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盎然(àng) 哽咽(yān) 言简意赅(gāi) 吝啬(sè) B. 琐闻(suǒ) 呵叱(chì) 乳臭未干(chòu) 嘀咕(dí) C. 自诩(yǔ) 演绎(yì) 坚持不懈(xiè) 麋鹿(mí) D. 石榴(liú) 粗糙(cāo) 熙熙攘攘(rǎng) 揶揄(y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哽咽”的“咽”应读“yè”。 B项,“乳臭未干”的“臭”应读“xiù”。 C项,“自诩”的“诩”应读“xǔ”。 故选D。 【点睛】 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履历 逻辑 自得其乐 其貌不扬 B. 时髦 胖墩 眼急手快 罪魁祸首 C. 薪水 隐满 战战兢兢 鸡毛蒜皮 D. 嘲讽 诽谤 俗不可耐 茅赛顿开 【答案】A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B项,“眼急手快”的“急”应为“疾”。 C项,“ 隐满”的“满”应为“瞒”。 D项,“茅赛顿开”的“赛”应为“塞”。 故选A。 3.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语,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 摇曳—摇动 辛辣—尖锐 B. 惆怅—忧伤 吝啬—慷慨 C. 绚丽—斑斓 动荡—安稳 D. 惶恐—镇定 荒僻—繁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A项,摇曳:摇荡。摇动:摇东西使它动。二者是近义词。 辛辣:比喻语言、文章尖锐而刺激性强。尖锐:敏锐而深刻。二者是近义词。 B项,惆怅:伤感;失意。忧伤:忧愁悲伤。二者是近义词。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慷慨:不吝惜。二者是反义词。 C项,绚丽:灿烂美丽。斑斓:灿烂多彩。二者是近义词。动荡: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安稳:平静;安定。二者是反义词。 D项,惶恐:惊慌害怕。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二者是反义词。荒僻:荒凉偏僻。繁华:繁荣热闹。二者是反义词。 故选D。 4.下列词语词性完全相同的是 A. 学生 一圈 扩大 碧绿 B. 善良 嫉妒 陡峭 后面 C. 他们 傍晚 消失 怀念 D. 河流 附近 友谊 情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性的掌握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动用平时的积累,一般要把所考查的词语放到句子中,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A项,四个词语词性依次为:名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 - 22 - B项,四个词语词性依次为: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名词。 C项,四个词语词性依次为:代词、名词、动词、动词。 D项,均为名词。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全都是褒义的一项是 A. 大家都没想到,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也在处心积虑地牟取私利。 B. 她总是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C. 在首战失利情况下,中国队的队员们仍然不屈不挠,斗志昂扬。 D. 张警官明察秋毫,把那个老奸巨滑的骗子绳之以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感情色彩。它指的是词语中附着的人们对所描述对象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词语一般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这种题需要弄清具体的感情色彩定义,而且对词语的含义比较熟悉。 A项,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又 有很高的声望。(褒义词) 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贬义词) B项,鸡毛蒜皮:比喻轻微琐碎无关紧要的小事。(贬义词) 斤斤计较:形容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也要计较。(贬义词) C项,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褒义词) 斗志昂扬:战斗意志高 昂旺盛。(褒义词) D项,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褒义词) 老奸巨猾:形容世故深,极其奸诈狡猾。(贬义词) 故选C。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 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 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 。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承载、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A. 传播 恪守 规则 B. 传承 保守 规则 C. 传承 恪守 准则 - 22 - D. 传播 保守 准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传播:传送或散布;广泛散布;使普遍知道。传承:更替继承。传承是在传播的基础上继承,侧重传播;承传是在继承基础上传播,侧重继承,先后次序不同,侧重点不同。家风要继承,故第一空填:传承。恪守:谨慎而恭顺地遵守。保守:保持使不失去;维持原状,不求改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需要“恪守”,故第二空填:恪守。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准则: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根据句意,第三空填:准则。故选C。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让“达康书记”火了,其扮演者吴刚多年坚守话剧舞台、磨砺演技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B.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努力改变城市面貌。 D. 清晨,村庄静谧,炊烟袅袅,鸡犬不宁,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B项,开卷有益: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C项,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D项,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十分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是贬义词。此处应是说乡村十分静谧祥和,该词与此语境不合。 故选D。 - 22 -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8.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 他回忆起过去的日子,从回忆中,他总找得到安慰和力量的。 B.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就在长时间的流亡岁月中,他逐渐形容了自己的关于宇宙的理论。 D.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业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成分赘余。应去掉末尾的“的”。 C项,搭配不当。“形容了……理论”不能搭配,应是形成了……理论。 D项,语序不当。应是先“发现”再“解决”。 故选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9.在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感动中国”评委会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__,__,__,___。