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综合提升学案
板块三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时段一 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1914~1945) 领域 核心知识 政治 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十月革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经济 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文化 海明威反战作品和文学创作手法“冰山原则”;毕加索立体画派,反战代表作品《格尔尼卡》;电视发明,电影进入有声彩色阶段 人物 列宁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列宁主义,领导十月革命,巩固苏维埃政权,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遗产 奥斯威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 时段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 领域 核心知识 政治 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欧共体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英、法、德、日经济发展模式,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戈尔巴乔夫改革,美国“新经济”出现,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文化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电视普及,彩色电视机出现,互联网出现并不断发展 时段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领域 核心知识 政治 民主政治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1954年宪法,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文化大革命”破坏 外交成就 中苏建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迈向国际舞台;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经济 曲折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 文学艺术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科技 18 两弹一星;东方红一号;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生活 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习俗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殡葬风俗由土葬向火葬发展 交通 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火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电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大众传媒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人物 毛泽东 新中国的缔造者(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段四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领域 核心知识 政治 民主政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2年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它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祖国统一 《告台湾同胞书》,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回归;中葡联合声明,澳门回归;“九二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外交关系 不结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 经济 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浦东;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文化 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技 18 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掌握“一箭多星”技术,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生活 服饰 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发展 交通 摩托车、出租车、家庭汽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运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电信 2003年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位 大众传媒 “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服务于广播电视;1993年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人物 邓小平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推动思想解放,开创建设新路;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推进祖国统一等) 主题一 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应突出重点,围绕坚定政治认同、深化文化认同、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18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2.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1.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18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新政权建立于1949年,与材料“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97年中共十五大,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而且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 3.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下列名字大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是( ) A.文明 立宪 复兴 B.解放 建国 援朝 C.超英 跃进 文革 D.抗敌 太行 和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此“复兴”错误,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时间相符,故B项正确;C项中“文革”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中“太行”“抗敌”指的是抗日战争,故D项错误。 4.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南北差距的扩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这一表述目的在于( ) A.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8 B.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C.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 D.发展中国家应抵制全球化 答案 B 解析 古巴是发展中国家,顺应与材料中“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不符,故A项错误;“造成南北差距的扩大”原因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未紧扣材料中“反而造成南北差距的扩大”,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趋势,而材料中“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不一定是抵制,故D项错误。 主题二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2018年2月28日,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2017年4月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十九大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一直在稳步推进,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雄安新区规划框架现已基本完成。 1.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巨变 (1)三大政治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侧重于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等方面;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建设。 (3)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4)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5)重新提出“双百”方针和“双为”目标,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从侧重于军事科技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致力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7)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18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 (4)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3.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及角色 (1)中国古代: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轻视工商业的发展。这与中国传统经济形式、农本思想及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等有关系。结果是封建统治在中国异常漫长,到后期逐渐阻碍社会进步,导致近代落后。 (2)中国近代: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影响,晚清从扩大收入等角度,开始放开对经济的管制。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经济发展受时局的影响巨大,经济难以独立发展。 (3)中国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针对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也采用不同的政策,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总体上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1.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对农村的经济改革,故A项错误;中国并未在四川创设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属于对城市的经济改革,并非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故选C项。 2.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18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C、D三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共同包含的内容,A项表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的优势,故A项正确。 3.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左”的错误;1979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导经济改革运动。这表明( ) A.两个“调整”的方向一致 B.党和国家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 C.两个“方针”的作用一致 D.党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一是纠“左”,一是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故A项错误;结合时代背景谈不上“生死攸关”,故B项错误;一个是纠正农村工作“左”倾错误,一个是指导改革,故C项错误;这两个政策调整都是符合国情的,故D项正确。 