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江阴市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化学学科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N-14 Mg-24 Al-27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 共7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6小题,每小题3分,共7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 氢气 B. 煤炭 C. 天然气 D. 石油 ‎【答案】A ‎【解析】‎ ‎【详解】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像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氢能等均为可再生能源,属新能源,故答案为A。‎ ‎2.为纪念门捷列夫,科学家将1955年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元素用符号“Md”表示,中文命名为“钔”。核素Md的质量数为 A. 101 B. 157 C. 258 D. 359‎ ‎【答案】C ‎【解析】‎ ‎【详解】核素Md左上方258即为该核素的质量数,故答案为C。‎ ‎3.Mg和Si都属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元素,它们原子结构中相同的是 A. 质子数 B. 电子层数 C. 核外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A.Mg的质子数为12,而Si的质子数为14,则质子数不等,故A错误;‎ B.Mg和Si都属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均为3,故B正确;‎ C.Mg的核外电子数为12,而Si的核外电子数为14,则核外电子数不等,故C错误;‎ D.Mg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而Si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 17 -‎ ‎4.已知2H和3H都是制造氢弹的原料。下列关于2H和3H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H和3H的质子数不同 B. 2H和3H互为同位素 C. 2H和3H是同一种核素 D. 3H原子的电子数为3‎ ‎【答案】B ‎【解析】‎ ‎【详解】2H和3H都是氢元素,都含有1个质子,1个电子,2H含有1个中子,3H含有2个中子,互为同位素,答案选B。‎ ‎5.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周期表有8个主族 B. ⅠA族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C.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 D. 0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故A错误;‎ B.ⅠA族的元素除H元素外都是金属元素,故B错误;‎ C.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故C正确;‎ D.0族元素除H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外,其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 含有6个中子的碳核素:146C C. 氯化钠的电子式:Na D. 臭氧的化学式: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B.含有6个中子的碳核素为:,故B错误。‎ C.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C错误;‎ D.臭氧的化学式为O3,故D正确;‎ - 17 -‎ 故答案为D。‎ ‎7.下列物质含有离子键的是 A. H2 B. CO2 C. NH3 D. Na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气分子中H-H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分子中C-O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故B错误;‎ C.NH3分子中H-N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故C错误;‎ D.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B. 碳酸钙受热分解 C. 镁条溶于盐酸 D. 浓硫酸溶于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物质转化的特点可知,ACD都是放热过程,但D是物理变化,不是放热反应。碳酸钙分解是吸热反应;‎ 答案选B。‎ ‎【点睛】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了解情况,意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该题的关键是记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即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另外该题还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变化中的热效应不能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9.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 A. 35Cl和37Cl B. CH3CH2OH和CH3OCH3‎ C. O2和O3 D. H2O和H2O2‎ ‎【答案】B ‎【解析】‎ ‎【详解】A.35Cl和37Cl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A不正确;‎ - 17 -‎ B.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CH3CH2OH和CH3OCH3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 C.O2和O3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D.H2O和H2O2是两种不同的化合物,D不正确。答案选B。‎ ‎10.下列各组比较中,正确是 A. 原子半径:Al>Mg>Na B. 稳定性:HF>H2O>NH3‎ C. 酸性:H2CO3>H2SO4>HClO4 D. 碱性:Al(OH)3>Mg(OH)2>Na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Na、Mg、Al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Al<Mg<Na,故A错误;‎ B.非金属性:N<O<F,则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F>H2O>NH3,故B正确;‎ C.非金属性:C<S<Cl,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H2CO3<H2SO4<HClO4,故C错误;‎ D.金属性:Al<Mg<Na,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碱性:Al(OH)3<Mg(OH)2<NaOH,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11.lmol碳完全燃烧后可放出393.5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s)+O2(g)=CO2(g) △H=+393.5kJ/mol B. C(s)+1/2O2(g)=CO(g) △H=﹣393.5kJ/mol C. C+O2=CO2 △H=﹣393.5kJ/mol D. C(s)+O2(g)=CO2(g) △H=﹣393.5kJ/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的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热△H应小于0,为负值,A项错误;‎ B、石墨完全燃烧生成CO2,B项错误;‎ - 17 -‎ C、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出物质聚集状态,C项错误;‎ D、石墨完全燃烧生成CO2,反应放热,△H<0,热化学方程式为C(s)+O2(g)=CO2(g) △H=393.5kJ/mol,D项正确。‎ ‎12.已知一定条件的变化:P (白磷) P(红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物理变化 B. 白磷和红磷关系是同分异构体 C. 白磷和红磷关系是同素异形体 D. 