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数学压轴题满分攻略考典文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中考数学压轴题满分攻略考典文档

第三部分 压轴题的满分攻略 概论 压轴题多练一道就自信一分,因此要加强压轴题的规律性训练.‎ 最后两道压轴题是选拔性的题目,要挑战满分或者冲刺名校的同学需要在这两道题目上多加训练.‎ 压轴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整理分析、归类总结近8年的压轴题,总体上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图形运动中的函数关系问题,二是点的存在性问题,三是计算说理问题.‎ 我们浏览一下近8年的最后两道压轴题的布局:‎ 第24题 第25题 ‎2005年[来源:Zxxk.Com]‎ 统计题[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来源:Zxxk.Com]‎ ‎(1)证明三角形相似[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2)求函数关系式——由相似 ‎(3)计算线段的长,分类讨论 ‎2006年 ‎(1)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 ‎(1)证明三角形相似 ‎(2)三角形旋转,抛物线平移 ‎(2)求函数关系式——由相似 ‎(3)存在性——面积问题 ‎(3)存在性——圆的位置 ‎2007年 ‎(1)几何计算,反比例函数,点的坐标 ‎(1)几何证明——角平分线 ‎(2)计算说理,求证平行 ‎(2)求函数关系式——由相似 ‎(3)存在性——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 ‎(3)存在性——直线与圆相切 ‎2008年 ‎(1)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顶点坐标 ‎(1)求函数关系式——由面积 ‎(2)几何说理计算,分类讨论 ‎(2)存在性——两圆相切 ‎(3)存在性——三角形相似 ‎2009年 ‎(1)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 ‎(1)几何计算 ‎(2)存在性——等腰三角形 ‎(2)求函数关系式——由面积、比例线段 ‎(3)存在性——两圆相切 ‎(3)说理求值,证明直角 ‎2010年 ‎(1)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 ‎(1)存在性——三角形相似 ‎(2)计算说理——平行四边形 ‎(2)几何计算 ‎(3)求函数关系式——由比例线段 ‎2011年 ‎(1)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1)几何计算 ‎(2)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 ‎(2)求函数关系式——由比例线段 ‎(3)存在性——菱形 ‎(3)存在性——三角形相似 ‎2012年 ‎(1)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 ‎(1)几何计算 ‎(2)说理计算——相似比 ‎(2)计算说理——垂径定理,中位线 ‎(3)说理计算——相似比 ‎(3)求函数关系式——由面积 如果你的目标是重点中学,在挑战这两道题目前,请你先回头一分钟再确认一下:‎ ‎1—23题漏解了哪道题?自信都准确无误了吗?你用掉的时间超过45分钟了吗?‎ 把第24、25题先通读一遍,如果时间不够用的话,你一定要拿下的是哪几个小题?‎ 最值得提醒你的是,不要急于在答题纸上写字,胸有成竹了,写好不用3分钟.‎ 压轴题的书写空间是很有限的,一道4—5分的分类讨论题,要演算一个页面的,你需要写上去的,只是两三行.‎ 写少了丢分,写多了空间不够.如何做好书写的层次性、简洁性、规范性,怎样写最好?《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附光盘)》一书是最好的范例.‎ ‎《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附光盘)》(第六版)一书(以下简称本书)从2012年上海各区县中考模拟试题和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收录了200道压轴题,书中每一道题目由出处、动感体验、思路点拨、满分解答和考点伸展等五个板块组成.光盘中每一道题目有三个配套的课件,同学们可以自己按照说明操作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课件,也可以视频观看每一道题目的讲解.‎ 最值得推荐的是本书按照解题策略把题目分为19个小类.例如第一部分的存在性问题,按照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相切、线段和差的最值等分为8小类存在性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进行类型识别训练和解题策略训练,对挑战满分很有帮助.‎ 第三部分我们按照压轴题的类型归纳为11个考典进行满分攻略分论.每一个考典我们配备了4道训练题,是我们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压轴题中筛选出来与这个考典相关的题目.‎ 考典30 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真题典藏】‎ ‎1.(2009年上海市第24题)(本题满分12分,每小题满分各4分)在直角坐标平面内,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1,0),点C的坐标为(0,4),直线CM∥x轴(如图1所示),点B与点A关于原点对称,直线 y = x + b(b为常数)经过点B,且与直线CM相交于点D,联结OD.‎ ‎(1)求b的值和点D的坐标;‎ ‎(2)设点P在x轴的正半轴上,若△POD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如果以PD为半径的圆P与圆O外切,求圆O的半径.‎ ‎ ‎ 图1 图2‎ ‎2.(2009年黄浦区第25题)如图2,在△ABC中,,、分别是边、上的两个动点(不与、重合),且保持,以为边,在点的异侧作正方形.‎ ‎(1)试求△ABC的面积;‎ ‎(2)当边与重合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3)设,△ABC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试求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4)当△BDG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的长.‎ ‎3.(2014年上海市第25题)如图3,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5,BC=8,cosB=,点P是边BC上的动点,以CP为半径的圆C与边AD交于点E、F(点F在点E的右侧),射线CE与射线BA交于点G.‎ ‎(1)当圆C经过点A时,求CP的长;‎ ‎(2)联结AP,当AP//CG时,求弦EF的长;‎ ‎(3)当△AG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圆C的半径长.‎ 图3 备用图 ‎【满分攻略】‎ 我们先来解读第1题(2009年上海市第24题)的第(2)题,学习“求等腰三角形POD的存在性”的策略:‎ 由第(1)题解得点D的坐标为(3,4).‎ 首先,仿照英语中的首字母填空,分三种情况①PO=PD;②OP=OD;③DO=DP.‎ 第二步,拿起尺、规,确定点P的位置和个数.‎ ‎①当PO=PD时,点P在OD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3);‎ ‎②当OP=OD时,以O为圆心,OD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正半轴于P(如图4);‎ ‎③当DO=DP时,以D为圆心,DO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正半轴于P(如图5).