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 一、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1.从政治角度看: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是,在美国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国会明显居于支配地位”,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三权分立和制衡体制,经历了从以国会为中心到以总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通过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等,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起主导作用,强化了政府的作用。‎ ‎2.从经济角度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不仅是经济的新政,也是美国共和制代议制政体的新政,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新政。从美国新政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 ‎3.从思想角度看: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打击,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已经过时。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同时社会福利思想萌发,推动了注重环保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 ‎[针对训练]‎ ‎1.(2020·广东佛山二模)美国绝大多数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据此推测,罗斯福新政(  )‎ A.实现了美国的重新繁荣 B.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的 C.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D.破坏了美国政体结构的稳定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 14‎ 高考总复习 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得出罗斯福新政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的,故选B项。‎ 二、斯大林模式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的特点 ‎1.从经济角度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且影响到苏联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领域。‎ ‎2.从政治角度看:斯大林体制下,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从思想角度看:斯大林模式下,缺乏民主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高度的思想文化专制,阻碍了苏联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思想僵化。‎ ‎[针对训练]‎ ‎2.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斯大林模式”(  )‎ 持否定态度的“斯大林模式”‎ ‎“专横官僚式”“备战式”“极权主义”等等 持批判态度的“斯大林模式”‎ ‎“行政命令式”“兵营式”“早期社会主义式”“国家社会主义式”等等 认为是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 ‎“极权式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等等 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 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 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B。由材料“专横官僚式”“行政命令式”“国家社会主义式”“极权式共产主义”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三、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主要经济思想和模式 ‎1.重商主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2.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核心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5.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 14‎ 高考总复习 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针对训练]‎ ‎3.(2020·北京西城区二模)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选A。材料“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体现了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故选A项。‎ 四、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苏俄(联)新 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 福新政 中国改 革开放 不 同 点 背 景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 容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特 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 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苏俄(联)新 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 福新政 中国改 革开放 14‎ 高考总复习 相 同 点 ‎(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当时各国的实际需要 ‎(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拓展训练]‎ ‎(2020·山东聊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美国 ‎ 苏联 ‎ 中国 ‎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 ‎ 审题:据题目信息,提取信息,拟定论题,运用表中反映的美、苏、中三国相关知识阐释,实际就是论证论题。‎ 解题:从表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迁移当时三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如“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模式”“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任选其中一个恰当的角度,拟定论题,根据论题迁移历史现象的原因、表现、结果或影响进行阐释。‎ ‎【尝试作答】                                     ‎ 14‎ 高考总复习 ‎                                    ‎ ‎                                    ‎ ‎                                    ‎ ‎                                    ‎ 答案:示例一: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示例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示例三: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1.解答步骤:此类试题大概可以概括为三步: ‎ ‎(1)首先拟定论题。紧贴题目要求,简洁直观。 ‎ ‎(2)选取相关史实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 ‎(3)结尾强化自己的论点。争取能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 ‎2.注意“观点”和“论题”的区别。 ‎ ‎(1)“观点”是一个陈述句,主谓宾齐全,范围小。‎ ‎(2)“论题”范围更大,即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语,又可以是一个陈述句。‎ ‎3.解答切忌误区 ‎(1)在观点(信息、论题)部分:不能提出较正确的观点,观点背离材料,观点不能高于材料等。对策:紧扣材料,观点明确,自己最熟,论证最易。‎ ‎(2)在论证部分 ‎①论证角度单一。对策:2~3个案例,从政、经、文、外等多个领域,从古今中外正反等角度思考。‎ ‎②史实调用不合。对策:多读几遍题目要求,先构思,后组织答案。‎ ‎③缺失论证语句。对策:运用史实后要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提示史实与史论间的关系。‎ 14‎ 高考总复习 ‎④无法调动史实。对策:建构系统的通史知识。‎ ‎(3)在结论部分 ‎①缺失结构。对策:严格按三段论的格式要求。‎ ‎②无法提炼。对策:换种语言或角度重述结论。‎ ‎(4)写作过程:不分段,无要点,无关键词,切忌一团糟。  ‎ 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争论 ‎【史界观点】‎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留有它的影子。‎ 观点一 中国学者大多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功绩在于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后期消极作用明显。‎ 观点二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是假社会主义,是 社会主义发展中半封建专制和极权主义的混合物,把苏联解体归咎于斯大林模式。