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永安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一、默写 ‎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历史的教训,“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哀之;___ ,__。”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2)《蜀相》从济世扶危与忠君爱国两个角度赞颂诸葛亮的句子是:____ ,______。‎ ‎(3)《湘夫人》中湘君采摘香草赠送湘夫人的诗句是:______ , ______。‎ ‎(4)鲍照的《拟行路难》中表达貌似愤怒不可控制却又压抑无声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三顾频烦天下计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5). 搴汀州兮杜若 (6). 将以遗兮远者 (7). 心非木石岂无感 (8). 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鉴”“频”“搴”“遗”“踯躅”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二、课内基础 ‎2.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咬文嚼字》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是单纯的叙述,没有更多的含义,语气软弱,而改用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坚决的判断,带有极端憎恶的感情,语气强烈。‎ B. 《谈中国诗》中“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以“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有悠远的意味。‎ C. 《说木叶》一文通过详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以“说木叶”为题,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作者的科学态度,又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D.‎ - 26 -‎ ‎ 《长恨歌》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统摄全文,“重色”二字已透露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批判,作品后半部虽描写了李杨的感人的相思,但李杨的爱情悲剧是自己造成的,警戒与批判之意仍蕴含其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有悠远的意味”错误。以微雕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简短,以生活之中的看东西来形容中国诗的精练微妙,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巧妙,形象逼真。故选B。‎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湘夫人》中用香草筑爱巢,表现湘夫人对湘君的爱恋执着,也表达与之共度幸福生活的愿望。‎ B. 《拟行路难》中开头两句使用比兴手法,水依地势高下不同流淌,就如人的一生被门第高低贵贱所决定。‎ C.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诗人既有为诸葛亮大业未成而感伤惋惜,也流露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 D. 《书愤》中“世事艰”道出朝政为主降派把持,诗人想北伐一统中原的想法一再被阻扰的悲愤。‎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表现湘夫人对湘君的爱恋执着”错误。《湘夫人》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故选A。‎ ‎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 良庖岁更刀           四海一 B.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而后人哀之 - 26 -‎ C. 令诸君知天亡我      而刀刃者无厚 D.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蜂房水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B项,名词作动词,称王;为动用法,为……哀叹。C项,使动用法,使……灭亡;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厚度。D项,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像蜂房。故选D。‎ ‎5.下列句式不相同的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 赤泉侯为骑将 B.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技经肯綮之未尝 D. 不忍杀之,以赐公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A项,判断句。B项,“八百余人”修饰“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修饰“骑能属者”,定语后置句。C项,“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句。D项,“以(之)赐公”,省略句;“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句。故选D。‎ ‎6.下面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依乎天理 ②行为迟 ③汉军皆披靡 ④吾知公之长者 ⑤齐楚之精英 ⑥奈何取之尽锱铢 ⑦剽掠其人 ⑧六宫粉黛无颜色 A. ①②⑤⑧ B. ②③⑤⑥ C. ①④⑤⑦ D. ④⑤⑥⑦‎ ‎【答案】A ‎【解析】‎ - 26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全都有古今异义”,这是要求选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行为”,古义:两个词(行,动作;为,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精英”,古义:本位事物的精件部分,指金玉珠宝;今义: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颜色”,古义:指人的脸色;今义:就是指色彩。故选A。‎ ‎7.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肃知小人间(参与)之 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 B. 假舟揖而绝(断绝) 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 C. 风吹草低见(通“现”) 昔日入宫时,父母见(看见)叮咛 D. 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前句译为挑拨、离间;B项,前句译为横渡;C项,后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故选D。‎ ‎8.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怜(可爱)焦土 可怜(可惜)体无比 B. 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 明(阐明)道德之广崇 C. 期(一周年)年之后 与佳期(约定)兮夕张 D. 岂效阮籍穷(穷困)途之哭? 长江无穷(尽)‎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前句译为可惜;后句译为可爱,值得同情。C项,后句译为约会。D项,前句译为穷尽、‎ - 26 -‎ 尽头。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皇天后土:皇天指古代指天,天帝。后土指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B. 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C. 门阀制度:产生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D. 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需经过科举考试。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需经过科举考试”错误。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故选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 - 26 -‎ ‎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 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 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必令其家老妪读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 乃放纵诗酒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D. 与刘宾客齐名 秦伯说,与郑人盟 ‎12.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 26 -‎ C.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4. 翻译下列句子 ‎(1)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D ‎ ‎14. (1)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恼十分怒。‎ ‎(2)提着刀站起来,向周围看了看,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将刀擦干净后收藏起来 。‎ ‎(3)把宝鼎当作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抛弃得满地都是。‎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致仕”,结合语境内容“卒”分析,“做官”错误,应该是官员退休或辞职。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故选A。‎ ‎【11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代词,他的;代词,那些。B项,连词,就;连词,竟然。C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在……方面,从……中。D项,介词,和。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兵”是“出”的主语,排除B项、C项。“召”是下诏的意思,主语应该是“唐文宗”,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句意: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故选A。‎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首”,第一;“亟”,紧急;“嫌”,厌嫌;“其”,代词,指白居易。