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1 -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天狗 记一记 1.字音 (1)啮.( ) (2)脊髓.( ) (3)剥 剥.皮 剥.削 (4)血 鲜血. 流血. 答案:(1)niè (2)suǐ (3)bāo bō (4)xuè xiě 2.字形 (1)脑 jīn( ) (2)dǔ( )厚 (3)bào( )炸 (4)bào( )光 答案:(1)筋 (2)笃 (3)爆 (4)曝 3.近义词辨析 骑虎难下 左右为难 【辨析】 骑虎难下: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 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运用】 ①而今形势 ,前面就算有天罗地网、阴谋陷阱,我们也不能畏惧退缩,如今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不安的气氛消弭于无形。 ②当被媒体问到“美国道义上是否优于俄罗斯”这一问题时,美国副总统 , 不敢正面回答,一直在“打太极”。 - 2 - 答案:骑虎难下 左右为难 填一填 1.作者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是我国 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代表作诗集 (1921 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答案:新诗 《女神》 2.背景 1919 年,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倡导 ,争取 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 音。当时诗人正在 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 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社会解放和民 族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写下了《天狗》这一优秀作品。 答案:“五四运动” 科学与民主 日本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2.主题提炼 《天狗》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 礴的“天狗”形象。“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 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 代精神。 感悟体会: - 3 - 想一想 “天狗”这一形象在诗歌中有几重含义? 答: 答案:在这首诗里,“天狗”的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 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 是大时代中诗人追求自我、个性解放的真实袒露。 - 4 -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思路具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这首诗是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 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 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 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两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 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 的毁灭。 二、细节探究 1.阅读诗歌的前三节,说说诗人描写了“天狗”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天狗”怎样的情 态。 答: 答案:第一节:吞日,积蓄能量,横扫宇宙的破坏精神; 第二节:放光,释放能量,获取无穷能量,创造新宇宙、新人生; 第三节:飞跑,把握自我,舍弃一切,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新生。 2.第三节中“剥”“食”“吸”“啮”这几个动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天狗对自己“剥”“食”“吸”“啮”,表现它对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诗 人以“天狗”来表达自己除旧布新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 5 - 3.如何理解这首诗中的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 答案: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自我 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吞“月”“日”“星球”以及 “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 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 三、思维发散 诗中关于“天狗”的想象合理吗?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关于“天狗”的想象是合理的。这个独立张扬、自由自在的“天狗”并不是一个 妄自尊大的无知狂人,而是一个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的 现代知识分子。 他懂得天文学(月、日、星球、宇宙),懂得现代医学(X 光线、神经、脊髓),也懂得物理 学(Energy、电气),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保障,这“天狗”才能气吞寰宇而不 显癫狂,行为超常却不失合理性。同时,天狗对自己的“剥”“食”“吸”“啮”,则表现 出其对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诗人以“天狗”来表达自己除旧布新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 想。由此可以看出文中关于“天狗”的想象是合理的。 【写法借鉴】 1.比喻新颖生动。 天狗本来只存在于民俗传说中,而诗人却将其拿来作为崇尚歌颂的偶像。诗中的天狗形 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 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 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想象大胆奇特。 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的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体为有着无限能量、个性充分得 以解放了的“我”的形象。天狗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 - 6 - 会儿成为月的光、日的光、一切星球的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 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想象的大胆奇特。 3.感情奔放激越。 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 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贯串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4.诗体自由,节奏感强。 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是完完全 全的自由诗体。在这首诗中,诗句长短不一,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 诗人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长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 的调协。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法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 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时评对接】 20 年后打老师获刑一年半,文明社会应摒弃狭隘的复仇观 史奉楚 备受关注的“男子 20 年后打老师”案在河南省栾川县法院一审宣判。打人男子常某因 “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法院经审理查明,2018 年 7 月份,常某驾车 与潘某某外出时,遇见其初二班主任张某。想起曾被张某体罚,心生恼怒,遂拦下张某予以 呵斥、辱骂,连扇四个耳光。事后,常某将视频传播给初中同学观看、炫耀,造成该视频在 多个微信群和朋友圈传播扩散。 此事件曝光后,毫无疑问引发了舆论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很多人将其归结为打 人男子因被多次体罚才殴打老师,进而对其遭遇表示同情。但应认识到,道德评判和个人同 情绝不能替代司法裁判,肆意殴打他人的行为必须受到应有惩戒。唯有如此,方能有力维护 社会秩序,确保个人权益不被以“复仇”之名肆意侵犯。 梳理报道可知,常某多次声称其在上学期间遭遇过张某的体罚,并留下心理阴影,方对 老师进行殴打辱骂。为此,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常某“反削”老师,只是勉强的“扯平”。 诚然,老师体罚学生固然不对,属于应受问责的行为。但即便常某遭遇体罚的情况属实, 其在 20 年后对老师进行报复泄愤,施加殴打、辱骂并拍摄视频广为散布的行为,一点也不可 取。 众所周知,在文明时代和法治社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同态复仇早已被摒弃。 即便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私力救济等,也被纳入法律轨道,应遵循一定的前提并确保一 定的限度。由公力救济替代同态复仇,不仅是为了树立法律的权威,更是为了保障社会发展 和公众安全。 要知道,只有在一个未经依法审判不得被定罪处罚的社会,人们才会有安全感,不至于 被随意构陷和定罪,也不至于被随意报复。同态复仇与弱肉强食相伴而生,均属于原始社会 - 7 - 的丛林法则。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任何人都将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得罪过 别人,别人是否对自己不怀好意,是否会受到蓄意报复。 具体到此事件中,因为老师在 20 年前的教育不当或者体罚,就进行报复,显然已经超出 了法律界限,不该被容忍和放纵。被狭隘的仇恨蒙蔽,鲁莽行事,进行报复的行为,显然只 会导致害人害己的悲剧。