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春期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高二第四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中最不济的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人排出体外,离开了安乐窝的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14 ④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条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⑤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有一种病毒“尚可”(音译),其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70—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⑥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下面对病毒“特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 B.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C.具备了生命的全部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 D.虽然生存能力极弱,但仍然会发生变异。 2.下面关于病毒“变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变异”发生在病毒的遗传物质上,因而具有这种遗传物质的“变种”在没有接触过它的人群中会为患甚大。 B.变异具有不断反复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反复都会给新病毒带来对人体有害的遗传物质。 C.因为变异后病毒的杀伤力不会次第增大,所以变异的病毒可能“杀伤力”更大,但也可能无害。 D.病毒“杀伤力”的大小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我们只要破坏了病毒的生存环境,就可以彻底防止病毒发生变异和侵入人体。 B.排出人体外的病毒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这至少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对人体排泄物中的病毒掉以轻心。 C.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没有作用,这也就是感染“尚可”病毒后病死率高达70—80%的唯一原因。 D.细菌和病毒都会致病,但相比之下,貌似脆弱的病毒威胁更大,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增强免疫力来防止病毒侵入人体。 1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新华网4.16 材料二: 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人民日报4.16 材料三: 《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4 材料四: 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如此,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人民日报4.15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996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 B. 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C. 当劳动者被企业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时,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劳动者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企业不能利用鼓励的模式强行推行996工作制。 D. 人们现在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期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反对996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应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强制加班。 14 B. 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怎样最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C. 材料三中显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加起来占比不足一成,民营企业占比最高,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 D. 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的活力。 6.材料一、二、四中,都报道了996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线逸事 徐怀中 九四一部队在老街附近跨过了红河,几天以前,兄弟部队过河开辟了战场,现在他们可以驱车向前开进了。 越南北部边境,和我们的滇南河口一线,都属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自然环境本来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河口地区是我国橡胶产地之一,三叶树环绕山丘,一行行,一层层,郁郁葱葱。胶林深处,可以望见国营农场的楼房,红瓦白墙,烟囱耸立。米轨小火车沿着溪流隆隆驰过,留下一缕烟云。这遥远的边疆,向战士们展示着它的富饶美丽。 一过红河,就是另一番风光了。 虽是旧历正月,到中午颇有点盛夏的味道,电话车里闷热得要命,几个人吐了,愉快的笑声停止了。不一会儿,浓雾漫卷过来,热风里带着雨丝,灰蒙蒙的。十多公尺以外,只听见汽车响,却什么也看不见。班长严莉查了地图,说此地是黄连山山脉。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茅草刺藤相互盘绕,密不透风。女电话兵们不免有些犯愁了,要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执行架线任务,从哪里下手呢? 通信科一位参谋来传达首长命令,要求迅速架设下属各部队线路,指挥机关内部线路由总机班负责架通。 总机班的女战士们,忘记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听候班长严莉下达任务:“陶坷、吴小涓、杨艳,跟我去架线。肖群秀、路曼守机,注意机线装设,搞好固定。今晚的口令是‘山茶’,回令是‘海棠’,执行吧!” 14 严莉,陶坷各负责架一条线,五分钟以内都架通了。杨艳和吴小涓两人负责首长的一条线,遇到了麻烦。她们正往前走,闻到一股臭味,是从来没有闻到过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天快亮了,可以模模糊糊看见,小路上横的竖的倒着三具敌军的尸体。肚子膨胀起老大,周围是一滩黑血。不要说见到死人,平时看见一只肉唧唧的死老鼠她们也怕,让人头发根儿发乍。她们向旁边试探,想找地方绕过去。在刺藤草窠里钻进钻出,帽子挂掉了,脸也划破了,无论如何也钻不过去。可想到自己架的是首长专用线,登时觉得一身都在冒汗,再耽搁不得了。只好横了心,还是由原路过去。吴小涓望着几具尸体问杨艳:“你怕不怕?”杨艳说:“要是三个活的,我倒不怕。” 吴小涓说:“要真是死的,总还好办。我怕他们是装死,等我们到了跟前,一下坐起来了。” “那倒没有什么,他们流了那么多血,就是活着也剩不下多少力气了。不等他坐起来,拿手榴弹在脑袋上敲他几下。” “好!我们分个工。看着不对,我上去按住他们,你用手榴弹猛砸,不要让他们抱住了我们的腿。” 她们相互为对方壮了胆,从三具尸体上跨过去了。至于他们三个是不是有过要坐起来的意思,她们不清楚。她们沉着地迈过了最后一具尸体,再没有回头去看。 突然是哪里一声喝:“口令!” 两个女电话兵冷不防的,一紧张,早把口令忘得-干二净。对方不见回答,哗的一下冲锋枪上了腔。吴小涓连忙说:“别打,别打,是我们。”“什么你们我们,口令!” “干吗那么凶,你听不出我们是总机班的!”杨艳厉害起来了。 隐蔽在树丛里的哨兵压低声音笑了,手一指,原来已经来到了首长的掩蔽部门口。 她们撩开门上的雨布钻进去。掩蔽部里点了几支蜡烛,还是昏昏暗暗的。几位首长正跪在地铺上,查看拼起来的作战地图。小涓和杨艳把单机摆在一个压缩饼干箱子上,手脚麻利地接好了线。一摇,通了。 一号首长见两个女电话兵淋得全身透湿,缩着身子,他取过一个军用水壶说: “冻惨了吧?