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学案:专题十一 二、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学案:专题十一 二、散文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二、散文阅读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 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 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 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 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 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 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 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 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 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 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 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 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 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 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 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 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 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 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 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 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 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 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 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 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 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 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 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 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 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 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 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 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 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 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 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 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 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 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 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 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 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 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 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 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 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 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 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 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文章的情节设置, 也考查文章的主旨。B 项,“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 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误。文中说“我们还养了金 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表明 养金鱼是无意为之,不能理解为有意将其作为生意经,将顾客说成平 日“斤斤计较”的,与原文“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表意不符。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①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裁缝职业辛苦程度的充分理解; ②从裁缝职业联想到其他职业,理解了每一种职业都有各自的辛苦和 劳累,从而唤起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热爱,理解了踏实辛苦劳动的重要 意义。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 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 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结合语境回答即可。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 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题干问的是“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 加以赏析”,这是针对文章的语言设题。题干明确说明“语言充满生 活气息”,所谓生活气息,即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听起来感觉很亲 切,很自然,如“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人 物的对话具有地域色彩,如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不要让公公知道啊! 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 好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 穿嘛”等,都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 三步骤,整体把握散文阅读 第一步:抓住标题和由头。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题能了 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 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 之为“由头”。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 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步:理清思路和关系。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 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 第三步:明确主旨和意图。 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 手: 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 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 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 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 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 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 容易被我们探知。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题目。 读文示范 窗子以外 林徽因 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 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 到个源头。 ②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 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 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 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 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 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 步骤一:抓住标题和由头 ①“标题”一般提供了阅读 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 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 的联系。 ②这篇文章的标题点明了写 作对象——窗子以外。 ③“窗子”包括有形的窗子 和无形的窗子,而无形的窗子让人 感知到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④以“窗子以外”为题,给读 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 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 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 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 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 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 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③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 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 外! ④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 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 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 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 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 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 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 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 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 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 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 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 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⑤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 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 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 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 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 者以想象的空间,容易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 步骤二:理清思路和关系 第①段,作者从思绪茫然中起 笔,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为 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②段,详尽地描写“眼帘底 下坐着”的“四个乡下人的背 影”,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 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 的感叹。 第③段,写作者由“四个乡下 人的背影”生发的感慨,巧妙地点 题,笔法灵活多变。 第④段,接着写窗外的见闻, 连带着她本人的联想和遐思。“窗 子以外”的展演让作者感到既熟 悉又陌生,那里有“活动的颜色、 声音、生的滋味”。 第⑤段,作者认为窗里窗外的 隔阂,永远不能消除。窗外是劳作、 奔波、挣扎、穷苦,窗内是奢侈、 悠闲、烦闷、无聊。这是两个世界, 两种生活。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 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远不能了 解窗外的人。 第⑥段,表达出作者意欲走出 “窗子”去“健康的旅行”的强 烈愿望,这是对沉闷生活的一种反 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 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 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 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 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 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 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 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 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 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 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 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 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 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 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 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 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⑥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 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 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 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 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 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 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 是值得的。 ⑦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 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 抗。 第⑦段,作者顺势收笔,指出 “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 坐在窗子以内的”,情感低沉而含 蓄,既是对生活的大彻大悟,又是 对人生的茫然无措。 步骤三:明确主旨和意图 1.主旨 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出游的 某些经历和不少沿途景色以及市 井众人的百态,借此突出自身和人 群的区别,强调自己“旁观者”的 身份。文笔自然亲切,将细腻忧郁 的情感融入对生活的感知中,表现 出一个女性作家对人生的深刻感 悟。 2.意图 作者作为知识分子,是“窗子 以内”的人的代表,她化“我”为 “你”正是一种如鲁迅一样的自 我解剖,是文人的“良心”的自 觉。