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值得同情的遭遇,都掩盖不了报复他人的恶 意和违法性质。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纠纷,方能避免双输悲剧,这值得我们所有人警醒。 网友说 @一直在路上的兔兔——不仅是殴打老师,还在网上发视频,太不应该了。这不仅是两个 当事人的恩怨,已经上升到尊师的社会问题。 @用户张红娟——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我觉得老师的适当管教是很好的事情,是对学生 负责。 @东方化——这仇能记 20 年,不是当事人常某,没有这个经历,不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 上去评价甚至谩骂当事人。 @头顶有蓝天 123——那个时代的老师也有局限性,他的成长,他的教育背景和今天是不 一样的。可能,他们就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我是希望这个事件不要影响三尺讲台上的老师, 特别是农村里的老师,该管的还是要管。 @支文柳——学生是去上学而不是去挨打的,他们也是有尊严的。适当的惩罚可以接受, 但要注意度。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 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 的 ,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 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 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 。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 - 8 - 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 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 ,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 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 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 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 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 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 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 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 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B.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C.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真知灼见: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 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 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分析,选用“真知灼见”。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 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 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 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自成 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 不一样。结合“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 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故选 D 项。 答案: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 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 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C 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C 项, 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 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故选 B - 9 - 项。 答案: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 结构基本一致,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故选 C 项。 答案:C 4.下面是高中生明华写给新邻居阿姨的留言,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5 分) 阿姨: 您好!很欣慰能与您做邻居。您孩子午间经常练琴,而我正在备考,需要午休,琴声给 我带来了伤害。我本想找您当面磋商,恰巧您不在,特此留言,期望您安排好孩子的练琴时 间。若能体谅,鄙人将不胜感激。 您的邻居明华 2019 年 3 月 15 日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得体能力。本题是一封留言条,“欣慰”一般是长辈对晚辈 说的,这里使用不当,应改为“荣幸”;“伤害”有点夸大其词,这样会令对方难堪,应改 为“干扰”;“磋商”一般指双方或多方意见有较大的分歧,需要通过比较正式的谈判来解 决。这里是邻里间的小事,不需要小题大做,应改为“商量”;“期望”一般用于长辈或领 导对晚辈或下属,邻里之间,还是晚辈,使用“恳请”较为妥当;“鄙人”应改为“我”, 因为留言条使用的都是口语。 答案:①“欣慰”改为“荣幸” ②“伤害”改为“干扰” ③“磋商”改为“商量” ④“期望”改为“恳请” ⑤“鄙人”改为“我”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 分) 示例:破壁垒释活力,改革开放 40 年来,科技先锋具有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劲。 - 10 - 材料:拼劲 实劲 韧劲 遇困境闯难关 敢担当勇作为 动真格求实效 集智聚力 雷厉风行 矢志不渝抓铁留痕 狠抓落实 攻坚克难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 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修辞相符。仿 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必须严 格遵守。结合材料内容和例句分析,仿写的句式为“……改革开放 40 年来,科技先锋具 有……”,从材料所给内容,把内容分类,如“遇困境闯难关”,需要具有“拼劲”,选择 合适的词语修饰“拼劲”即可,如“攻坚克难”等。 答案:遇困境闯难关,改革开放 40 年来,科技先锋具有集智聚力、攻坚克难的拼劲。 动真格求实效,改革开放 40 年来,科技先锋具有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实劲。 敢担当勇作为,改革开放 40 年来,科技先锋具有矢志不渝、抓铁留痕的韧劲。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天狗》一诗,完成 6~7 题。(5 分) 6.诗中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方式,有何效果?(2 分) 答: 答案: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 势来抒发内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贯串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诗人紧紧抓住 “我”的“动”的精神,表现出扫荡一切、摧毁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唱出对具有无穷潜 能的自我力量的赞歌。 7.诗中运用了很多排比句,试对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和好处做赏析。(3 分) 答: - 11 - 答案:诗体形式上,全诗通篇以“我”字领句,从头至尾,构成连珠式排比,层层推进, 步步强化,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气势,渲染了抒情氛围。另外,诗句简短,节奏急促,韵律铿 锵,诵读之时,状如狂暴的急雨、奔腾的海潮,具有一种夺人心魄的雄壮气势。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6 分)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因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来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8.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3 分) 答: - 12 - 答案: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 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不要辜负”表达报效之 意。“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 是具有更深层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9.“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3 分) 答: 答案: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 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眷恋以及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0~12 题。(8 分)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 13 -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0.“闪着明星”和“点着街灯”中的“闪”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2 分) 答: 解析:这是对词语运用的考查,“闪”能突出明星的状态;“点”说明有人点灯,有一 种神秘奇丽的色彩。 答案:不能互换。“闪”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明星若隐若现的状态。