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上)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上)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古代中国,“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过于违逆父母和不幸了。中国人这种敬老思想延伸到了对祖先的崇敬,当他们做错事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愧对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们看来,这比任何惩罚都要严重。”这种现象源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2. 《史记•秦本纪》载:“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 ) 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 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 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 3. 1962年出土于陕北绥德县的东汉画像石牛耕图少,被中国邮政1999年3月16日发行的《汉画像石》邮票所收录(如图)。“牛耕图”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B.刀耕火种的现象已经消失 C.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D.铁犁牛耕技术发达 4. 南宋时期,市舶司的主官招引外商或贩货回国,只要税额达到一定标准,就会得到升高官阶的待遇。这表明南宋政权( ) A.积极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B.大力支持国人海外经商 C.注意笼络地方行政官员 D.积极开拓财政增收渠道 5. 元朝虽为来自大漠的蒙古人所建,但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元朝( ) 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 B.确立了殿试制度 C.将《四书集注》定为科举依据 D.尚未形成心学 6. 晚清时期,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淫戏”风行上海。对此,地方官府屡颁禁令,报纸杂志口诛笔伐,都难以遏止。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工商业迅速发展 B.商人阶层追求新时尚 C.官府禁令未得到严格推行 D.清政府的权威逐步丧失 7. 清政府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是( ) A.理藩院 B.南、北洋通商大臣 C.总理衙门 D.外务部 8. 陈独秀说,五四运动是其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发出的;此后,即转移注意力到劳动人民身上。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 C.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显示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促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改变 9. 如表反映了党的革命纲领的重大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中国共产党( )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克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中共“一大”纲领(节选)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纲领(节选) A.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B.发展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C.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科学解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0. 如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阶段 时间 内容 第一阶段 1917~1949 “新文学”研究阶段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第二阶段 1950~1985 “现代文学”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 1985~ “20世纪文学”研究阶段 A.第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革命文学” B.第二阶段的文学题材较窄,工农兵文学是主流 C.第三阶段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 D.中国的文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文学形式的创新 11. 距今约1500年前,罗马人以其独特的经验与惊人的智慧,成就了一部“罗马法”;1500年以来,这部“罗马法”“作为‘商品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对人类法律发展进程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该罗马法是( ) A.“公民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12.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说:“人们应当预见,(法国)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这实际上强调了( ) A.自由主义的作用 B.人文主义的内涵 C.启蒙运动的意义 D.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13. 《全球通史》写道:“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上述材料讲述的时代( ) A.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D.荷兰已经成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14. 英国卡尔教授说:很少大人物如斯大林那样明显地是他们生存之时间与地点的产物。他的经验不是每个人的人身经验,而是在一次大战里丧失三四百万人命、以后又经四国干涉和三年内战的集体经验。卡尔教授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历史的合理现象 B.斯大林的所有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利益 C.斯大林是同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D.斯大林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是首要责任 15.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A.通过战争带动经济发展 B.“新经济”的异军突起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想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非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对孙中山让位的利弊与影响,学术界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它成为辛亥革命的降弧﹣﹣如果不是终结﹣﹣的标志”。有的认为功过参半,“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所造成的后果,是正确与错误交织,成功与失败并存。”有的则予以全盘肯定,认为让位之举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最后完成”。 ﹣﹣摘编自严昌洪、马敏《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评价材料中关于孙中山“让位”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清农科员南士木回忆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为高涨。但随着柳市(地名)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农业逐渐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副业。” ﹣﹣朱幼棣、陈坚发《温州大爆发》 材料二: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1980年 市民章华妹领取我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第10101号) 1983年 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创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 1984年 1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 1984年 温州被批准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1987年 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地方规章﹣《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1988年 温州市首家外商投资企业﹣温州米莉莎皮件有限公司成立;温州市政府颁发《温州市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暂行规定》 1992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 温州市首次单独在澳门举办出口商品壁经贸合作项目洽谈会 1997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来温考察 2003年 温州烟具协会赢得中国加入WTO以后的第一个技术贸易壁垒案…… 2009年 温州在乌兹别克投资建设了首个中乌合资工业园区 2010年 美国联邦巡回法院驳回了美国ITC“337”查指控中国通领集团侵权的错误裁决 ﹣﹣据《第一财经日报》相关报道整理 根据材料指出温州经济出现的新气象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1~1950年中国和西欧GDP比较简表 项目 年代(公元)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 59.6 24.7 26.8 11.1 450 450 1000 59.0 25.4 26.6 10.2 450 400 1300 100.0 58.4 60.0 34.6 600 593 1400 72.0 41.5 43.2 28.1 600 676 1500 103.0 57.3 61.8 44.2 600 771 1820 381.0 133.0 228.6 160.1 600 1204 1913 437.1 261.0 241.3 902.3 552 3458 1950 546.8 304.9 239.9 1396.2 439 4579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上)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答案】 C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 【解答】 源于宗法制而形成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故C正确; 孔子倡导的“克己复礼”以及儒家倡导的礼乐制度,都是维护宗法制的一种表现,排除A、D两项; 道家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故选C。 