来,一人喝一口,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 “不!不!我们不冷。”杨艳和吴小涓往后退缩着。 “叫喝就喝,服从命令听指挥。” 她们两个推托不过,对着壶嘴呷了一小口。她们品味不出,习水大曲何以能“气死”茅台,只辣得打哆嗦。 这是吴小涓和杨艳到前方来第一次完成架线任务,而且是为“九四一”最高指挥员架的线,她们对自己感到相当满意。两个人已经说定,将来参加文科高考,就把这次出境作战第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作为自选的写作素材。这算是选对了,很有可写的哩。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14 小说的人物真实生动,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了女电话兵吴小涓和杨艳看到敌军尸体后,从犹豫退缩到勇敢面对的转变。 B. 小说以姑娘们想象高考写作文的情境收尾,看似与架电话线的主要情节无关,实则寄托对未来的憧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C. 小说语言浅近质朴,对话风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如杨艳说“三个活的,我倒不怕”,首长说“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 D. 小说行文结构严谨,伏笔自然。前文中设置“口令”这一情节与后文姑娘们突遇哨兵喝问“忘记口令”的事件形成呼应,陡生波澜。 8.文章第四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分析。(6分) 9.小说是如何叙述“西线逸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瑒,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瑒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瑒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瑒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瑒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余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瑒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瑒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瑒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瑒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瑒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瑒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瑒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节选自《陈书》)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14 D.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指“经书”,即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即史书;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号来纪年的,“太建”就是指高祖建国时的年号。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瑒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瑒审时度势,及时归顺。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府卿、通直散骑常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派遣使者表达了归顺之意。 C.孙瑒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之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D.孙瑒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建造讲经之处,经常与高僧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古诗歌,完成14~15题。 闻雁 韦应物(注) 故园渺何在?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14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注)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州后不久写的。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耐人寻味。 B.诗人韦应物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渺”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 C.“坐”即“因”,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解释一样。“寒塘坐见秋”即“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D.“一雁过南楼”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15.韦诗中的“夜”和赵诗中的“一”用得很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无论外界怎样看我,如笑我、嗔我、责我、辱我,或是赞我、敬我、哄我,我都能淡然处之。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意思相似的句子,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面对蜀中豺狼“_________,_________”的险恶景象,不禁产生劝友人早点离开“锦城”“还家”的思绪。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抒发自己老当益壮、希图得到朝廷任用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 ,为这 的章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 怎会有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和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离经叛道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 ) 。 1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对 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 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 ,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惊鸿一瞥 栉风沐雨 B.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刮目相看 筚路蓝缕 C.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D.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惊鸿一瞥 筚路蓝缕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就不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B. 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就不会离职创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C. 中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搅动全球市场,原因是当年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 D. 