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

课时作业15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材料反映的教育方针是( A )‎ A.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 B.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扫盲,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的特点,故A项正确;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文革”时期,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是在8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90年代的教育方针,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B )‎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解析: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所以应选B项。‎ ‎3.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要求纠正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政策( A )‎ A.顺应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引发了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 C.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解析:结合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实行“一大片”外交方针,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外语教育语种进行了调整,故A正确;50年代末中苏关系已经恶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是最主要影响,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4.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有可能拍摄于( C )‎ 4‎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十年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下列对1977年恢复高考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C.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D.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体现 解析:“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关于恢复高考的正确表述,排除。‎ ‎6.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意在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B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在短时期内已经实现了普及 B.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我国高等教育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 D.我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是与经济发展一致的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并不是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本题比较的主要是高考录取率,而录取率从不足百分之五增长到百分之七十多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故选B项。‎ ‎7.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B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4‎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文革”结束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除;紧扣题干中“1985年5月”,联系时代背景,可知为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1985年我国进行了如题干中的教育改革,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出。‎ ‎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制度 ‎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解析:“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提出于建国初期,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于1983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清政府正式下令各省督抚选派学生赴日留学……至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已有100多人。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又增加到280余名,1902年为500多人,1903年1 300多人,1904年达2 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的影响,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8 000多人。‎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体育,应有尽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摘自王晓秋《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材料二: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 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 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苏联的高等院校、企业、设计院和科研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年到1962年有8 000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有11 000多名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学校学习……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 500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 ‎——摘自《中国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及新中国初期留学特点的不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两个时期不同留学特点的主要原因。(10分)‎ 4‎ 答案:(1)不同:晚清留学目的地主要是日本,学习专业多为政法和陆军;新中国初期留学目的地主要为苏联,主要学习工程技术等专业。‎ ‎(2)原因:晚清:学习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经验;清末“新政”实行;中日相距较近(来往方便,费用较少,习俗相似等)。‎ 新中国初期: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根据材料二“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 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可知新中国初期,中国留学生主要到苏联学习。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晚清时期,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影响”;中国留学生大量赴日留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到苏联留学的原因主要从新中国奉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回答。‎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