诞生了。风忍不住就感慨起来,风懂得,只要还有炊烟,村子就不会彻底变空;只要还有人的气息,一个村子的希望也就还可能如春天一样重新来临——这样一想,风便忍不住整了整衣襟,准备转身了。风知道,到该回去的时候了,该回去在一朵桃花上等待另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4.文章从“风是从一朵桃花上出现的”写起,有何用意? 答: 解析:文章从“风是从一朵桃花上出现的”写起,从内容上看,“一朵桃花”暗示了春天的来临,这表示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四季的变化,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从结构上看,既照应文章标题,又与文章结尾处的“该回去在一朵桃花上……”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一朵桃花”暗示了春天的来临,这样写说明文章的行文脉络是从春天写起的;②从结构上看,“风”“一朵桃花”既紧扣文章标题“风吹四季”,又与文章结尾“该回去在一朵桃花上……”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5.文章第二段描绘了花事渐深时的美丽景色,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从修辞手法上看,这段话运用了比拟、排比、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如“就像一个飞天的女神”就运用了比喻手法;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如“蝴蝶从它身边飞过”是视觉,“鸟语自阳光上滴落”是听觉;从语言表达上看,运用了叠词,如“一抹抹”“一只只”“一声声”等。明确了这些,并答出运用这些艺术技巧的效果即可。 答案:运用比拟、排比、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采用叠词,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写出了花事渐深时生机盎然的景象,极富艺术感染力。 6.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文章的叙述线索是贯穿全文的。本文的每一段都是围绕“风”来叙述的,由此可知“风”是线索。线索的作用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来进行思考。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便于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从情感表现来看,文章将“风”拟人化,以“风”的视角来抒发情感,更亲切,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实,更具有感染力。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便不难得出答案,注意思考要全面。 答案:线索:风。作用:①以“风”为线索,贯穿全文,便于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②以“风”为线索,将“风”拟人化,以“风”的视角描写四季,便于抒发作者的独特感受,使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7.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题目“风吹四季”和主要内容进行思考。文中写春夏的生机盎然,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写秋冬村庄的“沧桑”,表现了对村庄的眷恋和对村庄“老去”的感伤以及对村庄未来的期盼等。从这些方面思考,就能准确解读出文章的意蕴。 答案:①对自然美景的喜爱;②对古老村庄的眷恋;③对村庄“老去”的感伤;④对村庄未来的期盼;⑤对物是人非、自然永恒的感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