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12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此后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他们必须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D ) A.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和特权 B.用和平共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 C.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D.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2.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A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依据图表信息可知,1949~1953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逐渐减少,这说明新中国外交面临的困难较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与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并未完全实现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外交面临的困难较大,并非取得巨大成就;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3.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D ) A.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C.消除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 D.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解析: 12 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D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消除了”表述太绝对,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 4.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我国开始对周边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到1963年,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苏关系恶化 C.万隆会议的影响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解析:材料“1955年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扩展到亚洲和非洲一些对华友好的发展中国家”说明万隆会议后,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共有2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接受了中国援助”不符,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苏关系恶化,B项排除。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项排除。 5.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在这次会议上( C ) A.中国实现了对亚非国家的领导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被恢复 C.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一致认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因为与会各国出现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C项正确。A项,亚非会议上中国为参与国,并非对其他与会国家进行领导,故排除。B项,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被恢复,与题干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1953年周恩来在中印会谈中提出,故排除。 6.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 ) 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解析:从材料“1954年10月”“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来看,新中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确定与哪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作为标准,反映出新中国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在建国后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故D项排除。 7.在日内瓦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达成协议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推进世界和平的诚意。这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C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 C.《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建议 D.“求同存异”的方针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建议,故C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D项错误。 8.“1955年召开的这次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材料所反映的这次会议推动了( C ) A.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中国积极加入不结盟运动 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两大阵营关系走向缓和 解析:本题考查1955年万隆会议。依据材料“1955年”“求同存异”“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推动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的时间是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大阵营逐渐走向对峙,关系紧张,并未走向缓和。 9.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走向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下述表格即是某学者所做的一个卡片。这反映了新中国( A ) 时间 人物 言论 1949 毛泽东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1957 毛泽东 “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放弃了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C.外交政策因实际需要而改变 D.外交重心转向第三世界 解析:材料“一边倒……必须一边倒”“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这是正确的”反映了我国从选择“一边倒”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基于自主的认识与选择,反映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1957年中国没有放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故B项错误。C项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故排除。1957年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外交重心转向第三世界,故D项错误。 10.某国际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C )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1955年亚非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12 解析: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A项错误;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主要讨论的是不结盟问题,故B项错误;1955年亚非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故C项正确;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故D项错误。 11.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C )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参加万隆会议 D.改善中日关系 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不包括“弱小、不发达的非社会主义‘农村’国家”,排除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与“反对‘城市’国家”无关,排除B;材料中的“农村”国家就是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国家就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材料表明中国积极与亚非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共同反对发达国家的国际强权。结合所学,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众多亚非国家参与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成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故选C;日本在当时属于“城市”国家,故排除D。 1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 C )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C项正确。 13.有学者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是“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是( C ) A.1949年中苏建交 B.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1979年中美建交 解析:由材料“国际大家庭”“正常化外交”和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故C正确;中苏建交不符合“国际大家庭”,故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的同周边国家相处的基本原则,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1979年中美建交时我国外交已经实现了正常化,故D错误。 12 14.“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夫人及美方一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他们有礼貌的款待,表示感谢。”这说明( A ) A.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中美两国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 B.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C.美国继续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D.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夫人及美方一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他们有礼貌的款待,表示感谢”可知所述历史事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的背景是苏联对中美两国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A项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缓和,“美国继续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说法错误,C项排除。材料未反映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D项排除。 15.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主题是( B ) ―→―→ A.新中国初期外交 B.外交关系的突破 C.新世纪外交成就 D.新型区域合作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根据所学可知,这三项成就都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上的突破,故B项正确;建国初期的外交是指50年代左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世纪外交成就是指21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外交成就与区域合作无关,排除D项。 16.“熊猫外交”是中国一种独有的外交方式。熊猫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如下表所示,“熊猫外交”得以推行的关键因素是( C )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由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出现了改善,但不是倒向西方,B项说法有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实行“熊猫外交”的对象国在1972年以后更多的为西方国家,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故选C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在表格内容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17.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C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所以外交政策也随之作出了重大调整,选C项。 12 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面对美国的举动,日本政府( B ) A.结束了日美同盟关系 B.正式与中国政府建交 C.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 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 解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B正确;1972年,日本并没有结束美日同盟关系,A错误;日本和中国建交并没有深刻反省其战争罪行,C错误;材料说明日本与中国建交,并不是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错误。 