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立即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是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 - 26 - 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 在传播活动中, 从众是指个体 (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范”,并为话题提供示范视频,引发了众多受众的模仿,截至目前此话题阅读量超过26亿人次。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了爆炸式的传播。 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与载体,短视频突破了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两微”传播,丰富了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虽然存在短视频“短小微”局限、所传达的内容不够深入、视频制作者水平不高导致视频质量不够精致等问题,但目前,短视频依旧处于风口位置,传统文化传播者在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挥受众主导地位、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产出的同时,也要寻求更为深入的传播方式。 摘编自郝玉佩《短视频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B. 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 - 26 - C. 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 D. 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 B. 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C. 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D.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 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 C. 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D. 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项,“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中“观看短视频”遗漏信息,原文有限定语,“观看知识类短视频”。 B项,“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中“都想”说法绝对,原文是“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 - 26 - C项,“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说法因果倒置,据原文“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可知,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的提高改变了以往的审美观念,并追求“美而不同”的新境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述有误,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B项,“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说法有误,据原文“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可知,“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引发关注的现实存在,是客观因素,而非主观因素。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6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 26 -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D 6. - 26 -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说法错误。“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可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可以有效防控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分析可知,是我国部分地方政府,选项扩大了范围。 B项,“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说法错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错,结合原文“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可知,文中并没有涉及甲型H1N1流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选项于文无据。 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错误。“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提升”说法有误,应急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重视、各级迅速防控,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等原因。 - 26 -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结合“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分析可知,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结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分析可知,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结合“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分析可知,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6 - 立 正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ー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调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开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顿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停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宇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啊!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 26 -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叫“红卫兵”給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将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提,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B. 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C. 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D. 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顽固不化的战俘形象。 8. 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好。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的理由。 9. 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请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 【答案】7. D 8. - 26 - 答案一:更喜欢原题,理由如下:①结构上,“立正”这一动作贯穿全文,小说紧紧围绕这个点,以连环式情节链贯串全篇,一波三折,曲折有致。②人物塑造上,通过一次次“立正”,人物形象不断丰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不断加深。③主旨上,主人公的命运因“立正”而起伏跌宕,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④表达技巧上,因“立正”而被彻底剥夺“站立”的资格,形成了反讽、荒诞与黑色幽默的效果。 答案二:更喜欢“改造”,理由如下:①内容上,小说的主体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围绕“改造”是否成功来展开情节。②主旨上,主人公被打断双腿,上身仍在轮椅上立正,宣告“改造”彻底失败,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③人物塑造上,在一次次“改造”中,逐步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9. ①孔乙己除了断腿,还“断”了(丧失了)谋生能力与做人的尊严。他百无一用,穷困潦倒,最终因“窃书”被打断双腿,被人践踏、嘲笑。②本文主人公除了断腿,还被扭曲、摧残了人性,“断”了(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完整的人格。主人公历经数次“改造”先被打成条件反射式地“立正”,积习难改,最终因“立正”被彻底剥夺了“站立”的资格。人性、思想和尊严被“立正”、被扭曲、被摧残。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顽固不化”表述不当。由原文“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而且哭着请求“我”打他一顿,帮他改正一听到蒋介石就“立正”的习惯,可知主人公并不是顽固不化,他想改造成一个新人。小说中“不惯立正一被迫立正一习惯立正一一因立正断腿一一轮椅立正”这些情节深刻揭示了历史和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故选D项。 【8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或联系现实作答。本题要求答出“改造”和“立正”哪一个标题更好,考生需要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小说内容、情节结构、主旨表达、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考生可答更喜欢“立正”,也可答更喜欢“改造”。如答更喜欢“立正”,可答出“立正”贯穿了全文,串起了全文的情节,又使情节发展曲折有波澜;主人公的命运与“立正”紧密相关,他由不习惯立正,到被迫立正,到习惯立正,再到因立正而被打断腿,最后在轮椅上还在立正,人物形象不断发展,悲剧性不断加深;揭示了历史与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的主题;具有反讽意味等。