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114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战训练
11.4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2015·课标全国卷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 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答案 D 解析 稀盐酸滴入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先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开始没有气泡产生,A项错误;浓硝酸与Al发生钝化,无红棕色的NO2生成,B项错误;将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开始无大量白色沉淀,C项错误;草酸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KMnO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D项正确。 2.[2015·四川高考]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C 解析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容操作,眼睛应该平视凹液面,A项错误;氯气与NaHCO3也能反应,B项错误;食盐水为中性溶液,铁钉发生吸氧腐蚀,插入右边试管中的导管内红色墨水上升,C项正确;电石与水反应制备的乙炔气体中含有H2S还原性气体,必须除杂后才能检验乙炔的还原性,D项错误。 3.[2015·广东高考](双选)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 试管内壁均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固体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答案 BC 解析 Na2CO3受热不会分解,试管中出现水珠,可能是药品潮湿导致的,结论不正确,A项错误;苯酚与饱和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B项正确;Cl2能将I-氧化为单质I2,I2遇淀粉溶液呈蓝色,C项正确;Fe2+与KSCN溶液不会出现血红色,但加入H2O2后,Fe2+被氧化成Fe3+,出现血红色,实验只能证明Fe2+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4.[2014·四川高考]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CH3CH2Br在NaOH溶液中是否发生水解 将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取出上层水溶液,用稀HNO3酸化,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B 检验Fe(NO3)2晶体是否已氧化变质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H2SO4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 验证Br2的氧化性强于I2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D 验证Fe(OH)3的溶解度小于Mg(OH)2 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 答案 B 解析 向上层水溶液中加入稀HNO3和AgNO3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说明生成了AgBr,即CH3CH2Br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了水解反应,A项正确;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相当于溶液中存在HNO3,能将Fe2+氧化生成Fe3+,B项错误;CCl4层呈紫色,说明溶有单质I2,C项正确;将FeCl3溶液加入Mg(OH)2悬浊液中白色沉淀变成红褐色,说明Mg(OH)2转化成了Fe(OH)3,D项正确。 5.[2015·北京高考]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__________________。 (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________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如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________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形管左管中滴加0.01 mol·L-1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Ⅰ,还原性:I->Fe2+;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化学平衡状态 (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 (3)加入Ag+发生反应: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4)①正'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②向右管中加入1 mol·L-1 FeSO4溶液 (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 解析 (1)溶液颜色不再改变,说明反应2Fe3++2I-2Fe2++I2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本小题考查空白对照实验的设计。 (3)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4)①根据原电池原理,实验Ⅰ中2Fe3++2I-2Fe2++2I2正向进行,Fe3+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故b作正极。②滴加AgNO3溶液后,U形管左管中生成AgI黄色沉淀,使I-的浓度降低,2Fe3++2I-2Fe2++I2逆向进行,则a极发生还原反应,a极作正极,故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 (5)①c(Fe2+)升高,导致Fe2+的还原性强于I-。②当指针归零后,向右管中加入1 mol·L-1 FeSO4溶液,也能使平衡逆向移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