主题三 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崛起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崇高目标,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正确途径。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可以从很多侧面直观感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重视什么、关注什么,这一地区、这一事物就会立即成为国际社会的兴奋点——中国决定世界聚光灯的焦点。 1.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秦汉王朝是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 (2)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灿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3)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在当时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18 (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显示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6)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8)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9)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10)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展中的地区大国。 2.国家实力是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2)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现。 (3)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 (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18 1.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 答案 C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不同性质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此种原则之下,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友好的相处,这样就淡化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故C项正确。 2.有学者说:“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它”是指( ) A.“另起炉灶”政策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答案 C 解析 “另起炉灶”指的是新中国不承认过去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提倡与新中国建立新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针对其他国家对新中国的质疑,解答各国疑虑而提出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出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促进国家统一的方针和措施,故D项错误。 3.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答案 D 18 解析 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 主题四 上海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2018年6月9日到10日举行的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第四次来到它的诞生地中国。习近平会上强调弘扬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为核心的“上海精神”,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 二战后全球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活动史实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6)1996年中国创立“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形成“上海精神”。 1.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大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8 D.积极构建均衡稳定的国际关系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妥善处理好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建立不同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构建稳定的国际关系,故D项正确。 2.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 A.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答案 A 解析 根据“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可知“上海精神”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故A项正确。 3.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 )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 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全方位的外交,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开展多边外交,提高了国际参与度,提高了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前中美关系就已经正常化,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 卷面抢分——逻辑条理重规范 1.卷面高分的一般规范 18 (1)规范:标题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 (2)简洁:详略得当、精准整洁。 (3)科学:叙述有序(时间、空间、逻辑);条理清楚(概括、准确、精炼);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论证有力(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2.卷面高分应关注以下8点误区 (1)审题不严密,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或遗漏问题要求(特别是“分别”“各”等字眼,对比“异同”的“同”等)。 (2)阅读材料不够细心,遗漏有效信息,即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解读不“完整”。 (3)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教材知识相结合,只用教材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作答,不能两者互补,致使答案不全面,遗漏答案要点。 (4)把几个问题合并作答。要尽量将问题拆解为具体的小问,一问一答,问与问的答案之间要区隔开来。 (5)观点、立场错误,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6)不能史论结合,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 (7)答题针对性差,不着边际;答案层次不清、杂乱无序,要点不清晰、条理不清楚、表达不准确;缺乏逻辑,前后矛盾,因果颠倒。 (8)答题欠规范,文字书写潦草,难以辨认。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18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步: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第二步:读材料——获取解读信息要周全 材料一 ①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②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③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④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①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所在。 ②启蒙思想的传播,抨击专制制度。 ③隐性信息:《人权宣言》的发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④材料为分—总结构,此为结论性语句。 材料二 ①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②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③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18 ——④《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①材料为总—分结构,此为论点所在。 ②民族主义主张发展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 ③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所在。 ④隐性信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时代背景。 第三步:列提纲——回扣教材不漏点 第四步:答好题——逻辑条理重规范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1.(2018·金丽衢选考抽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被后人誉为“首次被发展中国家宣布进行南南合作的会议”,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通过此次会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18 ——沐涛《再论现代中非关系》 材料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史实,概括这次会议对新中国对外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别指出“世界走进中国”和“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 答案 (1)会议:万隆会议。 影响:新中国打开了中非交往的新局面;增进了亚非拉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不结盟运动,冲击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2)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1978年改革开放。 表现:政治上,调整外交政策为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如参加和主办APEC会议,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经济上,初步形成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查缺补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曾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奖来得相当不易。当时,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经获得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一般公众,甚至许多当权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使用核弹的战争究竟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一般公众仍然用城市的毁灭来想像,据了解,新的核弹比旧的核弹有更大的威力,一颗原子弹能毁灭广岛,而一颗氢弹能毁灭像伦敦、纽约和莫斯科那样的大城市……我们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应当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制止一场其结局对一切方面都必然是灾难的军事竞赛……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获奖的原因。 1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爱因斯坦。 答案 (1)原因:国际学术界的肯定;爱因斯坦本人因素。 (2)简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反对战争,爱好和平,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家。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