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3.概述汉字、绘画起源与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基本史实。2.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重要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3.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辉煌但明清时期又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 [情景导学]‎ 材料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思考:中国古代取得的成就还有哪些?‎ 提示: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一、四大发明 ‎[教材导学]‎ 62‎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62‎ ‎ [深化拓展] 正确认识四大发明对中、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原因 ‎(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2)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教材导学]‎ ‎1.《九章算术》‎ ‎(1)问世:约成书于东汉。‎ ‎(2)内容: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价值 ‎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其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1)发展概况 ‎①算盘由中国古代早期采用的计算工具算筹演变而来。‎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2)向外传播: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 ‎[易错易混] 十进位值制≠十进位 62‎ ‎“十进位值制”和“十进位”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包含“十进制”和“位值制”两个概念。“十进位”,即每满十数进一单位。“位值制”,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 ‎[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数学的特点 ‎(1)属于应用数学,以算法为中心,注重实用和计算。古代中国数学没有脱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实际,并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2)古代中国数学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3)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古代数学体系。‎ ‎(4)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教材导学]‎ ‎1.天文学萌生:我们的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萌生和发展了古代天文学。‎ ‎2.天象观测 ‎(1)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 ‎(2)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3)《石氏星表》‎ ‎①成书:战国时期的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据其成就辑成《石氏星表》。‎ ‎②内容: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③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4)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易错易混] 天文、历法是紧密联系的。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教材导学]‎ ‎1.历法成就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秦汉以后,我国历法越来越精确。‎ ‎(3)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2.四大农书 ‎(1)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62‎ ‎①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②内容: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培育优良品种。‎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深化拓展]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突出:研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如制作简仪、高表等;主持了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工作;编订了《授时历》。‎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教材导学]‎ ‎1.中医成就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2.药物学成就——《本草纲目》‎ ‎(1)内容:由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编著,记录各类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大量的药物形态图。‎ ‎(2)价值: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轻巧识记] 古代科技 ‎[易错易混] 《本草纲目》并非是中国古代中医临床学成就的杰出代表。中国医学在形成发展中形成了中医学、中医临床学与中医药物学等学科门类,《本草纲目》仅仅是对中国古代中医药物学的系统总结,不能代表古代中医临床学的成就。‎ 探究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62‎ ‎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信息解读] (1)认真分析表格与材料,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2)材料三反映了三大发明的对欧洲的作用,结合所学从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62‎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影响 ‎ [题型突破]‎ ‎ 培根曾经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改变了整 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思路引导] ‎ ⇒⇒ ‎[解析] ‎ 62‎ 材料说的是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将世界连接成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故选A。‎ ‎[答案] A 我国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大不相同,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针对训练1] 欧阳修上疏(书)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故排除B项;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探究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62‎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什么?‎ ‎[信息解读] (1)注意不同类别的数量,结合中国经济结构思考其原因。‎ ‎(2)把握材料二中的转折句式理解中国科技的特征。‎ ‎[答案提示] (1)特点: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原因: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2)反映了中国科技的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探究的特点。‎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题型突破]‎ ‎ 对下面两图说法正确的是(  )‎ 62‎ A.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B.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D.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思路引导] ‎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用逻辑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属于理论科学,是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科学探索的结果。‎ ‎[答案] B 历史图片型选择题解答三法 ‎(1)以文补图型,即以图为主题情境,以文字来补充图中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题关键在于从图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2)以图补文型,即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作为补充。解答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62‎ ‎(3)图文互补型。文字和图片材料都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并可相互参照和佐证。本题用以图补文型方法即可。 ‎ ‎[针对训练2]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之行事。”这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农书(  )‎ A.是先进生产经验积累和总结的产物 B.是科学家深入钻研农学理论的产物 C.是封建政府重视小农经济的结果 D.是中外生产经验相互融合的结果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表明,《齐民要术》是在搜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农谚,访问老农,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古代中国有关农业的文献资料、农谚以及老农的经验,无不是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果。故选A项。‎ ‎[答案] A 一、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北宋时封建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2.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人才。‎ ‎3.中国古代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影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4.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网络构建]‎ 62‎ ‎ [关键必背]‎ ‎1.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3.