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
第2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章末小结与测评] [知识网络构建] [章末质量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1.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B.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 解析:选C 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血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丁若为红细胞,细胞内O2浓度可能高于甲;甲、乙、丙组成细胞内环境,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等物质。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解析:选A 血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 12 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递质小泡在突触前膜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唾液淀粉酶也存在于消化道中,均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正确;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 3.当登山运动员登上珠峰峰顶时,其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D 当人进入高寒地区后,因皮肤与外界温差大,人体散热快;同时冷觉感受器及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一方面使皮下血管收缩、皮下血流量减少而尽量使散热减慢;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需氧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大)而使产热相对加快。机体调节的结果是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使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机体的稳态。 4.下图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弧属于二元反射弧 B.①表示感受器 C.②表示神经元 D.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后能产生一个负电波 解析:选D 据图可知该反射弧中的神经元有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种;①与传出神经元相连,表示效应器;②表示反射中枢;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后能产生一个负电波,即神经冲动。 5.若在下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解析:选A 刺激神经纤维可在膜外产生一个负电波,它从右方沿神经传导至b 处时,先导致b处膜外产生负电位,传导至ab之间时,b处负电位回复,传导至a处时,又导致a处产生负电位。 12 6.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处)。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A 刺激a点无法判断兴奋是否向左传导;d点虽然在电极上,但可以根据肌肉是否收缩判断兴奋是否向右传导。 7.右图所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解析:选D 题图中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D选项的事件符合图示曲线。 8.【加试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会说会写,也能看懂文字,但经常听不懂原声电影中的英语对白,这种情况是韦尼克区功能不健全造成的 B.控制语言理解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某人因脑溢血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这很可能是损伤了大脑皮层白洛嘉区 D.白洛嘉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额叶前部 解析:选D 白洛嘉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 9.下列激素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 解析:选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只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产生的,只作用于甲状腺或性腺;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细胞,具有促进代谢等作用。 10.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促性腺激素 解析:选D 垂体不能分泌雌激素,却能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鱼排卵,因此垂体提取物中发挥作用的是促性腺激素。 12 11.对两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幼兔做如下处理:甲兔切除甲状腺,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观察,与正常健康幼兔相比( ) A.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生长发育停止 B.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体温较低,心跳较慢 C.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食欲旺盛,身体逐渐消瘦 D.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 解析:选C 对甲、乙两兔所做的处理从本质上看,是去除甲状腺激素和增加甲状腺激素。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个体的生长发育,所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动物的生长发育会停止;而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后,会使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表现出食欲旺盛,身体逐渐消瘦,神经系统兴奋性高等症状。 12.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B.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导管输送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C.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解析:选B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13.(广东高考)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作用 解析:选B 激素的作用不是催化,而是调节新陈代谢。 14.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指促甲状腺激素 B.②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③是指甲状腺激素 D.③作用于下丘脑促进①的分泌,作用于垂体前叶抑制②的分泌 12 解析:选C 此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过程。①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指促甲状腺激素,③是指甲状腺激素,③作用于下丘脑抑制①的分泌,作用于垂体前叶抑制②的分泌。 15.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进行补充的激素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 小分子的激素可以通过饲喂法进行补充,也可以直接注射,大分子的激素只可以通过注射进行补充。 16.【加试题】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选C 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Na+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细胞膜两侧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 17.【加试题】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媒介是( ) A.酶 B.激素 C.带电离子 D.化学递质 解析:选D 兴奋从轴突传到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化学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18.【加试题】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B.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 C.静息时质膜对K+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D.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解析:选C 在正常的情况,静息时质膜对K+通透性变大,会导致更多的K+外流到膜外,所以静息电位更低,绝对值更大。 19. 【加试题】有关下面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12 A.甲图中有多个突触 B.乙图的④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其功能的完成 C.乙图中②③④构成突触 D.①中物质进入③,依赖于②的选择透性 解析:选D 乙图中①为突触小泡,内含化学递质,当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会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化学递质,化学递质经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膜电位的变化。突触小泡中的化学递质是通过胞吐作用进入到突触间隙的,此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0.【加试题】已知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化学递质。如图为神经—肌肉接点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Ca2+浓度下降将引起化学递质合成量减少 B.瞬间增大Ca2+通透性可使肌细胞持续兴奋 C.乙酰胆碱经通道蛋白进入肌细胞形成一个小电位 D.肌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选D 由题干信息可知,Ca2+浓度与化学递质的合成无关;瞬间增大Ca2+通透性可导致化学递质释放增多,但释放的化学递质不一定是使肌细胞兴奋的递质;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的相关离子通道蛋白打开,从而使后膜产生一个小电位;肌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过程是接受化学递质(化学信号)后产生兴奋(电信号)的过程。 21.