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娄底市春元中学202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卷 命题人: 本试卷共 11页。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 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 出。他们很多人出身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 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 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 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需的人这一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 具有尝试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因境的珍贵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 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在中国家族、乡土 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 先生所言:“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柩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 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 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 (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 城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題,近 20 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 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治理失败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进的城 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 稍微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 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 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一个兼具乡 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 呈现在人们眼前。 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转型中最艰 难的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言,“从乡土社会进入現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 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 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简单嫁接与拿来主 义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 代公共治理和传統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 上虞的“乡贤文化”,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贤是从乡村走出 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安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 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 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 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 他们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 因此,对乡村治理而言,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要会用劲、用巧劲。 上虞的做法有其地域特色,是地方政府有效探索的成果,但其所体现的“方法论”, 当是中国乡土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它以自身的成功再次重申了两个判 断: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社会治理智慧,二、中国社会必须以自身文化 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今天我们所致力于探索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需要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 招商引资不算难,打造特色经济不算难,将某一地的 GDP 提升到某一数宇 也不难。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 色,搭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上 虞的“乡贤回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乡村治理命题设置了一个讨论层 次,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进行。 (摘编自《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 材料三: “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乡贤”,过去多指有 文化、有识见又善行乡邻的贤达之人。有史以来,乡贤就是维系中国乡村运转的 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绵延不绝, 显然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 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 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应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 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 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明乎此,“新 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 质的新方向。 “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并非一蹴而就,既需 要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提高,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上 构建养护,还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贤达反哺桑梓、造福乡 里,扶持“新乡贤”,推介发展“新乡贤文化”。 (摘编自姬建民《涵育“乡贤文化”贵在其“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乡土文化为底色,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 B.近年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报道,这都是“乡贤文化”的 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 C.材料二在实践中为材料一提供了观察样板,这一样板可能具有个性特点, 但也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 D.材料三对“乡贤”进行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定义,这里的“新乡贤”和材 料一、二中“乡贤”的含义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想要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培育更 多“新乡贤”重建乡村。 B.