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40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学案
第40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1)经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新兴资产阶级。 (3)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 (4)文化: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2.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成就 (1)文学领域 ①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②但丁:代表作是《神曲》,表达了对教会的憎恶。 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是《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④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哈姆雷特》,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美术领域: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等,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 5.意义 (1)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 (2)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归纳总结] 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外衣的原因 (1)当时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不容许其他思想和学说传播,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建立在古希腊罗马的科技、思想文化基础之上。 (2)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无力与封建神学正面冲突,所以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而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 [易错提醒]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只是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并不否定宗教信仰。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条件: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3)主要原因:天主教会与德意志间的矛盾加深。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概况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3.主张 (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影响 (1)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2)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概念辨析]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主题一 文艺复兴的特征及影响 史料一 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骚动”使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增长。①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有关人类本身的一种新概念已逐渐形成——它体现了②对人类的尊严和创造力的一种新的信心。人类无需一心想着神对来世会作何判决,而只需发展自己生来具有的潜力,尤其是思考能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束缚。阅读材料时,要特别重视对第一句话的解读,它往往是整个一段材料的核心。如史料一的第一句话就是材料的中心。①处体现了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内涵;②处说明人类自身获得解放,更关注现世幸福。 史料二 达·芬奇曾说过:“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③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他们熟读经典,却迂腐无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④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其余的都只是装饰而已。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 解读 史料二表明文艺复兴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由③处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由④处可知文艺复兴崇尚科学知识,促进近代科学的产生。 史料运用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答案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领域,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提倡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出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文艺复兴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文艺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⑤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之风泛滥,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主题二 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影响 史料一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①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马丁·路德在得救方式方面的主张。注意史料的出处是本史料解读的落脚点。①处说明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史料二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②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③教会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西欧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迈进的转型时期,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④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变革,为社会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世界通史》 解读 史料二中三段话分别叙述了宗教改革在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的影响,划线部分②③④分别是其核心语句,注意把握其内涵。,第一段史料反映了宗教改革前世俗的权力从属于教会,宗教改革后打破了天主教的绝对权威。,第二段史料反映了通过宗教改革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段史料反映了思想领域的变化,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有人认为马丁·路德的主张树立了上帝的权威,因此马丁·路德的学说与人文主义没有联系。对此你如何理解? (2)依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马丁·路德的学说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 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目标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范围 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2)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形式 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作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新教思想还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本考点近5年全国卷无考题 1.(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 D 解析 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圣经》,故A项错误;四五世纪时,圣像崇拜完成了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民众的宗教教育,这对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功不可没,到7世纪时,圣像已经普遍进入普通教堂和一般信徒家中,十字架、福音书、圣物和圣像等组成了一个象征体系,把与神有关的东西神圣化,与自由阅读的做法不符,故B项错误;题中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自由阅读《圣经》”,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D项正确。 2.(2015·天津文综·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 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能力培养”可知,该教育家有着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摆脱宗教束缚,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教育领域,故D项错误。 3.(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来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片中线条和符号的集中区域主要分布在“德意志”“英格兰”“瑞典”“尼德兰”“日内瓦”等国家和地区,可直接选出B项。图中没有明显体现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A项排除;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线条不是特别突出,C项排除;D项虽起源于英国,但当时瑞士的日内瓦在工业革命时期不是很突出,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4.(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 A 解析 通过题干时间“1521年”和地点“维登堡大学” ,联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可知,该图画以基督为门徒洗脚的善良行为,反衬教皇让门徒跪着吻脚的骄狂行为,从而达到抨击罗马教廷、宣扬宗教改革的目的,选项A符合题意,C项错误。B、D项材料未体现。 5.(2015·广东文综,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案 (1)人文主义。 背景:政治: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乐趣;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中世纪后期”以及材料“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等信息可以分析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阐述。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6·临沂一模)“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 A.古希腊先哲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家 D.启蒙思想家 答案 B 解析 古希腊先哲对宗教、上帝的认识尚处于蒙昧状态,故A项错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可知优秀人物将上帝无形的爱化为人世受众的内在美好追求,正是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追求,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者否定封建神权,主张追求现世的人间幸福,故C项错误;材料与启蒙思想家无关,故D项错误。 2.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答案 B 解析 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根据“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追求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幸福,反对基督教的神学束缚,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B项正确;文艺复兴为追求世俗享乐主义,故C项错误;追求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主题,故D项错误。 3.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答案 B 解析 文艺复兴反对以神为中心,故A项错误;“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宗教苦修,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故D项错误。 4.(2016·韶关二模)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 ) A.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 D.成为时代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 答案 B 解析 伽利略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故A项错误;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而且根据材料“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又都偏重科学领域,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以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为特征,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达·芬奇在科学领域尚不能称之为巨人,故D项错误。 5.