【加试题】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产生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神经冲动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解析:选A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a处,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传至b、c处,导致b处产生兴奋或抑制;刺激b处不会引起a处发生电位变化,但会引起c处发生电位变化;刺激c处,a处不会产生神经冲动;刺激a处,根据神经冲动的传递特点,b处先兴奋或抑制,c处后兴奋或抑制。 22.【加试题】如图,一个正常男子进食4 h以后,其肝组织中的葡萄糖的去向应为( ) A.a、b、e、g B.d、b 12 C.a、c D.e、a、c、f 解析:选B 进食4 h后,血糖因氧化分解消耗降低,此时,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液,补充血糖浓度。 23.【加试题】正常情况下,人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 mg/100 mL 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是由于血糖进入细胞,通过呼吸产生乳酸、ATP造成的 B.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C.在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D.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解析:选B 由题图可以看出,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是由于血糖直接进入细胞,通过需氧呼吸产生CO2、H2O、ATP造成的;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满足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在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的结果;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是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4.【加试题】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甲、乙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乙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化学递质 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选C 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但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 12 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25.已知成人体内的肝糖元含量一般不超过150 g,有一成年男子参加长跑运动,历时2 h,每小时消耗葡萄糖350 g。则在2 h的长跑过程中,能表示此人体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解析:选B 人体内肝糖元含量虽不多,但在肝糖元消耗后,在自身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下,可将非糖物质(如脂肪、氨基酸)转化为血糖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8分)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激素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体内缺乏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调节的。 (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机制。 12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过程是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若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降低。碘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造成甲状腺增生肿大(地方性甲状腺肿)。碘元素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和消耗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其转运方式是主动转运。人在寒冷或情绪紧张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使垂体的分泌活动增强,从而促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 主动转运 (3)增加 增加 神经和体液(激素) (4)下降 (负)反馈 27.(8分) (全国卷Ⅰ)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__中,反射中枢位于__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元(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题中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说明其感受器在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如果反射中枢在脑中,则脊蛙不能作出反射,而脊蛙(无脑)能够出现收缩活动,说明反射中枢在脊髓中。(2)反射弧内兴奋传递的单向性决定了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而这种传递方向的单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决定的。(3)剪断传出神经元后,如果立即刺激A端,由于兴奋可传至效应器,能够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刺激B端,由于兴奋无法传递到效应器,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尽管在剪断后,刺激A端时,能够看到收缩活动,但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因为反射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这一收缩活动没有反射中枢的参与。 答案:(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8.【加试题】(10分)下图中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2 (1)图甲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_______大量流向膜____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____段。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Na+浓度的溶液中,给予一定刺激后,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Na+浓度关系的是( ) 注:图中纵轴表示膜电位,横轴表示Na+浓度对数值。 解析:由图示可知,A装置测的是静息电位,B装置测的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电化学的过程,是在神经纤维上顺序发生的电化学变化。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急剧变化,Na+的流入量增加,K+的流出量也增加,所以神经冲动是伴随Na+的大量流入和K+的大量流出而发生的。 答案:(1)a 静息 c 动作 (2)通透 Na+ 内 b (3)D 29.【加试题】(12分)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乙是一种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2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器官,又具有内分泌的功能。(2)由题意可知甲属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属于促甲状腺激素,丙属于甲状腺激素,乙属于蛋白质,可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因此,一般使用注射法而不使用饲喂法来进行实验。(3)细胞间信息交流通过化学物质传递和细胞间直接接触实现,而此题主要考查前者,即细胞间信息交流借助靶细胞上的受体与化学物质进行。(4)主要涉及兴奋的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关系,当给予一定刺激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了外负内正,电流表两极出现了电位差,会导致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1)内分泌(分泌激素) (2)减少 减少 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乙(蛋白质类激素)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受体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从零电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电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电位 30.【加试题】(12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β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12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脂肪细胞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胰岛素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高尔基体形成囊泡(内含胰岛素)与细胞膜融合,最终以胞吐形式将胰岛素分泌出胰岛β细胞。由题干可知,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故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2)血糖浓度上升,引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数量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大量进入骨骼肌细胞,达到降血糖的目的。(3)由题干可知,胰岛素也可使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因而脂肪细胞也是胰岛素的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会随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而升高,胰岛素含量也随之升高,血糖由于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而下降,胰岛素含量也随之下降。 答案:(1)胞吐 易化扩散 (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是 (4)先升高,后降低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