白磷和红磷混合后是纯净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白磷和红磷之间的转化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白磷和红磷分子式不同,结构也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 C.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 D.白磷和红磷的两种不同物质,混合后得到混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某元素正一价阳离子的核外有10个电子,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 第二周期ⅠA 族 B. 第二周期ⅦA族 C. 第三周期ⅦA族 D. 第三周期ⅠA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某元素正一价阳离子的核外有10个电子,则该元素的质子数为10+1=11,为Na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电子层数为3,最外层电子数为1,则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ⅠA族,故答案为D。‎ ‎14.下列微粒中,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的是:‎ A. Cl- B. F- C. Na+ D. NH3‎ ‎【答案】B ‎【解析】‎ ‎【详解】OH-中质子数为各元素的质子数之和,一个OH-中的质子数是9个;‎ A.Cl-的质子数为17,故A错误;‎ B.F-的质子数为9,故B正确; ‎ - 17 -‎ C.Na+的质子数为11,故C错误;‎ D.NH3的质子数为10,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考查微粒的组成,明确原子结构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质子数等于各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中性微粒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阳离子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荷数,而阴离子的电子数为质子数加电荷数。‎ ‎15.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中,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 A. 加热 B. 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 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加热时,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故A不选;‎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铁片钝化,无氢气生成,即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减小,故B选;‎ C.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Fe置换出Cu,构成Fe-Cu-稀硫酸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C不选;‎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可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加快,故D不选;‎ 故答案为B。‎ ‎16.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B. 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 上图所示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D.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 - 17 -‎ ‎【详解】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断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则放出能量,选项A正确;‎ B.化学变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选项B正确;‎ C.在图像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所以是吸热反应,选项C错误;‎ D.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主要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系,而与反应条件无关,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Cl-、H+,所以氯化氢是离子化合物 B. 碘晶体受热升华,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I—I键 C. 氧气和臭氧的关系是同位素 D. 有机化合物CH3—CH2—NO2和H2N—CH2—COOH是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化氢分子中氯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属于共价化合物,氯化氢溶于水能电离出H+、Cl-,说明氯化氢是电解质,故A错误;‎ B.碘晶体属于分子晶体,碘晶体受热转变成碘蒸气,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B错误;‎ C.氧气和臭氧是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不是同位素的关系,故C错误;‎ D.CH3—CH2—NO2和H2N—CH2—COOH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是同分异构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8.下列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 - 17 -‎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酒精是非电解质,不导电,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 B.Zn与C存在活性差异,Zn为负极,Zn与AgNO3溶液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则可构成原电池,故B正确;‎ C.两个电极均为Zn,不存在活性差异,蔗糖为非电解质,水溶液不导电,不能构成原电池,故C错误;‎ D.未使用盐桥,不能形成闭合电路,不能构成原电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以原电池原理为载体考查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明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只要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即可形成原电池。‎ ‎19.下列各分子中,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A. H2O、CO B. MgF2、H2O C. KOH、Mg(OH)2 D. HCl、HBr ‎【答案】B ‎【解析】‎ ‎【详解】A.H2O、CO均属于共价化合物,均含有的都是极性共价键,A错误;‎ B.MgF2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H2O是共价化合物,含有的是极性共价键,化学键类型不同,B正确;‎ C.KOH、Mg(OH)2都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C错误;‎ D.HCl、HBr都属于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D错误;‎ 故答案选B ‎20.在元素周期表里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A. 制农药的元素 B. 制催化剂的元素 C. 制半导体的元素 D. 制耐高温材料的元素 - 17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制农药的元素在周期表右上方的非金属元素区寻找,如S、P、Cl等,故A错误;‎ B.做催化剂的元素从过渡元素区寻找,故B错误;‎ C.作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寻找,故C正确;‎ D.