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课时跟踪训练(八)‎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打破世界相对封闭的状态,使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是 (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故答案为B。‎ ‎[答案] B ‎2.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西晋傅咸作《纸赋》肯定纸的意义 B.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 C.蔡伦因造纸有功被册封为侯 D.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工序 ‎[解析] A、C、D三项在时间上与西汉早期不吻合。西汉基出土纸质地图说明当时出现了纸,B项正确。‎ ‎[答案] B 62‎ ‎3.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________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________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________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________”上依次应填入的是(  )‎ A.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B.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C.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D.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解析]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故选A项。‎ ‎[答案] A ‎4.下列属于《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且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 (  )‎ A.割圆术 B.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C.极限思想 D.精确的圆周率 ‎[解析]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它用有限的符号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数,而且简捷明快、方便运算,所以马克思称之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答案] B ‎5.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 四大发明只是对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A错误;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故B错误;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向近代迈进起到了促进作用,故C正确;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封建主义的变革的作用也仅仅是促进而不是决定,故D错误。‎ ‎[答案] C ‎6.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62‎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解析] 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等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故本题选择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涉及活字印刷,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雕版印刷仅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答案] C ‎7.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  )‎ A.尊敬农民 B.指导农业生产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和所学史实说明历法起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答案] B ‎8.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统计“新谷、陈粮的多少”,可知所用到的是数学知识,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目要求,A是天文学著作,C是农学方面著作,D是医学著作。‎ ‎[答案] B ‎9.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的观点是 (  )‎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解析]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故选D项。‎ ‎[答案] D ‎10.电视剧《大国医》获得观众好评,出品人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认为,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能够获得多方青睐,除了主创人员的出色表现外,主要原因在于国人对中医国粹文化的渴求和回归。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是 (  )‎ 62‎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解析] A项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B项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C项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D项是数学专著,故选B。‎ ‎[答案] B ‎11.“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 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解析] ‎ 62‎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故B表述错误。‎ ‎[答案] B ‎12.从《齐民要术》到《农政全书》,中国古代的农书基本都记述了主要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这可以佐证 (  )‎ ‎①科研方法注重实验观察 ②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③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④科技成果多源于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实验观察,故①错误;耕作方法、农具、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内容的记录体现出了精耕细作,故②正确;耕作技术等内容的出现也体现出了我国农业发展达到很高水平,故③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成果不注重实验,注重经验总结,故④正确,答案选择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解析] ‎ 62‎ ‎(1)结合材料一表格中不同类型科技类成果所占比重,可以得出两宋与明清时期的科学发展特征。(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和“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可以得出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以及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来找原因,可以得出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等。‎ ‎[答案] (1)特征: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类成果减少;明清时期科技类理论成果比重上升。‎ ‎(2)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14.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科技发明统计资料(部分)‎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 材料二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62‎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3)材料三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解析] 第(1)问,据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所占科技总发明比重的变化解答。第(2)问,结合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这一角度予以说明。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2)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火药帮助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3)认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认同。中国科技在公元1500年以前一直领先于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也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衰落的年代。‎ 62‎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名家名篇。2.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就。3.理解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 [情景导学]‎ ‎ 材料 端午节时,汨罗江畔,总是人头攒动,万船竞发。据说,这一传统的节日盛会,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两千多年前,屈原因遭小人诬陷而被楚王流放,相传在汨罗江投江而死。汩罗江畔响起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愤呼号,响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之音,激励着后人,也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思考: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文学艺术形式?‎ 提示:唐诗、宋词、元曲等。‎ 一、从《诗经》到唐诗 ‎[教材导学]‎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地位 ‎①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创始人:楚国诗人屈原。‎ ‎(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成就 62‎ ‎[深化拓展] (1)风是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因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主要反映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感情。