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鹤岗一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下图为某一高空等压面图,该图气压变化是由热力原因导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地面水平大气由①点流向③点 B. ③处比①处气温高 C. ①点附近上空的空气做上升运动 D. ②点的气压大于④点的气压 ‎【答案】1. C 2. C ‎【解析】‎ ‎【分析】‎ 考查等压面的判读,热力环流原理。‎ ‎【1题详解】‎ 等压面上的气压值相同,即②=④,可以看出等压面②向上凸,说明②处气压高,④处气压低,对应的地面是③是高压,①是低压;地面的气压大于其高空的气压,所以四个点的气压值由大到小是③①②④。故选C。‎ ‎【2题详解】‎ 近地面③是高压,①是低压,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A错;③是高压是因为地面遇冷,①是低压是因为地面受热,①处比③处气温高,B错;①点受热空气做上升运动,C正确;等压面上的气压值相同,即②=④,D错。故选C。‎ ‎【点晴】等压面上的气压值相同;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地面遇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地面是低气压的,等压面向地面凸,地面是高气压的,等压面向高处凸;高空是低气压的,等压面向低处凸。同一地点,地面的气压大于其高空的气压值。‎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3. 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 自A向B由老到新 ‎4. 图中长腰山是( )‎ A. 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 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 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 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3. D 4.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形成。‎ ‎【3题详解】‎ 据图所知:A为背斜,B为向斜,由中心向两翼,岩性由老到新的为背斜;由中心向两翼,岩性由新到老的为向斜,所以自A向B由老到新 ,本题D正确。‎ ‎【4题详解】‎ 图中长腰山从地质构造上为向斜,地形为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岩性变得比较坚硬,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相对背斜的侵蚀变低,而凸出形成山岭,所以本题B正确。‎ 下图为莱茵河谷及两侧断块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莱茵河谷的地质构造属于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垒 D. 地堑 ‎6. 莱茵河谷地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作用 B. 流水沉积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图示莱茵河谷的岩层相对两侧下沉,地质构造属于断层构造中的地堑,D对。背斜、向斜岩层弯曲变形,没有错动或位移,A、B错。 地垒构造岩层相对两侧上升,C错。故选D。‎ ‎6题详解】‎ 莱茵河谷地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河谷平原,B对,A错。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沙丘地貌,C错。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D错。故选B。‎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赛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8.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上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地壳,故A项正确。其它选项可排除。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项正确。其它选项可排除。故选A。‎ 地球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 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10.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 )‎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11.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 B. 大气的反射作用—④‎ C. 大气的吸收作用—② D. 大气逆辐射—③‎ ‎【答案】9. B 10. A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由太阳指向地面,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 来自地面,表示地面辐射,③来自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B对。A、C、D错。‎ ‎【10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所以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A对。太阳辐射是地面增温的能量来源,B错。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都是大气在散失热量,C、D错。‎ ‎【11题详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通过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使地面降温不太快。方向是由大气指向地面,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大气逆辐射—③ ,D对。A、B、C错。‎ 每年冬天,浙江、江西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右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 防太阳暴晒 B. 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 防病虫害 D. 防洪、防涝 ‎13. 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 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 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 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 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12. B 13. A ‎【解析】‎ 试题分析:‎ ‎【12题详解】‎ 冬季太阳辐射较弱,A错;冬季气温低,网纱可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B正确;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降水少,不易出现洪涝灾害,C、D错。‎ ‎13题详解】‎ 熏烟可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A正确;不会增加水汽含量,B错;不会增加地面辐射,C错;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熏烟并不能使大气温度增加,D错。‎ ‎【考点定位】大气的热力作用 ‎【方法总结】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其中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在夏季,湛江的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左上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15. 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目的是对应右上图中 A. 增强A,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B. 阻止B,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削弱C,提高夜间的温度 D. 增强D,增强作物水、分蒸腾 ‎16. 下列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右上图中A产生的是 A. 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 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 C. 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低 D. 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 ‎【答案】14. D 15. A 16. D ‎【解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大气的热力作用。‎ ‎【14题详解】‎ 夏季,湛江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保护新栽的大树,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目的是增强大气逆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结合图,即增强A,提高农作物存活率,A正确。故选A。‎ ‎【16题详解】‎ 图中A是大气逆辐射,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就是因为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而不易出现霜冻,D正确。故选D。‎ 坝上草原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回答下列各题。‎ ‎17. 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附近(  )‎ A. 风力大 B. 亮度大 C. 气温高 D. 气压高 ‎18. 