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解析: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题组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8北京文综卷,10—11,8分]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1—2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1.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1.A 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利用强度最大,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选项A正确;垃圾填埋场易加剧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应远离中心城区,选项B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商业网点密度越大,选项C错误;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越强,选项D错误。 2.D 民俗博物馆一般都依托既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并不会使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选项A错误;耕地为农业用地,若划定甲处为耕地保护区,则甲处的土地利用强度较周边地区低,选项B错误;耕地是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增加种植业投入一般指使用良种、机械化生产、采用喷灌或滴灌技术等,并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选项C错误;为了接纳中心城市分流的人口和产业,卫星城必然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高于周边地区,选项D正确。 [2018海南地理卷,4—5,6分]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3.A 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土地价格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的情况。 4.D 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乙地附近土地价格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 (2017全国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5—7题。 5.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6.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7.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5.B 本题考查交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 6.A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 7.C 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形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8~9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8.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9.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8.C 读图可知,该市北部地区地租等值线密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北部地区地租梯度总体较南部地区小,故A错误。图中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故B错误。西北方向上地租递减较慢,可能是因为西北方向上交通设施较好,距离市中心较远地段地租仍很高,故C正确。空气质量越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地租等值线间距会越大,故D错误。 9.A 图中甲地交通条件较好,是电子类产业布局的优势区。 (2016北京文综卷)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第10题。 1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B 甲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说明该区靠近工业区,通勤次数少,外出购物距离长;乙区居民出行次数多,反映工作区距离居住地较远,即工作区可能位于郊区,在工作区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频率高,故乙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级低的商业网点,居民出行次数应较高;中心商务区居民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 D.④ 13.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A B C D 解析:12. A 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照图例,比较①②③④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用地面积可知,①的用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 13. C 由图可知,该城市主要由东西两城区组成,东面城区面积较大。甲—乙线穿过了两城区,城区地租高于郊区,因而地租曲线上应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且东面城区较大,地租高峰值更大些,可排除B、D两选项;根据城市、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沿甲—乙方向气温最低值应出现在城市最西侧的山脉所在地,故排除A选项。 (2015天津文综卷)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图1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2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14.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解析:D 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从图中看出,城市范围扩大,商业区的分布更广,选项A错误。在原有工业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4个工业区,选项B错误。湖滨地区的住宅区并未增多,选项C错误。从图中道路的分布可以看出,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选项D正确。 (2015四川文综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问题。 15.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解析:15.C 第10题,甲地带0:00时人口密度较大,10:00时人口密度较小,符合住宅区的人口变化特点,故选C。 (2014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16~17题。 16.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17.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16.B该城市城区布局属于组团式,四片城区分布于城市林地之间,各片城区接近自然,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这种布局模式会延长居民出行距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不利于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17.A 物流园区需要布局在交通便捷且地价较低的地方,图中①处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和城市公路沿线,交通便捷,同时位于城市外缘,地价相对较低;化工园区需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以及交通线附近,图中③处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及公路沿线,适宜布局化工园区。 (2014上海地理卷)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18~20题。 蔬菜食品类 日常用品类 服装衣饰类 家用电器类 200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43 2.32 6.43 5.94 2011年出行的平均距离(km) 1.12 1.55 4.52 8.04 18.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价 B.集聚 C.交通 D.市场 19.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 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 ③服装商场品种更多 ④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②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 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8.D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距离。故选C。 19.C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可以更靠近消费人群,使出行距离缩短;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与出行空间距离的缩短无关,只是更方便、快捷了;③品种多样,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减少去更大城市购物的概率,客观上缩短了出行距离;④大型商场外迁市郊,会扩大出行 距离。故选C。 20.B ①与出行空间距离的变化无关;③说明家电行业利润更高,有能力在交通更便捷或市中心等高地租地段布局,不是导致出行距离变化大的直接原因,故排除①③,答案选B。 21.(2015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见下表)。 等级 小城市 中等城市 大城市 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 Ⅱ Ⅰ Ⅱ Ⅰ 人口 (万人) <20 20~50 50~100 100~300 300~500 500~1 000 ≥1 000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 (2)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考查地价分布,从图中看出,江苏省各城市大致越往北地价越低,而且在京沪、沪宁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沿岸的城市地价较高。观察苏州和南通的地价分布可以看出,苏州东部的地价高于西部,南通南部地价高于北部,说明受上海的影响较大。第(2)题,考查地价分布的影响因素。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江苏省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多,地价较高;江苏省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少,地价较低。由此说明,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规模。地价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地价区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吸引企业迁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高地价区生产成本高,会加快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的迁出,促进技术密集型等高端产业的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答案: (1)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 沪宁线 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2)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题组2 城市区位与城市等级体系 (2017江苏地理卷)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23.