(2)“而”,连词,表修饰;“顾”,看;“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连词,表承接;“之”,代词,指刀。(3)“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珠;“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当成铛、当成石、当成块、当成砾;“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点睛】参考译文:‎ - 26 -‎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恼十分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 26 -‎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夜中不能寐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阮籍,魏末晋初人,处于司马氏集团专政之下。‎ ‎15.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一开头就写诗人半夜醒来,难以入睡,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琴弦。‎ B. 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C. 结尾句诗人的笔触从主观的自我回复到客体的自然,留下一个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的诗人形象。‎ D. 阮籍的诗歌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 “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16.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15. C 16. 以动衬静,以声写静,以孤鸿凄厉的号叫、以盘旋飞翔的鸟的鸣叫来写环境的冷清寂静,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无助、惶恐不安。‎ 象征手法,失群的孤雁与盘旋无处栖的鸟儿是诗人自喻,象征在司马氏集团专政下,诗人处于极其孤独、忧惧中。‎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从主观的自我回复到客体的自然”错误。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故选C。‎ - 26 -‎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孤鸿”“翔鸟”比喻贤士(或作者自己)。在黑暗政治背景下,贤士被排挤杀戮,只好流落在外哀叹;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 陆游①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1186年,被罢官六年后的陆游被重新起用,代理严州军州事,临行前,宋孝宗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表明朝廷对他无意重用。‎ ‎17. 对该诗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中写客中春感,有厌倦风尘之意。陆游长期沉浮宦海,壮志未酬,郁悒的情怀在诗中也隐约有所体现。‎ B. 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好不惬意。‎ C. 颈联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诗人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D.‎ - 26 -‎ ‎ 尾联写诗人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决定趁着清明时节还乡,从此隐遁山林,尽享山林之乐。‎ ‎18.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答案】17. B 18.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想象杏花连夜开放,好不惬意”错误。“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域文化散文 ‎ - 26 -‎ ‎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描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匀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钻,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宙美观照》,有删改)‎ ‎1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B. 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C. 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被世界各国人们接收。‎ D. 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没有地域文化重要。‎ ‎20.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为了分析贾平凹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地域文化散文的内涵特征、形成来源及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B. 文章第1段围绕地域文化散文的产生、价值,援引丹纳和鲁迅的话,分别论述了两个不同的观点。‎ C. 文章第4段扣住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就是故乡情绪这一点分析了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D. 文章旨在点明地域文化散文的价值,提醒读者透过作品关注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 ‎2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和少年时代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B. 柳宗元的诗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 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 D. 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这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答案】19. B 20. A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错在“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原文是“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C项,“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被世界各国人们接收”曲解文意。丹纳的话是告诉我们,“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D项,“没有地域文化重要”错。文章第3段表明,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比地域文化本身更关键。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强加因果。文章并不是专门为了分析贾平凹的散文,而是为了阐述地域文化散文的形成及特征。故选A。‎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此题考查“这正好……文化心理的形“这”所指代的内容,“这”不是指“自然的地域环境”,而是指“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而影响文学艺术的”这一观点。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 “念” “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 - 26 -‎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很有道理。 ‎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 标志性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2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B. ‎ - 26 -‎ 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艺术比其书写内涵更重要。‎ C. 古人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就是在书法上我们如果跟古人写得太相似,就不是创新了。作者觉得这很有道理。‎ D. 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2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首段提出的问题,剖析危害,寻求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B. 文章在分析汉字书写被剥离的原因时,阐述了当代书法艺术与古代“文字”两者对立的关系。‎ C. 文章论述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为我们重新认 识书法的重要性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末尾的结论即提出要求,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把中国宇写好。‎ ‎2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皮”,艺术为“毛”,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 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 为了塑造民族的性格,古人常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和品行的标准,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D. 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样的书法教育没能结合当下的文化社会现实,是狭隘的。‎ ‎【答案】22. A 23. B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结合“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 那就实之不存了”分析可知,“汉字的书写艺术比其书写内涵更重要”错误。‎ C项,“作者觉得这很有道理”错误。结合“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 - 26 -‎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很有道理”分析,不是作者觉得很有道理的。