耐高温的合金材料在过渡元素区寻找,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本题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布及元素常见的性质来解题,一般金属延展性较好,可用于做合金,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界处的元素可以制作半导体材料,一般过渡金属可以用来做催化剂,农药分为有机和无机,一般非金属元素可以制作有机农药。‎ ‎21.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A. 水的电解 B. 生石灰的熔化 C. 酒精的蒸发 D. 氯化钠的电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的电解,破坏共价键,故A错误;‎ B.生石灰的熔化,破坏离子键,故B错误;‎ C.酒精的蒸发,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C正确;‎ D.氯化钠的电离,破坏离子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明确不同类型的晶体在熔化时克服不同的作用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把握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和微粒间的作用。离子晶体熔化克服离子键,原子晶体熔化克服共价键,金属晶体熔化克服金属键,分子晶体熔化或升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或氢键,尤其注意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 ‎22.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的描述,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T M层上的电子数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2倍 - 17 -‎ X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Y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Z 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元素非金属性:Z>T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T C. 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Y D. Z、T两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Z ‎【答案】A ‎【解析】‎ ‎【分析】‎ T的M层上的电子数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2倍,应为S元素;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因此X次外层为2个电子,最外层为4个电子,是C元素;Y单质是双原子分子,且其氢化物水溶液显碱性,可知Y是N元素;元素Z最高正价是+7价,因此Z是Cl,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由分析知:T为S元素、X为C元素、Y为N元素、Z为Cl元素;‎ A.S和Cl为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即Cl的非金属性比S强,故A正确;‎ B.S的非金属性比C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H2SO4>H2CO3,故B错误;‎ C.N的非金属性比C强,则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是NH3>CH4,故C错误;‎ D.S和Cl为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小,即Cl的原子半径比S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3.反应2NO+2CON2+2CO2可应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减慢反应速率 B. 减小CO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C. 使用恰当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D. 达到化学平衡时,NO能100%转化为产物 - 17 -‎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升高温度使得任何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 减小CO浓度能降低反应速率,故B错误;‎ C. 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C正确;‎ D. 可逆反应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故D错误。‎ 故选:C。‎ ‎24.判断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可依据的事实是 A. HCl的热稳定性比H2S的强 B. 氯气能溶于水,硫难溶于水 C. 常温下,氯单质呈气态,硫单质呈固态 D. AgCl是白色固体,Ag2S是黑色固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根据HCl的热稳定性比H2S的强,可知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故A正确;‎ B.单质的水溶性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则根据氯气能溶于水,硫难溶于水,无法推断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故B错误;‎ C.单质物理性质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则根据常温下,氯单质呈气态,硫单质呈固态,无法推断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故C错误;‎ D.化合物的颜色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则根据AgCl是白色固体,Ag2S是黑色固体,无法推断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④非金属间的置换;⑤跟同一种还原剂反应时氧化的程度等几个方面比较。‎ ‎25.锂是第2周期ⅠA族元素,下列有关锂元素性质推测正确的是 A. 最高化合价为+2 B. 原子半径比钠的大 C. 单质与水的反应比钠更剧烈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钠的弱 ‎【答案】D ‎【解析】‎ - 17 -‎ ‎【详解】A.锂是第2周期ⅠA族元素,则最高化合价为+1,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则Li的原子半径比Na小,故B错误;‎ C.碱金属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则Li的金属性比Na弱,钠与水的反应比Li更剧烈,故C错误;‎ D.碱金属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则Li的金属性比Na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钠的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推出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锌片不断溶解,说明Zn失去电子 B. 铜片上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H+在其表面得到电子 C.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该装置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 D. 该装置中发生的总反应为Zn+H2SO4=ZnSO4+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锌比铜活泼,锌做负极,锌片不断溶解,说明Zn失去电子,故A正确;‎ B. 氢离子是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铜片是正极,铜片上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H+在其表面得到电子,故B正确;‎ C.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该装置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故C错误;‎ D.