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诗文阅读 学案30
1 学案 30 翻译(二) 学案目标 如何在翻译中重点落实特殊句式的翻译。 一、判断句 知识梳理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常见的形式有 三种:一是以“……者……也”“……也”“……者也”“……者,……”作标志的判断句; 二是以“为”“乃”“即”“则”“皆”“是”等作标志的判断句;三是无标志的判断句。 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 的判断动词“是”,而是作指示代词“这”等。 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重点,每年都有多套试卷考查到。如 2010 年湖南卷第 10 题“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这是一个没有标志的判断句,翻译时要照顾到这种句式特点。可译为:寄身在偏远的地 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演练体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被动句 知识梳理 被动句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个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 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多数情况下为动词,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被动句也是高考常考的句型之一。如 2010 年山东卷第 13 题“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 不见听信”中“常不见听信”就是一个用“见”表示被动的句子。 演练体悟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 B. ①洎牧以谗诛 ②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C. ①是以见放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宾语前置句 知识梳理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 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 与”。 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 如 2010 年浙江卷中第 21 题“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何为”就是一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宾 语前置的例子。可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演练体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B.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 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 知识梳理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 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提前放在谓语动词的 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绕不开, 经常出现。如 2010 年全国卷Ⅰ中第 11 题“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胁 王以危言”就是“以危言胁王”。 可译为: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 3 祎。 演练体悟 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五、定语后置句 知识梳理 定语后置句一般以“……之……者”“……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中极少考到,但不是说不考。如 2010 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 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 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演练体悟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省略句 知识梳理 省略是文言文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 “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 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如 2008 年山东卷第 13 题“‘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 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况”后省略主语“他”,“遂”前省略主语“张讷”。 演练体悟 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的翻译 方法指津 1.准确、快速地识别与判断特殊句式 4 (1)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总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能基本锁定它。 (2)联语境。还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 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 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2.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 补充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3.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如:判断句要译成“……是……”的表达形式,被动句要译出“被”字,倒装句要将倒 装的成分恢复到规定的位置上去。 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语句并指出其中含有的特殊句式。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 子·乐论》) (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 “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 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 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 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1)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课记录: 5 一、高考题组 1.(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诸葛孔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 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 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 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 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 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 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 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 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 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 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 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 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 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 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 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 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 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题组 2.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 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 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视诸选耎大臣、 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徐珵以议南 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稍稍进用,尝切齿谦。(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京师天下根本。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徐珵以议南迁,为谦所斥。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 哉!”(节选自《新序·建本》) (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是 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去 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 “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 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后遇丞相亡礼,左迁为太子太傅。宣帝崩, 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选谏大夫刘更生,与侍中 金敞并拾遗左右,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会稽郑朋阴欲附望 之,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后望之获罪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 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石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 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选自《汉书·萧望之传》,有删 7 节) (1)将军以功德辅幼主,是以天下之士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之以师傅见尊重,言治乱,陈王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召石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 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 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 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 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蕖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 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 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 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 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 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 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 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州当.东南之水会 当:应当 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 示:指示 C.吾于是信.有力焉 信:相信 D.而又协.于其职 协:协助 6.下列全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是( ) ①流水横其前 ②芙蕖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草木日益以茂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7.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用监军荒废的营地建造的一座园子。 B.作者欧阳修从昔日的废营地变为美丽的东园这事实中认识到有能力可以改变环境。 8 C.