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家宝 侯发山 春子往火里添了两根柴,火苗比原先灿烂了,映照着父亲的脸,黑红中泛着一层光彩。父亲把烟袋伸进烟包挖了满满一勺,用拇指按了按,然后歪着头,就着盘旋的火焰点燃。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四十年,父亲吧嗒一口烟,很享受地“呲溜”了一口。 春子低着头,怔怔的样子。 我老喽,干不动喽。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大水,你老爷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就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有一年,我下河教人,上岸后发起高烧,在医院躺了半月。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钱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他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蓠,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孙子。 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回来。 这时,门外传来踢踏踏的脚步声。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随着话音,进来几个村民。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着水果、酒和菜肴。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看到春子,老村长说:“春子啥时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 - 19 - 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娘还在家忙年呢。 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父亲摆起了渡。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一人一次两元钱。 龟孙! 父亲火了。你到底要干啥? 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 放屁!是咱大欠乡亲们的! 其实,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每天大概30个来回......乖乖,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乡亲们对他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乡亲们的眼神,少了温度,多了敌意。 有时还当着他的面,指鸡骂狗。 一年后,村里来了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没有人再坐船了,有村民幸突乐祸,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于要失业了。春子淡淡一笑,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 从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了。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老村长的嘴巴半天没合拢,然后哈哈一笑,末了说了一句,狗日的春子。 狗日的春子。父亲自言自语重复一句,然后嘿嘿呵呵地笑了,眼角里,皱纹里,都塞满了骄傲和自豪。 (有删改) - 19 -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一个心性质朴、懂得感恩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B. 小说先写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后又写乡亲们在春子摆渡收费后眼神的变化和桥架起后的假意关心,意在说明乡亲们虚伪、自私的一面。 C. 小说语言质朴,不管是叙事、描写,还是具体到人物语言,都用到了方言土语 ,使得小说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全文充溢着乡土风情。 D. 小说开头部分以父亲之口讲述家族世代义渡乡亲的历史,一方面使行文简洁自然,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父子因职业传承产生的矛盾冲突。 2. 小说以“传家宝”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 小说结尾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 B 2. ①一语双关。春子家的“传家宝”,表面上指蓑衣、竹篙及渡船,实际上指春子家世代知恩感恩的精神。②“传家宝”是小说的线索。整篇小说围绕着父亲期待儿子继承“传家宝”、儿子如何继承“传家宝”展开。③ “传家宝”暗合了小说的主旨。春子虽然没有像父辈那样义务摆渡,但却用自己的智慧传承了家族的感恩精神,而这正是春子家的“传家宝”。 3. ①这样安排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前半部分写春子“无端的怨恨”“隐隐的不满”以及与父亲的“争吵”,使得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尾又照应了上文“春子摆渡收费”,面对村民的假意关心春子淡淡一笑、毫无失落等情节,给这些情节一个合理的解释,使这个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春子出资建桥,既不负父亲的期待,报了乡亲们的恩情,又可一劳永逸,方便了乡亲们渡河。小说塑造了一个孝顺感恩、智慧多能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③深化了小说主旨。小说结尾通过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不仅赞颂了代代相传的感恩精神,也褒扬了在新的时代、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智慧。 ④照应开头与题目,使小说结构更加圆合。春子出资建桥,使父亲自豪、满意,正呼应了开头父亲眼光中的期待,春子达成了这期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传家宝”,使得“传家宝”的内涵更加丰富。 【解析】 【1题详解】 - 19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形象,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结构,其中B项,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并不能说明乡亲们的虚伪、自私。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小说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形式和手法的角度作答,从内容的角度 “传家宝”暗合了小说的主旨,春子虽然没有像父辈那样义务摆渡,但却用自己的智慧传承了家族的感恩精神,而这正是春子家的“传家宝”;从结构上看“传家宝”是小说的线索,整篇小说围绕着父亲期待儿子继承“传家宝”、儿子如何继承“传家宝”展开;从手法的角度,一语双关。春子家的“传家宝”,表面上指蓑衣、竹篙及渡船,实际上指春子家世代知恩感恩的精神。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首先要明确结尾的方式,然后从形象、情节、主旨等角度作答。小说结尾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人物的角度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深化了小说主旨;从结构的角度照应开头与题目。 二、古诗文阅读(共42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客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 - 19 - 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丕。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乞恕之,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B.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C.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D.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 B. 