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讲学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 主要内容 高考示例 中央集权制度的 建立及巩固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诸侯争霸到秦统一;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中朝”;察举制 2017课标Ⅰ,25 2017江苏单科,2 2017海南单科,3 2016课标Ⅲ,25 2016海南单科,5 2015课标Ⅰ,25 2015课标Ⅱ,25 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1)耦犁;代田法;水利工程 (2)盐铁官营;水排;青瓷;丝绸之路 (3)“市” 2017课标Ⅲ,25 2016课标Ⅰ,25 2016江苏单科,21 2015天津文综,1 儒学成为正统及 科技文化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科技成就 (3)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文学成就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蔡侯纸”、《九章算术》《氾胜之书》、张仲景 (3)小篆、隶书 (4)汉赋 2016课标Ⅰ,24 2016海南单科,2 2016江苏单科,2 2015江苏单科,3 2015广东文综,12 分析解读 秦汉时期,指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就命题规律而言,有以下特点:(1)从题型看,多为选择题,命制非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小。(2)从内容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耕作技术的进步、董仲舒的新儒学、造纸术的发明等均属于考查的重点。(3)从形式看,秦汉时期,我国经历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思想自由到确立主流思想的变化,高考多从“变化”的角度,采用原始材料、图片、表格等来创设新情境加以考查。(4)从难易度看,命题难度适中。 从备考的角度,有如下建议:(1)整体把握秦汉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抓住“变化”这一关键点,从政体、统治思想的变化的角度,剖析一些历史现象和概念,深化理解相关知识。 14 命题探究 五年高考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1.(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 A 2.(2017海南单科,3,2分)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 B 3.(2016课标Ⅲ,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4.(2016海南单科,5,2分)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14 5.(201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 A 6.(2015课标Ⅰ,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7.(2015课标Ⅱ,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8.(2014课标Ⅰ,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9.(2014山东文综,14,4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 B 10.(2017天津文综,12,10分)(节选)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答案 (1)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乱制度。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教师用书专用 11.(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 B 12.(2015江苏单科,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14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13.(2015安徽文综,13,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14.(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 D 15.(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答案 C 16.(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 17.(2016北京文综,40,8分)(节选)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 (155—220年)墓 海昏侯刘贺 (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 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 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侯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 答案 (1)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 18.(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14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2017课标Ⅲ,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C 2.(2016课标Ⅰ,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3.(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4.(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答案 C 5.(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 D 6.(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14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教师用书专用 7.(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8.(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9.(2014浙江文综,13,4分)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答案 D 10.(2014大纲全国,12,4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答案 D 考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及科技文化 1.(2016课标Ⅰ,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14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2.(2016海南单科,2,2分)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 B 3.(2016江苏单科,2,3分)《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答案 D 4.(2015江苏单科,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 C 5.(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 B 6.(2014课标Ⅱ,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7.(2014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 B 教师用书专用 8.(2016天津文综,1,4分)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 D 9.(2014上海单科,5,2分)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10.(2014北京文综,13,4分)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14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 B 11.(2014四川文综,3,4分)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 B 12.(2013大纲全国,13,4分)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 C 13.(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14.(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 A 15.(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满分80分 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8分) 1.(2018江西百校联考,2)秦王嬴政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最终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最先废除了分封制 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 C.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D.君权受到相权制约 答案 C 2.(2018河南八市二测,3)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初( ) A.皇权有所衰落 B.君臣关系已经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中枢体制亟须改革 答案 D 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二测,3)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 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14 C.汉代朝廷礼仪规范混乱 D.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答案 D 4.(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5)汉宣帝亲政以后,“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该做法( ) A.标志着朝议制由此开始 B.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 C.提高了察举官员的地位 D.有利于了解下情以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 D 5.(2018江西二测,2)辟举制是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即由地方长官选拔人才。被辟举的人,被称为举荐者的故吏(也称门下),故吏一经辟置即同家臣,称长官为府主、举主,为其效劳,甚至生死相依,同患共难。故吏与府主的出现( ) A.拓宽了人才选拔范围 B.发展了贵族宗法制度 C.稳固了封建人伦秩序 D.催生了魏晋门阀士族 答案 D 6.(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答案 C 7.(2017河北石家庄二检,24)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中“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经常出现。这说明( )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答案 C 8.(2017河南适应性测试一,24)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安排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答案 B 9.(人教必1,2—本课测评,变式)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答案 D 10.(2017山东青岛3月,25)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 14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C 11.(2017山西太原一模,24)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答案 B 12.(2017河南洛阳期中,4)东汉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 ) 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 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 答案 A 13.(2017山西五校三联,2)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答案 D 14.(2016湖北宜昌一模,24)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裂土封侯)而命之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答案 B 15.(2016福建质检,25)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进程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答案 D 16.(2016广东湛江一模,25)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答案 D 17.(2016北京海淀期中,1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 )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8.(2018江苏扬州期中,21)(节选)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14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去往远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6分) 答案 (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19.(2017山西太原一测,3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6分) 答案 (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官僚制度。 B组 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 (满分90分 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1)秦简中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就是失职,称之为“不胜任”,其将被免职。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 C 2.(2018湖北荆州一检,2)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邪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 C 3.(2018清华大学能力测试,27)“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历史典故。据考证,刘邦最初所斩的是条普通的蛇,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蛇变成了白蟒,并最终详细记载到《史记》《汉书》等正史之中。这说明( ) A.历史典故因其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B.历史典故的记载均存在夸张与变形 C.历史典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 D.史书当中不应记载神话传说 答案 C 4.(2018广东惠州二调,25)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力 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答案 C 5.(2018河南八市一测,3)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直接后果是( ) A.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 B.贵族政治逐渐形成 C.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 D.新的选官制度确立 答案 C 6.(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期中,2)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 14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答案 D 7.(2017江西南昌一模,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 A 8.(2017山东潍坊期中,2)《晋书》:“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材料意在强调( ) A.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汉朝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 C.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答案 D 9.(2017山西太原一测,3)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 A.中央集权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答案 A 10.(2017湖南百校联考,3)秦朝“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 A.是为了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答案 B 11.(2017河南洛阳期中,3)从汉代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场景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答案 A 12.(2017广东广州一模,25)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均始于或兴盛于汉代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答案 C 13.(2017山东济宁3月,25)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 14 其死刑而降宥之”,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答案 A 14.(2016山东菏泽一模,24)秦始皇曾采信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五德的顺序依次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秦始皇采用终始五德说本质上是为了( )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答案 B 15.(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25)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答案 D 16.(2016安徽宿州一模,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使用较多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答案 D 17.(2016四川绵阳一模,3)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答案 C 18.(2016广东深圳一模,25)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答案 D 19.(2016河北邯郸一模,25)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 ) 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 C.社会秩序的维护以道德为主导 D.政府对社会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 答案 D 20.(2016四川成都三诊,25)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21.(2018山西太原期中,3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材料一 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向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儒学官方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摘编自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平民儒学向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5分) 答案 (1)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五行家、道家、法家的一些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 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 22.(2017湖北重点中学一联,25)(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高祖担忧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来汉朝统治者如何解决此问题。(5分) 答案 (1)问题:诸侯叛乱,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 政治: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实行察举制(征召)。 经济:盐铁官营。 思想:接受董仲舒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