‎ 第三步,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①当PO=PD时,由点D的坐标可以知道cos∠O,解Rt△POE可以求得OP的长;‎ ‎②当OP=OD时,那么OP=OD=5;‎ ‎③当DO=DP时,根据“三线合一”可以知道OP=2CD=6.‎ 第四步,数形结合写出点P的坐标为①;②(5,0);③(6,0).‎ ‎ ‎ 图3 图4 图5‎ 这道题目还有三个策略:1.歇歇脚再走:如果第(1)题点D的坐标求解错误,那么第(2)、(3)的探究就是徒劳无益.‎ ‎2.心动不如行动,磨刀不误砍柴功:由第(1)题解得D(3,4),画三个示意图,拿出尺、规,规范准确的画出三个等腰三角形,在每个图形中标注等量或者数量,这样,很多的结论和思路尽在不言中.‎ ‎3.这道小题4分,写少了丢分,写多了空间不够.怎样写最好?3或4行足矣.‎ ‎(2)①当PO=PD时,作PE⊥OD于E,由,得.‎ ‎②当OP=OD时,那么OP=OD=5.‎ ‎③当DO=DP时,OP=2CD=6.‎ 所以P1,P2(5,0),P3(6,0).‎ 注意每一行用标志性的语句当PO=PD时引领,如果行末空间大的话,把三个点的坐标分别写在行末也行.‎ 不论怎么写,让阅卷老师一下子看清你的字、看懂你的层次和结果是首要的.‎ 三个层次的序号和标志性的语句引领,体现了你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结果对了,分数就拿到手了.‎ 如果您想看本题第(2)、(3)的动态效果,打开《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一书配套光盘中的文件“09上海24”.‎ 我们再来解读第2题(2009年黄浦区第25题)的第(4)题, 求等腰三角形BDG的存在性.‎ 由第(1)、(3)题知,在△BDG中,.‎ 首先,仿照英语中的首字母填空,分三种情况①DB=DG;②BD=BG;③GB=GD.‎ 第二步,画好三个锐角∠D,使得,拿起尺、规,确定点G的位置.‎ ‎①当DB=DG时,以D为圆心画弧,交∠D 的两边于B、G(如图6);‎ ‎②当BD=BG时,选一点B,以B为圆心,BD为半径画弧交另一边于G(如图7);‎ ‎③当GB=GD时,选一点B,点G在BD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8).‎ 第三步,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①如图6,当DB=DG时,,解得.‎ ‎②如图7,当BD=BG时,,即,解得.‎ ‎③如图8,当GB=GD时,,即,解得 ‎.‎ ‎ 图6 图7 图8‎ 这道题目还有两个策略:1.歇歇脚再走:确认第(1)、(3)无误.‎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需要从森林中为第(4)题取柴的三棵树是:‎ ‎.‎ 考典30 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如图1,抛物线y=ax2+bx+c经过A(-1,0)、B(3, 0)、C(0 ,3)三点,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在直线l上是否存在点M,使△MA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图1 ‎ ‎2.如图2, 点A在x轴上,OA=4,将线段OA绕点O顺时针旋转120°至OB的位置.‎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此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P、O、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图2‎ ‎3.如图3,在△ABC中,AB=AC=10,,点D在AB边上(点D与点A,B不重合),DE∥BC交AC边于点E,点F在线段EC上,且,以DE、EF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DEFG,联结BG.‎ ‎(1)当EF=FC时,求△ADE的面积;‎ ‎(2)如果△DBG是以DB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AD的值. ‎ 图3 ‎ ‎4.如图4,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M是BC的中点.P(0,m)是线段OC上一动点(C点除外),直线PM交AB的延长线于点D.‎ ‎(1)求点D的坐标(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2)当△AP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m的值.‎ ‎ 图4‎ 考典30 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1) y=-x2+2x+3.‎ ‎(2)设点M的坐标为(1,m).‎ 在△MAC中,AC2=10,MC2=1+(m-3)2,MA2=4+m2.‎ ‎①如图1,当MA=MC时,MA2=MC2.解方程4+m2=1+(m-3)2,得m=1.‎ 此时点M的坐标为(1, 1).‎ ‎②如图2,当AM=AC时,AM2=AC2.解方程4+m2=10,得.‎ 此时点M的坐标为(1,)或(1,).‎ ‎③如图3,当CM=CA时,CM2=CA2.解方程1+(m-3)2=10,得m=0或6.‎ 当M(1, 6)时,M、A、C三点共线,所以此时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为(1,0).‎ 图1 图2 图3‎ ‎2.(1)B.‎ ‎(2).‎ ‎(3)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2,设点P的坐标为(2, y).‎ ‎①当OP=OB=4时,OP2=16.所以4+y2=16.解得.‎ 当P在时,B、O、P三点共线(如图4).‎ ‎②当BP=BO=4时,BP2=16.所以.解得.‎ ‎③当PB=PO时,PB2=PO2.所以.解得.‎ 综合①、②、③,点P的坐标为,如图4所示.‎ 图4 ‎ ‎3.(1)如图2,作AM⊥BC,垂足为M.‎ 在Rt△ABM中,AB=10,,所以BM=6,AM=8,BC=12.‎ 所以.‎ 设AE=x,当EF=FC时,.解得.‎ 因为DE//BC,所以.所以.‎ ‎(2)设AE=x,那么.‎ ‎①如图5,当DB=DG时,点G落在BC上,此时FC=0.‎ 解方程,得x=8.‎ ‎②如图6,当BD=BG时,BH垂直平分DG,此时.‎ 由,得.解得.‎ 图5 图6‎ ‎4.(1)D (2,4-m).‎ ‎(2)在△APD中,,,‎ ‎.‎ ‎①当AP=AD时,.解得(如图7).‎ ‎②当PA=PD时,.‎ 解得(如图8)或(不合题意,舍去).‎ ‎③当DA=DP时,.‎ 解得(如图9)或(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APD为等腰三角形时,m的值为,或.‎ 图7 图8 图9‎ 考典31 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真题典藏】‎ ‎1.(2008年上海市第25题)(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满分5分,第(2)小题满分4分,第(3)小题满分5分)已知AB=2,AD=4,∠DAB=90°,AD//BC(如图13).E是射线BC上的动点(点E与点B不重合),M是线段DE的中点.‎ ‎(1)设BE=x,△ABM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如果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与以线段DE为直径的圆外切,求线段BE的长;‎ ‎(3)联结BD,交线段AM于点N,如果以A、N、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ME相似,求线段BE的长.‎ 图1 备用图 ‎2.(2009年闸北区第25题)如图2,△ABC中,AB=5,AC=3,cosA=.D为射线BA上的点(点D不与点B重合),作DE//BC交射线CA于点E..