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试论叙事角度在小说教学中的价值 高中语文获奖(心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试论叙事角度在小说教学中的价值 高中语文获奖(心得)

语文论文之试论叙事角度在小说教学中的价值 高中语文获奖论文 ‎ ‎  温岭市育才学校   徐媛苹 ‎  摘  要:有人说我们的小说教学长期以来几乎只停留在“人物、情节、环境”这三大概念上,对语文知识则少有作为、少差慢费,而有人却依然乐此不疲、自娱自怡。传统的小说教学究竟错在哪里,而前路又在何方?笔者尝试从叙事角度这一小说普遍存在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冷落的知识为切口,研讨。‎ ‎  关键词:叙事角度、小说教学、价值 ‎  小说教学要抓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而情节则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按照写作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从教学内容出发来决定教学方法,一般来说也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其本质主要是讲故事,如果仅仅按照三要素去教小说,故事容易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从叙事角度来鉴赏小说则可以避免这种弊端。‎ ‎  从创作学及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先,“小说必须通过内在于作品中的人物或处在于作品的作者或叙述者的确定观点,才能将叙述的内容从最佳的角度予以把握和组织,才能最终有效地影响读者对作品内容的感受和理解。”①而且“有时一个视角的精心安排会起到波谲云诡,甚至石破天惊的审美效应”②‎ ‎。叙事角度就是作者的叙事智慧,也是将具有反省能力的人引入到艺术作品内核的一种修辞艺术,一部小说如果想要全面、深刻地叙述人物的生活,引发读者对作者笔下人物的深刻体察,就必然会赋予叙事视角一定的思想张力。而读者在接受时,“只有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在剖析时,还要从小说的整体出发,从人物的整体形象出发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全面情况出发。否则,归纳的主题就是片面的、不正确的。”③因而,我们在阅读鉴赏小说的时候就不能没有这样的意识:小说中叙事视角的处理具有修辞意义,而且唯有对小说中的视角处理有“全景感”,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文本义涵。‎ ‎  从小说的教学来看,引入小说中的叙事视角这一概念,不仅是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便利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大都只运用小说的三要素来教学,结果仅让学生关注了文本的局部审美而缺少整体观照的力度,最终导致学生的鉴赏与品评能力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必要的小说学知识,或者说缺少全面、高效的鉴赏技能,不能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作品中去。而教学知识技能的落后使我们的教学局面始终没能打开,正如孙绍振教授说的: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知识)“至少落后二十到五十年”‎ ‎,此语令人深省。而叙事视角这一简单而又并不深奥的概念则可以让我们的教学走出一片新的天地。用叙事角度教小说:一是更方便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展开故事,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二是摆脱小说教学重人文感悟而缺少工具支持的局面,给小说阅读鉴赏提供高位通观视点(视角)转换的透视视野。因此,从叙事角度教小说是不错的选择。‎ ‎  从叙事角度教小说不是说抛弃了情节、人物、环境这些要素,而是从叙事角度把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这样,它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反映了教学设计的追求,也就是更方便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实现一篇小说教学的几个目标。比如我们在教学《祝福》的时候就可以从叙事角度出发设计以下问题:‎ ‎  1.为什么以“我”的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个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呢?‎ ‎  (说明:让学生明白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一般带给人真实性,并暗寓故事在现实中是意有所指的。)‎ ‎  2.“我”这个知识分子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作为叙述人,而不是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或短工呢?‎ ‎  (说明:“我”的形象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典型,“我”的视角决定了小说的重要主旨,鲁镇里的人都生活在封建社会之中,不可能清醒地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唯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看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因此,唯有“我”才能担任这一具有批判意识的叙事者的角色。)‎ ‎  3.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呢?‎ ‎  (说明:有变化。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的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是直接叙述的,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后的活动则以卫老婆子的视角来转述。)‎ ‎  4.为什么在回忆中不能采用全知视角,而偏偏让卫老婆子来转述其中的一段呢?‎ ‎  (说明: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老婆子的转述充分表现她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同时也暴露以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统治下的鲁镇人的价值判断,突显封建制度泯灭人性和自我矛盾的特点等等。)‎ ‎  5.在文章中,有没有在描写时也运用了视角变化?‎ ‎  (说明:有。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宅时,有对她的肖像描写,首先是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其次是从四婶的角度进行观察。)‎ ‎  6.为什么要写出四婶的观察呢?小说中还有没有其他细微的视角转换,作者如此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  (说明:四婶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条件,同时也揭示了祥林嫂的个性特征。与前面的第三人称观察相照应。‎ ‎  小说中还比较隐性的观察视角,如短工、鲁四及来听祥林嫂讲故事的鲁镇人等,他们对祥林嫂身世的“观看”及态度很是意味深长。他们以“咀嚼鉴赏”别人的痛苦为乐事,是一种麻木、混沌而残忍的人性表现。如此以来,小说中“看”与“被看”的矛盾与对立所形成的深刻意味便逐渐清晰了。)‎ ‎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其价值首先在于学习探究的问题集中,能够引导学生对庞大的叙事体系进行高效的把握与剖析,从而化繁为简,为学生深入解读小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其次,从小说叙事视角出发的探讨,更容易掘入作者创作小说的意图及深层哲思;再次,这也在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无形地带动了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等内容的鉴赏品析。