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 C. 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温少修节操,声名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 B. 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 C. - 19 - 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 D. 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冶罪,侧面折射了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 (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 【答案】4. B 5. A 6. A 7. (1)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2)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怨愤之声积”和“浸润之谮行”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爱憎不由公理”意为“爱憎不出自公理”,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故选A。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 【6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于文无据,文中只写到张昭对刘温的亲近之意。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宜”译为“适合”,“所以”译为“原因”,“通意”译为“互通心意”,“以故”译为“因此”,“屈”译为“委屈”,“阴”译为“暗中”,“衔”译为“怀恨”,“炫惑”译为:迷惑“,“为己用”译为“为自己所用”,“有以”译为“有用来”。 参考译文: - 19 - 张温,是吴郡吴县人。张温从小就修养名节操守,容貌奇异伟岸。孙权听闻他的声名,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和当今何人比肩?”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太常顾雍说:“刘基不详细了解张温的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孙权于是)征召(张温)请与相见,(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震惊,孙权为他改变态度重如礼仪。召对完毕出官,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给你,你应该明白。”(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升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和器重。(张温)三十二岁时,凭借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孙权对他说:“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如果山越之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使者的道义,是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必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张温回答说:“我在朝廷之内没有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春秋晋大夫张孟播扬国家声誉的本事,又没有晋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然而诸葛亮见识通达,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的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张温到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蜀国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揭发检举涨温。暨艳也是吴郡人,由张温把他引荐入朝,被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清高严厉,喜欢发表清正的言论,因见当时郎署风气混浊杂乱,大多官员不称职,想将良莠分开处置,贤能、愚劣区别使用。于是愤怨之声积聚,诬毁谗言四起蔓延,竞相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说他们)擅自任用徇从私情,爱憎不出自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而被定罪赐死。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吏处,下令说:“过去下令征召张温,留下官位虚心等待他来,来后 授予高官,超过(一般)旧臣,哪里料到(他)竟如此凶坏, 专生图谋不轨之心!哎呀张温,免(你)死罪作为(你的) 幸运!”将军骆统上表为张温申辩,请求宽恕他,孙权最终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张祗和张白,也很有才干名望,同张温一起被废黜。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19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9.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10. 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8. C 9. 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10. 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 19 -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坼”,分裂。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诗人写得有力,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每空一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1.(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3)在《逍遥游》一文中用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为了论证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 -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问君能有几多愁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4). 朝如青丝暮成雪 (5). 小知不及大知 (6). 小年不及大年 (7). 昆山玉碎凤凰叫 (8). 芙蓉泣露香兰笑 (9). 谢公宿处今尚在 (10). 渌水荡漾清猿啼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恰”“暮”“知”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 ,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富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 ,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 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杭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2.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 19 - B. 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C. 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 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 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C.