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5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题组层级快练(十五)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30分钟 分数:9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6·聊城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2题。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生物 2.古代的居民点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 ) 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③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农耕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史前居民点布局在河流沿岸,说明聚落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2题,居民点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同时河流沿岸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读图完成3-4题。 6 3.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 D.丁聚落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4.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 )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 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A附近区域地形平坦 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但因地处上游地区,地势较高,发展较慢。乙聚落地势较高,虽然洪涝灾害少,但其地处河流上游的山间谷地,地形狭窄,不利于聚落的发展,又非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故不是最早形成的城市。丙聚落位于河流的干支流交汇处,流水沉积作用较明显,地形平坦,水运较发达,故聚落面积较大,其形成较早。丁聚落位于河流下游干流沿线,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故规模最大。第4题,图中A河流处于湖泊和干流之间并与两者相连接,该河流定期改向,可见湖泊和河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则该河流所在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存在丰水期与枯水期之分,且两地之间的地势较为平坦,可以实现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河流丰水期时补给湖泊,枯水期时接受湖泊补给。 (2017·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5.A 6.B 6 解析 第5题,海平面上升会淹没图中滩涂,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农田的土壤盐碱化。图中农田外围有海堤拦挡海水,故不会被淹没;滩涂被淹没,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第6题,臭氧层的破坏主要导致紫外线增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主要导致酸雨增加。森林被大量砍伐,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加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016·江苏百校联考)读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完成7-8题。 7.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8.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第8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导致大气升温。 2015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在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不变。下图为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图,完成9-11题。 6 9.在自然环境中削减二氧化碳贡献最大的国家或地区是( ) A.中国 B.美国 C.加拿大 D.巴西 10.中国完成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力发展第一产业,退林草还耕 B.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 C.实施西部能源东调,发展重工业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新能源 11.图示国家和地区碳排放和消费状况是( ) A.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消费超过生产 B.经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消费低于生产 C.中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D.日本人均消费碳排放量多于美国 答案 9.D 10.D 11.C 解析 第9题,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此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就多,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分布在巴西的亚马孙平原地区,故答案选D项。第10题,退林草还耕会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距离2020年还有4-5年的时间,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要在10年后方能显现;西部能源东调,发展重工业,并没有减少能源的消耗量,也就没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11题,加拿大碳排放量消费低于生产,A项错误;墨西哥碳排放量消费超过生产,B项错误;中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C项正确;日本消费碳排放量远远低于美国;日本人口1亿多,美国人口3亿多,因此日本人均消费碳排放量少于美国,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 12.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8分) 材料 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6 (1)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国冬季降水西北多东南少(2分),夏季降水东南多西北少(2分)。原因:冬季日本海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太平洋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3分)夏季太平洋一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日本海一侧为背风坡,降水少。(3分) (2)热带雨林气候。(2分) 成因: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东南信风从海洋吹来,水汽充足;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每要点2分,共6分) (3)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2分)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每要点2分,答对4点共8分) 解析 第(1)题,结合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对降水影响进行分析说明。第(2)题,结合B国阴影区域所处位置及其大气环流、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分析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第(3)题,图示两国都是海洋大国,全球变暖将对其沿海低地造成威胁。从生产活动、技术、生物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措施。 13.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一些原则,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6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安全:凸岸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3分)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慢,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土壤。(3分) (2)我国多数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3分)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3分) (3)凹岸河水流速快(3分),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3分) 解析 在流水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读题干和插图可知“汭位”是河流凸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深厚,地基稳定;水面围绕,有利于古代军事防御。凹岸受侵蚀水位比较深,利于修建港口,因此一些港口城市布局在凹岸。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风,且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坐北朝南”的房屋既有利于采光又有利于防御寒冷的冬季风。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