在叙事视角的指引下,学生轻松地从“我”与卫老婆子的视角转换中走进小说的精神境界,最终在复杂的结构与深层的内核中读出作者的深刻用意。显然,这样的解读相较于那些按情节、人物、环境等割裂方式来解读文本的方法要来得自然顺畅多了,而且在洞察文本深处时也显得轻松了许多。‎ ‎  再比如在阅读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  把握叙述视角,倾听人物心声--《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思路(摘选)④‎ ‎  按“一理二看三听”的思路,紧紧抓住“林黛玉的视角”展开教学。‎ ‎  1.导入课题。‎ ‎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的行踪,走进富贵奢华的贾府,感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喜怒悲欢。(板书课题)在学习前一篇课文《项链》的时候,我们看到作者仿佛是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把这种叙述叫做--“全知视角”叙述。这一个知识点,我们上《项链》的时候已经掌握了。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如何叙述的呢?还是采用作者的“全知视角”吗?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初读课文)‎ ‎  (设计意图:在教《项链》时,已向学生介绍过关于叙事视角的知识。这里通过将《林黛玉进贾府》与《项链》的叙事角度进行对比,一是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引出教学主题, 二是激发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  2.明确视角,理清行踪。‎ ‎  师:请结合“正定荣国府的示意图”,简要说说林黛玉去了哪几处,见了哪些人?请你为林黛玉画一幅进贾府的简明行程图。(二读课文)‎ ‎  老师巡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如下板书(略)‎ ‎  (设计意图:①明确本文叙述的独特之处,形成新的关注点。②整体感知,以线串珠, 化繁为简。让学生学会抓过渡句理清思路的方法,“读短小说”。③借助板书,让学生体会小说“移步换形”‎ 的叙事特点。)‎ ‎  3.品“看”和“听”。‎ ‎  师:让我们再度跟随黛玉的行踪,重入荣国府。但是,这次要求大家睁大你的眼睛,想一想,林黛玉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针对林黛玉所看到的、所看出的你有什么想法?‎ ‎  下面请大家细心品读,“慢慢欣赏”。(学生聚焦于“看”,三读课文)‎ ‎  补充说明: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利用较多的时间,紧紧抓住“看”(谁看,看到什么,看出什么读者看出什么,看与被看)加以定点爆破、深入赏析,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  重点品读完“看”后,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听”(谁听,听见什么,听出什么,读者听出什么) 的方法自己品读课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  (设计意图:一般人读《林黛玉进贾府》只停留在了解林黛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是非常浅表的阅读。实际上,小说中存在复杂的“看/被看”的关系。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解开这个“看/被看”关节的,还是“林黛玉的视角”。)‎ ‎  4. 解读采用 “林黛玉叙述视角”之意义。‎ ‎  师:通过文本细读,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可谓“写人写景高人一筹,绘声绘色入骨三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作者为什么采用“林黛玉视角”而不像《项链》那样采用“全知视角”?如果我们给课文换一种叙述视角,结果会怎样呢?‎ ‎  (补充说明: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深入讨论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刘姥姥进大观园”和“冷子兴言说荣国府”两个互文本,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认识,体悟“林黛玉视角”的无可替代性。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任选一个片断,改为“全知视角”或“刘姥姥”的视角来叙事,比较一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设计意图: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全知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视角的运用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的,必须服务于特定的叙述需要。选择这样而不选择那样的“叙述视角”主要受制于你想表达什么? 想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两种叙述视角的掌握就更深入了。)‎ ‎  5.布置作业。(略)‎ ‎  这一案例,更加鲜明地体现了运用“叙事视角”解读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尤其是在进行视角转换对比的过程中,如“请学生任选一个片断,改为‘全知视角’或‘刘姥姥’的视角来叙事,比较一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通过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仿佛一下子打开了作者的心扉一样。其实在这一文本中,利用叙事视角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缜密细腻的文思,给我们带来更加美妙的阅读体验,如贾府中的人、事皆从黛玉眼中见出,而黛玉的形象则非得由宝玉细细看来,宝玉形象的深处又在黛玉母亲、宝玉母亲及贾母的眼中与黛玉自己的眼中所见而有截然不同,多种视角的转换不仅将故事讲得摇曳生姿、美不胜收,而且作者的智慧和思维、意图与思想都一一展现,这就是叙事视角在小说中比较完美的体现。‎ ‎  综此来看,从叙事学角度教小说优势明显,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感受:1.它能带给学生新鲜的阅读技巧,能将复杂的小说结构化繁为简,为我们清晰展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领略小说不一般的艺术魅力,从而让课堂显得轻盈而又有厚度;2.它兼顾写作学与接受学,能够让作品在完整的状态中坦然地接受品赏,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宏观审视作品的全貌,深度地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核,从而切实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与水平;3.这一教学方法的尝试,证实了先进文学知识引入课堂的独特教学效果,这既是教学方法的更新,也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  参考文献:‎ ‎  ①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  ②杨  义:《中国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1-192页。‎ ‎  ③‎ ‎《小说教学研究文献综述》,http://blog.cersp.com/userlog/14271/index.shtml。‎ ‎  ④吴含荃、钟峰华:《把握叙述视角,倾听人物心声--〈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思路》,《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1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