2. 【答案】 B 【考点】 商鞅变法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 【解答】 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并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早于秦国设置县制,排除C项;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已经瓦解了分封制,排除D项。 3.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牛耕图”“东汉时期”。 【解答】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表明,在2000年前的陕北一带,耕牛已被驯养地十分驯服,耕者的驾牛技术也已非常熟练,反映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发达,故选D项。 A项发生于南宋时期,晚于题目中的“东汉时期”故排除。 B项中“已经消失“的说法过于夸大,因为当时一些山区的少数民族仍有刀耕火种的现象,故排除。 C项应为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晚于题目中的“东汉时期”,故排除。 故选:D。 4. 【答案】 D 【考点】 宋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商业的变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市舶司的主官招引外商或贩货回国,只要税额达到一定标准,就会得到升高官阶的待遇”,结合选项内容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题干材料所反映的举措,既不是针对科举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又不是鼓励所属臣民到海外经商,更不是对地方官员而采取的笼络政策,故排除A、B、C三项; 鼓励外贸官员招商或贩货回国,必然会增加税收额度,属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举措之一,故D项符合题意。 5.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并正确掌握科举制的演变历程。 【解答】 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殿试始于武则天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元朝”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把朱嘉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教科书,考试内容和答案均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从面加强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的出现以南宋陆九渊的理学思想为标志,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元朝”不符。 6. 【答案】 A 【考点】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 B.这可能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1)C.官府禁令未得到严格推行不是主要原因(2)D.清政府的权威逐步丧失不符合材料当时的特点。 故选:A。 7. 【答案】 D 【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结合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解答】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结合所学可知,按照《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将原属临时机构的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外交机构,实现了对外体制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 理藩院是清朝前期设立的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清政府曾长期通过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辖各藩部和属国、朝贡国,排除A项。 清朝南北洋通商大臣虽然也办理一些涉外事务,但不是外交机构,排除B项。 清政府应外交紧迫形势而设立的总理衙门,职责十分广泛,并非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排除C项。 8. 【答案】 C 【考点】 五四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材料并不是强调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 B.材料看不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排除; C.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对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为此,他们深人工人阶级中进行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C符合题意; D.材料并没有反映出陈独秀个人思想的变化,排除。 故选C。 9. 【答案】 A 【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 B.材料看不出,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1)C.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D.材料信息看不出中国共产党,科学解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故选:A。 10. 【答案】 B 【考点】 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阶段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 A.新文学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提倡的以自话为主要语言,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各类文学样式(现代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新诗、话剧等)为主要文学样式,旨在批判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落后现象,提倡人的自由和人性高扬的文学运动的代名词,与“革命文学”的题材和主题截然不同,故排除A项; B.第二阶段受政治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影响,文学题材较窄,主要涉及革命斗争、工业建设、工人农民等内容,故B项正确; C.第三阶段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类文学蓬勃发展,故排除C项; D.中国的文学研究目的是探究文学发展的条件、奥秘和规律,发挥文学的功用,排除D项。 11. 【答案】 D 【考点】 罗马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距今约1500年前”““商品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解答】 A、B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 C项与题干材料中“商品社会”等信息不符; 依据题干材料中“距今约1500年前”“商品社会”“第﹣个世界性法律”等信息,可判断该法律是指古罗马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民法大全》,故D项符合题意。 12. 【答案】 C 【考点】 启蒙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结合题干“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进行分析。 【解答】 根据材料“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可知,作者旨在强调思想理论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先导,即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故C项正确; 自由主义思潮仅为启蒙运动思想的一部分,排除A项; 题干并未强调人文主义的内涵,排除B项;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与法国大革命无关,排除D项。 13. 【答案】 B 【考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判断出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然后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解答】 依据材料“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而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就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故B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致使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同时,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故A、C两项错误。 荷兰成为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在17世纪,与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故选B。 14. 【答案】 A 【考点】 “苏联模式”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结合题干“他的经验不是每个人的人身经验,而是在一次大战里丧失三四百万人命、以后又经四国干涉和三年内战的集体经验”进行分析。 