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地图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 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 (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 秦岭、南岭。‎ ‎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下面,我们接着做P26填表题。‎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巫山山脉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处的山脉名称。 ‎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运用地形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具准备 学生地图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中国地形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分析颜色知地势 ‎(1)在过去的课程中,我们曾经学过,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高度,哪位同学再来告诉我们:绿色、黄色、蓝色、棕色、白色各表示什么?颜色深浅反映了什么?(绿色表示较低的平原,黄色表示丘陵和较高的地方,蓝色表示海洋,棕色表示高原山地。棕色越深表明海拔高度越高,白色表示海拔更高,蓝色越深表明海洋越深,绿色越深表明地形高度越低。)‎ ‎(2)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看到:我国的东部颜色多是浅色的,有许多黄色、绿色、蓝色,而西部颜色多是深色的,棕色甚至比白色还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国地形西部高,东部低。这就是我国地形的总趋势,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基本特征。)‎ ‎(3)请大家仔细读课本P27《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4)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9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如果算上沿海大陆架,就有四级阶梯。)‎ ‎(5)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 ‎①先请一位同学说第一级阶梯。‎ 学生回答: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在我国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第二级阶梯为界。 (板书: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②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 通过第一位同学的描述,我们掌握了青藏高原的位置、界线和平均海拔高度。再请几位同学就从这几方面为我们介绍第二级阶梯。‎ ‎ 学生回答: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北边、东边,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第三级阶梯为界。(板书: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北边、东边,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三级阶梯:它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 (板书: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 ‎500米以下。)在第三级阶梯的东面还有一级阶梯,就是近海大陆架,这里地势平坦,水深不足200米,岛屿星罗棋布。(板书:大陆架:近海水域,水深不足200米。)‎ ‎2.练习学知识 当我们认识了我国阶梯状地形这一基本特征以后,下面对照课本P28图2.10完成“活动”。‎ ‎(1)请在轮廓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去画,允许台下同学提示。)然后让同学判断对错并改正。‎ ‎(2)参照图2.2,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的名称填入表2.2。位于第一级阶梯的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二级阶梯的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第三级阶梯的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3)读图2.11,说说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与地势特点的关系。‎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产生较大落差,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建大型水电站发电。‎ 三、课外作业 ‎ 搜集不同地形区的资料,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第二节 气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3.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4.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 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难点 ‎1.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地理意义,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准备 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二、新课教学 ‎(一)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1.比较学习新知 读图2.13,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根据我们学过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一下我国 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2.设疑导读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除纬度因素外,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课本P40图2.28,思考以下问题:‎ ‎(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过渡: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1.读图导读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海南省南部7月份平均气温为28℃,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2.设疑导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 讨论回答。)‎ ‎(1)夏季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 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过渡: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读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几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 ‎(4)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 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小组讨论、回答。‎ 结合课本P33“活动”,说一说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不同?(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 ‎(四)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读图知新知 读图2.18,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1)找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2)用彩色笔描出800毫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观察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及其东部大致经过的地区。‎ ‎(3)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设疑导读 ‎(1)造成我国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 ‎(3)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年降水量的多少吗?‎ 学生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五)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1.读图2.22,小组交流:‎ ‎(1)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其中,山东省有哪两类干湿地区?‎ ‎(2)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3)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 干湿地区 分界线 (等降水量线)‎ 植被 湿润与半湿润区 ‎800mm 森林、森林草原 半湿润与半干旱区 ‎400mm 森林草原、草原 半干旱与干旱区 ‎200mm 草原、荒漠 ‎2.