如答“改造”更好,则可从人物战俘的身份,需要改造;小说主要内容写的是对一个战俘的改造过程;改造失败凸显了社会扭曲人性的主题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这里的“断”指的是精神和能力的缺失,也就是要求考生分别结合《孔乙己》和本文分析出孔乙己和本文主人公在精神和能力方向丧失了哪些正常人应该具备的东西。《孔乙己》中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可见他丧失了谋生和能力和做人的尊严。本文主人公听到“蒋介石”三个字就会条件反射地立正,无法控制自己,最终因“立正”而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可见他的人性被摧残,思想和尊严都被践踏了。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赏析。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综合上述思考确定是原标题好还是新标题好,得出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谢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履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 26 -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关。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 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 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 - 26 -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14. 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2)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14. 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刘邦是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是说“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屠烧咸阳而去”作“项羽与诸侯的军队”的陈述部分,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和C项; “者”用于句末,与“也”搭配表示判断,其后断开。“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是“具得秦图书”的原因,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可以排除B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故选D。 11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A项,“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错误。“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误,于文无据。结合“群臣皆莫敢言”分析,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原文没有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可”,认可、赞同;“从事”,做、施行;“辄”,连词,就;“便宜”,最合适的方式;“闻”,使……知道。 第二句中,“徒”,只是;“议论”,发表见解;“不战”,从不上战场;“顾”,表转折,却,反而;“何也”,表反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筛选、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要结合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 26 - 根据上文“淮阴侯谋反关中”,淮阴侯造反引起了刘邦的警觉怀疑,萧何“徒持文墨议论,不战”却位居高官,对萧何“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表现出的是对萧何忠心的怀疑,最后萧何拒绝封赏的事实证明召平的担忧是对的,因为“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说明刘邦是以此试探萧何是否怀有二心。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 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 26 - 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5.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16.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 26 -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送柴侍御》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以为轮 (2). 使之然也 (3).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去以六月息者也 (5). 海内存知己 (6). 天涯若比邻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抟、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_______,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________的当下,必须________、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 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 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D. 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 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 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 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 26 -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溢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 语境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快,所以用“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语境是指在人工智能下“刷脸”的常见,所以用“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语境“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所以用“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语境是指提前做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所以用“未雨绸缪”。 故选D。 【1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C、D;B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排除C;“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排除A;“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成分残缺,残缺宾语“措施”,排除D。 故选B。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在1955年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元帅军衔及勋章授予典礼上,林彪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虽然本人未到场),____________________。纵观林彪的一生,其成功,__________________;其失败,也是政治上野心膨胀的结果。军事上,他战功卓著,在长征、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位高权重,成为党内的二号人物。其后期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与中央相左,反对毛主席,甚至要杀害毛主席已达到自己篡党夺权的目的。给党和国家在国内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林彪一辈子也没超越自己的老师聂荣臻和叶剑英。 【答案】(1)超越了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师聂荣臻和叶剑英。 (2)是军事上与政治上双重发力的结果。 (3)政治上,他紧跟中央,拥护毛主席。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情境补写类试题的思路是一定要找准相照应的语句后再组织答案,如第一句对应的是最后一句“没超越自己的老师聂荣臻和叶剑英”,第二句和后面“军事上”和“政治上”两个方面构成总分关系;第三个空应该填“政治上”成功的一面。 22. 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天平链”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 - 26 - 北京互联网法院秉持“中立、开放、安全、可控”的原则,主导组建了“天平链”。“天平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多方参与、防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解决了互联网审判当中电子证据的取证难、存证难、认定难“三难”问题,是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典型应用。在司法实践中,天平链一方面可以对当事人上传到电子诉讼平台的诉讼文件和证据进行存证,防止篡改,保障诉讼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进行过天平链存证的诉论证据进行验证,解决当事人取证难、认证难的问题。作为我国探索互联网空间司法治理创新、建立新型法治服务模式的重要平台,“天平链”正在构建全球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电子证据司法治理生态。截至目前,“天平链”已经接入以央企、大型金融企业、互联网领军企业、专业司法服务机构等为代表的18家高可信节点、25家应用单位。 