东园吸引着四方人士天天前来游览,而施正臣等三人却是有空才能去,所以流连忘 返。 D.作者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 30 翻译(二) 知识整合 一、1.D [“屈平”句属一般句式。] 2.(1)因此不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 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得也”为判断句。 二、1.D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 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 三、1.D [第一句为宾语前置,第二句为定语后置。] 2.(1)虽然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不曾有过这种情况。 (2)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1)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2)“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四、C [“于”应译为“到”。] 五、1.D [其余三项皆是定语后置句。] 2.(1)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 (2)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 解析 (1)“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2)“缙绅……者”,“四海之大”全为定语 后置句。 六、1.C [A 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 项后三处省略主语;D 项省略 9 “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2.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 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重点突破 演练体悟 1.(1)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 句式:“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判断句 (2)译文: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 句式:状语后置句 2.(1)小时候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2)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3)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 (4)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解析 (1)“称”,被称道,意念被动句。(2)“刑戮是甘”,宾语前置句。(4)“乃”, 判断句;“使”后省略“之”。 巩固提升 1.(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 (1)特:连词,只不过。霸者:称霸的人。(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河。 为:修筑。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他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他遭受乱世之 难,而处在英雄落魄之时啊。一般人都努力上进(博取功名),而他独自归隐,神态安闲地住 在草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被起用。(孔明)挺身接受刘备托孤的重任,不放任不专权,别 人没有谗言可进。权势大但主上不猜疑,权高位重而部下不忌妒。励精图治使蜀地风俗教化 清正明直。宽恕过错或惩罚罪行不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政治啊。 用使百姓安乐之道管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怨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死者也不会 有所怨恨,这是成就王业的大事啊。孔明都处理得非常好,确实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 但评论的人竟然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这怎么能同他们谈论孔子到鲁国出仕和自比老子、彭祖呢!更有甚者竟认为孔明不能与司马 懿匹敌,这无异于小孩子的见识。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司马懿的话而相信他吗?而不知道他的 话都是骗人的。司马懿不能欺骗孔明,所以常常在孔明用兵的间隙,荒谬地说些大话来欺骗 他的部下。这些评论的人只是没有发现罢了。 当初孔明兵出祁山,司马懿带兵抵御他,听说孔明将要割上邽的麦子,(司马懿)收拾辎 重日夜兼程前往。(等到了那里,)孔明因为缺粮已经退兵,司马懿欺骗部下说:“我们连夜 兼程行军非常疲劳,这是懂得用兵的人希望抓住的机会。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 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草还转移作战,即使能战胜他们,后面何以为继?这是稍微懂点军 事的人都一定不会干的事啊。司马懿心里知道这样,表面说大话来欺骗部下罢了。不久孔明 出兵斜谷,司马懿又率兵抵挡他。了解到孔明的军队还未靠近渭水,就率领军队渡河,背靠 渭水筑下营垒。 2.(1)句式:判断句。译文:京师是天下的根本。 (2)句式:定语后置句(“遇有不如意事”)。译文: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不痛快的事。 10 (3)句式:被动句,用“为……所”表被动。译文: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被于谦斥 责。 参考译文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等到皇帝在土木被俘,京师大为震惊, 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防守的策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 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摇则国家 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 定下来了。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 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弱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 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被于谦斥 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渐渐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痛恨于谦。 3.(1)我已七十岁了,很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2)哪有做人臣的却戏弄他的国君的呀? (3)点燃蜡烛的光辉,比起摸黑行路,哪一个更好呢? 解析 (1)暮:日落时,傍晚,引申为年老。(2)安:哪,哪里。而:却。戏:戏弄。其: 他的。应译出反问语气。(3)炳:点燃。孰与:连词,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较,比对方怎 么样。昧:暗,昏暗。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七十岁了,很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说:“为什 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人臣的却戏弄他的国君的呀?”师旷说:“我这个瞎 眼的臣子怎敢戏弄国君呢?我听说,少年爱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辉;壮年爱好学习, 就如同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爱好学习,就如同点燃蜡烛的光辉。点燃蜡烛的光辉,比起摸 黑行路,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真好!” 4.(1)将军凭借功德辅佐年幼的皇帝,所以天下的士子争相乐意投效(报效)您,来辅佐 您这高明的人。 (2)萧望之因为是元帝的老师而受到尊重,议论治乱得失,陈说帝王之事。 (3)于是把石显等人叫来,用当初考虑问题不周详来责问他们,他们都脱帽谢罪。 解析 (1)“是以”,因此,所以;“效”,投效,报效(效劳亦可);“高明”,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高明之人,指霍光。(2)“见尊重”,被动句;“陈”,陈述。(3)“以议不详”, 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提至“责”前;“谢”,谢罪。 参考译文 萧望之,东海郡兰陵县人,后迁居杜陵。家里世代务农。到萧望之时,他喜欢读书,京 师长安的许多儒生都对他的学问表示赞赏。这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长史丙吉推荐王仲 翁和萧望之等人,都被召见。官吏和平民凡是要见他的,都要脱去衣服搜除兵器,然后由两 个侍从官吏挟持进见。萧望之不愿听从摆布,侍从官吏气势汹汹地扭住他。霍光听说后,命 令侍从官吏放开他。萧望之来到霍光面前,对霍光说:“将军凭借功德辅佐年幼的皇帝,所 以天下的士子争相乐意投效(报效)您,来辅佐您这高明的人。现在士人来拜见的,都要先赤 身搜索,被挟持着见您,恐怕这不是周公相成王的那种一饭三吐哺的礼道。”于是霍光唯独 不任用萧望之。后来他遇见丞相无礼,被贬,做太子太傅。宣帝去世以后,皇太子继位,这 就是孝元帝。萧望之因为是元帝的老师而受到尊重,议论治乱得失,陈说帝王之事。萧望之 推荐谏大夫刘更生与侍中金敞和左右拾遗一起在皇上身边,同心协力、精心谋划,用古代的 制度劝勉和引导元帝,在许多方面都想有所匡正,元帝对他们非常信任,并采纳他们的意见。 会稽人郑朋暗地里巴结萧望之,郑朋品行不正,萧望之就与他断绝了来往。后来萧望之遭遇 11 罪祸,竟然饮毒酒自杀。元帝听到萧望之自杀的消息大为震惊,拍着手说:“当时我就怀疑 他不肯坐牢,果然杀了我的好老师!”为萧望之落泪,哀伤感动左右。于是把石显等人叫来, 用当初考虑问题不周详来责问他们,他们都脱帽谢罪。元帝怀念萧望之,每年都按时派遣使 者到他的坟墓上祭祀,直到元帝去世才停止。 5.C [A 项当:地处、处于。B 项示:给……看。D 项协:协调、配合。] 6.C [③建园前的荒凉,⑤想象中的行为,⑥东园未来之情况。] 7.A [B 项发出可以改变环境感慨的是许子春。C 项原文意思是“三人总有离开的时 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D 项作者并未亲到东园,只是根据一幅画而想象作文。] 8.(1)我们拓宽了园的中部,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园的后部,把它作为 供宾客射箭娱乐的场所。 (2)四方的宾客来到这里,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共同享受欢乐,(修建东园,)难道仅仅是 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3)然后才利用空暇时间与各地来的贤明人士在东园共同欢乐。 参考译文 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 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 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 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览。 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 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 上修一座拂云亭,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我们可以俯瞰池水;在水上我 们可以泛着华丽的游船。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 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放出芳香,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 阴影交迭。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 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 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 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 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那景象 情趣和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 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 难道(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 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 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得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么 (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么(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 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 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 庐陵人欧阳修作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