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课件4 人教版必修4
第 12 课 苏武传 班固 新课导入 艰难困苦最能玉汝于成,沧海横流中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抉择。在这样的选择面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让我们学习他,崇尚他!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与《史记》比较)。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 3.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5.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班固:史学家 , 文学家。 作者简介 家庭:父亲(班彪)和班氏三杰 弟弟 —— 班超 ( 投笔从戎 ) 妹妹 —— 班昭 ( 续 《 汉书 》 、 《女四书》 ) 作品:史学巨著 ——《 汉书 》 经学 —— 《白虎通义》 辞赋 ——《 两都赋 》 (四大家) 诗歌 ——《 咏史诗 》 (最早) 1. 苏武(前 140 年 —— 前 60 年), 本文 写了苏武多少年? 只写了 19 年。 2. 所写的这些年里,每年的经历都写了吗? 没有写全部经历。 3.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 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整体感知 4. 紧扣课文第 1 自然段,试归纳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苏武是苏建(代郡太守,华夏志士)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理清思路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 出使 匈奴,被 羁留 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 归汉 。 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 1-2 段)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二、( 3-8 段) 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三、( 9-10 段)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1.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文本研读 2. 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3.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 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5. 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 1 ) 叹惋、敬佩 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 2 ) 欣慰 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反衬 自然环境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 苏武是汉武帝时派往匈奴的一位不辱使命的使节。 作者通过出使、被拘、劝降和归汉等情节。 凸现了一位 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始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忠贞爱国的真君子形象!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私情不能动”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主题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