“点”很有 表现力,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 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做了铺垫。 1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何不同?(3 分) 答: 解析:我们从文中不难发现,这里的“天河”已经变成通途,体现作者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 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 12.通过描写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生活,作者想表达什么?(3 分) 答: 解析:这是对本文主旨的考查,作者通过想象,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来表达对现实的 不满和对光明的追求。 答案:诗歌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及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 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 个关键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 - 14 - 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 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 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 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 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 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 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 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 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 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 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 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 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 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 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 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 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 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 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 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 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 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 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 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文化传统而言,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 不尽相同。 C.一批饱学之士总是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浩如烟海、门类繁杂的中国文化的工作。 D.当今社会,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 15 - 解析:原文第三段“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 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答案:D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中逐渐融入了各种西方文化 元素,因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B.五四时期的“盗火者”与崇洋分子尽管都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但方式却不相同,一 种是借鉴创新,而另一种却是照搬表述模式。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 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对传统文化中有关文化基因、社会功能、重大启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 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和独特价值。 解析: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 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 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 答案:A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晚清至 20 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的事实, 增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 B.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一个成功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 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C.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 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D.为了便于论述个人观点,作者在前两段的文字中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 用论证、因果论证等。 解析:于文无依据。与后文表述不一致,强加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答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材料一 出国游学热虽是最近流行,但在我国游学早已有之。“游学”二字见《史记·春 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最早的游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去传播他的治国思想。古人重视言传身教,而游学是最能实 践言传身教思想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弟子,其弟子最终大多成 - 16 - 才,孔子也成为了游学的典范。 新时代下,中国的游学有了些新的变化。“游学”贯穿了学习、观摩、交流和游览,介 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趁着暑假大好时光,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游 历祖国大好河山,去岳麓书院品味书香,去故宫博物院感悟历史,去井冈山领会红色文化, 去科技馆发散思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时代特色的游学体验。 那么,是海外游学值得前往,还是国内游学更有价值呢?说到底,还应追问教育的本质。 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曾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 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他认为应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使他们顺着自己 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给孩子报游学班之前, 不妨问问孩子想怎样度过暑假。若孩子想游学家里又有经济实力,去也无妨。如孩子想趁暑 假多多玩耍,那任其天性烂漫,又何尝不可? 材料二 (选自《2018 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 材料三 游学市场越来越火爆,其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 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 面的竞争。你能考 100 分,我也考 100 分,这并不是竞争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学校在此 基础上比较的是——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 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 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 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 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 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别游学机 构,从业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 较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海外游学初衷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 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否则,花了冤枉钱还只 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 - 17 - 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 (选自《新京报评论》,2018 年 8 月 3 日) 16.