在“窗子以外”生存着无数为 生计奔波的人,他们的苦难,是我 们“窗子以内”的人难以理解的, 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 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 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 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 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 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 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 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 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 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 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 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 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 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 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 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 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 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 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 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 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 “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 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 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由最后一段中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 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 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 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 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 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 世界的隔膜。 解析:窗子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回答本题要答出“窗子”的表层 含意和深层含意(象征意义)。表层含意好回答,就是实实在在的窗子, 深层含意要在理解、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写到窗子 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杂音、旅 行中也带着各种用品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 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差异。综合以 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意了。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 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 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 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回答此题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所表现的是窗子 内的“我”及“学者”对窗子外的凡俗生活、世态人情的陌生和隔阂, 包括“我”在内的学者厌烦这种沉闷的生活,试图通过旅行去看更好 的风景、了解风俗人情,实际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学者”习惯,与 真正生活依然存在隔阂。那么“我”和“你”的转换,是在揭露一类 人,也是在批评自己。“你”是拉开距离的客观描写,“我”是在反 思自己。 考点一 分析散文结构,概括散文内容 题型一 分析散文思路 知识储备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 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 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技法突破 一、直接考查型 设问 方式 1.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 2.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文章主要分几个画面(部分),这些画面是怎样组织在一 起的? 4.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题 方法 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 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散文常见的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 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 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续表) 答题 模板 模板一: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 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二: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 整体上写×××。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 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 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 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 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 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 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 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 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即。一 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 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 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 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 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 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 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 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 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 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 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 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 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 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 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当。他的画 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 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 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 思路。 答:①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②“梦”的实现——从太 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③再寻新“梦”——又陷 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解析:文章围绕“梦”而谈,前三段主要写老刘艰辛寻“梦”—— 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实现了 “梦”——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 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这是再 寻新“梦”。 二、间接考查型 设问 方式 从情节变化的角度分析××的心理(情感)变化。 答题 方法 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 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 心理词(感情词)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 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 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 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 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 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 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 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 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 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 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 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 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 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 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 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 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 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 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 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 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 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 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 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 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 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 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 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 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 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 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 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 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 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 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有删节) 注: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2.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答: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 “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 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 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 既有事物线索又有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就是“盌”,情感线索就是 “‘我’的心理变化”。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根据这一特点能 够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 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 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 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 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 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题型二 分析线索及作用 知识储备 1.线索内涵 贯串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的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 材料的“纲”,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 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 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思路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 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2.线索类别 3.线索作用 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结构清 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文章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 示,或直接提出问题。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回答时要点明文 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 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2.本文“×××”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答题 方法 “4看” 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 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 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 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 空间线索。 看 “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 线索。如《小狗包弟》就是以“小狗包弟” 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 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 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 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线索 作用 结构 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 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 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 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 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 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 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 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 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 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 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 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 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 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 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 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 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 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 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 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 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 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 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 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 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 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 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 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 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 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 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 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 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 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 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 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 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 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 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 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 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 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 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 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 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 它有它的颜色。