【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建国初期,不仅遭受长期战争的破坏,而且遭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其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从而促成了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个人因素影响,排除B项; 题干并非强调斯大林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斯大林将国家安全作为首要责任的主张,排除D项。 故选A。 15. 【答案】 B 【考点】 新经济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新经济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主要原因”。 【解答】 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故B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得,且不属于主要原因的范畴,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答案】 表现: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 影响:促进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播;为理学形成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古代中国读书人社会地位较高的传统形成。 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重用文人治国;宋太祖的个人因素;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较为普及,知识分子社会基础雄厚;印刷术先进,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 【考点】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及“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想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 【解答】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中“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可得出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根据材料中“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可得出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根据材料中“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可得出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根据材料中“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可得出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第二小问影响,依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儒家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和读书人地位等角度分析。 根据材料中“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想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盘。……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可以概括出: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重用文人治国;宋太祖的个人因素;教育较为普及,知识分子社会基础雄厚;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唯物史观,可以得出: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励术先进,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 【答案】 示例一 论点:不认同孙中山让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观点,而是特殊情况下革命党人采取的一种适当的选择。 论述:孙中山内外交困,执政难以为继,而袁世凯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当权成为必然;促使袁电凯通道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成果得以保留,革命党人仍参与中央和地方政权;实现了政权的和平嬗递,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结论:孙中山的让位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完成和转轨。 示例二 论点:孙中山让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论述:它既分化了敌人,又断送了革命成果;既加速了清朝的崩溃,实现了南北统一,又促使民国变质;既赶走了封建皇帝,建立了共和国,又为袁世凯夺取政权打开了方便之门。 结论:孙中山让位,成功与失败并存。 【考点】 辛亥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对于孙中山让位问题要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辩证分析,合理解释这一事件。在自己得出基于唯物史观的解释之后,再对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评论。一定要言出有据,史论结合。 【答案】 新气象:个体工商业兴起,市场经济复苏。 原因: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的推进;各地区社会生产分工的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温州人民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智慧;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考点】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改革开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和措施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 材料一体现的温州经济出现的新气象主要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工商业领域转移,个体工商业兴起。”据此可以概括为“个体玉商业兴起”。材料二体现的新气象有“个体工商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兴起,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的实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经济活动。”据此可以概括为“市场经济复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个体大商业和市场经济兴起”的原因,先提炼材料中的信息,比如“温州人民创新创亚的精神和智慧;实施“弓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空间上要先宏观再微观,要分析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国内从国家整体再到温州地区;在时间上要结合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在各个时期的重大决策和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据此可以得出“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的推进;各地区社会生产分工的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 论题:公元1~20世纪中期中国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变化。 阐述:1500年以前,中国总体占据优势。中国GDP总量多于西欧,人均GDP在多数时间内高于西欧。这是由于中国国家统一的时间较长,农耕经济发达;西欧国家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盛行庄园经济。 1500年以后至20世纪中期,西欧经济开始逐渐超越中国并拉大差距。这是由于中国人口持续增加,小农经济牢固;近代列强的侵略掠夺和国内的频繁战乱。同时期的西欧国家向近代化过渡,对外侵略扩张,进行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总之,中国和西欧的经济经历了由中国占据一定优势到西欧逐渐超越的演变历程,这是由双方政治、政策、科技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 【考点】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本题时,考生一定要看清要求,从表中提取关键信息,考生作答时一定要注意论题一定要明确,论述时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考生可通过观察表格,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分析出最具代表性的数据变化。在表中各项数据中,人均GDP最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水平。看这一项数据可以发现,1400年之前,中西持平或中国领先,1400年开始,西欧开始超越中国,1500年差距开始拉大,1820年有了质的差别。因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拟定论题为:“公元1~20世纪中期中国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变化”,拟好论题之后,需要对这一论题进行阐述,也就是深入地说明解释这一问题。阐述过程要先充分利用材料,在材料中挖掘有用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充分说明。阐述的内容包括:中国领先的时间与原因,西方领先的时间与原因。在选取最佳阶段划分年份时,要结合其他数据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选1500年更具有代表性。1500年之前中国整体占优势,1500年之后西方开始确立优势。中国占优势时期可以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统一时间较长,中央集权制,西方割据分裂;经济角度是中国小农经济比较发达,西方盛行庄园经济。中国落后原因可以从小农经济牢固,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近代遭到外来侵略,国内混战等角度分析。西方的优势可以从新航路开辟、早起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