颂是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主要歌颂祖先和当权者的功德。‎ ‎(2)《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①句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较为灵活。‎ ‎②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子使用许多楚国方言,句中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③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作品。‎ 二、宋词和元曲 ‎[教材导学]‎ ‎1.宋词 ‎(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②市民数量的增加,市井生活的需要。‎ ‎(2)演变 ‎①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②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能够歌唱。‎ ‎(4)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2.元曲 ‎(1)形成: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62‎ ‎(2)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深化拓展] (1)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 ‎[教材导学]‎ ‎1.小说的演变过程 ‎(1)出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新阶段: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3)繁荣: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2.繁荣背景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3.特点: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探究一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材料二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撞千石之钟……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司马相如《上林赋》‎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62‎ ‎(1)根据材料一回答楚辞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汉赋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两首词风格有何不同?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 ‎[信息解读] (1)注意材料中的“兮”字和句式变化。‎ ‎(2)注意中心句“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体会赋的表现手法。‎ ‎(3)抓住“大江”“千古”“豪杰”等词理解苏轼词的风格;注意“花”“梳头”“泪”“愁”等意象感受多愁善感的特点。‎ ‎[答案提示] (1)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社会现实:汉朝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 ‎(3)不同风格:苏轼的词是豪放派风格,李清照的词是婉约派风格。词的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变迁及特点 ‎(1)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特点 ‎①先秦:《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②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③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④宋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合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 ‎⑤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抒情叙事兼长。‎ ‎⑥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题型突破]‎ ‎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 62‎ 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思路引导] ‎ ⇒⇒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直辞咏寄,略无避隐”“‘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由此说明唐代的文化政策比较开明,材料中通过即使是宫闱秘闻,诗人也反复极言,说明唐朝政策的开明,故A说法错误;B、D两项材料没有提及。故答案选择C。‎ ‎[答案] C ‎ 古代文学成就归纳为“二、六、七”‎ ‎ ‎ ‎[针对训练1] 有学者指出:《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由此可见,“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诗情画意 D.雅俗共赏 ‎[解析] 本题材料提到,《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现实主义,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选B。‎ ‎[答案] B 62‎ 探究二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 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信息解读] 第(1)(2)问中的“特点”从材料一、二中分别概括即可;唐代诗歌艺术和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第(3)问根据前两问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进行概括。‎ ‎[答案提示] (1)特点: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创作艺术高度成熟,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空前繁荣。因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选官制度的促进和教育的发展等。‎ ‎(2)特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数量浩繁;深受读者喜爱;崛起过程艰难。原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文学发展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 62‎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及体现的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表现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 (3)唐朝的繁盛统一、开明的文化政策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末至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等世俗文学得到发展。‎ (4)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和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进行表达。‎ (6)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力作;经济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 [题型突破]‎ ‎ “明代中叶以后,□□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进一步增强,造就了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中的文字应是(  )‎ A.贵族 B.官僚 C.农民 D.市民 ‎[思路引导] ‎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国兴起了许多大城市,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而小说的繁荣就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故选D项。‎ ‎[答案] D 62‎ 表格法记忆、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时期 时代特色 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诗经》《离骚》成册。‎ 秦汉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汉赋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隋唐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文化全面繁荣;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用。‎ 宋元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间通俗文化繁荣,出现众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话本和词兴起。‎ 明清 封建制度盛极而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许多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艺术作品。‎ ‎ ‎ ‎[针对训练2]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解析] 一定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呈现出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逐渐平民化、世谷化,但并不能说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 D 明清小时的艺术特点 艺术结构 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书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语言风格 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于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表现方法 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毫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形象塑造 62‎ 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形象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62‎ ‎ [网络构建]‎ ‎ [关键必背]‎ ‎1.《诗经》含风、雅、颂三部分,四言为主,现实感强,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楚辞代表作是《离骚》,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的不同风格。‎ ‎2.