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 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B.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 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D. 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答案】12. D 13. B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真知灼见: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语境中的主语“他的小说”,所以不用“远见卓识”。 第二处,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前句“做到互为启发”,所以不用“相辅相成”。 第三处,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前句中“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所以不能用“小肚鸡肠”。 第四处,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前面的词语“也是”和前文“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不用“自成一家”。 - 19 -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搭配不当,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应在“挣脱”前加“能不能”。 C项,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应在“挣脱”前加“能不能”;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 D项,成分赘余,“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排除AB两项; 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二)句式仿写 15.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两个关键意象,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示例组成排比句式。 故乡的山,巍峨峻峭,回荡着故乡悠扬舒心的山歌; 【答案】故乡的水,纯甘甜,育着故乡憨厚淳朴的儿女; 故乡的树,经沧桑,蔽着故乡饱经风霜的土地。 - 19 -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注意运用“故乡的……,……,……着故乡……的……”的句式,选准意象,写出故乡的特征。 四、作文(共50分) 16.根据材料写作。 什么是尊严?词典上的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其实,真正的尊严绝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 请你以“尊严”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尊严是什么 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古往今来,回绕尊严发生了许许多多动人故事,我们应该究竟怎样对待尊严呢? 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许多先烈志士,视尊严如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千古美谈。西汉时苏武出使西域,身陷大漠牧羊几十年,但始终心系皇上,忠于汉朝,在威逼利诱之下,不为所动。文天祥面对劝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昂首挺胸,大义凛然,被喻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他们看来,国家、民族,信仰就是尊严,是置于自已的一切利益之上的,千万不能违反的。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够脱颖而出,突显骨气,体现了人格尊严,绘出了动人的篇章。孙天帅,这个神州大地众所周知的青年,在韩国老板大发淫威,责令全厂职工下跪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高高昂起尊贵的头颅,宁失工作,不失尊严。在他眼里,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 19 - 但也有一些人在名利面前放弃了尊严,胡长清,成克杰,程维高之流为了一已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自已做人基本准则,基本底线。李真之流,放弃尊严,阿谀奉承,跑官要官,无所不用其极。还有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出现几十万仰人鼻息的伪军,这些都是没有人格的猥琐小人,在他们眼里,名利高于一切。 但在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也要灵活处理有关面子的问题,戒急用忍,有时为了更为远大的理想,暂时委曲求全,将以有为也。 当年韩信如果受不了胯下之辱,怎么有后来名振天下将兵多多益善的准阴候呢?司马迁如果受不了宫刑之辱,怎么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纪》呢,还有时下一些小青年,一句话不合,就大动干戈,为害他人,这不叫维持尊严,是叫顾不必要的面子。我们千成要引以为戒。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崇尚尊严是人心所向,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贵的尊严,这样,就会使我们社会的道德风尚向好的方向转化,如果坚持下去,我们的民族幸矣,我们的国家幸矣。 请保留他们最后的尊严 这几年,有关儿童慈善事业的电视节目似乎特别流行,这本是好事,可看多了,就发现这些节目形式多有雷同,无非是让主持人当众介绍了捐助双方的姓名、职业、年龄乃至住址之后,再让捐助者甚至他们的孩子走上台,将一叠叠厚薄不一的人民币放到台,上受捐助的孩子手上。通过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周围观众的笑脸,不停闪动的灯光,也看到了同样纯真的孩子,却又不是同样轻松的孩子,末了热心的主持人还把话筒凑上去问这些孩子有何想法。回答正如人们所期望的,是那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答大家的期望”之类。 结局是感人的,圆满的。可是,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整个过程中那些受捐助的孩子站在台上扭捏、局促不安的神情呢? 在这里,我无意怀疑主办方的初衷,只是觉得这样一种在众目之下过于直白的捐助形式,会令当事人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的确,捐助本身是可贵的,但却无形中造成了双方的一种不平衡。那些可怜的孩子的表情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他们由于家庭各方面的原因被迫过早地面临现实生活的残酷,这不是他们的错。同时正因为他们也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所以善良的人们想伸手帮他们一-把,于是有了慈善事业。可是请别忘记,善良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当今慈善事业所忽略的。 是的,我们帮助了他们,奉献了我们的爱心,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可有谁能去考虑一下孩子们的感受呢?又有谁能想到,当我们的帮助无意中损伤了孩子们自尊的时候,任何物质上的给予还有何意义可言。物质上的贫乏在他们的脸上已经写下了令人心酸的沉重。 试问,我们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呢?当然,主办方 - 19 - 这些宣传,初衷也不过是为了想让这些孩子们能感受一下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能笑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仅此而已。这种雷锋精神是可贵的。可做保留他人尊严的雷锋是否会更令人感动,更能激励困境中的人们奋发呢? 由此,我想我们慈善事业的捐助形式可以改变一下,给人以物质,更给人以尊严。否则,我宁可退却,尽管我非常想帮助他们。因为我知道,做人的尊严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的写作的能力。此题是一则话题作文。