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年度河南省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共 22 小题,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①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时间性的出现要求: 一是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二是过去向现在的驻留。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 与未来三种形态。差异是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地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 但是,在人的“无”②本质中并不存在差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 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 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 性本身。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的原则(遗忘)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 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 “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 未来。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 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毋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 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 遗忘作用。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地 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传说埃 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 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 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像,而丧失了活泼的生命,既不能 对话,也易遭误解。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 识。我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其要害在于计算。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我们可以注意 到、严格地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 - 2 - 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 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所得到的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 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 成运动的数目。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和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地 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之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时间》) [注]①开显:开,即开除执着;显,即显示真义。②“无”“无它”,即它是自已创造自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包含现在、过去和未来三种存在差异的形态,这是技术造成的结果。 B. 技术的原则也就是时间的原则,它由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 C. 技术的“开启”作用和遗忘作用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时间性的一种体现。 D. 可以这样断定,没有了计算就不能测度时间,人们也就没有了时间意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时间的自身开显性引入,探讨了技术与时间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B. 文章先总后分,从先行和遗忘两个方面论证技术的原则就是时间的原则的观点。 C. 文章在论证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是时间原则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 文章引用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研究言论,增强了说服力和学术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是唯一具有时间意识的动物,人能够感知,理解死亡,世界上其他动物是不能理解死亡 的真实意义的。 B. 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了对过去 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从 而带来知识的传播。 C. 柏拉图认为只提供死的图像的文字丧失了活泼的生命力,不能对话且易遭误解,萨玛斯对 此持相反看法。 D. 柏拉图等哲学家都强调时间在数和计算的方面的体现,这导致西方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重视 “遗忘”的思想动机。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 3 -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 项,“没有了计算就不能测度时间,人们也就没有了时间意识”,错误。原文表述为“计算 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我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 间”,可见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绝对,原文只是说“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 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错误,在论证先行原则是时间原则时,不是举例 论证。而是通过直接描述来展示相关信息。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推论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 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 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 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 项,“人是唯--具有时间意识的动物”表意绝对化。原文表述为“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 可见并没有否定其它。 C 项,“柏拉图认为只提供死的图像的文字丧失了活泼的生命力,不能对话且易遭误解,萨玛 斯对此持相反看法”错误,原文为“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 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D 项,“西方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重视‘遗忘’的思想动机”无中生有,原文为“把‘遗忘’的 动机深深地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并没有和其他地方进行比较。 故选 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4 -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 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疫情当前,各地开学时间被迫一延再延。不过,学校可以不去,学习不能落下,孩子的 成长更是“一刻都不能停”。于是,“停课不停学”蔚然成风,一时间,学生端坐屏幕前, 一线教师变身十八线主播,每个家长不论愿不愿意都干起了助救、网管和摄影师的营生。