(2016·武汉五月模拟)下面是两幅欧洲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女神》画像。这种变化( ) A.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B.肯定了人的现实价值 C.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到来 D.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 B 解析 第一幅画人物极其相似,表情呆滞,是中世纪的作品;第二幅画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充满活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项正确;标志着理性时代到来的是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是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6.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十日谈》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文艺复兴的这一共同点( ) A.充分反映出人文主义者放纵欲望 B.是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的直接结果 C.根源于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 D.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直接影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人文主义者主张追求现世幸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天主教会禁欲主义,提倡人性,追求个性解放,所以“情人把他带进‘天堂’”“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都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有力回击,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当时西欧正处于天主教会腐朽黑暗的宗教神学统治之下,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中后期,与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巨匠所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15世纪的欧洲,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不是取自圣经中的人物和基督教的圣哲,而是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如恺撒、荷马、梭伦、黛安娜、茱莉亚等等,这一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宗教改革,使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C.15、16世纪的欧洲人们逐步放弃信仰基督教 D.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逐步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已经传播开来,作为它的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蔚然成风”正是这种思潮影响的产物,也表明了传统的神权统治面临人们的冲击,故A项正确。 8.(2017·玉林质检)“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该材料意在说明( ) A.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人文主义和近代自然科学互为因果 C.人文主义发展的前提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D.人文主义诞生后必然推动近代科技出现 答案 A 解析 该材料主要讲述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间的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和近代自然科学互为因果,只是体现了单方面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人文主义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9.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的开始,下列内容不属于《九十五条论纲》内容的是( ) A.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 B.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 C.基督徒须知,周济穷人,或贷款给缺乏的人,比购买赎罪票好得多 D.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答案 A 解析 “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体现了教会的中介作用,与路德的思想相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反映了路德反对赎罪券和因信称义的思想,故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2016·莆田一模)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生而平等” C.“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权在民” 答案 C 解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与近代宗教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人生而平等”是启蒙思想家鼓吹的普世价值理念,与宗教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与上帝直接对话”,推翻了欧洲封建精神权威,解放了人们思想,故C项正确;“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潮流的体现,与宗教解放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6·永州三模)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与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将教产出售给支持者。由此可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 ) A.典型地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民的经济利益 C.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基督教化 D.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A 解析 由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结合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内容可知,这样做主要是要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表明是强调王权而非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与材料中“与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不符,故C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但与材料中“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 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和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可见两者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C.在不同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 D.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 答案 C 解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并未强化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在思想领域和宗教领域打破旧的精神枷锁,故C项正确;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架构是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6·哈师大附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提出,神学家们以太阳和月亮比拟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认为月亮本身没有光,而只是太阳光的反射。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丁反驳说,第一,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上帝并没有在创造日月的时候便创造政权,把政权与教权比拟为日月是不恰当的。第二,即使这一比喻暂时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须吸收太阳的光辉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 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 “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 ——摘编自张小平《评但丁〈论世界帝国〉中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李贽对当时程朱理学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人人都是圣人。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轮”,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当时很多卫道士对他是恨之入骨了。 ——摘编自陈欣雨《李贽经学批判及反理学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但丁和李贽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其各自的历史价值。 答案 (1)观点:反对教权至上;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存在;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 (2)相似:专制政权(或教权);文化压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价值:但丁思想: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对后来的宗教改革有深远影响;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李贽思想: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时代特色和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解析 (1)从材料一“但丁提出……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知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是反对教权至上;从“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可知但丁观点是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存在;从“ 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 ‘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可知但丁观点是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 (2)第一小问相似,结合但丁所处的中世纪后期和李贽所处的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二者背景上的相似之处;第二小问价值,结合但丁、李贽思想主张的进步意义归纳二者的历史价值。 14.(2016·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郑允桓前往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郭氏曰:“夫纵不返,氏终为郑家妇。”遂入门,躬绩养老姑。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允(桓)子归,宜娘抚之。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 ——据[清]《泉州府志》 材料二 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通奸罪,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理由进行申诉。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责,从此作了修改。 ——据《十日谈》 从两则材料中提炼出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解读。 (要求: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可以从背景、原因、立场和影响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角度一:材料一发生于封建专制和礼教盛行的明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以礼杀人,压制人性。材料二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提倡思想自由,为资产阶级服务。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角度二: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女性地位较低,共同原因是法律的规定,如中国王朝的提倡和法律规定,西方对不贞女子惩罚的规定。但中国儒家的三纲五常纳入了法律,程朱理学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民束缚得更紧,郭氏主动为未婚夫守节,即为例证。 角度三:《泉州府志》认同并赞赏女子为男子守贞,这种赞美容易形成对妇女的道德压力,违背了人性;而对男子的贞洁不做要求,如郑允恒可以在外生子。《十日谈》同情受压迫的妇女,主张尊重人性和生理需求,并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抨击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是很有见地的,后者的立场比前者更具人性化。 角度四:《泉州府志》以官方史书,国家政策的形式,表彰妇女的贞洁观,剥夺了女性的爱情婚姻权利,巩固了封建纲常秩序。《十日谈》赞扬妇女的机智斗争,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后者较前者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 找准立论研究角度,做到观点鲜明,阐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