读课本P37“活动”‎ ‎(1)‎ 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图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 ‎(2)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课本P37“活动2”,并加以补充,说明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提问:书中的描述材料究竟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①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②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 ‎③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记住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记住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4.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季风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 ‎2.季风气候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3.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对我们生活及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本中相关地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上一节课,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 二、新课教学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引导学生读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并记住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 ‎2.引导学生分析P39图2.27中“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四地的气候特点。‎ 漠河: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 海口:气候湿润,终年皆夏。‎ ‎ 吐鲁番:气候干燥,冬冷夏热。‎ ‎ 五道梁:四季常冬。‎ ‎(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引导学生读图2.28《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完成表格。‎ ‎2.引导学生读图2.24,观察并思考:‎ ‎(1)夏季风从海洋向内陆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越向内陆,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2)结合地图册中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 ‎3.结合前一课时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4.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 ‎(讨论)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学生:不是)‎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教师小结: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三、课堂小结 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 第三节 河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难点 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图片,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 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二、新课教学 ‎(一)众多的河湖 ‎ 1.设疑导读 ‎(1)同学们想一想,被人们誉为“大地动脉”的河流、“大地明珠”的湖泊,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它们是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学生回答)河湖对于人类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既有利又有害。‎ ‎(2)河湖的好处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便于人们航运、游泳、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教师小结:河湖的好处在于除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灌溉水源、水能资源、航运的便利外,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渔盐便利等。‎ ‎(3)河湖不仅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带来过坏处。河湖有哪些坏处呢?‎ ‎(学生回答)河湖可带来洪水灾害、干旱等。‎ ‎2.读图学新知 引导学生读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观察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塔里木河和弱水与其他河流有何不同?(塔里木河和弱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 ‎(2)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注入什么海洋?(太平洋)‎ ‎(3)我国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和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各自最终注入什么海洋?(北冰洋、印度洋)‎ 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归纳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的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外(内)流湖图后思考:为什么外流湖是淡水湖,内流湖是咸水湖?‎ ‎(学生回答)外流湖湖水靠外流注入其他河流输出,水中盐度大大降低,因而成为淡水湖;内流湖湖水靠蒸发输出,水中盐分较高,因而成为咸水湖。‎ ‎(二)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与分布 ‎1.读图学新知 引导学生对照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和图2.30‎ ‎《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仔细观察我国内、外流河各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哪一侧地区?(内流河分布在它的西北地区,外流河分布在它的东南地区。)‎ ‎(1)西北地区有没有外流区,东南地区有没有内流区呢?‎ 西北地区有外流区,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最终注入北冰洋;东南地区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一小部分地区为内流区。‎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内、外流河(湖)的大致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同学们想一想,我国西北多内流河,东南多外流河,这和哪些因素有关?‎ 与地形(地势)和气候有关。‎ ‎(3)结合你了解的我国地形与气候的基本情况,分析它们对河流分布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对照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 》 完成下面表格:‎ 影响因素 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地形(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河水滚滚东流入海,成为外流河,位于外流区 气候 气温 夏季温度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水就多 ,冬季温度降低,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河水就少 ,成为内流河,位于内流区。‎ 降水 增多,外流河水就增多,水位就上涨 减少,外流河水就减少,水位就下降 教师小结: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较少,多内流河、内流湖,一些地方为无流区,河流甚至出现断流现象。 这既有自然原因(这里河流水源不丰,沿途多沙漠、戈壁,蒸发、渗漏严重,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道。),又有人为原因(近年来沿途灌溉用水增多,水资源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西北内陆河道缺水的程度,甚至于出现河道断流。‎ 过渡:我国的外流河有些什么共同的水文特征?为何会形成这些共同的水文特征?‎ ‎ (三)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 ‎1.