我国城镇化让人们滋味复杂,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 更因为其取得了一些成绩。 C.只有落实好浙江上虞做法重申的两个判断,才能做到中国乡土社会治理体 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D.“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需要多方发力、多点 突破,不能急功近利。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是 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 B.“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 都被遏制着。” C.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 的,是无为的”。 D.“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 注释而改变。” 4.材料三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新乡贤相比旧时代乡贤应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本题共 4小题,16 分) 半个故事和三个结尾 凌可新 这么的五七片雪花你根本没在乎,手里捏着蓝花瓷酒盅,有一种暖暖的感 觉。望着小酒馆里出出进进的人,你笑了,尽管有一丝说不出的苦在里面,但你 笑了。把盅儿里的酒咽下去后,你发现这家小小的酒馆其实十分暖和。你不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忌讳你进城的目的,你是来领儿子的,你的儿子被关进监狱三年。你从未想到有 一天会来领他回去,你曾对别人说你儿子死了,至少在你心里死了。但你却无法 绕过他。 你丢下酒盅时已经醉了。你喝光了一瓶白酒。你朦胧着的意念中有一点清 晰如旧:你又得亲手教训那不肖之子了。其实你对你的儿子一直是十分严肃的。 儿子十分怕你,三年来你总是后悔对他的教育太少了、太轻了。要不,他也不会 走这一步路。今天你来,就是为了弥补你的缺憾。你的手又痒了。你的手痒了三 年了。 付了钱,你晃出酒馆。大约今天的雪是这个冬天最后一场雪了,它们一落 到街面上,很快就化没了,不见了。你的手插在衣兜里,攥住一团东西。那东西 冰一样冷,像一条死去的蛇。 这三年,一想到你儿子,你就气得头疼。你争胜要强了半辈子得到的好名 声,没想到被你儿子一下子给败光了。你恨不得一刀捅了他,这个念头纠缠了你 好长时间,今天你又可以收拾他了。想到这里你就笑,笑完了你又想哭。到现在 你还是认为,只有棍棒才可以修理出一个有用的人来。 街很长,你向路人打听监狱在什么地方,得到的尽是吃惊的目光。儿子被 抓起来后你从没去看过他,甚至不知道他关在什么地方。你认为不需要了。确实, 儿子已经在你心里死去了。你一边走一边想象着跟儿子见面会是怎样的一种情 景。你想象不出来他会是个什么样子。 远远地看见监狱了,你周身的热血开始沸腾起来。你吐了一口恶狠狠的浊 气,抓攥着那团东西的手抖得厉害…… 结尾一 你红着眼走进接待室,一眼就看见了畏畏缩缩站在一边的儿子。忽然间你 觉得儿子很可怜。他原来很明亮的一双眼睛已黯然无光。你似乎想扑过去紧紧抱 住他,但马上又改变了主意。你走过去,恶狠狠地给了他两个无比响亮的耳光。 你看见他哭了,泪水和鼻血弄了一脸。你把衣兜里的那团东西取出来,是一根浸 透水的绳子,你拎着它在儿子身上死命地抽、抽、抽…… 结尾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红着眼走进接待室。你没有看见你的儿子,你问一个穿警服的人。那人 冷冰冰地看了你一眼,说“你儿子本来是今天刑满释放的,可他怕见到你,他说 你以前打起他来不要命,他怕回去后你饶不了他,今天早晨,他撞墙自杀了!” 一时间你懵了,握攥着那团东西的手松开了,你号啕大哭。但是晚了,一切都不 可挽回…… 结尾三 你红着眼走进接待室。你没有看见你的儿子,你问一个穿警服的人。那人 一听你是 XXX 的父亲,立刻抓住你的手,表情激动地说:“你儿子真了不起!” 你满面疑惑,不知道一个刑事犯怎么会了不起。那人继续说:“昨天半夜有个杀 人犯越狱逃跑,你儿子见了,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与他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他 身负重伤倒下去,但却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你放心,他正在医院抢救……” 你慢慢地松开了握着的那团东西,呆呆地站在那里,一时间痴了。外边的 雪花还在飘飘逸逸地下着。直到现在你才真正感受到,这大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 个雪天,竟然分外温暖迷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中父亲认为“只有棍棒才可以修理出一个有用的人来”,对儿子要求 非常严格,使得儿子十分害怕他。 B.小说生动地描绘了父亲进城领刑满释放的儿子的过程中复杂的心情,塑造 了一位性格鲜明的父亲形象。 C.小说开篇写父亲对雪花并不在乎,出酒馆后又写雪“一落到街面上,很快 就化没了,不见了”,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 D.“这大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雪天,竟然分外温暖迷人……”一句,表现 了父亲得知儿子的所作所为后的欣慰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进城领出狱的儿子这件事为线索,在有限时间内展开故事,情节紧 凑。 B.小说谋篇布局打破常规,给故事安排了三个结尾,构思新颖、巧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小说选材立意以小见大,以一名父亲进城领出狱儿子的普通事件反映了家 庭教育的大主题。 D.小说选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感情,且增强 了亲切感。 8.在小说的“半个故事”中,父亲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4分) 9.这篇小说共有三个结尾,请根据你对小说的整体理解,围绕其中一种谈谈 这样结尾的好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沫” 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导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 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 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 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 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 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 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 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 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 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 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 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 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 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 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 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 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 称。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 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 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 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 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 界,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富有成就。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他 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14.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①。