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作者说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指的是特别火爆的、咖啡香、 苏锡帮等类型。 B.作者从油烟管道中得知对方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能得 出对方对待生活的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C.第⑤段运用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邻居 传递过来的油烟味。 D.散文通过叙述邻居传过来的油烟味,表达对邻居生活态度的肯 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深刻反思。 解析:D 项,“表达对邻居生活态度的肯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深 刻反思”说法错误,结合全文,我们发现,有时有“对邻居生活态度 的肯定”,但不是全部肯定;“对自己生活的深刻反思”则是无中生 有。 4.(分析文章思路)试分析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 答: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我”家厨房灌满油烟的原因。第 二部分:第②~④段,详细描写第一家,从油烟灌满“我”家厨房, 判断第一个邻居家日常生活特点,以及养病、恢复健康直至回到日常 生活状态;第⑤段,判断一户新入住人家的生活特点;第⑥段,判断 第三、四户入住人家的生活特点。第三部分:第⑦段,判断艾草味带 来的感受,“艾草味”掩盖了所有的气味,意味着前面的不同生活在 这里有了共同点;突出了“比邻而居”,各种生活状态得以理解和包 容。从写作思路上看,紧扣“比邻而居”行文。 5.(线索及其作用)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 作用? 答:(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 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 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 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 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串起来, 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风 格,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 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题型三 分析句段作用 知识储备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段落(句子)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 同。 位置 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 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 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 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 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 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 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 上启下(过渡)。 (物→人 景→情 事→理 实→虚)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其作用是拓展思路,丰 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题目, 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 空间)。 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的作用。 特殊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 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 三叹之效。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性内容),主要起补充或 解释作用。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 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4.某段(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5.简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 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向狸狸 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 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 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 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 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 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走出学校 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 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 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 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 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 了。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 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 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 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 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 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 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去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 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 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有删改) 6.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①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②渲染了一种感伤 的氛围。 7.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 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8.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 了“我”对无法回到过去的痛惜之情。 题型四 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储备 在高考试题中,除了对主题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某段、某几段 内容的概括的考查,涉及作者的情感、文章的观点或某种观点的原因 等。 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了 解段落层次间的关系是准确概括的前提。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要 把多个段落层次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递进)、转折关系,要把 重心放在后者,也不能忽略前者;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要抓住总说 部分概括。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的乐 趣。 3.文中借……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题 方法 1.确定区间,整合答案。 首先,根据题干寻找答题区间,确定答案存在于哪些段落, 再根据题干中要求概括的方向性词语锁定具体的“信息 块”,甚至是“信息句”“信息词”。 其次,在整合信息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 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 2.掌握要领,准确呈现。 (1)尽可能利用原文词句归纳。就独立归纳而言,尽可能用 原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以防止归纳得不准确。 (2)防止遗漏要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相关文字做层次 分析,并注意按分值分列条目。 (3)大多数考生做此类试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 用在某些试题的某个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试题的多数 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某些关键 词语进行组合,换个角度转述,用一个更“上位”(上一 个层次)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3.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下面三种常用的方法: (1)摘录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 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重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 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 句子摘录出来,答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2)合并法。这是概括内容要点最常用的方法,把每层或每 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 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 只要求考生概括主要信息,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 进行舍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读《时间简史》注 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 《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 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 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 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 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 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 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 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 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 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 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 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 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 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 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 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 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 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 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 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 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 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 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 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 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 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 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 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 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 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 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 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 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这个世界根本就没 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 20 世纪 90 年代。香港 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是 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 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 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 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 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 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 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 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 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 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 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 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9.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简要 说明。 答:①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客观)存在;②时间是空间,被分成了许 多“格”;③时间意味着别的东西;④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⑤时 间与空间都是有弧度的;⑥人的欲望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应为此制定 规则。 考点二 理解文中词句,赏析技巧语言 题型一 理解词语含义 知识储备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 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 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类型 理解方法 分析 体现作者观点 态度、主旨的词 语 联系作者意图,分 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 时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 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 解其深层含义。 运用修辞和写 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 后意思 需借助这些修辞和手法,挖掘词语 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 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 “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 需解释其比喻义。 