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阅读1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阅读(1)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教学资源网 眷恋红土地教学资源网 淡 墨 红土地,一块先民赖以站起来的地方,万古不灭的太阳晒红了古蛮夷。教学资源网 我久久伫立在这大地上,等待那高原的风摩挲她荒原的儿子。红土地,生命的胞衣。教学资源网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教学资源网 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教学资源网 那么久远,那么质朴,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了出来,一种刚烈和血性的表白。似乎听得见冷兵器的撞击声,从历史遥远的那一头传来,庄蹻①便成了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了。每天夜里,古老的红河水夜夜都从我的枕边流过。一年两年,涛声依旧。教学资源网 是母亲将生命的赌注押给了红土地,从此,我别无选择,火把果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教学资源网 这儿的山倒是很高了,这里的人家住在红尘之外。三个石头支起一口石片制成的“锅”,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穿山越谷,走进大森林,一天两天,十里百里,碰不见一个人,在这红土地上,不能不让人感受这种百年孤独。教学资源网 住惯了的山坡不嫌陡,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那颗粮食过早地把他的腰累弯了。在那红土高原上,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会把干瘪的苦荞与鲜红的血液联想在一起,在这红土地上,生命会呈现出一种数学公式无法计算的反差。教学资源网 世界因有了荞麦花而美丽。教学资源网 每年三月,樱花杜鹃花是一定要开的,像我如期而至的阿荧。阿荧,黑瘦黑瘦的,很有点像《诗经》中那种采野菜的女子。看着那纤细的样子,我说:“妹,你不要再往前走了,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她一咬嘴唇,那血珠子便很心疼地冒了出来。拽住那情感的藤蔓一蹭,她翻上山来了。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教学资源网 阅读这红土地上的爱情,一如阅读这土地上耕作的庄稼,随意得很。这使我想起那个金马和碧鸡的故事,太阳追逐月亮的传说。在这寂静的山谷,在这世界的边缘,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地审视爱情的伤口。教学资源网 但这里离现代的文明和繁华毕竟太远了,“超导”、“传感”无法与岩石对话,昨天和今天依偎在山谷里不想分手,狼谷拒绝牧歌,边声滴落寂寞,向前再跨一步,似乎就走出了人生……教学资源网 可不管瘴疠怎样出示生命的黄牌,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烂漫的山花年年都要在这里潇洒走一回。教学资源网 红土地,大自然亮出来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教学资源网 (选自《散文百家》1995年2期,有删节)教学资源网 注①:庄蹻(jué),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教学资源网 1.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了对“红土地”深切的眷恋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生命的胞衣”所具有的深刻内涵。(4分)教学资源网 答: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2.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4分)教学资源网 答: 教学资源网 3.文章中说:“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感悟”到哪些内容?(4分)教学资源网 答: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4.文章感情深挚,思路清晰。以“红土地,生命的胞衣”起笔,接着转入对“红土地” 教学资源网 特点的叙写,文章中 教学资源网 (填写文中语段)这个句子又让文章转入对红土地内涵的深层思考。(5分)教学资源网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22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教学资源网 ①谈谈“红土地”的意象特点 教学资源网 ②行云流水写眷恋——谈谈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资源网 ③请从宏观的角度,对本文予以精要的点评教学资源网 答案:1.以“生命的胞衣”比喻生养我们的故土,意在强调我们与故土的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4分)(提示: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在文中,“红土地,生命的胞衣”是全文内容的总起和提示句,完成此题必须从全文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答出“比喻”给2分,答出后面一句给2分。)教学资源网 2.“红土地”的孤独、贫穷与落后又让“我”内心充满失落和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但“红土地”的刚烈、宽广与多情让“我”内心充满感激和温馨(2分,意思对即可)。(提示: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从文章结构看,此句是一个归结性句子,是对上文内容的归纳,再结合题目要求和文章语句内涵分析,此题必须从两方面来回答。)教学资源网 3.感悟到“红土地”孤独、贫穷、落后的环境(2分,答出环境特点和性格特点的一项不计分,答出两项计1分,三项计2分。)和这块土地上人们所具有的执著、刚强、多情的性格(2分,答出环境特点和性格特点的一项不计分,答出两项计1分,三项计2分。)。(提示: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在文中首先找到命题点的具体位置,然后通过对(7)-(13)段内容的归纳可以完成此题。概括必须准确而不遗漏。)教学资源网 4.古老而美丽、质朴而血性(2分)。教学资源网 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3分)教学资源网 5.写作提示 ①作者眼中的红土地是“生命的胞衣”,久远而质朴,是“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出来的一种刚烈而血性的表白”,这写出了红土地是一位骨子里涌动着刚烈血液的母亲,多情而刚强。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露了红土地的面貌,她是荒凉而又孤独的,连人也不能不“感受这种百年孤独”,然而她永无止境地宽广与奉献,纵然只有血的苦荞也让“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 荒凉孤独而又多情宽广,是红土地让人无限眷恋的意象特点。教学资源网 文章从此展开评论,则属于符合题目要求。教学资源网 ②把情感融入具体的意象中来连词串句,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色。例如:“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等等,这完全是作者内在感情外化的意象式表达。教学资源网 如果学生能够从这一角度展开评论,则属于完全符合题意。但从此角度评论,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得难度,具体评论中,学生如果从“文章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的手法”等方面评论,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认为符合要求。教学资源网 ③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的“神”表现在对“红土地”所具有的荒凉、贫穷、孤独而又刚烈、宽广、多情的性格特点的揭示和作者对红土地的眷恋情感上,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和表现这一情感,作者选用了关于红河的典故、庄蹻的传说和父亲、小妹等大量的材料深情抒写,做到了选材广泛而主旨集中。