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看到有乐在其中的,有苦中作乐的,有叫苦不迭的。有的学校没等 假期结束就提前开通网课,有的老师苦于钻研直播软件,有的家长与网速和流量做斗争,有 的学生则被迫超长在线待机以备随时抽查。一些学校弃优质教育资源不用,要求全体教师录 制视频课程,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每天打卡,上传学习视频。 实际上,对于云课堂的过度泛滥,已经提前“享受”云办公的成年人并非不知其害。除 了饱受硬件设备和网速的困扰,更要承受 24 小时随叫随到的压力,且不论长时间看着屏幕工 作带来的视觉刺激。更何况是孩子们呢? 疫情当前,形式主义是大敌。某种程度上,这场疫情阻击战也给了教育领域纠偏的机会 窗口,切莫再把经念歪。 (摘编自北京商报《停课不停学走心别走形式》) 材料二: - 5 - [注]数据教育部。大学生:400 份;家长:300 份;老师:200 份。 材料三: 居家隔离成为这个超长寒假的常态,研究一些美国家庭采用的“在家上学”方式,也许 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消除假期综合征,把生活节奏调整到上学模式。把家庭作息时间调至一个比较正常的状 态。家长要率先垂范按照平时上班的节奏起床,以此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影响和暗示。 在家里布置出一个有“教室感觉”的空间。营造学习的物理氛围。帮助孩子走出散漫, 进入学习感觉的第二个办法,就是设法把家里的一个空间布置出一点教室的味道,增加一些 学习的仪式感。 每日时间表、每周课程表,一个都不能少。制定时间表,把孩子的责任与义务具体化, 让孩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每周课程表最好打印出来,贴在孩子的“教室” 空间里。将一天的时间分成三段,配合家务的需要,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律习惯。一边学 好功课,一边学做家务。 手机使用要全家约法三章,大人孩子一起执行。作业优先,不完成作业,不接触手机; 浏览手机看疫情的次数要有约定。这一条对全家所有人都有约束力。 (摘编自鹿永建《“别人家的孩子”怎样“在家上学”》) 材料四: “停课不停学”,学校应该怎么做?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校发出倡议: 教学内容适切:要合理安排学生居家学习的课程内容,严格控制文化知识类课程的学习时 间。上好疫情人生课,让孩子懂得感恩、担当和责任。 - 6 - 教学形式适宜: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有选择性地利用网络、电视、 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体现线上教学特点、适应本校实际的教与学的方式,要因师 而异,没必要让教师人人成为“主播”。 课时安排适度:综合考虑在线学习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不能简 单照搬照抄线下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套用线下课程表进行线上教学。各学科每天的学习容量 要合适,避免各自为政增加学生负担,指导学生劳逸结合,保护视力,增强体魄,保障身心 健康。 教学方法适当:“停课不停学”不能变成教师“线上满堂灌”。教学中,教师要减少知识 单向讲授、机械重复练习,有效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坚决摒弃“打卡、上传视频” 等形式主义要求。 (摘编自李强强、高红霞《“停课不停学”,学校怎么做?》)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情当前,各地开学时间被迫一延再延,一些学校的云课堂教学让一线教师和家长的“身 份”发生了变化。 B. 对于长期在线教学,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愿意接受所占比重要高于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家长和 各层级教师。 C. 为了孩子能适应“在家上学”的模式,家长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增强孩子学习的仪 式感让孩子不再散漫。 D. 对于空中课堂模式与内容,学校要科学合理安排,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不 能流于形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一些事例,指出“停课不停学”给学校、老师及家长带来的困惑与负担,体现 了新闻的真实性。 B. 材料二中,接受问卷的大多数老师在课前准备教案,熟悉直播平台、软件上耗时较多,所 以认为线.上比线下课程更加费时。 C. 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来看,如果我们借鉴了美国家庭“在家上学”的做法,当下我们线上教 学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D. 材料一 、三、四的内容出自媒体网站的观点或报道,材料二是问卷调查的一些数据,对 信息搜集来说互有补充。 6. 材料三、四都是针对“停课不停学”的相关报道,各自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 7 - 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C 6. 主要内容:材料三主要报道了美国家庭在“在家上学”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材料四主要 报道了市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搞好“空中课堂”工作,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安 排课时及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议。意义:材料三突出家长在“在家上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我们当前“空中课堂”及以后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材料四突出了学校在 “停课不停学”中的关键作用,为成都市广大学校出色完成“停课不停学”任务提供了合理 的建议。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以增强孩子学习的仪式感让孩子不再散漫”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家长要率先 垂范按照平时上班的节奏起床,以此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影响和暗示”可知,“家长要率先垂 范、言传身教”的目的不是“增强孩子学习的仪式感,让孩子不再散漫”,而是“给孩子一 个积极的影响和暗示”。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当下我们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说法太绝对。依据材料三“研究一些 美国家庭采用的‘在家上学’方式,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中“也许”可 知,作者只是猜测借鉴美国家庭“在家上学”的做法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并不是说“当 下我们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审清题干, 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然后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划定答题区间,结合材料中的关 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本题题干要求“材料三、 - 8 - 四都是针对‘停课不停学’的相关报道,各自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请简要概 括”,据此可知,本题的答案区间在材料三、材料四。答题的内容是材料三和材料四各自报 道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材料三摘编自《“别人家的孩子”怎样“在家上学”》,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可知,材料三主要 内容是:报道了美国家庭在“在家上学”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其意义可依据材料三“居家 隔离成为这个超长寒假的常态,研究一些美国家庭采用的‘在家上学’方式,也许能为我们 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后面的内容得知:材料三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家长在“在家上 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一些美国家庭采用的‘在家上学’方式”可以为我们当下 的“空中课堂”以及以后的家庭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材料四摘编自《“停课不停学”,学校怎么做?》