有特殊指代义 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 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 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 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 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 的贯通。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 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几段中“×××”的含义。 5.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的内涵。 (续表) 答题 方法 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 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 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 义。 4.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 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 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 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 上海的轮船。 22 日上午 10 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 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 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 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 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 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 微红的新月。 1936 年 10 月 24 日在上海 1.文中第三段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 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 答:“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 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解析:对重要词语的鉴赏,除了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还可以利用 平时积累的词语知识,从本义与语境义等多角度分析。有一个成语“撕 心裂肺”形容人非常悲痛,这里写的是青年男女得知鲁迅去世消息的 心情,因此应是“对鲁迅去世的悲痛”;悲痛时“紧捏的拳头”,可 以理解为化悲痛为力量;结合文本,还可以理解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 恨。 题型二 理解句子的含意 知识储备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 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 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 基础。 一、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含蓄句→由表及里 表层意义 句子表面的意义。 句内意义 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 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 义、反语义等。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 系语境,即可获取关键信息。 2.结构句→抓住位置 理解时必须搞清楚其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由作 用即可理解句意。 结构句类型 理解句意的方法 总领句 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 总结句 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 过渡句 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 照应句 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3.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 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 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4.主旨情感句→立足全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 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 5.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的 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二、运用“内外结合法”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子含意,特别要强调对所给句子进行“内外结合”的审视。 内看(审视句 一看 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 子内部语境) 二看 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 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 三看 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 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中结构,决定了 句意有几层要点、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 外看(审视句 子外部语境) 一看 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 二看 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 的。 三看 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 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一个句子的含意,到底要看哪个(些)角度进而做出解释,取决于该 句的特点及对其特点的准确而综合的判断。 句子含意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意,再说 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句外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 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答题 方法 1.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 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 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可通过抓关键 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 目的。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 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 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抓住这些句子的位置,就能很好 地分析出其含意。 3.抓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文中的有些句子,往 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运用特定的修 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 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 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 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 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 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 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 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作依靠。记得,在一次文 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 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 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 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 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作原乡,作家钟理和说“原 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 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 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 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 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 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荫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 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 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 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 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 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 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 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 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 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 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 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 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 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 400 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 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 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 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 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 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文章开头通过对照片的描写与感想,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与对乡 土中国面貌变换的思考。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 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 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 考,富有批判精神。 解析:B 项,“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错误,应是表 达对当初故乡的怀念。 3.(理解词语的含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沉沦”有几重含义。 答:①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 在消逝。②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③毁容整容后的故 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内容上的层递关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 抽象。第二段写到“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 楼”“田园风光的消逝”;紧跟着文章以友人和老兵的故事写人们背 井离乡,远离童年的记忆;接着写到“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 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看不见灵魂的归路”。 4.(理解句子的含意)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 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对亲 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 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先回归语段找到这句话,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 的含意。从文中来看,“故乡的土”是一个载体,承载着老兵对故乡、 亲人的思念;“配制”意思是替代,因“土”对老兵的意义不同,故 “故乡的土”是不可替代的,表现老兵对故乡真挚的感情。 题型三 赏析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知识储备 1.表达技巧 2.语言艺术 (1)语言特点 类型 解说 用词之美 精美的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 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 满想象等。 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 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 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 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 性和感染力。 化用 成语 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音韵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 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 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 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 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 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有色有声)、 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 (2)语言风格 豪放与 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 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 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 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 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与 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 征、设问、比喻等修辞。 质朴与 华丽 质朴 (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 (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 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 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 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 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技法突破 1.表达技巧 设问 方式 1.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3.作者是如何写××的? 4.画线句子描写了××的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5.文章运用××手法,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 方法 1.审题型。即审艺术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 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 分析这段话的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 “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字样。 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 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 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就是说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 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 说不考虑其他角度。 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 (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 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 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 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4.