因为有锌,有硫酸, 该装置中发生的总反应为Zn+H2SO4=ZnSO4+H2↑,故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2分)‎ 二、(本题包括3小题,共22分)‎ ‎27.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 17 -‎ ‎1‎ ‎①‎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⑨‎ ‎(1)表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⑧的原子半径最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回答)。‎ ‎(3)⑤、⑥、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回答)。‎ ‎(4)②、③、④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结构式回答)。‎ ‎(5)②和③按原子数1:2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该晶体气化的过程中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③和⑧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该晶体属于________晶体(填“离子”、“分子”、“原子”)。‎ ‎(7)元素⑤、⑦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互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3周期IVA族 (2). F (3). NaOH (4). H-F (5). (6). 分子间作用力 (7). 共价化合物 (8). 原子 (9). Al(OH)3+NaOH=NaAlO2+2H2O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可知分别是H、C、O、F、Na、Mg、Al、Si、Cl。据此解答。‎ ‎【详解】(1)半导体材料应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寻找,根据上述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结构,半导体材料是晶体硅,位于第三周期第IVA族;‎ ‎(2)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Mg>O>F,即原子半径最小的是F;‎ ‎(3)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即NaOH>Mg(OH)2>Al(OH)3,碱性最强的是NaOH;‎ ‎(4)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氢化物的稳定性:HF>H2O>CH4,最稳定的氢化物是HF,其结构式为H-F;‎ - 17 -‎ ‎(5)②和③按原子数1:2形成的化合物是CO2,其电子式为:,CO2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6)③和⑧构成的化合物是SiO2,属于共价化合物,其晶体为原子晶体;‎ ‎(7)⑤是钠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NaOH,⑦是Al,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Al(OH)3表现两性,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 ‎28.下如图所示,是原电池的装置图。请回答:‎ ‎(1)若C为稀H2SO4溶液,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B电极材料为Fe,A极材料为铜,A为______极,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溶液C的c(H+)将___________(填“变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2)若C为CuSO4溶液,B电极材料为Zn,A极材料为铜。则B为_________极,B极发生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B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正 (2). 2H++2e-=H2↑ (3). 减小 (4). 负 (5). 氧化 (6). Zn-2e-=Zn2+‎ ‎【解析】‎ ‎【分析】‎ ‎(1)活泼金属作负极,原电池反应是铁与稀硫酸置换氢气的反应,正极反应是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负极上是金属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回答;‎ ‎(2)若C为CuSO4溶液,B电极材料为Zn,A极材料为铜,原电池反应,B电极为负极,锌失去电子,A电极溶液中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 ‎【详解】(1)铁比铜活泼,铁作负极,A极材料为铜,A为正极,则该原电池反应是铁与稀硫酸置换氢气的反应,所以正极反应是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溶液中氢离子放电,导致溶液中c(H+)减小;‎ ‎(2)若C为CuSO4溶液,B电极材料为Zn,A极材料为铜,锌比铜活泼,B电极为负极,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Zn2+。‎ - 17 -‎ ‎29.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 a.当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 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 ‎(4)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a.适当降低温度 b.扩大容器的体积 c.充入一定量Z ‎【答案】 (1). X+Y2Z (2). 0.0395 mol·L-1·s-1 (3). b (4). c ‎【解析】‎ ‎【分析】‎ 由图表可知,随反应进行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大,所以X、Y是反应物,Z是生产物,l0s后X、Y、Z的物质的量为定值,不为0,即10s达到平衡状态,反应是可逆反应,且△n(X):△n(Y):△n(Z)=(1.20-0.41)mol:(1.00-0.21)mol:1.58mol=1: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然后结合v=及平衡的特征“等、定”及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来解答。‎ ‎【详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 ‎(2)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0395mol•(L•s)-1;‎ ‎(3)a.随着反应的进行,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始终为1:1,则不能判断是平衡状态,故a错误;‎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符合平衡特征“定”,为平衡状态,故b正确;‎ c.X、Y、Z的浓度之比为1:1:2,与起始量、转化率有关,不能判断是平衡状态,故c错误;‎ - 17 -‎ 故答案为b;‎ ‎(4)a.适当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扩大容器的体积,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b错误;‎ c.充入一定量Z,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c选;‎ 故答案为c。‎ ‎【点睛】注意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必须是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再发生变化,此类试题中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往往有:平衡时浓度不变,不是表示浓度之间有特定的大小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表示是数值大小相等;对于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等是否不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 ‎ ‎ - 17 -‎ - 1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