‎ D项,原文说“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并没有说中文系继承了对书法史论中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结合文本内容“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分析可知,“对立的关系” 错误。‎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结合文本内容“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分析可知,因果倒置。‎ 故选C。‎ 六、语用题 ‎2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然后集中带到山下,交给环保部门分类处理。‎ ‎②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③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小,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④经过11年的栉风沐雨,商务快车已经足够的强盛.为众多的企业带来了商机,是企业应对金融寒冬最有效的利器。‎ - 26 -‎ ‎⑤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特有很大的转变。‎ ‎⑥对联这种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广大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青眯。‎ A. ①③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结合“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分析可知,此处误用对象。‎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使用正确。‎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结合“不少作家”“一家国家级出版社”分析可知,此处褒贬失当。‎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使用正确。‎ 尸位紊餐:指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使用正确。‎ 尺幅千里:一尺长的图画,把千里的景象都画进去,比喻事物的外形虽小,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使用正确。‎ 排除含①③的选项,选C。‎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不面对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否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B.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面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 -个播音员要想在直播中读得准确流畅,靠的不仅是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是丰厚的学养和多方面的人生积累才能做得到。‎ D. 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本、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答案】B ‎【解析】‎ - 26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可怕”与“能否”一面对两面,应改为“可怕的是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C项,结构混乱,“而且是……才能做得到”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务实渐进”后面应加“的方式”。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7.选出填入横线处上下应衔接最顺畅的一项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 , 。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①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②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④情感还没有凝炼 ‎⑤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⑤④③②① D. ⑤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具体而言属于衔接能力。做这类题时首先理解整个文段的中心思想,还要要注意上下文即前后语境,关照标关联词语陈述的重点、话题。该题在排序题里面属于比较简单的,因为它本身给我们透露出很多信息。这组句子在文段中部,前后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于其相衔接的句子。而这组句子里又有标点符号帮助我们判断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选项直接代入。有以上三点,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 26 -‎ 本题可以借助选项来做这道题,节省很多时间。①④⑤三句是写的思想情感,即话题一致,理应放一块,而且应该先⑤后④,“还没有……还没有……”符合结构一致的原则这样只有一个选项B,再将该选项代入,③与上文形成转折,引出文学话题,即可确定它的准确性。‎ 故选B。‎ ‎2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夜光藻是形成海洋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 ;又有动物的特征,比如能够移动,所以又俗称“夜光虫”。____。____。夜光藻在密度低的时候,发出的光不足以让人发现,当夜光藻达到一定密度引发赤潮时,荧光的亮度就会很明显。 。夜光藻所引发的赤潮,在国内外都很常见。‎ ‎①海水的荧光,主要是在海水中的夜光藻受到刺激时由生物体发光的化学反应形成的 ‎②夜光藻大量密集时,白天一般呈粉红色,浓度高时还呈褐红色,夜间则会出现蓝色荧光 ‎③不同浓度、温度、光照等环境下,夜光藻发出的光的颜色会不一样 ‎④夜光藻是单细胞生物,既有植物的特征,比如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④①③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整段文字解说的是夜光藻,一般来说,首先要对夜光藻进行定义,且根据“既……又……”的搭配可知句④排在首位。句①说的是夜光藻发光的原理,句③是影响夜光藻发光的颜色变化的因素,句①与句③关系更为密切,应紧密相连。第四空前说的是密度,所以当填句②。所以,正确语序为④①③②。‎ 七、议论文 ‎2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卡地亚” “赛纳维” “罗托鲁拉小镇” “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 “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 - 26 -‎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地名洋化利弊谈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 - 26 -‎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 审题:‎ 首先审读材料涉及问题和事情:对地名洋化的思考。“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突出本次作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既有明显的立意倾向,又留给考生一定的自主空间。‎ 其次“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综合立意。根据“新兴建筑偏爱洋名”“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权威媒体的批评可知,主流意识对“地名洋化”持否定态度。当然也不是强迫考生必须达成“统一共识”,这势必会束缚了学生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况且对“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见也未必符合生活实际。故既可赞同主流意识,否定“地名洋化”;也可独出机杼,赞同“地名洋化”。‎ 最后选择和权衡,综合思辨立意。‎ 参考立意:‎ ‎1.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 ‎(3)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 ‎(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崇。‎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3.赞同地名洋化 - 26 -‎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中外共荣。‎ ‎(4)开阔视野,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在权衡后综合立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完成该文。‎ 行文结构:作文开篇由材料引题,提出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第二段开始分析地名洋化的危害“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第三段写有些地名是可以洋化但有些地名绝对不可以。紧接着提出观点,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素材:‎ ‎1、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 ‎2、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老地名替换,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该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 - 26 -‎ ‎3、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 ‎4、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金流传千古的字招牌。要想吸引人群,“改个洋地名”是个馊主意,鼠目寸光;不如着手从历史的角度不断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古地名在对外文化、经济交往的地位、作用,既丰富古老文化,也能与时俱进;也可将老地名的故事书写在地名旁,增添适量标志建筑,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名洋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亵渎,我们难道要放着丰富的历史不去珍惜,反而让外国那些宵小之辈来窥视吗?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条康庄大路,通向“中国复兴梦”!‎ ‎【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