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 投影表1 :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及成因表 季风 外流 河 水量 ‎(增大、减小)‎ 水位 ‎(升高、降低)‎ 结冰期有、‎ 无或长短 夏季风 盛行 水文 特征 ‎______‎ 水位______‎ 形成______期 ‎______‎ 成因 降水量______‎ 气温 ____‎ 冬季风 盛行 水文 特征 ‎______‎ 水位______‎ 形成______期 秦岭—‎ 淮河以北 ‎______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______‎ 越往北,纬 度越____,‎ 气温越____‎ 教师小结:投影表1答案,帮助学生巩固。‎ 过渡: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虽有共性,但各地也有很大差异。‎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成因。‎ 引导学生阅读图2.31《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比较各河流流量的大小和汛期的长短。‎ 教师提问:‎ ‎(1)图中四条河流,哪条河流流量最大?哪两条河流流量较小?‎ ‎(2)西江、长江、黄河的汛期分别从何月开始至何月结束?‎ ‎(3)我国东部河流(除东北河流外)的汛期变化自南向北有何规律?‎ ‎(分组讨论)学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及时予以激励并小结。‎ 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 ‎(1)长江流量最大,西江次之,黄河和松花江流量较小。‎ ‎(2)西江、长江、黄河汛期起止时间分别为:4~10月、5~10月、7~10月。‎ ‎(3)我国南方河流汛期来得早,结束晚;北方河流汛期来得晚,结束早。我国东部河流(除东北河流外)汛期变化的规律是自南向北,汛期越来越短。‎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区、内流河 ‎(湖)、内流区的概念、内(外)流区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内(外)流河,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长江的地理概况。‎ ‎2. 了解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及原因。‎ ‎3. 荆江河段的治理及长江航运的开发。‎ ‎ 教学重难点 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 多么雄壮的旋律,多么深情的赞歌,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和赞美。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 二、新课教学 ‎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长江流域水系图》,仔细观察,教师提问:‎ ‎(1)长江发源于我国什么地形区,什么山脉的什么雪山?‎ ‎(2)它的源头叫什么?‎ ‎(3)长江曲折东流注入什么海洋?‎ ‎(4)其干流形如哪两个英文字母的组合?‎ ‎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2)长江的正源叫沱沱河。‎ ‎(3)长江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边缘海东海。‎ ‎(4)其干流形如英文字母“V + W”。‎ ‎2.长江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并说出它们的简称。‎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个省区。‎ ‎3.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地形区?三峡位于哪两个省级行政区交界处?它自西向东由哪些峡谷组成?‎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峡位于渝鄂交界处。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并判断:划分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河段的宜昌、湖口各在哪个省?(宜昌在湖北、湖口在江西)‎ ‎(二)水能宝库 过渡:长江不仅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而且还是一个“水能宝库”。‎ ‎1.设疑导读 ‎(1)哪些数据或事实可以说明长江是一个“水能宝库”呢?‎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因而长江堪称我国的“水能宝库”。‎ ‎(2)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分布在它的哪两个具体河段呢?这两个具体河段都位于长江的上、中、下游哪一河段中呢?‎ 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分布在它的源头至宜宾段和四川盆地以东的三峡段。这两个河段都位于长江的上游河段中。‎ ‎(3)长江上游源头至宜宾和四川盆地以东的三峡河段中哪个河段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呢?为什么?‎ 根据《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长江流域水系图》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计算并判断:‎ ‎①长江自源头至入海口,落差(即河面高差)约多少米?(约6700米。)‎ ‎②长江自源头至宜宾,河长约多少千米?落差约多少米?(河长约3200多千米;落差约6000多米。)‎ 通过读图、观察、计算可以看出,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的源头至宜宾段。因为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很大,虎跳峡落差甚至达到200米,因而成为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2.课外延伸 为了开发利用长江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江支流上建起了许多座水电站,并已在干流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其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发电量为葛洲坝水电站的6倍。‎ 过渡:长江不仅有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还是一条“黄金水道”。‎ ‎(三)长江——黄金水道 ‎1.看图设疑学新知 引导学生看《长江航运图》,结合图例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干流什么河段通航3000吨以上轮船?(湖南城陵矶以下的中下游河段)什么河段通航1000~3000吨轮船?(重庆至湖南城陵矶)什么河段通航 500~1000吨轮船?(四川宜宾—重庆)什么河段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四川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流终年不冻,四季通航。)‎ ‎(2)哪些数字可以说明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呢?‎ 长江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多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总量的60%,而且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因此长江被人们誉为“黄金水道”。‎ ‎(3)长江干流哪一个河段最为弯曲?这个河段叫什 么?它有什么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治理这个河段的?达到了怎样的治理效果?‎ 荆江河段(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一段)。荆江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出两岸江汉平原,加上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有长江“地上河”之称,因此有“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接着又完成了几处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对防洪、航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2.完成课本活动 ‎(1)同学们通过阅读P48“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以下问题探讨:‎ ‎①长江为什么会发生洪涝灾害?②近些年来,人们的生产活动对长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③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该怎么治理?‎ A组:长江流域广、支流多,流经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最容易产生洪涝灾害;长江洪水有三个主要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B组:近些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粮食,人为地围湖造田,使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人们为了赚钱,在长江上中游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使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断加剧。‎ C组:上游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种草;中游退耕还湖,加大湖泊的蓄水量,减少洪水灾害;下游控制污水排放,减少水污染。‎ 教师小结:要避免或减轻长江的洪涝灾害,人们必须努力做到遵循自然规律,人地协调发展,综合治理长江。‎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长江地理概况的基础上,明白了被人们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不仅有巨大的水能资源,还有巨大的航运价值,以及人们应怎样开发利用长江的水能资源和航运价值,长江为何会发生洪涝灾害,怎样防治长江洪涝灾害。