‎ ‎(1) 若CE=x,BD=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 当分别以线段BD,CE为直径的两圆相切时,求DE的长度;‎ ‎(3) 当点D在AB边上时,BC边上是否存在点F,使△ABC与△DEF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线段BF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 图2 备用图 备用图 ‎3.(2010年上海市第25题)如图3,在Rt△ABC中,∠ACB=90°.半径为1的圆A与边AB相交于点D,与边AC相交于点E,连结DE并延长,与线段BC的延长线交于点P.‎ ‎(1)当∠B=30°时,连结AP,若△AEP与△BDP相似,求CE的长;‎ ‎(2)若CE=2,BD=BC,求∠BPD的正切值;‎ ‎(3)若,设CE=x,△ABC的周长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 ‎ 图3 图4(备用) 图5(备用)‎ ‎4.(2011年上海市第25题)参见《考典38 由比例线段产生的函数关系问题 》第5题.‎ ‎5.(2014年上海市第24题)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顶点为M的抛物线y=ax2+bx(a>0)经过点A和x轴正半轴上的点B,AO=BO=2,∠AOB=120°.‎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 ‎(2)连结OM,求∠AOM的大小;‎ ‎(3)如果点C在x轴上,且△ABC与△AOM相似,求点C的坐标.‎ 图6 ‎ ‎【满分攻略】‎ 我们先来解读第1题(2008年上海市第25题)的第(3)题,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第一步,把两个三角形涂上颜色或者画上阴影(如图6),寻找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 一般来讲,不论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还是判定定理2,至少有一组角是相等的.‎ 我们可以看到,∠ADN的大小是确定不动的,∠AND是钝角,∠ADN=∠DBE >∠MBE,因此按照与∠AND相等,分两种情况①∠ADN=∠BME;②∠ADN=∠BEM.‎ 第二步,拿起三角尺,按照分类情况反复比划,画两个比较准确的示意图(如图7,图8),把相等的角都标记出来.‎ 第三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① 如图7,当∠ADN=∠BME时, 经过等量代换,∠DBE=∠BME,这时△DBE与△BME就是我们熟悉的相似三角形的典型图“A字形”,那么,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如何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ED的长.‎ 已知直角梯形的两底和直腰,你说怎样求斜腰ED呢?‎ ‎②如图8,当∠ADN=∠BEM时,经过等量代换,∠DBE=∠BEM,这时△DBE是等腰三角形,BC=2AD=8.‎ 图6 图7 图8‎ 还需要提醒的是,备用图暗示要分类讨论,合理利用试卷和答题纸上的备用图,不要急于乱画,先分好类,再反复比划,后落笔.图7不可能画准确,但是要接近,这样好观察图形间的关系.‎ 示范一下书写,注意用标志性的语句引领书写的层次性和阅卷老师的眼球.‎ ‎(2)①当∠ADN=∠BME时,∠DBE=∠BME,这时△DBE∽△BME.‎ ‎∴. ∴.‎ ‎∴(舍去负值).‎ ‎②当∠ADN=∠BEM时,∠DBE=∠BEM,这时△DBE是等腰三角形,BC=2AD=8.‎ 综上所述,当△ADN与△BME相似时,BE的长为2或8.‎ 我们再来解读第2题(2009年闸北区第25题)的第(3)题, 求等腰三角形DEF的存在性.‎ 由第(1)、(3)题知,在△BDG中,.‎ 第一步,寻找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ABC是确定的,那么AB=5,AC=3,cosA=暗示了什么?‎ ‎△ABC是等腰三角形.由于DE//BC,因此当△ABC与△DEF相似时,△DEF与△ADE、△ABC是相似的等腰三角形.‎ 因此我们按照DE为腰或者底边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第二步,拿起尺、规,按照分类情况反复比划,画两个比较准确的示意图(如图9或图10,图11),把相等的角、边都标记出来.‎ 第三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①当DE为等腰三角形DEF的腰时,不论你画的是图9还是图10,你都可以感受到DE是△ABC的中位线.‎ 在图10中,很容易知道BF=DE=2.5.‎ 在图9中,你能否敏锐地观察到△DBF与△EFC也是等腰三角形,并且△ABC∽△FEC,根据对应边成比例,这样你就可以计算出FC的长了,从而得到BF=4.1.‎ 如果你比划出图9而反应不出图10,或者你比划出图10而反应不出图9,那说明你的思想还不成熟:‎ 当DE为等腰三角形DEF的腰时,顶角的顶点是D还是E?‎ 这是本题的二级(二次)分类.[来源:学*科*网]‎ ‎②当DE为等腰三角形DEF的底边时,如图11,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此时,解得.‎ 图9 图10 图11‎ 我们用看图说话的形式来分析第3题(2010年上海市第25题)的第(1)题:‎ 图12中的△ABC是30°角的直角三角形,因此图13中的△ADE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到图14中的△BDP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这样,如果△AEP与△BDP相似,那么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三角形AEP也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因此EP=EA=1,从而得到CE=0.5.‎ 如果你苦思冥想没有思路,那么记住一个经验:遇到特殊角度,把能标注的度数都标注出来,或许就是柳暗花明.‎ 图12 图13 图14‎ 考典31 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3),线段AB垂直于y轴,垂足为B,将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90°,点B落在点C处,直线BC与x轴的交于点D.‎ ‎(1)试求出点D的坐标;‎ ‎(2)试求经过A、B、D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并写出其顶点E的坐标;‎ ‎(3)在(2)中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点F,使得以点A、E、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相似.‎ ‎ ‎ ‎ 图1‎ ‎2.如图2,已知直线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将△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使点A落在点C,点B落在点D,抛物线y=ax2+bx+c过点A、D、C,其对称轴与直线AB交于点P.‎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M在x轴上,且△ABM与△APD相似,求点M的坐标.‎ ‎ 图2 ‎ ‎[来源:学科网ZXXK]‎ ‎3.如图3,在矩形ABCD中,AB=12cm,BC=8cm.点E、F、G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运动.点E、G的速度均为每秒2cm,点F的速度为每秒4cm.当点F追上点G(即点F与点G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钟.若点F在矩形的边BC上移动,当t为何值时,以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请说明理由. ‎ 图3‎ ‎4.如图4,AB⊥BC,AD//BC, AB=3,AD=2.点P在线段AB上,联结PD,过点D作PD的垂线,与BC相交于点C.