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 22 - ①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②深深植入当代世界 ③帮人类渡过一劫 ④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 A. ③②①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帮人类渡过一劫”应该是最终的结果,应置于最后。排除A、B项。“深深植入当代世界”的主语应该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排除D项。 故选C。 10. 选出下列短语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语文老师 感情真挚 可爱的中国 分外妖娆 B. 聪明伶俐 漂亮美观 老师和同学 勇敢顽强 C. 格外清新 统筹方法 最可爱的人 洗洗手绢 D. 态度严肃 主要原因 北京立交桥 新闻记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B项都是并列短语; A项“感情真挚”是主谓短语,其它都是偏正短语; C项“格外清新” “统筹方法”“最可爱的人”是偏正短语, “洗洗手绢”是动宾短语; D项“态度严肃”主谓短语,其它三个都是偏正短语。 11.下列各项,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知道条件很艰苦,他还是加入到山区支教的工作中来非常热心地。 B. 知道条件很艰苦,他还是到山区支教的工作中来非常热心地还是。 C. 知道条件很艰苦,他还是非常热心地加入到山区支教的工作中来。 D. 知道条件很艰苦,他非常热心地还是加入到山区支教的工作中来。 【答案】C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具体考查的是语序问题。A项,“非常热心地”不能置于最后,应置于谓语之前。 B项,“非常热心地”是状语成分,不能置于最后,应置于谓语之前。结尾的“还是”赘余。而且缺少谓语。 D项,“非常热心地”与“还是”语序不当。二者应该交换位置。 故选C。 12.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我在茂密的橄榄林中,寻觅着枝头上的小小青果。 B. 青海湖的水波像梦一般飘忽,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 C. 夕阳的余晖在山坡上徘徊,陪伴着流连忘返的游客。 D. 杏花村的酒醇美甘甜,十里地外就能闻到酒香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B项,结合“青海湖的水波像梦一般飘忽”“就是梦的眼睛”分析,使用比喻修辞;C项,结合“徘徊”“陪伴”等分析,使用拟人修辞;D项,结合“十里地外就能闻到酒香了”分析,使用夸张手法。故选A。 1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先生。 B. 那主席火了,粗鲁地从头到脚打量了贾里一番,说:“我正忙着呢!” C.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D. 清兵卫又被骂作“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能力。做这种题需要先明确并且牢记标点符合的用法,平时多练习,考试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 - 22 - D项,如果引号里的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成了别人所说话的部分,即做了句子成分,引号内部不再独立加标点。“没出息的孩子”是句子的宾语,不能独立存在。所以里面的感叹号应该去掉。而且应在引号后加逗号,与下一个句子隔开。 故选D。 1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 小时候/乡愁是一杖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项,“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分析错误。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此,这三句应是从上文的抑郁惆怅转到乐观旷达。 故选A。 15.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 22 - 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D.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种题需要平时积累,时常记诵。在背诵诗歌的时候同时也要记诵诗歌的作者、时代以及相关的其他文学常识。 B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两句,全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故选B。 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 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C. 妻妾之奉 奉:侍奉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17.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22 - A. 二者不可得兼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18.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答案】16. A 17. A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A项,“死亦我所恶”句意为:死也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解答此类需要平时注重积累,解题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A项,得:不通假,得到。 B项,辟:通“避”,避开。 C项,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感恩。 D项,乡:通“向”,先前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理解错误。原文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 - 22 - 故选B。 【点睛】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①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②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③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二)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 - 22 - 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9. 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 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 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下。 20. 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列数字、打比方 B. 作比较、分类别 C. 列数字、作比较 D. 分类别、打比方 2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 22 - 【答案】19. D 20. C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D项,“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下”错,原文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请注意说法中“一般是安全的”,因此,这并不等同于“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下”的建议的说法。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做这种题首先要弄清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等。然后弄清楚每种方法的具体含义,并能够正确区分。 第五段主要是列数字、作比较。把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20-40、 20-30是列数字。