画角声中,牧马②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①定据:一定。②牧马:指作战用的战马。③青冢:王昭君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以议论开篇,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无定,有种深沉的历史纵深感。 B.画角两句让人联想起当年边地战士们在号角声中纵横驰骋的壮阔场面。 C.“荒凉”二字,既凸显了自然景象的特点,又能暗示作者内心的情绪。 D.下片结尾一问一答,以景作结,意境凄冷,情感直露,颇显悲凉。 16.请简要赏析“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两句。(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主,宫中之事咨询郭攸之等人之后再 施行,必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迟疑后才娇羞出场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缘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 他是“水利学家”。他拉起我的手,他开始切脉,他在察看我身体里江河湖海 的水情。脉有些滑,他说。这不就是说河水快断流了,只有些残水勉强敷衍着河床? 他又说,脉有些滞涩。这当然是说,该清淤了,淤泥已堵塞了运河,许多船队搁浅了, 天光照不见波影,没有湛然清流,生命在岸上如何能够领略柳浪闻莺? 他是“哲学家”。多数时间里他很少说话,他在格物致知,他在沉思。头痛医 脚,脚痛医头,他总是由果推因,沿波溯源。他说,勿躁勿怒,你当涵养性情,清和其 心,调畅其气,物我无隔则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正气护持我,则何病之有?他说, 旷达些吧通脱些吧,明月在怀,白云在怀,无垠的蔚蓝色时时高悬心中,你就有了 至人的品格,则何病之有? 这位中医大夫,当然不是这样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哲学讲演,不,他常常是沉 默和安静的,眉目间透出的是静穆和慈祥。我借阅他的一些行医日记,我觉得我不 是在读有关医术的文字,我其实是在读哲学,甚至,他告诉了我许多在哲学著作里 读不到的东西。 这位中医大夫不像是医生,只因为他是高明的医生。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们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B.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雪时用了一个“紧”字,鲁迅赞它富有神韵。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用了借 代手法,又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位中医大夫是比一般医生更高明的医 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在下面一段话中找出四处语病或标点误用,将原句序号及修改意见或方 案写在横线上。(4分)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细菌和病毒的世界里。②这些细菌和病毒到处寻找 一个温暖、潮湿、营养丰富的栖息地,③例如人体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场所。④ 人体依靠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长久地 能够抵抗这些“入侵者”,⑤这个系统的 关键——就是抗体。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 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分) 10 月 11 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入户摸底工作。与以往普查工作相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除了将全面采用电子设备采集并联网实时上报普查数 据外,首次倡导普查对象选择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的方式,鼓励大家使用微信小 程序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自主填报个人和家庭信息。据悉,此次普查将采用互联网 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部署,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公民个人 信息安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 潮)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 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 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 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一.)答案:1.C 2.B 3.A 4.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观点,然后进行分析,结构谨严。②注重辩证论述,用“然 而”“况且”等让步分析,让逻辑更严密。③运用对比说理,在古今乡贤的对比中阐明“新 乡贤”的含义,使人容易理解。 5.①时代角色突出,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②兼具乡土性和现 代性,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现代人 文精神。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文化内涵贯穿古今,又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 解析:1.A项“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错,原文是“成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不断创新”无中生有。B项“都是‘乡贤文化’的作 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表述太绝对。D项树料一、二中的“乡贤”主要指从城市回乡的社 会贤达,材料三中的“新乡贤”还包括紧密联系乡村实际于事情、做贡献的人。 2.应是“是因为城镇化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 3.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 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 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 的最佳平衡点”。A项谈到单纯的现代法治无法完全治理好乡村,因此需要找到现代公共治 理和传统人文精神的结合点。B项讨论秩序与个性的问题,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C项意在 表明政府对乡村治理能力欠缺,与材料二的观点违背。D项是说名与实的分离与材料二的观 点无关。 (二)答案:6.C;7.D 8.①在酒馆喝酒时十分痛苦。父亲是来领儿子出狱的,儿子入狱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他想 通过喝酒来缓解。②喝醉后十分后悔。他喝醉之后,想到对儿子的教育太少了、太轻了而感 到后悔。③出酒馆后十分愤怒。想到自己争强好胜得到的好名声让儿子败光了,他十分气愤。 9.示例一:结尾一①写父亲看到畏缩的儿子心中由怜爱变成痛心,最后痛打儿子,与前文痛 苦、后悔、愤怒的心态相照应,使情节发展自然、紧凑、完整。②揭示了父亲复杂的心理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有利于塑造严厉的父亲形象。③有利于揭示主题,警示人们反思父亲迷信“棍棒”的教 育方式。 示例二:结尾二①写儿子因为惧怕父亲责打自杀了,与前文写父亲对儿子一直十分严肃,常 严厉教训儿子,因此儿子十分怕他相照应,使情节发展自然、紧凑、完整。②听到儿子自杀 后父亲的反应揭示了父亲意识到错误后悔不当初的心理状态。③有利于揭示主题,悲剧结局 引起人们对父亲这种教育方式的反思。 示例三:结尾三①写儿子与逃犯搏斗,身负重伤,他的正义之举换来了父亲的欣慰,先抑后 扬,使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前后对比鲜明,既揭示了父亲复杂的心理状 态,也展现了儿子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③有利于凸显美好人性的主题,符合人们的阅读心 理和审美追求,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解析:6.“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属于过度解读,文中并无这种暗示。 7.“可以直接向读者倾诉感情”是使用第一人称“我”的作用。.