下图中能够反映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 ‎【答案】17. C 18. B ‎【解析】‎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17题详解】‎ 点燃篝火时,篝火堆受热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篝火火堆越大,篝火中心气温越高,则烟气上升越高,故烟气上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附近气温高,C正确。故选C。‎ ‎【18题详解】‎ 篝火堆受热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向周围扩散,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而篝火堆上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四周受热较少,温度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四周对应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压区。则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高空空气则气压较高的篝火堆流向气压低的周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B正确。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原理图:‎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0. 下列对C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A. 岩石圈就是地壳 B. 软流层属于地壳 C.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D. 整个岩石圈都是生物的生存空间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据图中各圈层的特点可知,ABC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D项正确。‎ ‎【20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C圈层代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故C项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A、B、D项错误。所以选C。‎ ‎21. 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详解】‎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空气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②④图示正确,故选D。‎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如下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如下右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 “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 A. 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B. 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C. 便于采光 D. 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23. 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 )‎ A. 从四周流向水池 B. 中央为上升气流 C. 从水池流向四周 D. 四周为上升气流 ‎【答案】22. A 23.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22题详解】‎ 该建筑塔下中央有一水池,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塔下水池温度较周边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外部空气从顶部风塔进入辐合下沉到水池,“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便于室外空气流入然后下沉到水池。故选A。‎ ‎【23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外部空气从顶部风塔进入辐合下沉到水池,经水池降温后向四周飘散到各个房间,故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是从水池流向四周,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如果地面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一地点的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就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空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就构成了简单的热力环流圈。‎ 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某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4. 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 太阳耀斑爆发 B. 太阳爆炸 C. 太阳辐射增强 D. 太阳辐射减弱 ‎25. 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 短波通讯中断 B. 信鸽丢失 C. 指南针失灵 D.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26. 一次强烈“喷嚏”到下一次强烈“喷嚏”的时间间隔约为11年,一般是指(     )‎ A. 地球公转从近日点到远日点所需的时间 B. 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同一地点所间隔的时间 C. 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 D. 太阳黑子数有最多到最少的平均间隔时间 ‎【答案】24. A 25. D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并且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能看见极光,导致大范围停电,这些现象符合太阳耀斑的爆发的特征。故A正确;太阳爆炸可能性很小;太阳辐射增强或减弱不会导致大停电和极光;故BCD错误。‎ 故选A。‎ ‎【25题详解】‎ 该“喷嚏”可能是耀斑爆发。‎ A. 耀斑爆发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故A正确;‎ B. 耀斑爆发对磁场产生影响,导致信鸽丢失。故B正确;‎ C. 耀斑爆发会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南北方向。故C正确;‎ D.太阳活动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D。‎ ‎【26题详解】‎ A、地球公转从近日点到远日点所需的时间指的是地球公转的恒星年的一半,故不符合题意;‎ B、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同一地点所间隔的时间指的是一个回归年,故不符合题意;‎ C、太阳每隔11年就会有一个活跃的活动期,活跃期会有大量黑子、耀斑、太阳风等等,太阳活动周期是指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或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小年的平均间隔时间,故正确;‎ D、太阳黑子的寿命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小时,少数长的可超过一年,太阳黑子数由最多到最少的平均间隔时间不是太阳活动的周期,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示意屋顶太阳能发电站。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 ‎27.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B. 海拔高,距太阳近 C. 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D. 深居内陆,晴朗天气多 ‎28. 大致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上海也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A. 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B. 上海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生产成本低 D.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27. C 28. B ‎【解析】‎ 试题分析:‎ ‎【27题详解】‎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C对;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少,纬度低,太阳高度角不是主要因素,A错;海拔高,距离太阳近,这点距离差距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影响很小,B错;青藏高原东南部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多,降水较多,D错。故选C。‎ ‎【28题详解】‎ 大致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上海也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上海经济发达,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该计划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B对,D错;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A错;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但初期投入生产成本高,C错。故选B。‎ ‎【考点定位】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的因素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示意图。