结合材料四的内容可知,材料四的主要内 容是:报道了市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搞好“空中课堂”工作,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 式、安排课时及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议;其意义可依据材料四倡议的内容得出:材料四 重点突出了学校在“停课不停学”中的关键作用,成都市教育局为成都市广大学校出色完成 “停课不停学”任务提供了合理的建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 刘浪 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 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 了。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 水土有关。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 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 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 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 侃他的话。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在以往从没有应届 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 - 9 - 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于是他便 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 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李清荷至 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那时候, 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 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 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想着妻子的好意,李清荷 听话地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还真不错,即便两个人面对面,也根本看不出异 样来。可是,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 阵哄笑。 李清荷气得将假发套扔到路边的沟里,回家后便将妻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通,又一如既往 地继续他的染发进行史。 当了西川县委书记后,李清荷对形象就更加讲究了。那时,他已经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 生态焗油染发霜。两只牙膏状的染剂,分别挤出若干到特别配置的梳子上,然后在头发上来 来回回地梳上几遍,约半个小时后,用温水洗净即可。李清荷洗过头后,总是会叫妻子看下 有没有哪里没染匀,有没有在额头或耳根不小心留下黑渍什么的。妻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 走过来按头捏耳地看上一回,说,可以啦,没什么问题。假如她正忙着做其他事,就会不耐 烦地说,别那么讲究啦,白就白,黑就黑啦,年纪一把,别扮嫩啊! 三年前,李清荷升任汉东市副市长。他开始隐隐发现,官员染发似乎不流行了。每次开 会都会遇到几个不染发的领导,甚至有些熟悉的人,前段时间开会才见过,头发还黑漆漆的, 现在再相见,已经是白发横生,俨然另一个人。 李清荷捕捉到了这种悄然的变化,这几年,官场的一些明的、暗的规则在不断改变。那 天去开会,他突然发现主席台上那位省主要领导不知何时也不染发了。 一次,他遇到一位邻市的领导,因为曾经共过事,就没有顾忌地开了句玩笑,怎么不染 发了? 这下可原形毕露了。那领导一笑,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工作 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个敏感性要有。 - 10 - 那天,难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妻子突然说,咦,你怎么不染发了。这么多白头发。李 清荷说,染了啊,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而已。妻子说,染就染彻底嘛,以前一两根没染到, 你都要重染的。李清荷说,与时俱进,留一半纯真,留一半青春啊!妻子说,不懂。李清荷笑, 你不必懂…… 和妻子的对话言犹在耳,他却成了阶下囚。李清荷想到这时,痛彻心扉,不由得轻声啜 泣起来。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一直困扰他的 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 李清荷感到一阵释然,于是擦去眼角的泪痕,安然睡去。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两段即交代了主人公李清荷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 时也巧妙地照应了标题“黑白”。 B. 第四段写李清荷高中时因“少年白”遭同学调侃,却激发了他的斗志,应届考上重点大学, 说明他对自己的白发很是介意。 C.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而又具体地叙述了李清荷考上大学,娶妻生子,步入官场并一 路高升,最终却成为阶下囚的故事。 D. 李清荷把头发染成一半白一半黑,并言这是“与时俱进”,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同时讽刺 了他热衷于钻研官场潜规则。 8.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9. 作者在文中多处对李清荷“染发”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 说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染黑的头发其实是对真相的一种掩饰,表 明李清荷已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正如文中所说“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③这句话点 明题旨:做人要清清白白,为官须坦坦荡荡。暗示了李清荷会在即将到来的庭审中交代自己的 罪行。 9. ①“染发”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串起李清荷人生的不同阶段,让文章结构更完整。 ②作者通过“染发”这个细节,以小见大,既刻画了李清荷好面子的性格,又通过他染发方 法的变化,侧面暗示了他生活日渐奢靡的作风。③李清荷的染发从一开始全部染黑,到后面 染一半黑留一半白,照应文中他对官场规则的理解,揭露了官场上一些人只做表面文章而不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恶劣风气。 【解析】 - 11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鉴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 艺术魅力;领悟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解答此类试题,考 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 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生子”分析错误。原文并没有写李清荷如何生子的情节。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并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对表达艺术的品味,就是分析语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 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阅读“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这句话,这里“人 生犹如头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本中“李清荷是‘少白头’,当官之后,为了 使自己显得年轻便于‘进步’,便开始染发”“入狱之后,李清荷的思考”等情节可以知道 “白发可以染黑”是说人们对自己犯的一些错误往往加以掩饰,让人很难发现,而对于李清 河更是如此,将自己的错误掩盖起来;依据文中“李清荷的妻子为其买了假发套,开始挺好, 但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一 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等情节可知:“但真相不会被永 远掩饰”暗示李清荷已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结合本文主人公李清荷上大学之前的“少 白头”,到上大学及为官时的“将白发全部染黑”,到后来“一半是黑,一半是白”,以及 文章开头狱中的李清荷认识到“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这“白”与“黑”的变化,说 明了李清荷思想的转变,这句话正是李清荷对自己醒悟的总结,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做 人要清清白白,为官要坦坦荡荡。