设线段AP的长为x.‎ 当△APD∽△DPC时,求线段BC的长.‎ ‎ ‎ ‎ 图4 [来源:Z_xx_k.Com]‎ 考典31 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1)D (3,0).‎ ‎(2)y=-x2+2x+3.顶点E (1,4).‎ ‎(3)如图1,图2,在△ACD中,由A(2,3)、C(2,1)、D(3,0),‎ 得∠ACD=135°,CD=,CA=2.‎ 由A(2,3)、E(1,4), 知AE=,AE与抛物线的对称轴的夹角为45°.‎ 因此要使得△AEF与△ACD相似,只有点F在点E的上方时,∠AEF=135°.‎ ‎①如图1,当时,.所以EF=2.此时点F的坐标为(1,6).‎ ‎②如图2,当时,.所以EF=1.此时点F的坐标为(1,5).‎ 图1 图2‎ ‎2.(1)y=-(x+2)(x-1)=-x2-x+2.‎ ‎(2)B(0,1),D(1,0),P .‎ 因为△APD是钝角等腰三角形,如果△ABM与△APD相似,那么 ‎△ABM也是钝角等腰三角形,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3,当BA=BM时,点A与点M关于y轴对称,此时点M的坐标为(2,0).‎ ‎②如图4,当MA=MB时,点M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由,可得.所以OM=,此时点M的坐标为.‎ 图3 图4‎ ‎ 3.当F在BC上时,BE=12-2t, BF=4t,CF=8-4t,CG=2t.‎ ‎①如图5,当时,.解得.‎ ‎②如图6,当时,.解得.[来源:学§科§网Z§X§X§K]‎ ‎ ‎ 图5 图6[来源:Zxxk.Com]‎ ‎4.如图7,过点C作BC的垂线交AD的延长线于E.‎ 当△APD∽△DPC时,,即.解得.‎ 由△APD∽△EDC,得,即.所以.‎ 因此BC=AE=AD+ED=4.‎ 图7 ‎ 考典32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真题典藏】‎ ‎1.(2008年卢湾区第24题)在坐标平面xOy中(如图1),已知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点在点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 ‎,且OC=2OA.‎ ‎(1)求这个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求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将△ABC沿直线AC翻折,使点B落到点B′,连结BB′,点Q是BB′的中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QCP是以Q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010年浦东新区第24题)如图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点B是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是函数图像上的一点,且△ABP是直角三角形.‎ ‎(1)求点P的坐标;‎ ‎(2)如果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B、P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第(2)小题中求得的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交于点C,过该函数图像上的点C、点P的直线与x轴交于点D,试比较∠BPD与∠BAP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 ‎ 图1 图2‎ ‎【满分攻略】[来源:Z§xx§k.Com]‎ 上海中考很少考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偶有区县在模拟考中训练一下.‎ 借第1题(2008年卢湾区第24题),我讲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应用:我们可以用函数的解析式表示图像上点的坐标,用点的坐标可以表示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如图4,图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那么抛物线上点P的坐标可以设为.在图4中,点P到x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在图5中,点P到x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点P到y轴的距离可以用x表示.‎ 我们先解完这道题,再点拨满分攻略.‎ 解:(1)由,知.‎ 因为,所以,因此,解得.‎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如图3,过点作,垂足为点.‎ 在Rt△BOC中,,所以,.‎ 在Rt△BAD中,,,所以.‎ 图3‎ ‎(3),且,‎ ‎∴∠OCA=∠BCA,点落在轴上,,.‎ 由于,所以.‎ 设点P的坐标为.‎ ‎①如图4,当时,过点P作PM⊥轴于点M,‎ 则即 当时,P与B重合,∴;‎ 当时,解得,∴. ‎ ‎②如图5,当时,过点P作PN⊥y轴于点N,‎ 则△AOC∽△CNP,所以 解得(P与C重合,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为或或.[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 ‎ ‎ 图4 图5‎ 我们从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到:‎ ‎1.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A、B的坐标与a(a<0)的取值无关.由OC=2OA,数形结合可以确定点C的坐标,从而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2.原题中只给了一个没有刻度的直角坐标系,因此解这道题目的第一障碍是画图.‎ ‎3.第(2)题求A到直线BC的距离有什么意义呢?‎ 由点A的坐标及点A到直线BC的距离,可以判定点A在∠OCB的平分线上,所以点B′落在 y 轴上,OQ垂直平分线段BB′,垂足为Q.‎ ‎4.在抛物线上求点P,抛物线是画不准确的,但是你必须明确这么几点:‎ 准确画出A、B、C、B′、Q五个点;‎ 抛物线开口向下,过A、B、C三点,顶点在第一象限,抛物线与BB′的交点在CQ的右侧.‎ ‎5.分类讨论直角△PQC的存在性,按直角顶点分和两种情况.‎ ‎6.求点P的坐标,关键是构造相似三角形.构造的一般策略是过点P向坐标轴画垂线,这样通过数形结合就可以把线段的长用点的坐标表示出来.‎ 我们来看第2题(2010年浦东新区第24题).‎ 第(1)题,如果△ABP是直角三角形,第一意识是要分类,凭借直觉和经验,∠PAB不可能为直角.‎ ‎①如图6,∠ABP为直角是显然的,点P与点B的横坐标相同.‎ ‎②∠APB为直角真的存在吗?要分三步走:假如存在,列方程,根据方程的解判断是否真的存在.‎ 当∠APB=90°时,OP是Rt△APB的斜边上的中线,OP=2.‎ 设点P的坐标为,由OP2=4,得.‎ 解得.如图7,此时点P的坐标为(,).‎ 第(2)题,又要凭借直觉和经验,当∠ABP为直角时,经过A、B、P三点的抛物线显然不存在.‎ ‎ ‎ 图6 图7‎ 第(3)题,直觉和经验更重要,点C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如图8,由点C和点P的坐标,可以判断△OP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在图9中, ∠1与∠2是同角的余角, 而∠2与∠3是等腰三角形OAP的两个底角,经过等量代换,得到∠1等于与∠3.‎ 可能初三的同学更容易想到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证明△DAP与△DPB相似(如图9),计算虽然麻烦,但是好不容易抓住思路了,就不要怕麻烦,仔细一些.