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北师大版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重点) 2.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田地,AB=AC=10m,作AB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D,交AB于E,量得△BDC的周长为17m,你能帮测量人员计算BC的长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类型一】 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E,交AC于D,若△DBC的周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 [来源:学*科*网Z*X*X*K] A.5cm B.10cm C.15cm D.17.5cm 解析:∵△DBC的周长=BC+BD+CD=35cm,又∵DE垂直平分AB,∴AD=BD,故BC+AD+CD=35cm.∵AC=AD+DC=20,∴BC=35-20=15cm.故选C.[来源:Zxxk.Com] 方法总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类型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来源:Zxxk.Com]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FC=AD;(2)AB=BC+AD. 解析:(1)根据AD∥BC可知∠ADC=∠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求出△ADE≌△F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BF即可.[来源:Z§xx§k.Com] 证明:(1)∵AD∥BC,∴∠ADC=∠ECF.∵E是CD的中点,∴DE=EC.又∵∠AED=∠CEF,∴△ADE≌△FCE,∴FC=AD. (2)∵△ADE≌△FCE,∴AE=EF,AD=CF.∵BE⊥AE,∴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AB=BF=BC+CF.∵AD=CF,∴AB=BC+A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 探究点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来源:学|科|网Z|X|X|K] 如图所示,在△ABC中,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试说明AD与EF的关系. 解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DF,再证△AED≌△AFD,易证AD垂直平分EF. 解:AD垂直平分EF.理由如下:∵AD平分∠BAC,DE⊥AB,DF⊥AC,∴∠EAD=∠FAD,∠AED=∠AFD.在△ADE和△ADF中, ∵∴△ADE≌△ADF,∴AE=AF,DE=DF,∴直线AD垂直平分线段EF. 方法总结:当一条直线上有两点都在同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这条直线就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常需利用此性质进行线段相等关系的转化. 三、板书设计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