汉赋半文半诗、华丽、夸张,表现了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且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 ‎4.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社会矛盾尖锐,促使词曲兴盛;宋词句子长短不齐,能歌能唱;元曲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5.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繁荣提供了肥沃土壤;明清小说数量多,手法丰富,体裁多样。‎ 课时跟踪训练(九)‎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名句,例如曾经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句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经孔子整理编定,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B.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 C.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 D.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解析] 《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62‎ ‎[答案] D ‎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 A.楚辞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解析] 楚辞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助词“兮”,A符合题意。‎ ‎[答案] A ‎3.说到人们生活经历的艰辛和悲壮,我们也许会想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名句。这三句所反映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  )‎ A.骚体、词、赋 B.骚体、词、诗 C.词、骚体、诗 D.词、赋、诗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战国时期屈原的名句,属于楚辞(也称“骚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北宋词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里的名句。‎ ‎[答案] B ‎4.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首词中所说的“风骚”本指(  )‎ A.《诗经》和《离骚》 B.楚辞和汉赋 C.国风和汉赋 D.唐诗和宋词 ‎[解析] 《沁园春·雪》里所说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5.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要增加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词这种文学形式逐步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文学也随之做出调整,故选B项。‎ ‎[答案] B 62‎ ‎6.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 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解析] 材料反映的作品是元散曲。B项是《诗经》的特点,排除;C项是唐诗的特点,排除;D项是汉赋的特点,排除。‎ ‎[答案] A ‎7.许多明清小说比较成功地描摹了人生世情,其中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解析] 《三国演义》主要是历史题材小说,不是以爱情悲剧为主线,故A项错误;《水浒传》主要是以农民起义为主线,故B项错误;《西游记》主要是以神魔斗争为主线,故C项错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故D项正确。‎ ‎[答案] D ‎8.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解析] 本题属于反选题型,故需甄别并排除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从唱词的豪迈风格可以判断A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关汉卿借助关羽单刀赴会一曲,有借古喻今的意味,故B也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戏剧情节和唱词并未具体指向某些社会问题,故C理解有误,符合题意;从唱词的激昂、豪放可以判断其继承了宋词的豪放之风,故D符合材料信息,也排除。‎ ‎[答案] C ‎9.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反映。下列诗词与下图所示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 62‎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A项是唐诗;B项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的代表作;C项是南宋陆游的七言绝句诗;D项是楚辞。‎ ‎[答案] B ‎10.《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品都是 (  )‎ A.明末清初异端思潮的载体 B.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 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 ‎[解析] “四大奇书”皆问世于明朝,不可能都反映明末清初异端思潮,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精神生活需求在文学上的反映,“四大奇书”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所以说其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故B项正确;“四大奇书”均未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故C项错误;“四大奇书”均为长篇小说,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清代小说在描摹人情世故方面有着成功的表现。下列作品,属于此列的是(  )‎ A.《红楼梦》 B.《西游记》‎ 62‎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解析]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故A项正确;《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典范,故B项错误;《三国演义》是历史演小说,故C项错误;《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 (  )‎ ‎①词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据材料中”商业生活”“市民文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词是宋代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市民文化,故①正确,元曲和小说都是城市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市民文化,故③④正确;而程朱理学虽在时间上属于宋代,但它是官方哲学,不是市民文化,排除②。故选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 ‎(3)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第(1)问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问屈原诗歌的主要文学特色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两人不同的诗风。‎ ‎[答案] (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文学特色: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代表作:《离骚》。‎ 62‎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材料三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的原因是什么?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联系教材的内容分析原因。第(2)问,联系所学可知其表现形式应是“词”;从宋代的经济、市民阶层力量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词本身的特点等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结合“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归纳特点;从文学发展的趋势角度谈说明的问题。‎ ‎[答案] (1)原因: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科举制的推行;封建经济繁荣;对外政策的开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前代文化的积淀。‎ ‎(2)文学形式:词。原因:封建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科技的高度发展;词比较适宜抒发感情。‎ ‎(3)特点:包容性;世俗化;创造性。说明问题:我国古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市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古代文学形式之间不断继承并发展。‎ 62‎ 第十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汉字、绘画、戏曲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2.掌握中国古代书画和戏曲艺术的主要成就,理解其艺术特征。3.探究中国书画、戏曲艺术与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其不同艺术风格的社会根源。‎ ‎ [情景导学]‎ ‎ 材料 ‎ 思考:你知道材料中的书法是属于什么字体吗?‎ 提示:图一为草书,图二为楷书。‎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教材导学]‎ ‎1.汉字 ‎(1)起源: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后来形成汉字。‎ ‎(2)演变: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趋势:其总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三种形体 ‎①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代表: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62‎ ‎②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代表: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代表: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明朝文征明等。‎ ‎[易错易混] (1)中国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甲骨文只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能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2)文字不等同于书法,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轻巧识记] 数字法记忆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教材导学]‎ 62‎ ‎[轻巧识记] 口诀记忆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萌芽在远古,战国趋成熟。