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图一显示,月收入高于两万的家庭中,有意愿让孩子参与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低于 孩子参加过国际游学的家长人数比。 B.图一显示,月收入在八千到两万这个区间的家庭中,热衷让孩子参加国际游学的意愿 和实际参与度都相对比较高。 C.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利大于弊,不少孩子在视野开阔、思维和生活方 式、能力提升等方面皆有收获。 D.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游学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多数孩子都认为在开阔视野增 长见识方面的收获很大。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项,无中生有,错在“通过图二,我们可 以看到国际游学的利大于弊”。图二并没有对国际游学的弊的描述。故选 C 项。 答案:C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国最早的游学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成为游学典范。 B.文中引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明教育应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报海外游学班不值得。 C.家长为避免孩子拉开与他人明显的“文化差距”而落后,这也使游学市场日益火爆。 D.游学如果不量力而行,只是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可能会陷入“囚徒困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 项,无中生有。错在“……报 海外游学班不值得”,材料一是说“给孩子报游学班之前,不妨问问孩子想怎样度过暑假”。 原文只是说报游学班之前要问下孩子,而没有说值不值得。故选 B 项。 答案:B 18.面对孩子海外游学的问题,家长应努力做好哪些方面?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6 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阅读所给的材料,材 料一说“他认为应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 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给孩子报游学班之前,不妨问问孩子想怎样度过暑假。 若孩子想游学家里又有经济实力,去也无妨。如孩子想趁暑假多多玩耍,那任其天性烂漫, 又何尝不可?”这就表明,在游学这件事上,家长应尊重孩子,问一问孩子,考虑孩子的诉 - 18 - 求,家长要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游学。材料三的第二节说“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 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 别游学机构,从业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 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游学问题上,家长应认真咨询,了解游学机构从业的 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避免被忽悠和出现安全问题。材料三的最后一节中说“海外游学初衷 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 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鉴于此,家长应头脑冷静,结合自身经济实力, 不能因焦虑恐慌让孩子盲目参与游学,而造成伤害。综上,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①家长应尊重孩子,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游学。 ②家长应认真咨询,了解游学机构从业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避免被忽悠和出现安全 问题。 ③家长应头脑冷静,结合自身经济实力,不能因焦虑恐慌让孩子盲目参与游学,而造成 伤害。 写作训练 19.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 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 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 相残,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萁的一 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 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40 分) 材料解读: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 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 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 (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 (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 19 - 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 1.作者简介 (1)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0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成名于四十年代初期,写于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等诗作,得到 了闻一多的赏识。他与穆旦、袁可嘉、郑敏等 9 位在四十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 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2)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生于 天津,祖籍浙江海宁。1945 年 9 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 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 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许多现代 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3)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文学创 作。1936 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主要诗集有《在天门》《噩梦备忘录》等。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 等诗集问世。 (4)蔡其矫(1918~2007),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福建晋江人。1930 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 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42 年创作成名诗作《肉搏》,以后从事写作和教育工作。 他的诗吸收了我国古典诗词和西欧现代诗的营养,写得相当典雅,内涵很深,又大气。 特别是那些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海洋方面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如《福集》《波 浪》。另外,收在《七人集》中的诗最具有代表性。他的爱情诗也写得很美,诗集《倾诉》是 他晚年生命绽开的激情之花,读了不能不让人佩服。 2.写作背景 (1)《井》是富于哲理性的象征诗篇。这首诗写的是井,是井的自白,是诗人依靠拟人化 手法形成的一种戏剧性独白。井又是诗人自己心灵的象征和灵魂的自白。 (2)穆旦写作《春》这首诗时,不足 24 岁,正是他所写的“紧闭的肉体”的年龄。诗在 震荡中完成,在紧张中展开青春的阵痛和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相遇中的感怀。那巨大的令人眩 晕的内心深处的风暴,感染和撼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诗人的这首青年时期的诗作避开了一般诗人在青春期情感无限泛滥、空前膨胀的滥情易 感的危险。应该说,这是一首节制的、矛盾的、悖论的、知性与直觉相融合的诗。同是“九 叶诗派”的诗人唐祈曾这样评价穆旦的诗:“他不仅纯熟地运用现代派技巧和表现手法,并 且把艾略特的玄学思维和奥登的心理探索结合了起来。” (3)邹荻帆写《无题》诗时,身在香港,而心却想着人民解放战争。诗名“无题”,其实 - 20 - 是一首英雄赞歌,是一首新颖别致的政治抒情诗。从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歌颂的是为 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4)《川江号子》写于 1958 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而举国的诗人要么 沉默,要么昧着良心大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诗人正挂职为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 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所谓“和谐社会”的 不和谐音:“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你悲歌的回声在 震荡……” 3.思路归纳 (1) (2) (3) (4)川 4.主题提炼 (1)《井》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 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2)《春》通过描写春天草原之上大地、花草盎然的生机,体现出生命春天的神秘与充满 蛊惑,青春的欲望被点燃却无处归依,从而感性而又丰盈地传达出那个时代年轻人对于生命 和春天的压抑、期待、焦虑而又迷惘的复杂感受。 (3)《无题》通过虚拟死后血液融入山川河流、滋润草木大地,而雪后的平原呈现出天青、 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4)《川江号子》通过悬岩、漩涡、桨、云、树、野庙、飞箭般的船、凶猛的浪潮、碎裂 - 21 - 人心的呼号、震荡不息的回声等一系列意象,刻画了川江之上强悍的生命力量,体现了生命 的悲愤、孤寂与坚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