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在这个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液态水的存在 B. 宇宙辐射的强度 C. 行星的体积 D. 适宜呼吸的大气 ‎30. 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 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B. 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C. 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D. 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答案】29. A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材料主要反映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适中,故使宜居带内行星表面的温度适中,有液态水的存在,故A正确;材料中不能反映出宇宙辐射的强度、行星的体积以及是否有适宜呼吸的大气等,故BCD错误。‎ 故选A ‎【30题详解】‎ 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那么地球就成为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A、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水星上有极稀薄的大气,故A错误;‎ B、地球上不是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还会有气态的物质,故B错误;‎ C、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温度非常高,目前没有发现有液态水存在,故C错误;‎ D、距离太阳近,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3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沉积 C. 流水侵蚀 D. 风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岩溶地貌),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2.下图所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 A. 云贵高原 B. 黄土高原 C. 青藏高原 D. 内蒙古高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下图所示地貌景观分别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B正确。故选B。‎ 下图示意某区域板块及岩浆的运动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推动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来自 A. 太阳辐射能 B. 海洋潮汐能 C. 地球内部放射能 D. 地球自身重力能 ‎34. 下列水域的形成,与图示板块运动结果基本吻合的是 A. 地中海 B. 日本海 C. 里海 D. 红海 ‎【答案】33. C 34. D ‎【解析】‎ ‎【33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是地壳外部的能量来源,与地球内部板块运动的能量来源无关,A错误;‎ 海洋潮汐能是由于地月引力产生的能量,无法促使板块运动,B错误;‎ 根据图示得知该图代表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属于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能,C正确;‎ 地球自身重力能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产生的能量,无法推动岩浆活动,D错误。‎ 故选C。‎ ‎【34题详解】‎ A、根据图示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向运动的消亡边界,A错误;‎ B、日本海位于亚欧板块内部,不在板块交界的张裂处,不会产生图示的板块的运动,B错误;‎ C、里海位于亚欧板块,不在板块交界处,C错误;‎ D、红海位于位于印度洋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域不断扩大,D正确。‎ 故选D。‎ 左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其中⑦表示地壳上升作用。‎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5. 在右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⑤‎ ‎36. 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 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 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 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答案】35. D 36. A ‎【解析】‎ ‎【35题详解】‎ 据图判断,岩浆箭头指向甲和乙,故甲乙分别是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乙箭头指向丙,故丙应该是变质岩;沉积物箭头指向丁,故丁应该是沉积岩。那么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风化与侵蚀)、③为冷却凝固、④为重熔再生、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外力作用(固结成岩)、⑦为外力作用(风化与侵蚀).根据材料可知,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这属于变质作用。即对应⑤,故D正确。‎ 故选D ‎【36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图中甲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风化与侵蚀)、③为冷却凝固、④为重熔再生、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外力作用(固结成岩)、⑦为外力作用(风化与侵蚀).‎ A、甲为喷出型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故正确;‎ B、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存在化石,故不符合题意;‎ C、丙为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故不符合题意;‎ D、丁为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内蒙古某山有一处花岗岩“石林”景观(如图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37. 图中“石林”景观,按照成因,其岩石为 A. 玄武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岩浆岩 ‎38. 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 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 B. 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 C. 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D. 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答案】37. D 38. C ‎【解析】‎ 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37题详解】‎ 图中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向上侵入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在地壳内部冷却形成岩石,所以属于岩浆岩,D正确。故选D。‎ ‎【38题详解】‎ 因景观的岩体属于花岗岩,首先要形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属于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冷却形成花岗岩,形成之初处于地下,再经地壳抬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再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图示景观“石林”,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一河段的剖面。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9. 此河流位于 A. 南半球 B. 北半球 C. 赤道上 D. 回归线上 ‎40. 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A. 东岸 B. 南岸 C. 西岸 D. 北岸 ‎【答案】39. B 40. D ‎【解析】‎ ‎【39题详解】‎ 读该河段的剖面图,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右岸受流水侵蚀作用,左岸受流水堆积作用,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无法判断东、西半球,C、D错,故该题选B。‎ ‎【40题详解】‎ 由上题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右岸侵蚀,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右岸为北岸,北岸受到侵蚀,所以北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故该题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转的现象,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下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日期为________月 ________日前后。‎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__。‎ ‎(4)此时 E 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时。