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22.D 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中,自行车消耗能源最低,属于“绿色出行”;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大,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少;由图可知,2011年之后,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迅速上升,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占比也有所上升,选择小汽车出行的占比迅速下降,这表明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 23.B 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地域范围受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城市服务功能主要受城市等级、规模影响。 (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24~26题。 2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2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24.A 由材料可知,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对各城市的服务种类进行了明确限定。 25.B 由材料可知,各城市分工明确,即各自具备发展不同优势产业的条件,这有利于促使同类产业向最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地区集聚。 26.D 由该地区的空间规划可知,其中间地带为乡村,周围为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城镇占地规模大于乡村,因此不可能提高乡村人口比重;该地区的空间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人口集聚,增加人口密度;在该空间规划下,各城市分工明确,该地区城市间的竞争较小;“绿心”、环状城市群及城镇之间绿地的规划等,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27~28题。 27.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8.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27.D 读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汴河)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故选D。 28.A 东京作为当时的北宋都城,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功能,故选A。 (2015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9.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解析:B 本题考查城市等级体系。读图可知,⑤级别最高,②、③次之且级别相等,④⑥比②③级别低且两者相等,①级别最低。博物馆服务范围最大,乡(镇)行政机构次之、集贸市场最小,B项正确。 (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30~31题。 3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3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30.D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扼红海入印度洋的要冲,海运便利,这是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 31.D 甲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该城市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题组3 城市化 (2017天津文综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回答下题。 图1 盘山景观图 图2天津部分“沽”村落旧址示意图 32.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2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解析:A称“沽”的村落“消失”主要表现为村落原有典型景观特征和功能的“消失”。随着天津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原村落所在地区的景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导致称“沽”的村落“消失”;从材料无法得出河流改道对村落的影响;天津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但人口的迁移并不是导致村落原有典型景观特征和功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文化的融合对村落原有典型景观特征和功能的变化影响很小。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2016海南地理卷)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33~35题。 33.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 34.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5.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33.C 由题意可知,职住比越接近1,则职住越平衡;读图可知,四环与五环之间的职住比最接近1,因此职住最为平衡,故选项C正确。 34.B 职住比差异增大,也就是职住趋向分离,说明居民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在增大,即就业人群上班的距离(即出勤距离)增加,故选项B正确。 35.A 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具体问题有就业人群的通勤距离增加、通勤时间变长、通勤成本增加等。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降低职住比,需要将部分产业迁至郊区,且要靠近人口密集地区;二是大力发展快速交通,以降低就业人群上下班所花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36.(2015广东文综卷)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D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5山东文综卷)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37~38题。 37.该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38.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37.A 根据图中拥挤的路段可以看出,在市区的拥挤最为严重,且出现双向拥挤,在郊区部分地区出现了单向拥挤,可以推断是上下班时间,故C、D错误。根据“靠右行驶”的交通法规可以判断郊区道路中单向拥堵的是进城方向车流,因此判断为上班时间。 38.D 要缓解“钟摆”交通现象,即需要减少郊区居民进入市区,“移业就民”是比较可行 的办法,而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增加城市中心的产业密度,加剧“钟摆”交通现象,所以B、C两项错误;迁出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迁走就业岗位,仍然会存在“钟摆”交通现象,所以A项错误。 (2015重庆文综卷)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39~40题。 39.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0.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39.B 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40.A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41~42题。 4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41.D 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 42.B 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2014重庆文综卷)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43~44题。 43.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44.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能耗 D. 扩大用地规模 解析:43.C 题干中提到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说明香港楼房(超过90 m部分的高度之和)比重庆高。如果从洪涝灾害角度考虑,楼房没必要超过90 m,A项错误;楼房的高低与淡水资源的多少没有直接的联系,且香港地狭人稠,淡水资源短缺,B项错误;城市楼房超过90 m,其对资金和技术要求会更高,香港经济水平比重庆高,地价也比重庆高,因此其更有必要建造高楼,C项正确,D项错误。 44.A 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说明城市空间向高处发展,能节约建筑用地,A项正确;楼房越高,人口越密集,交通压力越大,建筑能耗也越大,B、C项错误,扩大用地规模会占用耕地等,属消极影响,D项错误。 (2014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45~46题。 45.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 km附近 B.4 km附近 C.8 km附近 D.10 km附近 46.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解析:45.D 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由图示信息可知,在距市中心6 km附近2010年人口密度开始超过1990年人口密度。四个选项中,在距市中心10 km附近,2010年人口密度与1990年人口密度相差最大,故在距市中心10 km附近2010年较1990年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 46.D 由图示信息可知,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间,在距市中心6 km范围内的城区,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说明城市的一些功能区迁出城市中心区,故该市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选D项。 (2014上海地理卷)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1982年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下表为该城市各国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回答47~49题。 各国范围 面积 (km2) 人口密度(人/km2)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内圈(0~6 km) 113 21 764 21 206 19 554 20 416 第二圈(6~15 km) 593 2 606 3 361 4 960 7 277 第三圈(15~24 km) 1 102 1 318 1 820 2 804 4 305 第四圈(24~33 km) 1 611 621 785 1 083 1 765 郊区(33km) · · · · · 47.2010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的是( ) A.内圈 B.第二圈 C.第三圈 D.第四圈 48.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 A.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B.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C.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D.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49.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发展 B.服务业发展 C.工业发展 D.旅游业发展 解析:47.C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面积,经计算第三圈人口数量最多,故选C。 48.A 城市内圈地租最高,一般主要分布的是商业和金融业,所以,内圈人口密度变化不大可能影响的是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故选A。 49.C 第四圈,距离市中心最远,地租较低,对外交通较便利,主要布局的是工业,故选C。 (2014海南地理卷)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50~51题。 50.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51.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50.A 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综上所述,A项正确。 51.D 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