‎ ‎ ‎ 图8 图9‎ 考典32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如图1,已知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左侧),与y轴交于点C(0,-3),对称轴是直线x=1,直线BC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D.‎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求直线BC的函数表达式;‎ ‎(3)点E为y轴上一动点,CE的垂直平分线交交抛物线于P、Q两点,且点P在第三象限.当以C、D、E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图1‎ ‎2.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是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4,0),点B的坐标为(0,b)(b>0).P是直线AB上的一个动点,作PC⊥x轴,垂足为C.记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点P′不在y轴上),联结PP′、P′A、P′C.设点P的横坐标为a.是否同时存在a、b,使△P′CA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a、b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图2‎ ‎3.如图3,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 ‎(1)求点A、B的坐标;‎ ‎(2)若直线l过点E(4, 0),M为直线l上的动点,当以A、B、M为顶点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时,求直线l的解析式.‎ ‎ ‎ ‎ 图3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y=k(x2+x-1)的图像交于点A(1,k)和点B(-1,-k).设二次函数的图像的顶点为Q,当△ABQ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k的值.‎ 考典32 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1)抛物线为.‎ ‎(2)直线BC为.‎ ‎(3),.‎ ‎[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图1 图2‎ 求点P的坐标的步骤是:‎ 如图1,图2,先分两种情况求出等腰直角三角形CDE的顶点E的坐标,再求出CE的中点F的坐标,把点F的纵坐标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解得的x的较小的一个值就是点P的横坐标.‎ ‎2.①如图3,当∠P′AC=90°时,四边形P′ACP是正方形.‎ 点P的坐标为(4,8),此时a=4,b=4.‎ ‎②如图4,当∠P′CA=90°时,B、P、P′三点重合,与点P′不在y轴上矛盾,故此情况舍去.‎ ‎③如图5,当∠AP′C=90°时,△PP′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2PP′=4OC.所以4+OC=4OC.此时.,b=2.‎ ‎ ‎ 图3 图4 图5‎ ‎3.(1)A(-4, 0)、B(2, 0).‎ ‎(2)如图6,过点A、B分别作x轴的垂线,这两条垂线与直线l总是有交点的,即2个点M.‎ 以AB为直径的⊙G如果与直线l相交,那么就有2个点M;如果圆与直线l 相切,就只有1个点M了.‎ 联结GM,那么GM⊥l.‎ 在Rt△EGM中,GM=3,GE=5,所以EM=4.‎ 在Rt△EM1A中,AE=8,,所以M1A=6.‎ 所以点M1的坐标为(-4, 6),过M1、E的直线l为.‎ 根据对称性,直线l还可以是.‎ 图6‎ ‎4.抛物线的顶点Q的坐标是,A、B关于原点O中心对称,当OQ=OA=OB时,△ABQ是以AB为直径的直角三角形.‎ 由OQ2=OA2,得.‎ 解得(如图7),(如图8).‎ 图7 图8‎ 考典33 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真题典藏】‎ ‎1.(2008年青浦区第24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正比例函数(为自变量)的图像与双曲线交于点A,且点A的横坐标为.‎ ‎(1)求k的值.‎ ‎(2)将直线(为自变量)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直线BC,直线BC分别交轴、轴于B、C,如点D在直线BC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一点P,使以O、B、D、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 ‎ 图1 图2‎ ‎2.(2009年普陀区第25题)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为原点,点A、C的坐标分别为(2,0)、(1,). 将△AOC绕AC的中点旋转180°,点O落到点B的位置,抛物线经过点A,点D是该抛物线的顶点.[来源:Zxxk.Com]‎ ‎(1)求证:四边形ABCO是平行四边形;‎ ‎(2)求a的值并说明点B在抛物线上;‎ ‎(3)若点P是线段OA上一点,且∠APD=∠OAB,求点P的坐标;‎ ‎(4)若点P是x轴上一点,以P、A、D为顶点作平行四边形,该平行四边形的另一顶点在y轴上,写出点P的坐标.‎ ‎3.(2010年上海市第24题)参见《考典40 几何计算说理与说理计算问题》第3题.‎ ‎4.(2011年上海市第24题)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如图3),一次函数的图像与y轴交于点A,点M在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且MO=MA.二次函数 y=x2+bx+c的图像经过点A、M.‎ ‎(1)求线段AM的长;‎ ‎(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点B在y轴上,且位于点A下方,点C在上述二次函数的图像上,点D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上,且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点C的坐标. 图3‎ ‎【满分攻略】‎ 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在2007年中考的第24题涉及过,在《考典34 梯形的存在性问题》中我们会引用这道题目.[来源:学科网ZXXK]‎ ‎2010年中考的第24题也涉及到了平行四边形的说理计算问题,但不是存在性问题,在《考典40 几何计算说理与说理计算问题》中我们会讲到这道题目.‎ ‎2010年中考的第24题考到了菱形的存在性问题,我们在这个考典里会解读这道题目。‎ 我们先来解读第1题(2008年青浦区第24题)的第(2)题,探求菱形的存在性:‎ 由第(1)题解得直线BC为,△BOC是腰长为4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第一步,确定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四个点O、B、D、P中,两个定点O和B,两个不确定的点D和P,点在直线上,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你认为因D而P?还是因P而D?‎ 那么我们以OB为分类的标准,按照OB为菱形的对角线或者边分两种情况.‎ 第二步,拿起尺、规,确定点D和P的位置以及菱形的个数.‎ ‎①当OB为菱形的对角线时,OB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BC于D,点D关于OB的对称点为P(如图4);‎ ‎②当OB为菱形的边时,那么以OB为半径画圆,圆心是O还是B?‎ 如果以O为圆心,以OB为半径画圆(如图5),那么圆与直线BC的两个交点在哪里?你能确定点P吗?‎ 如果以B为圆心,以OB为半径画圆(如图6),那么圆与直线BC有几个交点?你能确定点P吗?‎ 数一数,总共确定了几个菱形?