教学资源网 评论从此展开,则属于切题。 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教学资源网 秋日的灯盏教学资源网 朱以撒教学资源网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教学资源网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教学资源网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 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教学资源网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教学资源网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教学资源网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教学资源网 1.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6分)教学资源网 2.文中第3段有哪些表达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教学资源网 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5分) 教学资源网 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6分)教学资源网 答案:1.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山村的岑寂(3分)(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得1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3分)教学资源网 2.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2分)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1分) 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1分)(如扣比喻等任一表达特色进行阐述,每点2分。)教学资源网 3.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2分)教学资源网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1分)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1分)教学资源网 4.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教学资源网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教学资源网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2分)教学资源网 3. 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教学资源网 文化的梅岭教学资源网 徐怀谦教学资源网 ①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教学资源网 ②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教学资源网 ③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 ,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教学资源网 ④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教学资源网 ⑤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教学资源网 ⑥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教学资源网 ⑦《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教学资源网 ⑧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头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 ⑨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教学资源网 ⑩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教学资源网 ⑩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教学资源网 (选自《美文》2007.9,有删改 1.(2分)第③段,作者从口口口口和口口口口两个角度,描写梅岭关隘比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教学资源网 2.(2分)第②段,面对他眼前出现的梅岭,作者写道:“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请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教学资源网 3.(3分)⑤⑥两段,各引用了苏轼的一首诗,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教学资源网 4.(4分)文中既已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教学资源网 (1)教学资源网 (2)教学资源网 5.(4分)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教学资源网 A.全文以游览梅岭为主线,将游梅岭、忆往昔、品文化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资源网 B.开头一段,作者以排比的句式,诗般的语言,表达出梅岭文化对他的吸引。教学资源网 C.第④段在文中起到了过渡作用,从介绍驿道历史转到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教学资源网 D.文末赋予“梅”友谊、刚强、高洁的象征含义,这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E.写张九龄奉旨开辟梅岭驿道,主要是表现开辟的艰难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资源网 F.全文多处引用古人诗歌,但无近人诗歌,在表现梅岭文化传承上似嫌不足。教学资源网 6.(3分)从主客观因素看,梅岭形成独特的贬官文化的原因是:教学资源网 (1)教学资源网 (2)教学资源网 7.(4分)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教学资源网 答案:1.环境幽静;驿道宽阔(2分)教学资源网 2.作者以拟人手法,表现出他见到魂牵梦绕的梅岭的欣喜与激动(2分)教学资源网 3.前诗表现出诗人因贬官流放,惶恐不安,郁闷苍凉人心情;后诗表现出诗人奉诏内迁,侥幸生还的悲凉与无奈。(3分)。教学资源网 4.(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是两个朝代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表现贬官文化历史长久(2分);(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 表现贬官文化涉及的对象广泛(2分)。教学资源网 5.B、C(4分)(说明:A错在以游览梅岭为主线;D错在作者托物言志,表达心声;E错在表现开辟的艰难;F错在无近人诗歌)教学资源网 6.(1)客观上,岭南是历代贬官之处,而梅岭是通向岭南的必经之关隘,张九龄奉旨开辟梅岭驿道,便于贬官行走;(2)主观上,被贬的文官、儒将在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大意对即可)(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教学资源网 7.