秦汉门类丰,魏晋理论富。隋唐外来风,两宋宫(宫廷画院)风俗(风俗画)。元清文人画,佳作代代出。‎ ‎[易错易混] 不要把文人画与人物画、山水画及花鸟画并列,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因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文人画体现了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都能体现,绝不是这三种题材外的另一种题材。‎ 三、京剧的出现 ‎[教材导学]‎ ‎1.戏曲的发展 62‎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2)元朝时期,元杂剧把戏曲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期,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 ‎(1)背景 ‎①清朝前期: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②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③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2)形成: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京剧。‎ ‎(3)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轻巧识记] 速记京剧的形成过程 ‎ [易错易混] 京剧不是形成于乾隆年间。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形成。‎ ‎[深化拓展]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具有虚拟化、综合化、脸谱化、故事性、程式化等特点。‎ 探究一 书法艺术的特征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 62‎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材料一中两幅书法作品作者分别是谁?各自体现怎样的书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信息解读] (1)结合图片中作品名称与字体的形体特征组织答案。‎ ‎(2)从关键信息“精神气度”“离迹师神”可知宋代书法追求个性。‎ ‎[答案提示] (1)《兰亭序》的作者为王羲之,体现了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的特点。《多宝塔碑》的作者为颜真卿,体现了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的特点。‎ ‎(2)特点:书法艺术各具情态,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原因: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多姿多彩。‎ 书法艺术的特征 ‎(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题型突破]‎ 62‎ ‎ 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 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的书体特色的是(  )‎ ‎[思路引导] ‎ ―→ ‎[解析] 题干中“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指行书。A项为行书;B项为篆书;C项为草书;D项为楷书。‎ ‎[答案] A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趋势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发展到自觉阶段。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3)隋唐时期:达到高峰。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4)宋元时期:书法走向市民化趋势。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市民化趋势加强,更加强调个性化。 ‎ ‎[针对训练1] 在书法艺术方面,“宋四家”各有千秋。下列图文信息(  )‎ 62‎ A.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作者个性和多样的社会生活 C.表现封建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宋代书法艺术达到最高峰 ‎[解析] 材料中各种书法的“趣”“韵”“姿”“度”并非是社会矛盾的反映,而是个性的表现,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书法中无法看出文人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故C项错误;不能因为书法风格多样就判定其书法艺术达到最高峰,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二 中国画的特点 ‎ [材料探史]‎ ‎ [史料呈现] 材料一 ‎ 62‎ 材料二 ‎ 材料三 ‎ ‎(1)材料一中的绘画属于哪种画种?主要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作品属于何种绘画类型?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3)材料三中的作品属于何种绘画类型?有哪些特点?‎ ‎[信息解读] (1)注意图片中生活化特征和反映人民生活愿望的特点。‎ 62‎ ‎(2)抓住作品反映的历史场景,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分析。‎ ‎(3)对作品的绘画、书法、篆刻等部分全面分析与概括。‎ ‎[答案提示] (1)画种:年画。特点:内容喜闻乐见;以民间风情为主;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2)类型:风俗画。信息:体现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历史事实。‎ ‎(3)类型:文人画。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中国画的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则反映了对封建专制强化的不满和抗争。‎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的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向商品发展。至宋代,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题型突破]‎ ‎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 ‎“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该是(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梅图》‎ ‎[思路引导] ‎ 62‎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开封繁荣的城市生活景象,其中众多的商业店铺成为反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突出表现,所以答案选C。A、B、D则没有体现。‎ ‎[答案] C 绘画艺术的发展有其内在的继承性和规律性。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变化会对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绘画的发展方向。同时,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时代气息。 ‎ ‎[针对训练2] 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写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桠杈树,留待文林细揣摩。”体现此特点的绘画作品是 (  )‎ A.《鹳鱼石斧图》 B.《游春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朱耷的题画诗反映了写意画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是以写实为主。‎ ‎[答案] D 一、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两宋时期: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二、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 ‎1.京剧艺术形成的原因 ‎(1)外部因素: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的艺人聚集在这里,以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62‎ ‎(2)内部因素: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3)直接因素:为给乾隆皇帝祝寿,“四大徽班”进京,这是京剧形成的关键。‎ ‎2.京剧艺术的特点 ‎(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3)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4)多采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达到艺术的再现,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3.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 ‎(1)政治、宗教因素:原始时代的傩戏带有巫术色彩;先秦至唐代傩戏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黑暗是宋元南戏、元杂剧的创作素材;京剧产生的契机是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 ‎(2)经济因素: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对精神文化的需要。‎ ‎(3)文化因素: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及素质的提高;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等。‎ ‎[网络构建]‎ ‎ [关键必背]‎ ‎1.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2.中国画又称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3.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4.元杂剧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62‎ 课时跟踪训练(十)‎ 一、选择题 ‎1.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①是商代的甲骨文;②是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③是隶书,始于秦朝后期;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全国统一字体小篆。故正确排序为①④③②。‎ ‎[答案] D ‎2.2014年10月31目,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积极响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号召,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足够的文化担当传递了正能量。”