‎ 第三步,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①如图4,如果以OB为菱形的对角线,那么DP与OB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此时点的坐标为.‎ ‎②如图5,如果以OB、OD为菱形的邻边,由OD=OB=4,可知点D与C重合.‎ 此时点的坐标为.‎ ‎③如图6,如果以BO、BD为菱形的邻边,则点P在直线上.‎ 由OP=OB=4,可得.‎ 解得,.‎ 因此点的坐标为或.‎ 综上所述,点的坐标为,,,.‎ ‎ ‎ 图4 图5 图6‎ 关于这道题,我怎么都觉得它更像一道画图题,你认为呢?‎ 你的笔袋里常备有圆规和一副三角板吗?‎ 四个菱形中,不论你漏掉了哪一个,都说明你的思想很不成熟,这道题进行了三级(三次)分类:‎ 我们再来解读第2题(2009年普陀区第25题),探求平行四边形的画法:‎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我们知道点D在OA的垂直平分线上.‎ 第一步,确定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设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点为F,在四个点P、A、D、F中,两个定点A和D,两个不确定的点P和F,点P在x轴上,点F在y轴上,你认为因P而F?还是因F而P?‎ 那么我们以AP为分类的标准,按照AP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或者边分两种情况.‎ 第二步,拿起尺、规,确定点P和F的位置以及平行四边形的个数.‎ ‎①当AP为平行四边形的边时,那么AP//DF,AP=DF.‎ 过点D画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F;以A为圆心、DF为半径画圆与x轴有两个交点P1与P2(如图7).‎ ‎②当AP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点D、F到x轴的距离相等.此时的点F与图7中的点F有什么位置关系呢?此时的点P3与图7中的点P1有什么位置关系呢(如图8)?‎ 第三步,具体情况具体解决了.‎ 如图7, ,,如图8, .‎ 图7 图8‎ 解这道小题时,你是否觉得:‎ 另起炉灶另画图,要比在原图上比比画画好多了.‎ 图画准确了,答案就在图形中.‎ 第4题(2011年上海市第24题)最大的障碍是没有图形,准确画出两条直线是基本要求,抛物线可以不画出来,但是对抛物线的位置要心中有数.‎ 根据MO=MA确定点M在OA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9),并且求得点M的坐标,是整个题目成败的一个决定性步骤.‎ 第(1)题求得M,.‎ 第(2)题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第(3)题求点C的坐标,先把抛物线的大致位置描绘一下:开口向上,与y轴交于点A ‎(0,3),过点M,对称轴在点M的右侧.‎ 现在我们来描绘菱形ABCD的大致位置:如图10,点B在点A的下方,点C在抛物线上,那么点C应该在点B的右侧了,点D在点A的右侧偏上的位置.‎ 解法一,先根据菱形的边长、直线的斜率,用待定字母m表示点C的坐标,再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待定的字母m.‎ 如图10,设四边形ABCD为菱形,过点A作AE⊥CD,垂足为E.‎ 在Rt△ADE中,设AE=4m,DE=3m,那么AD=5m.‎ 因此点C的坐标可以表示为(4m,3-2m).‎ 将点C(4m,3-2m)代入,得.‎ 解得或者m=0(舍去).‎ 因此点C的坐标为(2,2).‎ ‎ ‎ 图9 图10‎ 解法二,设点C和点D的坐标分别为、,由DA2=DC2,得.解得x=0或者x=2.x=0的几何意义是点C与点D重合,菱形ABCD不存在.‎ 如果第(3)题中,把“四边形ABCD是菱形”改为“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还存在另一种情况:‎ 如图11,点C的坐标为.‎ 图11 ‎ 考典33 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y=-x2+2x+c过点A(-1,0),直线l: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C,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M;抛物线的顶点为D.‎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 ‎(2)若N为直线l上一动点,过点N作x轴的垂线与抛物线交于点E.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N,使得以点D、M、N、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N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图1 ‎ ‎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如图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y轴交于点A,点M在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且MO=MA.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经过点A、M.[来源:学科网]‎ ‎(1)求线段AM的长;‎ ‎(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点B在y轴上,且位于点A下方,点C在上述二次函数的图像上,点D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上,且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点C的坐标. 图2‎ ‎3.将抛物线c1:沿x轴翻折,得到抛物线c2,如图3所示.‎ ‎(1)请直接写出抛物线c2的表达式;‎ ‎(2)现将抛物线c1向左平移m个单位长度,平移后得到新抛物线的顶点为M,与x轴的交点从左到右依次为A、B;将抛物线c2向右也平移m个单位长度,平移后得到新抛物线的顶点为N,与x轴的交点从左到右依次为D、E.在平移过程中,是否存在以点A、N、E、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的情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图3‎ ‎4.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联结PQ.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1)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_______,PD=_______;‎ ‎(2)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点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的速度.‎ ‎ 图1‎ 考典33 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 ‎[来源:学#科#网]‎ ‎1.(1)抛物线为y=-x2+2x+3,顶点D为(1,4).‎ ‎(2)当x=1时,.所以点M的坐标为(1,).‎ 所以DM=.因此NE=.‎ ‎①如图1,当E在N上方时,.‎ 整理,得.解得x=,或x=1(此时N与M重合,舍去).‎ ‎②如图2,当N在E上方时,.‎ 整理,得.解得.‎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点N的横坐标为 ‎.‎ 图1 图2‎ ‎2.(1).(2).‎ ‎(3)如图3,设四边形ABCD为菱形,过点A作AE⊥CD,垂足为E.‎ 在Rt△ADE中,设AE=4m,DE=3m,那么AD=5m.‎ 因此点C的坐标可以表示为(4m,3-2m).‎ 将点C(4m,3-2m)代入,得.‎ 解得或者m=0(舍去).因此点C的坐标为(2,2).