审步骤。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 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干用语为“请分 析×××表达特色”,大多只含第一、二两步;有的题干 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就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 在“效果”上。 5.审数量。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常要求多 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 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2.语言艺术 设问 方式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 析其表达效果。 3.指出文中某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 达效果。 4.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简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题 方法 1.词语使用角度。主要是看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 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2.句式使用角度。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 么从句式上,先要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 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 等。 3.修辞手法角度。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 的是何种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语言特点角度。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 含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 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 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 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桐花满地 雪小禅 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 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 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 下女子。 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 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的桐花开遍了天空, 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 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 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 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 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 乐,贼的快乐。 那时的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 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 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 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 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 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 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 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 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 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 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 里有好几棵泡桐吗? 我差点泪湿。 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 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 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 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 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 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 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 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 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 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 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 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 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 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 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 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 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选自《雪小禅散文》,略有删改) 5.(表现手法)文中画波浪线段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说它的 好处。 答:手法:运用了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好处:由人 到物,便于抒发情感。 解析:要结合段落内容,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再联系作者的情 感态度进行答题。 6.(表达方式)这篇散文主要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试 简要分析其好处。 答:顺叙。作者记叙事件主要是采用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有“起初”“后来”“多年之后”等时间标志性词语,中间插入了部 分段落或内容,如“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一段的插叙,又如“有个 男生说”后面部分内容的插入。好处:①总体叙述上文章脉络清晰; ②过去的事情、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又不失 “神聚”。 解析:要分析出具体的写作顺序,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一顺序 所具有的实际运用上的好处。 7.(修辞手法)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 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答:运用比喻(“记忆的河岸”“惨绿的少年”)、拟人(“桐花穿 过两岸光阴”)、夸张(“一挥而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桐花陨落的 悲凉、留存记忆的寥落、少年时代的短暂。 解析:要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内容大意,再分析出具体所运用的修 辞手法,再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分析其效果。 8.(语言艺术)雪小禅散文的语言具有自然清新的特点,试举例简 析。 答:①清新是清爽而新鲜,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自然是 自然而然,特点是朴素、明快。具体表现是精练、准确,句式上散中 见整。例如:“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 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表情达意上朴素、大方、自然,“一 树”“一下子”通俗易懂;句式上长短句交错,运用自然;表达上新 颖,“开遍了天空”“惊艳”出人意料;整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感觉明 快、清爽。②不刻意雕饰而又不失文采,不有意追求而又自得其意韵。 例如:“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铺张了无比的快乐,一个“贼的快乐”的真实表达,毫无“刻意”为 之,却使文章整体上文采斐然,情感表达上意韵浓厚。③语言有很强 的抒情味和感染力。例如:“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 艳的”,抒发了“我”对桐花因生命短暂,加之外界环境的因素致凋 零的伤感之情。 解析:先要深入理解散文语言特点“清新自然”的内涵,要针对 具体的每一个方面的语言特点进行概括,然后从文本中举例加以佐证, 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考点三 鉴赏散文形象,概括散文主题 题型一 人物形象 知识储备 高考散文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或概 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是主要考查点;二是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有时命题者也会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考查。散文人物形象考查的三个 分析角度: 类型 解说 概括人 物形象 的特征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 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要注意这 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 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 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 过程中的表现。 分析表 现人物 特征的 手法和 技巧 衬托 ①侧面衬托: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 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②对比衬托: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 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 描写 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 性格心理等特征。②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 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 活动。③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 动,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④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 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⑤细 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它涵 盖上述四种描写。 分析人 物形象 的不同 作用 在内容上 的作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 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 的作用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 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关联;⑤伏笔悬 念的设置等。 主、次要人 物的不同 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 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次要人物形象 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 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 作多角度思考。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文章中写×××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 方法 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 的句子。 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 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 4.答——掌握答题模式: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 性格方面的语言答出即可;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 料分析概括其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 “概括+分析”式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 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 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 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地捶着豌豆,一束 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 裂,自然而然地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 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 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 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 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 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 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 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像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像。”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 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像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 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像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 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像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 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 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 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 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 讲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 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 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 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答:忙碌、辛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的能力。认真阅读题干,明 确答题方向。着眼于画横线的部分,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概括。第一处 画横线部分中的“一放光她就起身”“又忙着跑”“然后取下”等突 出了母亲的忙碌。第二处画横线部分中的“一天到晚”“一束又一 束”“还得理清”“亲自挑上”等突出了母亲的辛苦。 2.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答: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 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 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 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 答题方向。首先,找出关于母亲的描写性文字,然后分析归类,最后 概括出形象特点。母亲忙于家事,片刻不停,说明母亲是一个朴实、 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母亲对火车感兴趣,说明她具有尝试新 生活的内在倾向;母亲最终没有去看火车,说明她缺少自觉和勇气。 评价时切忌零敲碎打,要注意综合考虑。 题型二 事物形象 知识储备 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 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 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把握散文中的物象应注意以 下两个方面: 1.两层面概括物象的内涵 (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 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 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 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形 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 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 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 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2.