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B.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 C.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 ‎[解析] 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出现了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和狂放不羁的草书,标志着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他们的书法主张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3.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 62‎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意在考查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题目中的甲骨文和楷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字体的某些特征,所以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楷体字是由隶体字演变过来的,楷体字端庄严谨而不是飞舞飘逸;C项错误,从图片中两种字体的对应可知甲骨文是可识读的。‎ ‎[答案] D ‎4.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62‎ ‎[解析] 图片中“字形多变”的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 ‎[答案] D ‎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你认为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哪一种字体 (  )‎ A.行书 B.隶书 C.篆书 D.草书 ‎[解析]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结体端庄严谨,造型健美,体势工整,这种特点比较适合于图标的设计。‎ ‎[答案] C ‎6.下图为宋代《货郎图》,下列作品与其题材类似的是 (  )‎ A.展子虔《游春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王冕《墨梅图》‎ ‎[解析] 《货郎图》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描绘了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情景,都属于风俗画。A项属于人物山水画;B项属于人物画;D项属于文人画。‎ ‎[答案] C ‎7.“不求形似只求生韵,……自然流畅,意到便成,不形似却与自然默契相。”下列作品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 62‎ ‎[解析] 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写意,根据题目中“不求形似只求生韵”即可得出是文人画,《送子天王图》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选项B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B项正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选项D属于写实画,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8.结合下图信息,“图画文字”的准确含义是(  )‎ A.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B.因为“书画同源”,故汉字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 C.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D.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解析] 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也说明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正确,D项是指“图画文字”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9.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62‎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解析] 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不是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的。本题选B。‎ ‎[答案] B ‎10.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  )‎ A.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C.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 审题关键在“变化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了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时代背景;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娱乐,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宋朝绘画中的世俗场景反映了城市经济发达状况下市民生活的特点。A本身错误,B是艺术表象;C是综合特点。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1.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风俗画 B.宫廷画 C.文人画 D.山水画 ‎[解析] 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追求抒情写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项以民间风情为主,B、D两项不具有这一特点。‎ ‎[答案] C ‎1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62‎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解析] 从“杂剧俑”“京剧脸谱”可知这与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密切相关。故选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 62‎ 材料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京剧获全票通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1)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至唐代达到高峰。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幅绘画是哪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剧形成于何时?有哪些角色行当?在表现人物方面与材料二中的绘画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观察画作可知是文人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3)问,第一、二小问为常识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可从二者的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 ‎[答案] (1)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学习前代经验。‎ ‎(2)绘画艺术: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3)形成:19世纪中期。角色行当:生、旦、净、丑。相似:用写意的手法塑造人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62‎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清以后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第(1)问材料一中“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体现了士大夫的推动;材料二“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体现了戏曲的平民化。第(2)问,由材料“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和“徽、汉合流”可归纳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由“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可归纳为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第(3)问,先要对两种观点做出判断。第一种观点是要抛弃国粹,第二种是要原封不动保留。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作答时要突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答案] (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珍惜和保护京剧;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62‎ ‎单元学习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62‎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演变及特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及原因 ‎1.区别 62‎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2.原因 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1.表现 62‎ ‎(1)绘画方面: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话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书法方面: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作。‎ ‎(3)文学方面: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使其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在明代“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4)戏曲方面: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产生了南戏;元代出现了元杂剧;清代产生了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的京剧。‎ ‎2.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术不断提高;社会识字率提高,文化逐渐普及;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 三、多元史观看中国古代文化 ‎1.用文明史观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世界影响 人类的文明是多样性的,多样性的文明又是不断演进和交融的,不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同时期文艺具有不同的特色。