解题时,要根据情节发展,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一些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在酒馆喝酒时,他“有 一丝说不出的苦在里面”,有关键词“苦”;喝醉后,“三年来你总是后悔对他的教育太少 了、太轻了”,有关键词“后悔”;出酒馆后在前往监狱的路上,“一想到你儿子,你就气 得头疼”,有关键词“气”,“吐了一口恶狠狠的浊气,抓攥着那团东西的手抖得厉害”, 有关键词“恶狠狠”“浊气”等,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9.作答本题,可从情节结构、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去思考、组织答案。情节结构上, 小说第二段写父亲到监狱领儿子前在酒馆“喝光了一瓶白酒”,“朦胧着的意念中有一点清 晰如旧:你又得亲手教训那不肖之子了”,“你对你的儿子一直是十分严肃的”,“儿子十 分怕你”,三年来“总是后悔对他的教育太少了、太轻了”,“今天你来,就是为了弥补你 的缺憾”。第四段说“到现在你还是认为,只有棍棒才可以修理出一个有用的人来”。结尾 一、二均可找到与以上叙述相照应的内容,而结尾三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抑后扬。 人物塑造方面,前两种结尾主要是侧重刻画父亲的形象,第三种结局则突出了儿子的优良品 质。主题表达方面,可从不同性质的结局(如结尾二是悲剧性的,结尾三是喜剧性的)产生 的不同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10.D; 11.C; 12B; 13(1)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 乎误了国家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自己的百姓,不是对我们宋朝不 利。 14.①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 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②不惧威胁,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 ③在沈括 一行力争下,辽国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 解析:1.正确标点为: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 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和“加”意思不同。 12.“一直沿用至今”不当。原文只是说“后皆施用”,不代表有沿用至今的意思。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沐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曰沂、沭” 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 九个水坝,用来分导和节制沫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 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旧制, 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收藏起典籍的副本,官吏们因 袭来谋取私利。沈括考订南郊大礼的礼制沿革,写成一部书叫《南郊式》。皇帝就下诏叫他 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的仪式举行祭礼,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俗商贩,对于 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和天文仪器,大多浑然不懂。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来 卫朴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各地募集上献太史占书,参杂使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部分,这些办法 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鬼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一定要请求得 到后才回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 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 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 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 银一千两,让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和他商谈,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文 书档案几十件,预先叫吏员们记熟,杨益戎有问题提出,就回头叫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 天再问,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傲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 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人民,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 括的主张,就放弃黄鬼而请求天池。沈括就回朝,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道 路坦直曲折的状况,记下风俗的纯朴和庞杂的情形,以及各地人心的向背,作《使契丹图抄》上。 被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 而且都有论述和蓍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 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答案:15.D; 解析:“情感直露”错,以景作结情感表达含蓄。 16.边塞既是铁马金戈的征战之地,也是昭君出塞的和亲之处;“铁马金戈”化用辛弃疾的词句, 代表战争,“青冢”用王昭君和亲典故,代表和亲;二句高度概括了为了争夺江山采取的战争、和 亲两种方法,二者都蕴含着无尽的幽怨。 17.答案:(1)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三、.答案:18.B; 19.(1)“蔚蓝色”代指“天空”,以特征代本体,两者体现的是相关性,属于 借代. (2)“无垠的蔚蓝色”所代指的“广阔纯净的天空”是喻体,与本体“开阔纯洁的心胸”具有相似 性,属于比喻。 20.①原句采用因果关系,更能突出强调中医大夫的高明;②原句先否定后肯定形成表意反 差,出人意表;③原句与开头照应,形成反复回环之美。 解析:18. A.表直接引用。B.表特殊含义。C.表着重强调。D.表反语和讽刺。 21.②句中的“一个”应删掉。③句中的“例如”应改用“而”。只删掉“例如”也可。 ④“长久地”应移至“能够”之后。⑤破折号不能用在主谓之间,应删掉。 22.答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 10月 11日开始入户摸底工作,首次倡导普查对象使用 互联网自主填报,并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作 文: 解析:本题给了写作提示“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 理解”,故考生要先理解五个句子蕴含的观点,在写作时分析评论他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诗 句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理解。第 1句重点在于人在不同时期读书的收获不同,年龄越大,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越多,读书的收获越丰富。第 2句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死钻牛角尖,不能局限在书 中。第 3句重点在于读书的广博特点,不能拘于一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有眼光。第 4句讲 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写作的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 5句说读书的方法,要专 心,要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结合。 立意: 读书,要有广度、厚度 活学广用,方为上“读” 字斟句酌,遍览群书 用一生的时光,与书为伴 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