‎ ‎ ‎ 图3‎ ‎3.(1)抛物线c2的表达式为.‎ ‎(2)在等腰三角形ABM中,因为AB=2,AB边上的高为,所以△ABM是等边三角形.同理△DEN是等边三角形.‎ 当四边形ANEM是矩形时,B、D两点重合.‎ 因为起始位置时BD=2,所以平移的距离m=1.‎ 图4‎ ‎4.(1)QB=8-2t,PD=.‎ ‎(2)当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时,四边形PDBQ不可能为菱形.说理如下:‎ 在Rt△ABC中,AC=6,BC=8,所以AB=10.[来源:Z+xx+k.Com]‎ 已知PD//BC,当PQ//AB时,四边形PDBQ为平行四边形. ‎ 所以,即.解得.‎ 此时在Rt△CPQ中,,.‎ 所以,.‎ 因此BQ≠BD.所以四边形PDBQ不是菱形.‎ 如图5,作∠ABC的平分线交CA于P,过点P作PQ//AB交BC于Q,那么四边形PDBQ是菱形.‎ 过点P作PE⊥AB,垂足为E,那么BE=BC=8.‎ 在Rt△APE中,,所以. ‎ 当PQ//AB时,,即.‎ 解得.所以点Q的运动速度为. ‎ 图5‎ 考典40 几何计算说理与说理计算问题 ‎【真题典藏】‎ ‎1. (2007年上海市第24题)参见《考典35 梯形的存在性问题》第1题,如图1.‎ ‎2. (2008年上海市第24题)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bx+3的图像经过点A(-1,0),顶点为B.‎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B的坐标;‎ ‎(2)如果点C的坐标为(4,0),AE⊥BC,垂足为点E,点D在直线AE上,DE=1,求点D的坐标.[来源:学&科&网]‎ ‎ ‎ 图1 图2‎ ‎3.(2010年上海市第24题)如图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抛物线y=-x2+bx+c过点A(4,0)、B(1,3).‎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并写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记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l,设抛物线上的点P(m,n)在第四象限,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E,点E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F,若四边形OAPF的面积为20,求m、n的值.‎ ‎ ‎ 图3‎ ‎4.(2012年上海市第24题)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ax2+6x+c的图像经过点A(4, 0)、B(-1,0),与y轴交于点C,点D在线段OC上,OD=t,点E 在第二象限,∠ADE=90°,,EF⊥OD,垂足为F.‎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线段EF、OF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当∠ECA=∠OAC时,求t的值.‎ 图4 ‎ ‎【满分攻略】‎ 我们用三种方法证明第1题(2007年上海市第24题)的第(2)题DC//AB:‎ 方法一,由于点在双曲线上,所以.‎ 因为,,所以,因此DC//AB.‎ 这里依据“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推论”.‎ 方法二,因为,,‎ 所以,因此DC//AB.‎ 方法三,如图6,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形与性质,知△AOC与△BOD的面积相等.‎ 图5中的△ADC与图6中的△AOC的面积相等,图5中的△BCD与图6中的△BOD的面积相等,经过等量代换,图5中的△ACD与△BCD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三角形是同底CD的,因此它们是同底等高的三角形,所以DC//AB.[来源:学&科&网Z&X&X&K]‎ ‎ ‎ 图5 图6 图7‎ 其中方法一和方法二是通过计算进行说理,方法三是说理证明.‎ 第2题(2008年上海市第24题)的第(2)题求点D的坐标是几何计算.‎ 准备动作:.‎ 罗列点:A(-1,0),B(1,4),C(4,0).‎ 画图:先画直线BC,过点A向BC画垂线,垂足为E.‎ 拿起圆规,以E为圆心,1长为半径画圆,圆与直线AE有几个交点?这就是行动体现思想,你画图的过程已经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点D有两个(如图7).‎ 试问有必要画抛物线吗?‎ 解题的过程反复用到数形结合思想——不要问为什么——拿来就用.示范一下:‎ 注意标志性语句的引领作用,体现书写的层次性,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第3题(2010年上海市第24题)的第(1)题做完之后停一停,确认无误之后再作第(2)题,否则就是徒劳无益.‎ 第(1)题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无需画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4x,对称轴为直线x=2,顶点坐标为(2,4).‎ 第(2)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画示意图了,事实上,无需画出抛物线,如图8,只要顺次画出点A、对称轴、点P的大概位置(在点A的右下方)、点E、点F,就可以直观感受到,四边形OAPE是等腰梯形,四边形OAPF是平行四边形.‎ 说理是关键的一步:‎ 平行四边形OAPF的底边OA=4是确定的,高是点P到x轴的距离,用点P的纵坐标表示为-n,列方程-4 n=20容易求的n=-5.解方程-m2+4m=-5,会得到m有两个解,根据题目条件“点P(m,n)在第四象限”舍去不合题意的解.‎ 如果不用上述几何说理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根据点的坐标特征进行说理:‎ 这个说理方法的最大困难是用m表示点F的坐标(4-m,n).‎ 图8‎ 第4题(2012年上海市第24题),DE和AD横看成岭侧成峰,DE∶AD=1∶2,既是Rt△ADE的两条直角边的比,也是两个相似的△DEF和△ADO的斜边比.‎ 第(1)题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y=-2x2+6x+8,与y轴交于点C(0,8).‎ 第(2)题,如图9,在Rt△ADE中,已知,所以.‎ 已知∠ADE=∠EFD=90°,所以∠DEF与∠ADO都是∠EDF的余角.‎ 因此∠DEF=∠ADO.‎ 所以△DEF∽△ADO.因此,即.‎ 于是得到,.所以.‎ 图9 图10‎ 第(3)题难在示意图怎么画?在森林中认识树木:当∠ECA=∠OAC时,如果延长CE与x轴交于点M,根据等角对等边,那么△MAC是等腰三角形,MA=MC.这样我们作AC的垂直平分线先找到点M,在MC的适当位置画一个点E,这样示意图就画好了.‎ 如图10,设AC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交于点M,那么MA=MC,∠MCA=∠MAC.‎ 当∠ECA=∠OAC时,点E在MC上.‎ 由于,而OA=4,OC=8,所以.‎ 因此.所以MO=6.‎ 由EF//MO,得,即.解得t=6.‎ 考典40 几何计算说理与说理计算问题 ‎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ax2+6x+c的图像经过点A(4, 0)、B(-1,0),与y轴交于点C,点D在线段OC上,OD=t,点E在第二象限,∠ADE=90°,,EF⊥OD,垂足为F.‎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线段EF、OF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当∠ECA=∠OAC时,求t的值.‎ 图1‎ ‎2.如图2,已知△ABC中,∠ACB=90°,点P到∠ACB两边的距离相等,且PA=PB.