19.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A ) A.奉行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 B.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奉行不结盟政策,实行“无敌国外交”,即“全方位”外交政策,故A正确;B与50年代“一边倒”政策吻合,排除;C与70年代“一条线”政策吻合,排除;D符合60年代“反两霸”,排除。 20.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示意图,图中显示出中国与外国建交的三次高峰。下列对90年代出现的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分析错误的是( B )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中国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境 D.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解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其不能成为90年代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 21.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中国参加国际公约的数量从1979年的34个增加到2002年的220个。中国加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目也从1977年的71个猛增到1996年的1 079个。对此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C ) A.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中国开始以主动的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2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由题干可知,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国际公约和加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都呈增长趋势。A、B、D三项分别反映了这三个方面,但C项概括最全面。 22.中国与中亚四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21世纪贸易额大幅增加得益于某一组织的建立。这一组织( C )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但不利于世界稳定 C.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外交关系 D.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亚四国可知,这一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它的成立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联合国,故A错误;上合组织有利于世界稳定,故B错误;材料中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故D错误。 23.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9年来,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为指引,成员国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整体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吸引力越来越大,“朋友圈”越来越广,成为地区和国际合作的典范。材料不能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D ) A.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B.推动区域合作新发展 C.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D.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深的国际组织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体现的“上海精神”摒弃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推动了区域合作的新发展,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所以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材料所能够说明的,因此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深的国际组织的说法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实际不符,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D项。 24.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 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 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 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根据表中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A.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B.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 C.联合国维和事务必须有中国参与 D.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区域关系 解析: 12 表格中“维和行动”“停战”“维和特委会”的信息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A正确;B中“各项事务”不符合材料中维和信息,排除;C中“必须有中国参与”不符合事实;表格说明的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不是区域合作关系,D错误。 25.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比如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组织了“中非论坛”、在俄罗斯等国开展“中国年”活动、国家领导人访问澳大利亚并出席APEC会议、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的部署。以上事实不能反映 ( D ) A.新时期我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B.新时期我国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新时期中国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D.我国外交僵局开始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解析:我国的外交僵局在改革开放以前已经打破,题干所表述的完全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因此D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 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12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 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有何建议?(4分) 答案:(1)方针:“一边倒”。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 (2)图一:确认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图二: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增进了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图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四:签订和发表《中美联合公告》,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成就: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作为;树立大国的战略思维,和平崛起(中国国际角色认知的转变);做负责任的大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对苏联……即是建交的方式”可知是“一边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建交方式来归纳特点。第(2)问首先应明确图一是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图二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图三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图四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新时期我国外交转型的背景,可从内外两个角度思考;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四图片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注意建议要有可行性,可从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崛起、做有责任心的大国等角度来分析。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材料一: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 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材料三:“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 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各自的抗战理念。(6分) (3)材料三中“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开始于何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背景及影响。(6分) 答案:(1)理解:19世纪末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变化: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政治形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共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抗战理念: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共: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3)1972年。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日本稳定及远东和平的需要。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解析:(1)本问以“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及其影响”作为切入点。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到“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即可。第二小问,把握到“学习西方”“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第一小问,紧扣“日本全面侵华与中国抗日战争”主题,结合相关史实展开。第二小问,把握到“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敌后战场)、两个抗战路线(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即可。 12 (3)本问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切入点。第一小问,要注意明确题干“开始于”要求,即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第二小问,结合相关史实展开,重点把握到“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第三小问,把握到“积极意义”维度,结合相关史实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美关系 20世纪初 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 20世纪50、 60年代 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972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20世纪90年代 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 ——摘编自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等 材料展示了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蕴含了发展外交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答案:示例: 启示: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的影响。 说明:19世纪末,美国为谋求在中国的利益,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敌人,中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美国在经济、军事上大力援助中国,并在国际事务中扶持中国,提高中国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尖锐对抗。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美两国为对抗苏联的压力,两国关系解冻,并逐渐走向正常化。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因不同时期国家利益影响,中美两国调整政策,使两国关系呈现时好时坏的发展特征。 12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可得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影响的启示。然后依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援助和扶持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美走向对抗、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等相关所学说明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的影响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