‎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 ‎2. 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对策。‎ ‎3. 了解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及对策。‎ ‎4. 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调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 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又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又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水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 小结黄河的贡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 ‎(一)黄河的概况 ‎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等。‎ 提出问题:‎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主要支流有渭河、汾河等。) ‎ ‎2.黄河流经地区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黄河流经地区地形以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设计理念:通过读 《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流域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黄河含沙量大。 )‎ ‎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得很严重,急需治疗。‎ ‎ (二)黄河的忧患 ‎ ‎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呢?“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 环节1: ‎ ‎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图》‎ ‎ 问题1:黄河各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 ‎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 ‎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 学生活动:继续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 环节2: ‎ 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河”视频《中国地形的分布图》。‎ ‎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适当给予提示)。 ‎ ‎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 探究2: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 学生活动:读课本P52阅读材料并结合“活动”,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与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 ‎ 环节3:‎ 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 环节4: ‎ 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读图2.45《黄河的忧患》及课本P52~P53“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 设计理念: 本环节采用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 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 (三)根治黄河 ‎ ‎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 ‎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地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 问题2: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 ‎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治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地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 河段 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 梯级开发。修水库、建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 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加强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三、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知善学。 ‎ 三、课堂小结 ‎ 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还黄河原来的美貌。‎ 第四节 自然灾害 ‎ 教学目标 ‎ 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 3.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教学重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 二、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是寒潮对我国青藏高原、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地区影响较小。原因是地势高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地质灾害:‎ ‎(1)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强,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2)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 ‎(3)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对森林、农田、道路、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物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危害性很大,造成生命财产等损失。‎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 2.学生通过读图2.48和图2.49,说出我国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浸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分布在东南沿海。‎ ‎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量少,但是人口集中,工农业用水量大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容易引发旱灾。‎ ‎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我国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夏季风来自东南部辽阔的海洋,带来大量降水。‎ ‎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地形坡度大,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 (三)防灾减灾 ‎ 1.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面对灾害我国做了哪些防灾减灾的工作?‎ ‎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P58~P59,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 教师总结:我国在多方面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通过遥感卫星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在西北和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了防护林;建设了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这些都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 2.学生讨论:当灾害来临时,要怎样做,才可以有效避灾?‎ ‎ ①洪水应急措施: 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和山丘等, 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杆上的电线击中。‎ ‎②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 ③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④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三、课堂小结 灾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冷静沉着、迅速有序地撤离,自我救护时要沉着应对。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