其一,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使文章首尾衔接,浑然一体;其二,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收笔,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梅岭深厚的文化的关注、热爱,想进一步地体悟、消化(4分)教学资源网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教学资源网 寂寞书院冷教学资源网 叶文玲教学资源网 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教学资源网 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教学资源网 ③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教学资源网 ④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教学资源网 ⑤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教学资源网 ⑥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教学资源网 ⑦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教学资源网 ⑧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教学资源网 ⑨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教学资源网 ⑩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教学资源网 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资源网 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资源网 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教学资源网 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教学资源网 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教学资源网 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 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教学资源网 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教学资源网 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教学资源网 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教学资源网 1、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是指什么?(4分) 2、结合文段理解“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这句话的含义。(4分)教学资源网 3、文章第⑨段描写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有何用意?(6分)教学资源网 4、请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嵩阳书院之“冷”的?(4分)教学资源网 答案:1、答:是指嵩阳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流传下来的教育精神。(2分)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教学上实行的门户开放,学习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无不体现出古老书院的兼容、博大与开放(1分);更有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感情深厚,名师言传身教,表现了教育的民主开明,这些都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1分)教学资源网 2、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去少林寺赶热闹的,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因而对少林武术或佛教表现出浅薄的兴趣。(2分)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现实中浮躁、虚华、盲从等现象的深沉忧思,也流露出对书院清冷的一种无奈与不平。(2分)教学资源网 3、答:①这两棵古树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古树特点)(1分)教学资源网 ②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它伴守着书院的冷寂,它象征着嵩阳书院所代表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历久不衰。 (象征意义)(2分)教学资源网 ③作者借这两棵古树表达出对书院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借物抒情)(2分)教学资源网 4、答:一是地理位置。“它悄立于深山,少有游迹”;“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教学资源网 二是知名程度。比照少林寺的热闹非凡和声名远扬,人们对嵩阳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书院的教育精神却知之甚少。教学资源网 三是文物保护。书院现址只剩两进小小屋舍,空落的院舍,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荡然无存,书院几近湮没。教学资源网 (只要答两点即可得4分)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5分)教学资源网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教学资源网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教学资源网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教学资源网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教学资源网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教学资源网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教学资源网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教学资源网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教学资源网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教学资源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教学资源网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教学资源网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教学资源网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教学资源网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教学资源网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教学资源网 2.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4分)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教学资源网 3.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5分)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答案: 教学资源网 1.AE(B无厌恶之情C“城市拒绝月光”太绝对D因为现代人只重名利)(4分)教学资源网 2.(6分)①“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4分,一点2分。若答“‘窗’是人类心灵的空间,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得2分;若答“‘窗’是天的进出口”,“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得1分;若答“‘门’是生活的进出口,表示欲望”,得1分)教学资源网 ②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2分。“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教学资源网 3.①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