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项,“这”的指代内容理解错误。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是近指,应是离它最近的内容。其指代的是“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 故选C。 (三)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 22 -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突然拧亮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孩子,快走,奶奶给你灯光。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 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子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泡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子。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子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从那团黄色的灯晕中,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子里 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说是到成都工作的儿子那里去了。 ⑪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那手里握着的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⑫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⑬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⑭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子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选自《思维与智慧》 有删改) - 22 - 22. 给下面词语注音: 覆盖:_________ 胆怯:_________ 迷惘:_________ 23. 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说明文 B. 小说 C. 议论文 D. 散文 2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5. “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________作用。 26. 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7. 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孩子,快走,奶奶给你灯光。”中此时“我”的心理感受。 28. 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9.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灯”的理解? 30. 在成长过程中,你也一定有像老人这样为别人“点燃一盏灯”的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答案】22. (1). 覆盖:fù gài (2). 胆怯:dǎn qiè (3). 迷惘:mí wǎng 23. D 24. 本文记叙了我每晚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为我照明故事,赞美了这对老夫妻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25. 线索 26. 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巷里寒冷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我独自走夜路害怕(恐惧、胆怯、孤单)的内心感受。 27. 表达此刻“我”看见小巷中的老奶奶和小巷灯光时,害怕、恐惧心里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和对老奶奶的感激之情。 28. 温暖是指我看到那盏灯心中涌起的暖意,感受到老人对我的关爱,心生感激之情;孤独是指老人失去老伴,只剩下一个人。 29. 这里的“灯”,一是指“我”经过小巷时,小巷的老夫妻为“我”点亮的实实在在的灯。二是指“我”在成长路上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 30. 有一次,我走在一位双手都拿着东西的同学前面,替他把教学楼的大门撑住,让他先走,他看了看我,说谢谢你。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 22 - 级。本题要求为词语注音,这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多使用普通话,对拿住准的字音及时查字典,并掌握注音的规则,这样才好答题。 本题,“覆盖”的“盖”注意声调标注在a上,“胆怯”的“怯”声调标准在e上,注意“迷惘”的“惘”的字音。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体的判断。做这种题需要平时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阅读文章的时候根据具体文章进行判断即可。 本文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了我每晚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为我照明的真实故事,故事由一个个片段组成,主旨是赞美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它属于散文。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记叙散文的主要内容,需要我们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出主旨,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本题,时间是我初中时每晚放学的时候,地点是小巷,起因是我的胆怯,经过是老夫妻帮助了我,结果是他们的帮助让我顺利初中毕业,后来寻访老人而不得。主旨是老人的助人为乐。根据这些内容组织语言即可。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理解词语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是否是线索等等。 本题是填空题,题干强调“在文中多次出现”,应该是考查在结构上的作用,因为说“多次出现”,结合文本,先是“突然拧亮了灯”。然后是“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有了灯光”,这是奶奶专门为我安装的,“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这是老奶奶去世。“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这是老爷爷在帮我。“一盏灯”把主要故事串联起来,这是文章的线索。 【26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此类问题应该首先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对交代了什么内容,渲染了什么气氛,对人物塑造、情节、主旨的作用等等。 本题,上文“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更助长了寒冷凄凉,“像是凄凉的哭声”用了比喻手法,从人物的角度,写出了我内心的胆怯。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本题,问题非常明确,问此时“我”的心理感受。“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体现了我感受到老奶奶对我的关爱,联系上文,我对黑夜的恐惧,此时看到老奶奶的微笑以及灯光,恐惧的心理一扫而空,取而代之应该是喜悦。“那意思是说,孩子,快走,奶奶给你灯光”,可以看出,我领会出奶奶的意思,她在为我壮胆,体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加点的词是“温暖”和“孤独”。“温暖”从表层上看,是我内心的温暖,从深层上看,这种温暖是老爷爷带给我的,体现他对我的关爱和我对他的感激。 “孤独”用了拟人手法,联系上文“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可见,老爷爷失去了老伴,因此而感到孤独。