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是中国科技企业能搅动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其实也是在纪念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奋斗的成功者 B. 正因为它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提供了最好的时代土壤 C. 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生 D. 正因为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 20.下面是一则写给朋友的留言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上次您寄呈给我的书稿,我抽空浏览了一下,感觉文章构思巧妙,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过部分词语使用不当,我已加以斧正。个人灼见,务必参考! 21.论坛留言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很多中学生参与其中,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焦点新闻人物发表自己的感想。请你为下面这段文字写一则留言。要求: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分析恰当,语言通顺,条理清楚,不超过80个字。(6分) 14 日本一家早间新闻栏目“Sukkiri”曾报道了中国动画电影《汽车人总动员》即将上映的新闻。在栏目里,主持人指出《汽车人总动员》有山寨皮克斯动画《赛车总动员》的嫌疑,理由是《汽车人总动员》中三辆车的外形酷似《赛车总动员》的闪电麦昆、士官长和法兰斯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一种或几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0年春期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高二第四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 2.A 3.B 4.B 5.C 6.材料一侧重从法律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二侧重从企业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的弊端,企业应做好平衡兼顾才能提高效率。材料四侧重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 7.A 8.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和气候特征,这场战争发生在旧历正月闷热险峻的黄连山山脉。②与红河岸边富饶宁静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战争环境下紧张压抑的氛围。③为下文做铺垫,山脊高陡、乱石嶙的、灌木丛生的环境暗示了后文吴小涓和杨艳第一次架设电话线任务的艰难。 9.①叙述视角,以通讯女兵为叙事的对象,表现了她们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成长历程,视角新颖。②叙述人称,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故事的情节内容。③侧面选材,紧扣“逸事”二字,没有渲染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而是描写战时逸事,内容独特。 10.C 11.C 12.D 14 13.(1)当时孙瑒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瑒亲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 (2)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走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属天意),天意难道能够违抗么! 译文: 孙场,字德琏,是吴郡吴县人。(孙场)年轻时就洒脱不拘束,喜欢研究战术攻略,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传,尤其熟悉书牍文札。王僧辩讨伐侯景时,王琳(领兵)当前军,(因为)王琳与孙场是同门师兄弟,于是(王琳)上表推荐(孙场)当戎昭将军、宜都太守,随即跟从王僧辩到武昌救援徐文盛。适逢呈州失陷,于是(孙场的部队)就留在巴陵镇守,做好攻守的准备。不久,侯景的叛军杀到,不分昼夜地进攻巴陵外围阵地,孙场督领部属全力抵御,(结果)叛军败退奔逃。高祖受禅为帝,王琳在呈州另外奉立梁朝的永嘉王萧庄为主,(并下诏书)征召孙场为太府卿,加授通直散骑常侍。等到王琳向内地进犯时,北周派大将史宁率领四万兵马,乘(防守)空虚(的机会)突然袭击(呈州城),孙场部下协助防务的张世贵攻取外城以接应周兵,(呈州城因此)损失军民男女三千余人。北周军队又堆起土山高架云梯,日夜攻击迫近,(又)乘着风势放火,烧掉了内城南部的五十多栋楼房。当时孙场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场亲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北周军队竭尽全力也没能攻下(内城),于是假传北周君主的旨意任命孙场为柱国、呈州刺史,封为万户郡公。孙场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队(对他)非常害怕。到后来听说(陈朝)主力军已经打败了王琳,(即将)乘胜而进,北周军队才解围而去。于是孙场控制了长江中流的全部地域,(他)召集将士并对他们说:“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于是派遣使者恭送表文到朝廷(表示归顺)。高宗登上帝位之后,认为孙场功绩名望一向显著,(对他)非常信任倚重。太建四年,任命(他)为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出京镇守公安。孙场(到任后),高筑城墙深挖城壕,恩威并用远近顺服,为周围境外的人所敬畏。后主继承帝位后,又任命(孙场)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之间的亲近之意。孙场又担任五兵尚书。(孙场)侍奉父母以孝顺闻名,对几位弟弟非常亲厚和睦。(孙场)生性通脱平和,有财物就散发给亲友。(孙场)还常常在名山的学斋里开设讲堂,召集玄言儒学之士(讲学),冬夏两季供给资财费用,为学者们所称颂。而(他)为人率直平易,不因召集的名声(大)地位(高)就看不起人。当时兴皇寺郎法师则通晓佛典,孙场每次造访他讲经之处, 经常有不同的立论,僧侣们(对他)没有不仰慕敬服的。 (孙场)因为年老多次请求退休, (但皇上)下达嘉奖令屡屡挽留。祯明元年(孙场)在任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14.A 15.①韦诗中的“夜”:“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周围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 ②赵诗中的“一”:“一”是一只的意思,一只大雁飞入南楼,而不是群雁,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大雁都知道回归,但诗人还没有回归,表达一种“雁归人未归”的乡愁。 14 1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17.C 18.B 19.C 20.①“寄呈”改为“寄来”;②“抽空浏览了一下”改为“再三拜读”;③“斧正”改为“改正”;④“灼见”改为浅见;⑤“务必”改为“仅供”。 21.合理的借鉴不是抄袭,但借鉴若超过一个度,便成为抄袭。抄袭不仅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也制造了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它不是艺术的突破,而是一种因袭,一种惰性,只能导致艺术的死亡! 22.“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 这要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20厘米的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NBA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 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靠的是一种眼力。 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 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14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1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