题干要求“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做此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的要求,此题材料是单则材料,但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写作话题,词典对“尊严”的解释;第二部分是这则材料的作者对“尊严”的认识:“真正的尊严绝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后面的文句是这则材料的关键句,也是考生立意之关键。考生可据此谈自己对尊严的理解,可谈尊严是一个人的品德基础,尊严是一种高贵的美德。尊严是大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敢于拼搏的气概。尊严是懂得自觉把个人命运和维护捍卫祖国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幸福的人们在书写的人生辉煌篇章。 写作参考立意的角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 2.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 3.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 4.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 5.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这是尊严与“面子”的根本区别。只有摒弃了虚荣的“面子”,树立起真正的尊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作文结构示例: 标题:“尊严是什么”,标题以问的形式呈现,也是行文的写作范围。 开篇:开篇点题,“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后以问的形式引出下文。(提出问题) 文章第2段:举例例证,列举苏武的事例,阐释尊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许多先烈志士,视尊严如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千古美谈”。 文章第3段:由古及今,举例例证,阐释尊严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够脱颖而出,突显骨气,体现了人格尊严,绘出了动人的篇章”。(分析问题) - 19 - 文章第4段:反面论证,“但也有一些人在名利面前放弃了尊严”。更加突出尊严的内涵。论述更加深刻。(分析问题) 文章第5段:进一步论述话题,如何才能维护尊严。“戒急用忍,有时为了更为远大的理想,暂时委曲求全,将以有为也”。 文章第6段:列举简例,进一步论述如何做才能维护尊严。(从个人的角度) 文章第7段: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照应开头。 作文素材积累: 名人名言 ⑴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德谟克里特 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⑷使人高贵的是人的品格。——英国哲学家劳伦斯 (5)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子路 (6)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7)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但丁 (8)最野蛮的是轻蔑自己。——蒙田 (9)没有比认为自己是有用之才的自尊自信对人更有益的东西。[美]卡内基 (10)假如你认为能够,你便能够;假如你认为不能够;你便不能够。[美]戴维斯 (11)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英] 毛姆 (12)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英]莎士比亚 (13)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法].雨果 (14)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俄]别林斯基 (15)一个人能够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古希腊]苏格拉底 事例 (1)美国总统林肯,在他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 19 - 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在一些狂躁的议员眼里鞋匠之于总统是多么卑微!别如霄壤的两个职业在林肯心里却是父亲的鞋匠是一流,而自己的总统是二流,因为他衡量两者的标准不是权势而是才能。 (2)不为五斗折腰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今江西湖口县)。到年终时,郡守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对陶渊明说,按官场礼节,要整齐冠冕,束紧衣带,以下属礼参见。陶渊明本来随意惯了,诸事不拘常礼,更何况胸有高情逸志,于是感叹道:“岂能为五斗米而 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辞官归稳,再不出仕。 (3)孙天帅不下跪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一名身体染病的女工实在坚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朝这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大发雷霆,吼叫着各生产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作投降状,然后叫车间工人统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妇人。女老板吼叫:“你为什么不跪?”这个人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这个中国青年员工的名字叫孙天帅。 (4)吉鸿昌:“我是中国人!”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5)徐悲鸿 在欧洲留学期间,有一次在留学生的聚会上,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留学生站起来挑衅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一向温和的徐悲鸿抑制不住愤怒,走到这个傲慢无礼的洋学生面前,大声说:“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你敢吗?” 1924年,徐悲鸿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 19 - 分析:徐悲鸿能有那么大的成绩,除了扎实的绘画技巧,无疑有更深层的东西在支撑着他,那就是:国家、民族、个人的尊严。 (6)曹雪芹不趋炎附势 清末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但他却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据说有个都统老爷过生日,下帖子摊派送礼。曹雪芹请人挑上两坛清水,自己拿着一副对联画轴送去。正当都统老爷喝着清水,心里犯嘀咕的时候,曹雪芹把对联挂了过来,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淡如水”,把这位都统老爷戏谑得尴尬难言。 (7)不吃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最终饿死在路边。 (8)贝多芬拒演有一天,几个侵入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9)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人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 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10)程砚秋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特务机关企图强迫在北京的京剧界捐献飞机义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当即拒绝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程砚秋深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凶残,担心自己的拒演连累别人,于是他不卑不亢地说:“献机义演的事,我程某人宁死在枪口下也决不从命,请转告日本人,不要找梨园同行的麻烦。”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 19 - (11)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