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课件2 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 班固 19 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洒在大汉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 擎 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可以说苏武是 我们民族的脊梁 。 苏武,中国西汉大臣。 ( 前 140— 前 60) 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 100 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 81 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 节选自 《 百度百科 》 苏武庙及苏武雕像 苏武墓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 ( 今陕西咸阳东北 ) 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 (89) 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者简介 家庭 妹妹:班昭 父亲:班彪 弟弟:班超 ( 续写 《 汉书 》) ( 投笔从戎 ) 《 两都赋 》 作品 史书 辞赋 《 汉书 》 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 汉书 》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它记录了汉高祖元年 ( 前 206) 至王莽新地皇四年 (23) 共 230 年的历史,共 100 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关于 《 汉书 》 《 史记 》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 汉书 》 :本纪 列传 表 志 纪传体史书 :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 汉书 》 的价值 史学 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 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 苏武传 》 内容 作者 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三 部分 ( 第 9-10 段 )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第二 部分 ( 第 3-8 段 ) 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 一部分 ( 第 1-2 段 )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部分 ( 第 1 、 2 段 )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身世 少以父任, 兄弟并为郎。 分析课文 “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严酷 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 单于益骄 ”, 第二 部分 ( 第 3-8 段 ) ,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 卫律 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 艰苦的生活条件 来消磨苏武的斗志。 第三次是 故友李陵 劝降。 第一次招降 是 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招降 第二 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 地窖 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 北海 让他牧羊。 然而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 汉节 ── 国家民族的象征 ,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 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 自然环境 做斗争。 第三 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 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 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 《 汉书 》 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而 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课文 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 ! 第三部分 (9 段 -10 段 )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苏武 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一、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 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 写作特色 作者 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为了 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二、运用对比手法。 1. 苏武 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 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 思考探究 “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后来 ,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 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明确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2. 卫律 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 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明确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 3. 对于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