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一 第21讲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一 第21讲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一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  )‎ A.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2.有关②地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①地气候类型相同 B.与①地相同,以水田为主 C.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D.盆地地形,比①地太阳辐射量多 ‎【解析】1选B,2选C。第1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东部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等。第2题,依据经度和剖面信息可知,②地为我国的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太阳能贫乏。‎ ‎  (2016·株洲模拟)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可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反之则两地区产业相同性越大。读环渤海地区行业分工指数表(表格上数字为1997年,下数字为2001年),回答3、4题。‎ 天津 河北 山东 辽宁 北京 ‎0.393‎ ‎0.684‎ ‎0.785‎ ‎0.528‎ 7‎ ‎0.437‎ ‎0.908‎ ‎0.938‎ ‎0.753‎ 天津 ‎0.688‎ ‎0.653‎ ‎0.519‎ ‎0.691‎ ‎0.738‎ ‎0.678‎ 河北 ‎0.387‎ ‎0.463‎ ‎0.519‎ ‎0.530‎ 山东 ‎0.546‎ ‎0.728‎ ‎3.与北京产业结构最为相似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山东 B.河北 C.天津 D.辽宁 ‎4.1997~2001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 (  )‎ A.内部竞争更加激烈 B.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C.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 D.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解析】3选C,4选D。第3题,根据材料中区域行业分工指数的概念可知,该指数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反之,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越小。由此可知,与北京产业结构最为相似的省级行政区是天津。第4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区域行业分工指数逐渐增大,说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逐步增大,有利于区域分工和合作。‎ ‎  (2016·平顶山模拟)“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是吉林雾凇的真实写照。读吉林市雾凇景点分布图和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水温统计表,回答5、6题。‎ 地点 表层水温(℃)‎ 7‎ 甲 ‎1‎ 乙 ‎3‎ 丙 ‎4‎ 丁 ‎-2‎ ‎5.该季节图示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  )‎ A.流量大、结冰期长 B.含沙量大、流速快 C.从东南流向西北 D.流量稳定、无结冰 ‎6.该地区为著名雾凇观赏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①水量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水温与气温的温差大 ④夜间晴朗、气温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5选D,6选C。第5题,从表格中表层水温数据可知,松花江该河段水温在‎0℃‎之上,无结冰;东北地区植被覆盖良好,河流含沙量较小;冬季松花江主要补给水源为松花湖,流量稳定;冬季为枯水期,流量小,流速慢。第6题,由于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且该段江水温度较高,水温与气温的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而凌晨气温明显下降,雾气冷却成过饱和水汽附着在树枝上凝华成雾凇。‎ ‎  (2016·西安模拟)读我国某地某月等温线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能是 (  )‎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丙、丁 ‎8.图中M地气温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27℃‎ 地形地势 B‎.25℃‎ 海陆位置 C‎.27℃‎ 海陆位置 D‎.25℃‎ 地形地势 ‎【解析】7选B,8选D。第7题,从图中气温数值分析,此季节为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 丁地温度低于‎28℃‎;从河流的流向分析,乙地海拔高,其温度低于 ‎28℃‎‎;而甲地海拔低,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其温度高于‎28℃‎;丙地受海洋的影响比丁地小,其温度高于‎28℃‎。第8题,依据等值线分布特点,结合M地为山地,可知其气温应低于‎26℃‎。‎ ‎  (2016·洛阳高二检测)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9、10题。‎ ‎9.导致甲、乙两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农作物种类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 B.降水量 C.热量 D.地形 ‎10.能够正确反映乙区域特征的是 (  )‎ ‎①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②水稻种植业 ‎③旱地耕作业 ‎④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9选C,10选C。依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东北,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农业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春小麦和玉米等;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热量充足,可一年两熟,主要种植水稻等,此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下表反映了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1、12题。‎ ‎2002年 ‎2003年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珠江三角洲 ‎6‎ ‎52.1‎ ‎41.9‎ ‎5.1‎ ‎54.6‎ ‎40.3‎ 长江三角洲 ‎4.9‎ ‎49.8‎ ‎45.3‎ ‎4.1‎ ‎52.4‎ ‎43.5‎ 7‎ 京津冀 ‎10.0‎ ‎45.7‎ ‎44.3‎ ‎9.5‎ ‎47.2‎ ‎43.3‎ 大东北 ‎12.8‎ ‎49.7‎ ‎37.5‎ ‎12.5‎ ‎50.4‎ ‎37.1‎ ‎11.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12.长江三角洲城市采用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空间模式,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解析】11选D,12选C。第1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2002~2003年四大经济圈的第二产业比重都上升,而第一、三产业比重都有所下降。第12题,“长三角”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6分)‎ ‎(1)比较西安与汉中两地气候的主要差异。‎ ‎(2)甲、乙两地海拔相同,甲地是常绿阔叶林,而乙地是针阔混交林,说明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比较丙、丁两地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 ‎【解析】第(1)题,注意剖面图中汉中、西安处于秦岭的南北位置,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7‎ 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西安所处纬度较高,所以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第(2)题,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不同。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山脉南坡,属于阳坡,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低温度大于‎0℃‎;而乙地位于秦岭山脉北坡,而且是阴坡,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因而甲地的气温高于乙地,所以甲地是常绿阔叶林,而乙地是针阔混交林。第(3)题,由图可知丙地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季风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丁地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降水较少,适合发展旱地农业,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答案:(1)气候类型不同,前者是温带季风气候,后者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2)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气候条件的不同。甲地位于山脉南坡,向阳,乙地位于山脉北坡,阴坡,甲地的气温高于乙地。‎ ‎(3)丙地:水田农业,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丁地:旱地农业,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14.(2015·怀化高二检测)读我国东南部某区域示意图(图a)及该区域早期各农业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示意图(图b),回答下列问题。(26分)‎ 7‎ ‎(1)比较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区冬季气温的高低,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简述图b所示农业部门结构中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简要分析在A河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B处湖泊产生的不良影响。‎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可判知图中山脉为武夷山,山脉西侧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东侧为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故山脉东侧冬季气温高于西侧。第(2)题,从图b可知,该地山区和平原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第(3)题,A(赣江)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和化肥、农药含量增加,淤积于B处鄱阳湖,导致湖泊淤塞,水质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答案:(1)山脉东侧冬季气温比西侧高;因为东侧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山脉西侧为向北敞开的盆地,地处迎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 ‎(2)特点:山区和平原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和副业次之,渔业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存在的问题: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3)①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湖床抬升),调蓄功能减弱;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下降;③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