‎ 观点三 西方学者和戈尔巴乔夫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对斯大林模式基本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只看斯大林模式取得的成就,更主要的是看这些成就是采取什么手段获得的,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斯大林模式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争鸣感悟】‎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研究,西方学者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则把某些情绪化的看法渗透到学术观点之中,从而导致其走向极端。我国大多数学者则能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使研究成果显著。‎ 单元质量检测(十)‎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湖南永州二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讲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14‎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A。由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当时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根据材料中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 ‎2.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说明当时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选C项。‎ ‎3.(2020·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解析:选C。题干材料“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故选C项。‎ ‎4.下表是1913年至1937年世界部分国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其中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苏联大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全世界100%)‎ 国别 ‎ ‎1913年 ‎ ‎1937年 ‎ 备注 ‎ 苏联(俄国) ‎ ‎2.6% ‎ ‎13.7%‎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世界快14.3倍 德国 ‎ ‎15.3% ‎ ‎11.6%‎ 法国 ‎ ‎6.6% ‎ ‎5.7% ‎ 英国 ‎ ‎12.1% ‎ ‎9.3% ‎ 美国 ‎ ‎38.2% ‎ ‎41.9% ‎ 其他国家 ‎ ‎25.2% ‎ ‎17.8%‎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14‎ 高考总复习 B.苏联未受经济危机任何影响 C.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D.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 解析:选C。题干材料“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世界快14.3倍”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发展很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选C项。‎ ‎5.(2020·福建漳州三模)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化(  )‎ A.提升了苏联综合国力 ‎ 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借助了有利国际环境 ‎ D.减少了社会制度对立 解析:选C。通过材料“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并结合所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大危机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借助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国际环境,故选C项。‎ ‎6.(2020·河北沧州联考)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 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解析:选C。据材料“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没有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故选C项。‎ ‎7.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政府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征收的累进税。这体现了罗斯福新政(  )‎ A.旨在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14‎ 高考总复习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彻底解决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C。为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征收累进税的做法,这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完善了”说法错误,故B项排除。D项表述绝对化。‎ ‎8.(2020·福建宁德二模)193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园艺产品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和马铃薯征收关税。随后,又通过了《进口关税法案》,规定对除小麦、玉米、肉类、牲畜和羊毛以外的进口农产品征收10%的关税。这些举措(  )‎ A.为国内农业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保障民众的消费权益 C.致使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1931年英国政府通过制定法案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关税,阻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有利于保护本国农业,为农业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 ‎9.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1937年这个功能转移到预算局,由它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如不符合提案必须作出修改,否则即告取消。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国会政府的衰落 B.总统权力的扩大 C.国会权力的复苏 D.大众政党的兴起 解析:选B。题干中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是总统成立的,且对提案具有批准权,后来预算局的提案须符合总统计划,说明总统对提案通过与否有决定作用,故选B项。‎ ‎10.(2020·山东济宁一模)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之下,罗斯福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困境,说明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使得政府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11.20世纪30年代,‎ 14‎ 高考总复习 西方世界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泥淖中备受折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这种“探寻”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一定程度体现的是(  )‎ A.实行“混合经济”‎ B.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C.推行福利国家制度 D.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解析:选D。材料的关键信息,一是“20世纪30年代”,二是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的部分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其中能够体现计划性的主要是国家干预经济,即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 ‎12.下表是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表(%)。据此可知(  )‎ 邮政 ‎ 电站 ‎ 煤炭工业 ‎ 铁路运输 ‎ 航空运输 ‎ 英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75 ‎ 加拿大 ‎ ‎100 ‎ ‎100 ‎ 私有 ‎ ‎75 ‎ ‎75 ‎ 法国 ‎ ‎100 ‎ ‎100 ‎ ‎100 ‎ ‎100 ‎ ‎75 ‎ 联邦德国 ‎ ‎100 ‎ ‎75 ‎ ‎50 ‎ ‎100 ‎ ‎100 ‎ 日本 ‎ ‎100 ‎ 私有 ‎ 私有 ‎ ‎75 ‎ ‎25 ‎ 美国 ‎ ‎100 ‎ ‎25 ‎ 私有 ‎ ‎25 ‎ 私有 ‎ A.发达国家开始仿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尤以英、法两国最快 C.六国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以渡过经济困难 D.发达国家依然在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解析:选D。“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表”中呈现的经济部门绝大多数是国有部门,可见国家对经济干预强烈,故选D项;1977年西方六国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排除A项;“国有经济比重”没有体现发展快慢的信息,排除B项;“1977年西方六国国有经济比重”反映国有经济占比很大,没有体现混合经济的作用,排除C项。