‎ ‎(5)A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乙点的夜长为______小时。‎ ‎(6)此时全球与 E 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 ( )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答案】 (1). 12 (2). 22 (3). 23.5°S,90°W (4). AB (5). BC (6). 12 (7). 3 (8). 21 (9). 12 (10). 6 (11).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极点俯视图为背景考查光照图上时间的计算,晨昏线的判读,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日期范围计算等。‎ ‎(1)以极点为中心的地球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根据极圈内的昼夜分布状况可以确定节气和日期。‎ ‎(2)根据极圈内的昼夜分布状况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平分昼半球的经度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3)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一半是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是夜半球,其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 ‎(4)平分夜半球的经度是地方时为0时,平分昼半球的经度的地方时为12时。昼弧除以15°为昼长,12-昼长/2为日出时间,12+昼长/2为日落时间。‎ ‎(5)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各长12小时。24-日落时间再乘以2为夜长。‎ ‎(6)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日界线和0时线。‎ ‎【详解】(1)读图可知,该图的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所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区域图。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所以在12月22日前后。‎ ‎(2)从上题可知,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5°S;图中E点所在经线为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与90°E组成经线圈,所以其纬度为90°W,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5°S,90°W。‎ ‎(3)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过AB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所以AB为晨线,则BC为昏线。‎ ‎(4)从(2)题可知,此时E点为太阳直射的经线,所以其地方时为12时。C点位于赤道的昏线上,赤道上日落为18时图中经度差是45°,乙点的昼弧跨270°,所以其昼长为270/15=18小时,所以其日出时间是12-18/2=3时,日落时间是12+18/2=21时。‎ ‎(5)读图可知,A点位于赤道上,赤道永远昼夜等长,所以其昼长为12小时;从上题可知,乙点的昼长为18小时,所以其夜长为24-18=6小时。‎ ‎(6)从(2)题可知,此时E点为正午12时,其经度是90°W,则90°E为0时,为新的一天,所以从90°E向东到180°为新的一天,占90°;从90°E向西到180°为旧的一天,占270°,所以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为270°,约占全球日期的270/360=3/4,大于1/2。故选D。‎ ‎42.读“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辐射总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依次__________。‎ ‎(2)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在____________的纬度带上,由此向________和________逐渐减少。‎ ‎(3)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__的增高,太阳辐射量迅速___________。‎ ‎(4)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差值,随着________的增高而________。‎ ‎【答案】 (1). 赤道 (2). 减少 (3). 20°—25°或副热带 (4). 极点(赤道) (5). 赤道(极点) (6). 赤道 (7). 纬度 (8). 减少 (9). 纬度 (10). 增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解题过程中要看清横纵坐标,注意曲线的极值和拐点。‎ ‎【详解】(1)根据上图全年太阳辐射分布曲线,很明显可以看出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依次减少,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2)根据夏半年太阳辐射分布曲线,很明显可以看出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在20°~25°的纬度带上,由此向极点和赤道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点.‎ ‎(3)根据冬半年太阳辐射分布曲线,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量迅速减少,到极点为零.‎ ‎(4)比较夏半年太阳辐射分布曲线和冬半年太阳辐射分布曲线,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差值,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大.‎ ‎43.2017年春节期间,某旅行社为吸引人们出游制作了几幅简易宣传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a.长江三峡_____,b.楼兰古城_____,c.天山一号冰川____,d.西北“魔鬼城”_____,e.“鱼米之乡”_____,f.“黄土高坡”______。‎ ‎(2)请用地质作用(外力作用)解释各地貌景观的成因。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F________。‎ ‎【答案】 (1). A (2). C (3). D (4). F (5). B (6). E (7). 流水侵蚀 (8). 流水沉积 (9). 风力沉积 (10). 风力侵蚀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地貌景观图考查地貌类型的判断及其成因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A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对应a长江三峡;B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我国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符合这种地貌,对应e;C图为分布在干旱地区的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地貌,我国的楼兰古城就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D图是冰川地貌,①为冰斗,②为角峰,③为冰川运动中侵蚀而成的U型谷,对应c天山一号冰川;E图为我国典型的f黄土沟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F是风力侵蚀而成的风蚀地貌,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魔鬼城”,其实就是风蚀城堡,对应d。‎ ‎(2)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B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C为分布在干旱地区的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地貌;F是风力侵蚀而成的风蚀地貌。‎ ‎44.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______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_______。‎ ‎(2)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___处,要寻找地下水应在处________找。(填字母)‎ ‎(3)若F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________板块中,若E点为我国的台湾岛,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若在甲、乙两处要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处,因为__________。‎ ‎【答案】 (1). 消亡 (2). 海沟 (3). D (4). B (5). 亚欧板块 (6).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7). 甲 (8). ①岩层向上拱起,起天然支撑作用;②不易积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板块运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及其实际应用。‎ ‎【详解】(1)图示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板块向上抬升,判断虚线圈F处为板块消亡边界,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形成海沟。‎ ‎(2)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故D处为背斜,B处为向斜。背斜适合储油气资源,向斜适合储水。因此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D处,要寻找地下水应在处应该在B处。‎ ‎(3)E为太平洋东侧的亚欧板块。我国台湾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因此多地震。‎ ‎(4)隧道应建于背斜结构,拱形弯曲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且不易积水,故隧道应该选择在甲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