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 主要 物象 ①从内容主旨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 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从艺术构思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 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 物象 ①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 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关联,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主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③对主要物象的意义彰显: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 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文章中写×××有什么特点? 2.作者着重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答题 方法 1.概括物象特征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 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它与环境的 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 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②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③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 神),明确它与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④明确作者借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 索、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2.主要物象的作用 ①在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 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在艺术构思方面的作用:作为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 组织在一起。 3.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物象的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 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做多角度的思考。 ①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 划,主次详略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关联, 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对内容主旨的作用的具体的思考角度:对内容的充实作 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 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 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绝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 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 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 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 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 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 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 2 750 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 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 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 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 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 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 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 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 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 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 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 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3.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忍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 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使结构更加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次要形象的作用。题干要求回答其“作用”,考 生应从多角度考虑。次要形象一般有形象塑造、主旨彰显、行文思路 等方面的作用。考生解答本题时就应写出胡杨林在形象塑造、深化文 章主旨、衔接作品结构等多个方面的作用。胡杨林郁郁苍苍、高壮精 神、英姿勃发,令人震撼,展示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胡杨林的生 命力源于河流的滋养,突出胡杨林生命力的顽强便突出了塔里木河的 伟大,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在结构上,由前面写河引出河边的树, 然后过渡到写人,自然流畅。 4.“沙漠”这一物象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①强调标题中的“负重”,突出其危害性。②与主要物象“河 流”形成正反对比,衬托河流的品格。③贯穿于散文的情节中,时时 为描写其他事物服务。 解析:从次要物象“沙漠”在文中出现的情景来看,这道题可以 从标题、意象、结构等方面思考。 题型三 概括散文主题 知识储备 作品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 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 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将作品的中心意思(主旨、主题)用简明 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3.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题 方法 答题 模板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 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 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 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 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 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 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 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 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 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 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 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 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 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 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 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 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 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 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 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 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 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 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 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 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 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 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 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 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 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 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 8 月底到 10 月初,在北国圣水 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 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 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 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 20 多种。一时 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 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 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 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 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 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 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 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 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 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 多元钱。在北 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 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 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秋天的查干湖,最 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 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 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 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 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 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 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一句是说游 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好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只是湖中美景, 还有对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抠 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这些写出了查 干湖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 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 脉络清晰。 解析:“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天空的。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 答:本文描写了秋天查干湖天气疏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 鸟翔集,秋鱼肥美的风景美;展现了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 人之间和谐的生态美以及渔民辛勤劳作、生活质朴、维护生态环境的 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和 守护。 考点四 探究散文内容,综合性选择题 题型一 探究散文内容 类型 1:阐释类探究 阐释类探究题多是对关乎全文主旨的词句意蕴、标题意蕴、全文 的思想情感意蕴以及艺术构思的探究。对这类题,探究的展开要大层 面多角度。 探究类型 探究要点 重要词句 意蕴探究 ①还原词句,将句子还原到原来的语境,从而阐释 含意;②发掘深层含意,即隐含信息;③探究与主 旨、情感相关的意思;④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 的意思。 标题意 蕴探究 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在文中的意义,主要包 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③主旨情感义。 思想情感 意蕴探究 在“材料—意义(主旨)”层面展开,看散文写了哪 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含 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构 思探究 探究内容多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 本等关系的处理意图或原因,对二者关系从文章结 构思路角度、表现主旨角度、创作意图角度、表达 技巧角度等多个层面做出理解和分析。 类型 2:意图类探究 联系作者看 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作者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 审美趣味。 依据文本看 创作意图 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安排、议论抒情 句。 类型 3:开放型探究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文中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 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 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 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 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②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 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③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有西湖,济南有大 明湖,扬州有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市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 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只能 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④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 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 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 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 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 屈烦恼,就会被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 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 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 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 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 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 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 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 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 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 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了 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 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 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 印象:翠。 ⑤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 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 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 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 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 们,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 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 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 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 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 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 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 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 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 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 什么看什么。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 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 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 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别: 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 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 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 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 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 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 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 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 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 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 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 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 间过得真快! ⑨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⑩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 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 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⑪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 ⑫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 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 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激凌、雪 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 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有删改) 1.(探究标题)文章以“翠湖心影”为题,记叙了翠湖在作者心中 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方面来具体谈谈你所理解 的“心影”。 答:①翠湖的美让作者难以忘怀。翠湖的树多且高大,湖水清浅 且常年盈满,粉紫色的水浮莲热闹地开放,红鱼自由地游弋,一切都 是那么的和谐,明爽安静。②翠湖给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 养。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匆匆走进翠湖就会感到轻松, 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从生活的重压中暂时逃脱出来,享受翠湖的湖 光树影。③翠湖让作者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翠湖图书馆的藏书很丰 富,凡是作者想看的书,大多都能借到;在翠湖读书可以没有目的, 不计时间,没有外界的干扰,安安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④翠湖使 作者领略到昆明人的大度。对于有些客人偷偷扔掉瓜子碟的行为,堂 倌未必不清楚,但却从不为此斤斤计较;堂倌的大度让作者佩服之余 也能感到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包容。⑤翠湖承载着作者年轻时的 梦想。对于生活在抗战期间、囊中羞涩的作者而言,翠湖是包容的; 翠湖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者年轻的足迹,青春的梦想。⑥翠湖 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即便是分别三十八年后,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也 从未停止;作者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翠湖的现在,为翠湖而喜, 为翠湖而忧。 解析: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 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 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 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探究情感)试探究作者在散文中对翠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对翠湖美丽景色的赞美。②对翠湖充满感激之情。③离别 后思念、想念翠湖之情。④为翠湖的变化牵肠挂肚,内心复杂的思想 感情,或怅然,或愤怒,或高兴,或担心。⑤日寇侵华之际,作者来 到昆明,来到翠湖,借此充分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解析:解答这一题关键要正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感情的落脚点,理 解文意、结合文本很重要,还应注意一下答题的层次感、条理性。 题型二 综合性选择题 【典例】 (2017·全国卷Ⅱ)(原文见本专题“散文阅读”“三步 骤,整体把握散文阅读”的《窗子以外》,210 页)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题演示】 标注选项关键词 回归原文找对应 比对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 此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②段。原 符合原文 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 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 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 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文中“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 多路”之前具体描写四个乡下 人的背影,之后是作者的联想与 思考,段末“虽然他们坐的地方 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引 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 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 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 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 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 得深刻的认识。 此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④段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 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 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 窗子以外罢了”与第⑥段“健 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 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 的人情风俗”。 “就会获得深刻 的认识”表述过 于绝对。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 架上“科学的眼镜”,到 陌生的地方“瞭望”,是 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 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 影罢了。 此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⑦段,从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 地……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 然存在的”“隐隐约约你看到 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 过!”可知,他们的“考察”不 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符合原文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 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 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 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 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 的。 开头简短,就是起梳理思路的作 用,如果直接从第②段行文,就 会显得突兀。 符合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 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 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 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 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 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 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 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 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 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 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 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 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 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 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 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 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 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 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 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 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 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 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 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 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 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 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 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 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 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 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 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 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 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 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 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 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 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 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 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 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 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 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 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 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 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 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 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 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 满面的事实。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 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④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 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的过程。 C.第④⑤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 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⑧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 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解析:“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 应是寄寓了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一句是说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 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B.第③段作者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这句话冒犯了父亲, 致使父亲经常做噩梦,作者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赶紧把老人家叫醒。 C.文中多处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 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 D.第⑦段“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采用较大幅度的空 间转换,来夸张自己的行为,表达对莫言描写的气味的赞赏。 解析:“这句话冒犯了父亲,致使父亲经常做噩梦”理解错误, 原文只说“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 错”,父亲做噩梦与作者说这句话之间无因果关系。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作者是想告诉人们,鹅黄布满老家 的大地,构成了辽阔而壮观的景象,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 的艰辛。 B.“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运用设 问修辞手法,采用短句句式,表达了人们通过远望视线可以抵达很远。 C.第⑥段描绘大地上具有的奇怪声音,作者从无声中听出了声音, 从有声中听出了宏大,从恢宏中又听出了无声。 D.这篇散文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 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的情感。 解析:概括错误,“作者从无声中听出了声音,从有声中听出了 宏大,从恢宏中又听出了无声”理解错误,原文只说“你一听它就没 了,你不听它又来了”,“从有声中听出了宏大,从恢宏中又听出了 无声”属无中生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