‎ ‎13.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 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 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拥有18岁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如生病)。德国此举(  )‎ A.标志着德国福利制度的完善 B.反映了德国经济发展最迅速 C.有助于德国社会的公平公正 14‎ 高考总复习 D.意在鼓动民众参加政治捐款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德国个税分情况征收,有些情况下可以减税,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公平,故选C项。‎ ‎14.(2020·百校联盟联考)二战后,英国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由政府新建立的公司来经营这些企业。如钢铁企业就全部由政府持股建的“大不列颠钢铁公司”接管,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这反映出二战后英国(  )‎ A.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 C.确立了公有制主导地位 D.逐步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解析:选B。据材料“英国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可知,二战后英国通过国有化来干预经济,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闹危机,苏联获良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1933年11月16日,美苏宣布恢复邦交。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然而,苏联后来却错误地总结“经验”,走上单一的计划经济道路。而西方国家则加强了国家管制,逐步在经济发展上超过苏联。‎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保护队可以把青年集合在保护营中,他们在这里衣食无忧,远离了那种容易违法犯罪的城市环境。自从1933年来,少年管教所里所下降的收容者之数,其中有25%与保护队的成立有关。“许多军事生活必需的条件——纪律、医疗、主要的训练——这些都包含在保护队的项目里面”。在大萧条时期加入保护队的成员,后来有90%的人在部队中服役。尽管民间资源保护队在20世纪30年代以其出色的表现而颇得众望,但罗斯福从来没有能够说服国会宣布其为永久性的机构。1942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结束了该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使苏联成为大萧条时期“大赢家”的因素。简述苏联成为“大赢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历史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 14‎ 高考总复习 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西方闹危机”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1933年11月16日,美苏宣布恢复邦交。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可得出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根据材料“苏联后来却错误地总结‘经验’,走上单一的计划经济道路”,可得出忽视了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因素;根据材料“而西方国家则加强了国家管制”,可得出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2)根据材料“衣食无忧,远离了那种容易违法犯罪的城市环境”“少年管教所里所下降的收容者之数”等,可得出解决就业,减少犯罪率,稳定社会;根据材料“许多军事生活必需的条件——纪律、医疗、主要的训练——这些都包含在保护队的项目里面”“后来有90%的人在部队中服役”,可得出为二战储备国防力量;由“资源保护队”可得出保护了环境。‎ 答案:(1)因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苏联实行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或苏联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影响: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忽视了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因素;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2)历史作用:解决就业,缓解危机;保护了环境;减少犯罪率,稳定社会;为二战储备国防力量。‎ ‎16.(2020·广东佛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刀锋》,首次出版于1944年。小说通过两个中心人物的对比,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进行观照,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其梗概如下: ‎ 拉里的飞行员好友在一战的某次战斗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既然世间有善,为何恶亦相生?”从此他开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富的时代浪潮中,拉里却难以置身其间。他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之后周游世界。在印度,他从《奥义书》踏上了心灵自我完善之路。艾略特是另一中心人物,他靠权谋手腕,削尖脑袋钻入上流社会,成功躲过了美国股市崩盘,甚至大赚了一笔,还与贵族名门攀上关系,狠狠地过了一把贵族瘾。 ‎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以得出长篇小说《刀锋》所描写的历史应该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历史,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这期间有这样一些重大历史现象:一战、现代主义兴起、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等,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现象进行概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一战中拉里的好友为救他而牺牲。 ‎ 历史现象: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 14‎ 高考总复习 概述和评价:发生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 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性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引发了欧洲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客观上也带来了科技进步。‎ 综上所述,一战的爆发是欧洲政治经济形势演变的结果。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客观上促使科技的进步,深刻地影响了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历史。‎ 示例二 信息:小说发表于1944年,描述拉里因好友为他牺牲而迷惘,开始匪夷所思的人生转变。 ‎ 历史现象:反映出现代主义流派。 ‎ 概述和评价: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引起西方人精神上失望、迷惘和苦闷,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促使现代主义流行和发展。它包括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立体主义等。 ‎ 现代主义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该流派反传统、反理性。它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强调个人主观感受。 ‎ 综上,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 示例三 信息: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人们都处于发财致富的时代浪潮中。 ‎ 历史现象:反映出美国柯立芝繁荣的景象。 ‎ 概述和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 柯立芝繁荣的出现与美国技术革新、国内外市场刺激、汽车产业发达和商业分期付款方式有关。 ‎ 总之,柯立芝繁荣促使这一时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创新纪录,但随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行,经济危机逐渐潜伏,最后导致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爆发。 ‎ 示例四 信息:艾略特成功躲过了美国股市崩盘。‎ 历史现象:反映出经济大萧条。 ‎ 概述和评价: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引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这是长期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危机持续长达四年时间,主要表现在股价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等。‎ 14‎ 高考总复习 大萧条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严重;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关系日益恶化;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总之,经济大萧条对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新政措施,缓解了经济危机,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