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这类题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就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就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本题,“灯”的表层含义不难发现,就是老夫妻为“我”点亮的实实在在的灯。深层含义,我们要从文本中探寻它的表层外的其他含义。文章第13 - 22 - 段“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可见,“灯”还象征着在艰难岁月和忧郁年代中让我克服苦难的勇气。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种题需要认真审题,提炼题干中的要点,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根据要求认真完成题目要求。而且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 本题,注意题干说的是“为别人点燃一盏灯”,需要写你帮助他人的事情,这件事未必轰轰烈烈,只要能切实帮助到人即可。比如,公交车让座、帮人指路等等,都可以。叙述的时候简洁流畅,把事情叙述明白即可。 三、作文 31.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一次次亲昵的呼唤,荡开了心间的冰花,那是被岁月存封的温暖;一回回颔首的微笑,洗却了人生的疲惫,那是被日子串起的记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温暖更珍贵的记忆。多少往事,总是被风轻轻吹起,飘向那遥远的美丽。 请以“温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人物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语言流畅,用词准确,书写工整,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掌心的温暖 古今中外有很多赞颂母亲的诗歌、文章,的确,那伟大无私的母爱值得被人们赞颂,这是多少年来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人们却忽略了那最平凡却又高如山的父爱,父爱同样也有母爱给不了的温暖。 几十年前的一个深夜,随着“哇哇”的啼哭声,我降生了。打了麻醉的母亲躺在床上,父亲激动地将我从护士手中接过来,那颤抖的双手不知如何抱才好。三番两次后,他终于觉得舒服了,可是怀里的人儿却仍然在哭。父亲显得手足无措,用一只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那是我初到人世间第一次感受到温暖,掌心的温暖渐渐安抚了我那颗躁动的心,于是停止了哭闹,渐渐熟睡。 - 22 - 五年前同样一个夜晚,一向成绩不错的我却考砸了。从出生到那时,一直都是那么顺利走过,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原来是那么苦涩。回到家后,母亲耐心的为我讲解错题,安慰我鼓励我。坐在一旁的父亲一直沉默不语,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但我敢肯定一直让他引以为傲的女儿这次却让他失望极了。过了很久,他缓缓站起来,向这边走来,他将手放在我后背上,轻轻地拍着,掌心那无以言喻的温暖胜似千言万语。于是我擦干眼泪告诉自己:这点小挫折不算什么,至少我知道父亲一直都是爱我的。 两年前的那个冬天,窗外寒风呼啸,我收拾好书包迫不得已地走出温暖的教室。寒风在操场上疯狂地吹着,身两旁地银杏树的叶子早已被那无情的风夺去了,这年冬天似乎比以往冷的多。我哈着气,渴望多一点温暖。当走到校门口时,那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是父亲!父亲那并不魁梧的身躯在人群中显得那么渺小,父亲头上那几根白发却深深刺痛了我的眼。是什么让父亲曾经挺拔的身躯变得有些弯曲?是什么让父亲曾经一头乌黑密发变得花白?……父亲看到我后,朝我招了招手。待我走到他身边时,他轻轻将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在我身上,双手合拢,上下来回搓着,然后抓起我的手,试图将他身上所有温暖都传递给我。的确,那手掌炙热的温暖足以为我抵御所有风寒。 父亲的双手,尽管没有母亲的手那么细腻,那么白皙,更没有那么温柔,可父亲掌心的温暖却带我走过恐惧,走过挫折,走过寒冷……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话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材料给了一段话,一次呼唤,一个微笑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微暖是最珍贵的回忆。题目要求以“温暖”为话题作文。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某人某事给自己的温暖,或自己看到的或经历过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也温暖着自己。当然,温暖的对象不止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温暖的来源,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友情,还可以是陌不相识的人的帮助;可以是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信任,宽容,牺牲和奉献等一切真善美的精神或品质。写作时,要抓住这些精神或品质所带来的温暖。或者说温暖来自这些可贵的人性美,人情美。当然也可写议论文。可先举生活事例,生活中有哪些温暖人的细节;然后论说这温暖的背后是什么,能给人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能改变心态,还是让人也变得温暖。最后可写,我们如何看待他人表现出来的暖,当然要学会感恩;别人能温暖我们,我们如何能温暖他人。当然也可以从反面来写,“冷”与“暖”对照,以突出“温暖”。整体看来,写记叙文要容易写。如写记叙文,则要突出能给你温暖的人和事,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立意] - 22 - 记叙文: 1、温暖来自信任 2、温暖来自宽容 3、温暖来自帮助 4、温暖来自理解 …… 议论文: 1、温暖能够改变人 2、温暖可以“传染” 3、让世界充满温暖 …… [素材] 1、指尖的温暖渐渐地被一丝寒冷代替,就像宁静的早晨被一声巨响打破一般,自己终于挣扎地醒来了。带着一丝不愿和一丝无奈,从那个温暖的梦中悄然醒来。 2、疑窦冰释,我在这瞬间明白了一切。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雪花仍如鹅毛般飞舞着,乐我不再觉得冷了,而是感觉格外的温暖。 3、冬天是寒冷的。但他也会让人感到温暖,正如那两位清洁工一般,这世间的那种浓浓的暖意,是源自于那火一般炙热的心。正是这种‘神圣’的火,点燃了我心中的那一瓣瓣心香。我想,它的温暖足够萦绕我的一生。 4、岁月已在父亲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几根白发已在他的头上扎根了,但始终不改的是那双质朴的手,那双能够给我温暖的手,我爱那双给我抚慰的手,但我更爱有着给我抚慰的手的爸爸。 5、曾经总是抱怨自己的问号,而现在,我毫不犹豫的将它替换成省略号,也许青春对我来说,就是心里那一份温暖吧,就是一种坚持吧,与艰难、艰苦无关,我带着那一份温暖走到中考的考场,那一天,我所经受的温暖和青春全部填写在考卷上,我希望这一份努力能给我成长的回馈。 [结构]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由母爱写起,引出父爱的同样伟大。 - 22 - 接着写第一个片段——出生的时候。父亲给我掌心的温暖,让我消除了恐惧。 然后是第二个片段——我考砸的时候。父亲掌心的温暖,让我走过挫折。 再后是第三个片段——两年前的冬天。父亲掌心的温暖,让我走过寒冷。 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父亲掌心温暖带我走过恐惧,走过挫折,走过寒冷…… 文章首尾圆合,前后照应。 【点睛】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要吃准命题意图材料,需抓住关键问题和词句。话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和词句,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或暗示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示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和词句,读懂话题材料,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