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2.以唯物史观分析宋元时代的艺术取向 唯物史观认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宋代,文人阶层不断扩大;理学兴起,人们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社会动荡,山河破碎,民生多艰,这推动了宋词作家中豪放派的兴起,如苏轼的词雄浑壮观,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也在文艺上得到体现,如柳永的词体现市民情趣,话本、南戏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 ‎3.从社会史观的视角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风俗画等的出现与兴盛与同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之间的内在联系,清代京剧的出现与市民生活的内在联系等都体现了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生活的特点。‎ 质量检测(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62‎ ‎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解析]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传统的小农经济的阻碍等,四大发明并未在古代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故甲、乙的观点均正确,本题应选B项。‎ ‎[答案] B ‎2.一位唐朝的书生是“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要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中不可能有 (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 据题干时间信息“唐朝”,只能选唐朝及唐朝以前的文学作品,而D项为宋词。‎ ‎[答案] D ‎3.“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 材料强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实用而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理论)的探索,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4.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各项,属于汉赋的是 (  )‎ A.“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 62‎ A项体现了词藻华丽,手法夸张的特点,符合汉赋的特征;B项属唐诗;C项句子长短不齐,具有宋词的特点;D项是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属于楚辞。‎ ‎[答案] A ‎5.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领域的成就的是 (  )‎ ‎①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②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③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武器 ④出现了技术先进的灌钢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从材料开始禁止弃农经商和诸子百家等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战国时期,①是春秋时期;②是战国时期;③是唐朝末年;④是南北朝时期。‎ ‎[答案] C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解析] 明清小说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体现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D说法有误,答案选D。‎ ‎[答案] D ‎7.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市民阶层独特的文化品位。下列文化成果能较好地反映宋代市民阶层文化品位的有 (  )‎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 ‎[解析] 柳永的主要成就是词,《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风俗画,两者都能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要求,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8.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下列四幅图片,明显体现文人画特色的是(  )‎ ‎[解析] D项作品强调表现个性,注重借物抒情,而且将诗、书、画集于一体,典型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答案] D ‎9.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  )‎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解析] 战国时期尚未有纸质书,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而不是楷书,《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而不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的确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答案] D ‎10.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兰亭序》、《清明上河图》(摹本)、京剧脸谱。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开封 C.明朝的南京 D.清朝的北京 ‎[解析] 由“京剧脸谱”可以判断这位古董商生活的时代不会早于清朝,因此,这位古董商最可能是清朝北京的商人。‎ ‎[答案] D 62‎ ‎11.下列书法作品从左到右依次为(  )‎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 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 ‎[解析] 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从左到右,依次是楷书、行书、草书、隶书,故选C。‎ ‎[答案] C ‎12.宋代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该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统治者的提倡 C.民间文化的发展 D.画家的性格 ‎[解析] 绘画艺术风格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本原因应从经济方面去寻找,A符合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是当时风俗画特点的决定因素。‎ ‎[答案] A ‎13.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 A.京剧是在融合了各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 B.京剧属于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解析] 材料的主要含义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剧种互相吸收融合的产物。京剧后来发展为“国剧”,但材料无法体现,京剧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14.(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2‎ 材料一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晚清词体评论家周颐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 材料二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轼词对宋词的突出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简析“东坡始能复古”的内涵。(10分)‎ ‎(2)据材料二中两幅图片,你了解到了元代戏剧艺术怎样的概况?(6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扼要分析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词境、词品、词风三方面归纳;其内涵从词与诗的关系上归纳。第(2)问结合两图的主题和图片信息概括。第(3)问从艺术家个人、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生活需求方面来归纳。‎ ‎[答案] (1)体现:苏轼词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改造了词风。内涵:词逐渐向诗靠拢,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的界限。‎ ‎(2)当时的戏班子为适应观众欣赏的需要,是随时流动的;杂剧表演多姿多彩。‎ ‎(3)文学艺术家个人的学识、阅历及辛勤劳动;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前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影响;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15.(24分)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激荡的时代,它所统辖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2‎ 材料一 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 材料三 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影响。(4分)‎ ‎(4)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四的观点。(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海外贸易发展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及所学知识中有关“市”的表现概括回答。第(2)问,结合四大发明中宋代出现的活字印刷术及宋代指南针、火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概括回答。第(3)问,据材料三中“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等信息概括分析理学对书法和绘画的影响。第(4)问,结合宋代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成就,说明材料观点即可。‎ ‎[答案] (1)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或都市商业繁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活字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武器保证;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4)科技:战争频繁,促进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或文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使宋词等市民文化兴起。‎ 6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