【答案】天平链是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组建,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互联网审判中的证据问题的电子证据平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属于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分析文段,首先要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天平链的“邻近大概念”是电子证据平台,然后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本质特点就是筛选题干提供的材料,把它变成修饰成分,第一个特点是“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组建”,第二个特点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第三个特点是“解决了互联网审判当中电子证据的取证难、存证难、认定难‘三难’问题”,可概括为“解决互联网审判中的证据问题”。最后按照距离中心词由远及近的规则排列定语的语序,用这些修饰成分修饰作定语修饰“天平链”。以“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可得:天平链是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组建,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互联网审判中的证据问题的电子证据平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列宁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也是会被推翻的”。南京长江大桥壮观巍峨的主楼侧壁上镌刻着毛泽东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时指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 26 - 早在九百多年前,王安石“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时,便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惊世之言。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银川一中高三年级开展“国家与人民”主题班会,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爱国爱民,强我中华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爱国爱民,强我中华”! 祖国是最可爱的,我们都把祖国比作母亲,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自然也应该都热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山河壮丽,风景优美,还有近十三亿的兄弟姐妹,更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此雄伟美丽的国家,怎么不让人深深地热爱呢? 不过,我们的国家在过去又是历经艰难困苦,伤痕累累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虽然能带来历朝前中期短暂的清明与稳定,但到了后期就又开始腐朽不堪,百姓被迫揭竿而起,战火缤纷,国家悲泣,王朝反复轮回。特别是到了专制社会的王朝末年,外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无数侵略者像一群野兽一样,贪婪无耻地闯入国内攫取利益。后来,更有东瀛之国利欲熏心,小蛇欲吞大象,竟然妄图霸占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起抗争,历经八年终于取得了胜利。伟大的国家离不开伟大的人民,正如材料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民主制度是社会的进步,有广大人民的广泛支持,我们的国家实现了独立,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都有了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当然,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以之为我们发展所用。另外,我们自身也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深化改革,不断进步。习总书记说:“ - 26 -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在新一代领导人带领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人民生活会更富足安乐。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永远不能忘记过去的百年耻辱。外国的条件再好,终究不会有自己的国家亲切,我们要发奋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让中国早日跻身强国之首,让华夏儿女因生长在繁荣昌盛的国家而扬眉吐气、自豪欣慰。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心装一份大爱和责任,为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富足而自强不息拼搏不已!让我们爱国爱民,强我中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通俗地讲,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比新材料作文写作多了具体任务(要求)的作文题型。它与新材料作文并不矛盾、对立,它是新材料作文题型的一种拓展、变式。我们先来看本次作文题目的构成,分别列举了列宁、习近平、王安石的名言作文引发思考的材料。三则材料观点话题一致,都在强调一个国家人民的重要性,这也恰合了以民为本,,尊重民意,讲求民主的思想。“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银川一中高三年级开展“国家与人民”主题班会,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这是人物指令部分,要求围绕“国家与人民”的主题,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身份是高三学生。班会主题是关系型命题,国家与人民并重,而所给材料强调人民之重要,写作时中心论点两可之间,既可以顺应材料性质,强调国民的重要,也可以两相并重。如写成议论文,可以先提出观点,如爱国爱民的精神,然后可以结合课本学过的一些爱国志士的行为来论述,如屈原、文天祥、岳飞、李大钊等。还可以从国家发展方面分析论述,如科技的进步,人民的自强,如07年“嫦娥奔月”、08年“神七”升空、09年中俄联合探测火星、12年“嫦娥二号”再度飞空等,这些科技成果,也是科学家(人民)的爱国精神的凝聚。最后,可以发出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热忱的爱国爱民之心。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1)忠于祖国,热爱人民 (2)为国为民,匹夫之责 (3)有国才有民,有民才有国 (4)民与国,鱼水情 - 26 - 可用素材: 1、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摇篮,她以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因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爱国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屈原在郢都被攻破后,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高吟《离骚》,愤然投江。范仲淹被贬后,发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长叹。而林则徐在被流放后,写下了“为利国家生死以,完固祸福趋之”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勇于担当,坚守责任,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国复兴号这艘巨轮,也在每个人的担当之下驶向远方。担当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从古至今,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还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魏源,他们都怀有一颗赤诚心,为他人,社会乃至国家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2、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谈话,受到无数网友激赏:“大家,大气,大格局”,不少网友更是直言被“实力圈粉”。实力,不是比谁嗓门大;自信,不是比谁调子高。任正非被点赞,不只是因为妙语连珠,也不只是因为正“非”——为华为正名,更因为他的一席话道出了常识,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让人深受启发和共鸣。一个个论断,既自信又清醒,既务实又宏阔,让人深切感受到一名中国企业家立足中国、拥抱世界的开放情怀。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甘赴疆场,扫平敌寇,恢复中原,是一种责任。当地震来临,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救援队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开赴四川灾区,全然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那种淳朴的大爱真情,是一种责任。莘莘学子“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科技之崛起,而不辞劳苦,学海行舟的执着拼搏,是一种责任。铁肩担道义,大才铸华章,沉甸甸的责任造就人生的壮观。 4、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要注意培养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志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从小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行文结构: - 26 - 开头有称呼和问候语,结尾有收束全文的标志语,标识了发言稿的特点。题目“爱国爱民,强我中华”既照应了材料和班会主题,又彰显了中心论点。正文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强调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民,人民的富足离不开国家的强盛,论证了国家与人民的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正反对比突出观点,引用名言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性。开头段“祖国是最可爱的,我们都把祖国比作母亲,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自然也应该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与结尾段“我们要发奋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让中国早日跻身强国之首,让华夏儿女因生长在繁荣昌盛的国家而扬眉吐气、自豪欣慰。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心装一份大爱和责任,为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富足而自强不息拼搏不已!让我们爱国爱民,强我中华!”遥相呼应,突出中心论点,结构严谨。 【点睛】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