‎ ‎(1)先用尺规作出符合要求的点P(保留作图痕迹,不需要写作法),然后判断△ABP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设PA=m,PC=n,试用m、n的代数式表示△ABC的周长和面积;‎ ‎(3)设CP与AB交于点D,试探索当边AC、BC的长度变化时,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试求出这个不变的值,若变化,试说明理由. ‎ 图2 ‎ ‎3.在△ABC中,∠BAC=90°,AB<AC,M是BC边的中点,MN⊥BC交AC于点N.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A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N出发沿射线NC运动,且始终保持MQ⊥MP.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PBM与△QNM相似吗?以图3为例说明理由;‎ ‎(2)若∠ABC=60°,厘米.‎ ‎①求动点Q的运动速度;‎ ‎②设△APQ的面积为S(平方厘米),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探求BP2、PQ2、CQ2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图3为例说明理由.‎ 图3‎ ‎4.在Rt△ABC中, AB=BC=4,∠B=9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C的中点M处,将三角板绕点M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与边AB、BC或其延长线上交于D、E两点(假设三角板的两直角边足够长),如图4、图5表示三角板旋转过程中的两种情形.‎ ‎(1)直角三角板绕点M旋转过程中,当BE= 时,△MEC是等腰三角形; ‎ ‎(2)直角三角板绕点M旋转到图1的情形时,求证:MD=ME; ‎ ‎(3)如图6,若将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M在斜边AC上移动,设AM∶MC=m∶n(m、n为正数),试判断MD、M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4 图5 图6‎ 考典40 几何计算说理与说理计算问题 ‎[来源:学#科#网Z#X#X#K]‎ ‎1.(1)y=-2x2+6x+8.‎ ‎(2)如图1,在Rt△ADE中,已知,所以.‎ 已知∠ADE=∠EFD=90°,所以∠DEF与∠ADO都是∠EDF的余角.‎ 因此∠DEF=∠ADO.‎ 所以△DEF∽△ADO.因此,即.‎ 于是得到,.所以.‎ 图1 图2‎ ‎(3)如图2,设AC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交于点M,那么MA=MC,∠MCA=∠MAC.‎ 当∠ECA=∠OAC时,点E在MC上.‎ 由于,而OA=4,OC=8,所以.‎ 因此.所以MO=6.‎ 由EF//MO,得,即.解得t=6.‎ ‎2.(1)求作点P的作图痕迹如图3所示.△P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如下:‎ 作PM⊥AC,PN⊥BC,垂足分别为M、N.‎ 因为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所以PM=PN.‎ 又因为PA=PB,所以Rt△APM≌Rt△BPN(HL).因此∠1=∠2.‎ 又因为∠2与∠BPM互余,所以∠1与∠BPM互余,即∠APB=90°.‎ 所以△P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如图4,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B中,PA=m,所以AB=m.‎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MPC中,PC=n,所以CM=n.[来源:学+科+网]‎ 由Rt△APM≌Rt△BPN,得AM=BN.所以CA+CB=2CM=n.‎ 因此△ABC的周长=AB+CA+CB=m+n.‎ ‎△ABC的面积可以这样割补:‎ S△ABC=S正方形MPNC-S△PAB .‎ ‎(3)如图5,作DE⊥AC,DF⊥BC,垂足分别为E、F,那么四边形CEDF是正方形,CD=DE=DF.‎ 设AD=x,BD=y.‎ 由,,两式相加,得.‎ 于是得到.‎ ‎ ‎ 图3 图4 图5‎ ‎3.(1)如图6,∠B与∠1都是∠C的余角,所以∠B=∠1.‎ ‎∠BMP与∠NMQ都是∠PMN的余角,所以∠BMP=∠NMQ.‎ 所以△PBM∽△QNM.‎ ‎(2)①当∠ABC=60°时,∠C=30°,.‎ 由△PBM∽△QNM,得.‎ 而已知BM=CM,所以.‎ 因为,所以NQ=t.因此点Q的运动速度为每秒1厘米.‎ ‎②在Rt△ABC中,∠B=60°,,所以AC=12,.‎ 在Rt△CMN中,,∠C=30°,所以CN=8.‎ 因此AN=4,AQ=4+t.‎ 如图7,当P在BA上时,0≤t≤4,.‎ 此时.‎ 如图8,当P在BA的延长线上时, t>4,.‎ 此时.‎ 图6 图7 图8‎ ‎(3)如图9,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BM的延长线于P′,‎ 那么△QCP′是直角三角形,P′Q2=P′C2+CQ2.‎ 因为P′C//AB,M是BC的中点,所以BP=CP′,PM=P′M.‎ 所以QM垂直平分PP′,PQ=P′Q.‎ 于是得到PQ2=BP2+CQ2.‎ 图9‎ 第(3)题容易想到代数方法,通过计算得到结论:‎ ‎,‎ ‎,.‎ 所以PQ2=BP2+CQ2.‎ ‎4.(1)0,2,或.‎ ‎(2)如图10,△MGD≌△MHE,MD=ME.‎ ‎(3)如图11,△AGM和△MH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Rt△AGM∽Rt△MHC.‎ 因此.又因为△MGD∽△MHE,所以.‎ 图10 图11‎ 后叙 一、这不是一本中考的试题集,这是一本关于中考解题策略的书,如叙家常.‎ 二、本书分三部分,我们把每一部分概论中的第一句话摘录如下:‎ 简单题错失一道将悔恨不已,因此要加强简单题的准确性训练.‎ 简答题丢失一步将满分无望,因此要加强简答题的规范性训练.‎ 压轴题多练一道就自信一分,因此要加强压轴题的规律性训练.‎ 三、我们摘录每一部分的高频词语和经典语句:‎ 第一部分的高频词语有:粗心,不要口算,即刻回头检查.‎ 第二部分的经典语句有:没有不会的,只有不对的;重温课本;想好了再写——时间诚可贵,答对价更高;标志性语句的引领,表明书写的层次,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踩分点;中考的版面有限,不能写到框外,要注意扑捉命题意图哦!‎ 第三部分的经典语句有:导航仪不代表体力——想的对不等于能做对;拿起尺、规画图,答案就在图形中;你的思想还不成熟——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歇歇脚再走,否则徒劳无益.‎ 四、一位上高一的学生来看我,说他离梦想的那所市重点高中就差0.5分,要是再降1分,他肯定被录取了.‎ 我笑笑.‎ 他纳闷.‎ 我解释说,例如数学,上海考生约10万人,减去极端高分和极端低分2万人,那么分数集中在100—140分之间的40分,平均每分2000人.‎ 中考1分意味着什么呢?‎ 五、这本书剖析近6年的中考数学题目——应该注意的问题、容易出现的失误、思维的出发点、书写的规范——你标记了多少认同的地方?‎ 六、本书最牛的一句话——选择放弃也是一种好的策略,保证其他题目准确无误也是高分——压轴题中你不会的那道小题,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例如2012年最后两道压轴题皆因辅助线而难倒众生,其实第25题第(2)题需要添加的辅助线,本来是常见的联结两个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但是因为图形中其它线条的干扰,使众多考生没有发现这条辅助线.如果添加了这条辅助线,那么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七、或许你做对了,但是你写的字让人误解或者费解,吃亏的不是别人.这句话开始说过,这里再说一次;这句话语文老师一定也说过,理化和英语老师同样说过.‎ 八、好运留给有准备的人——祝你好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