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2.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4.《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②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③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④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记载,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台湾历史学者黄文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 A.近代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互影响     B.思想文化成为日本控制中国的工具 C.日本新词催生当代中国生活新观念    D.近代中国受到日本文化的较大影响 ‎7.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新经济”的出现 ‎④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8.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9.“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肯定牛顿的发现(   )‎ A.直接推动天文学的革命 B.使人类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C.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生活 D.促成理性与思想的自由发展 ‎10.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则称其为“戡乱史”。这表明(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解释得以呈现 B.立场的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 C.历史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是否成功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1.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进入“一个力量转移和分散的年代”,各国之间的较量也从传统的军事力量对抗转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该“转变”( )‎ A.加剧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 B.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2.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发起的两次起义相继失败。马克思曾指出:“里昂的工人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马克思意在说明,里昂工人起义( )‎ A.以争取政治权利为诉求 B.仍属资产阶级革命 C.表现出强烈的战斗精神 D.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满目,疫疬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延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帮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教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朝时对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固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教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教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4-17世纪中英两国面对疫情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时代背景,说明中英疫情防控的影响。(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19世纪 欧洲:‎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 ‎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3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欧洲:‎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欧洲:‎ ‎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l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 中国:‎ ‎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上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是建国初期一系列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领导下,在苏联的具体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接受、整顿、改造,收回了教育主权,制订了学校规程;进行课程及教材改革;改革了学制,充实了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改变过去的“通才”教育目标,“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确立了“专才”教育思想。在新中国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苏联教育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 ‎16.【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4年2月苏、美、英、法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3月开始的奠边府战役在中国帮助下最终取得胜利,但战争随时有复杂化国际化的危险,美国提出了“联合行动”的倡议,着手筹建东南亚条约织。在美国看来,“如果能这样做,我们就将以强大而团结的姿态进入会场,从而有望令共产党人在会上作出让步。周恩来在赴日内瓦会议前向印度驻华大使指出:“摆在亚洲国家和人民面前的问题,是它们如何能够自救,而自救的办法便是“要团结友好,反对侵略,不参加军事侵略性的集团”,这样,“美国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中国代表团的任务是:要在会上“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要尽一切努力达成某些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 ‎——摘编自李丹慧《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再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策略并分析外交活动的意义。(8分)‎ ‎17.【历史——选修 3: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19 年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对中国航天赤子孙家栋的颁奖词。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 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国 40 年 100 余颗中国星,他的“孩子”有 34 个。‎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开启了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过程却是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科技人员在战天斗地,刻苦奋斗研制出来的……在进行卫星蒙皮阳极化电抛光工序时,没有厂房,他们就在露天下进行工作; 没有容器,他们就自己铸造了 3 个大铝槽,在雪地里挖个坑,把铝槽架在上面用木柴烧。‎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了阳极化电抛光试验。经过 2 个月、上百次的试验,终于使蒙皮的辐射率和吸收率达到了规定的技术指标……‎ ‎——摘自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中华民族脊梁故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家栋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孙家栋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9分)‎ 参考答案 ‎1-5:BDACA 6-10:DBBDB 11-12:CD ‎13.‎ ‎(1)相同点:都对疫病重灾区减免税收:都采取了防止疫病扩散的举措:政府都发挥主导作用: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科学防控的同时也带有迷信色彩)‎ 不同点:参与者一一中国是有识之士与民众积极参与:西方是教会势力参与其中。‎ 救助手段一一中国通过发放钱粮,施医送药等手段,直接救济灾民:西方是向民众普及医学卫生知识,关注公共健康。‎ 防扩散的手段一一中国采取隔离手段防止传染:西方制定法规,新建医院,强化城市清洁力度,防止扩散 ‎(2)中国: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自然灾害频发:政府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体现儒学济世爱民的思想,扩大儒学的影响。‎ 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政府防控措施提高公民的卫生意识:推动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扩大世俗政权的影响 ‎14.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 论述: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 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 15.(1)新中国成立,旧的教育体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低;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和支持;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促进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开始逐步形成适合中国 特点的新的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人才。‎ ‎ 16.(1)背景: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对峙,亚洲出现“热战”:朝鲜战争基本结束:越南取得奠边府战役胜利:美国插手东南亚:‎ ‎(2)策略:团结亚洲各国,分化美国阵营:坚持大国协商。‎ 意义:有利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 ‎17.⑴“两弹一星”的元勋;一生奉献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研制成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使中国的航天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领航作用。‎ ‎⑵奉献祖国的担当精神;不畏艰苦对科学执着的追求精神,奋发图强振兴国家的爱国精神;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