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人物形象 塑造的作用,从小说主旨的作用,小说情节内容的作用等角度作答。考生还要注意一般分析 人物形象作用都是使得人物形象饱满,内容情节上都要从推动情节发展角度作答,主题上都 是深化或丰富小说的主题。 此题从情节看,“染发”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文章从李清荷上大学出于爱面子开始“染 - 12 - 发”起到文章开头“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至,将李清荷不同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 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从人物塑造看,上大学后的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 点”,“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 黑”,由此可见李清荷极好要面子的性格特点。李清荷开始“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后来“将 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再后来“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最后 “一半是黑,一半是白”,通过李清荷染发方法的变化,从侧面暗示了他生活作风的日渐奢 靡。通过对李清荷“染发”的细致描写,使李清荷的形象更加丰满;从文章的主旨看,李清 荷的“染发”一开始全部染黑,是因为“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 么往上走”,到后面染一半黑留一半白,是因为要“与时俱进”,得符合“新时代最讲究的 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一官场规则的变化,这说明 李清荷对官场规则的理解,具有政治的“敏感性”,通过李清荷“染发”的细致描写,揭露 了一些为官者只知道“察言观色看形势”,搞一些形式主义,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 作的不良风气,既让读者深思,又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考生据此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枚乘字叔,淮阴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今欲极天 命之寿,敞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 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为大王惑也。”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景帝即位,御史 大夫晁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 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 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 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乘久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 复游梁,粱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 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孽子皋。 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 留与母居。年十七,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见馋恶遇罪,家室 没入。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 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 - 13 - 故得媟黩贵幸,比东方朔、郭含人等,而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 者多。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 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嫚戏不 可读者尚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枚乘枚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B. 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骱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C. 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D. 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官名,侍从君主左右,职掌侍卫。后为尚书省等的属官。宋代以后也可称呼医生为 郎中。 B. 万乘,即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故用“万 乘”来指天子。 C. 浦轮,古时迎聘贤士,以葡草包裹车轮,使车子行走时减少颠簸,坐起来安稳舒适。后泛 指迎接贤士的车子。 D. 相如,即蔺相如,汉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词藻富丽, 结构宏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枚乘忠信理性,敢于谏言。他两次劝谏,一为阻止吴王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二为规 劝吴王不要信任那些“谗谀之臣”,都未被采纳。 B. 枚乘长于辞赋,负有盛名。梁国宾客都善于为文作赋,但他是写得最好的。汉武帝在做太 子时,就听说过他的名气,并在即位后征召他。 C. 枚皋经历坎坷,自视甚低。他是枚乘的庶子,从小被父亲抛弃。后逃亡至长安,遇赦入宫。 他把作赋看作和倡优相似,对此他非常后悔。 D. 枚皋文思敏捷,诙谐幽默。他一旦接受诏命写文帝,转眼就能完成,所以作品很多;他谈 笑诙谐,也因此得到皇帝的宠幸获得较高的权位。 13. 把文中间横线的句于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 - 14 - (2)为王使,与冗从争,见谗恶遇罪,家室没入。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枚乘长期是大的诸侯国的上宾,与英雄俊杰之士同游,是他的爱好,他不乐意担任郡 县官吏,便以生病为借口辞官。 (2)(枚皋)为梁共王出使某地,与梁共王的侍从发生争执冲突,被他们进谗言中伤获罪,家属 被抓入官府,财物被抄没。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 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 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句意为:所以他在赋中诋毁丑化过东方朔,也诋毁丑化自己。他的文笔委婉,曲尽其事,以 尽其意,颇为诙谐逗笑,不太娴雅。 “诋娸”,毁谤丑化,作动词,“东方朔”为“诋娸”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D 项;“又自诋娸其文”中“其文”不能作“诋娸”的宾语,且“其文”作“骫骳(曲折委婉、 屈曲)”的主语,故应在“其文”前断开,排除 C 项。另外,在句子“其文骱骳曲随其事” 中,可依据“其文……”“(其)曲……”来判断在“曲”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C 项、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相如,即蔺相如”分析错误。此处“相如”应为“司马相如”。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读选项和 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A 项,“为阻止吴王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分析有误。依据原文“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 也,乘奏书谏曰”可知,第一次进谏之前枚乘并不知道“吴王以诛杀晁错为名”,只是认为 - 15 - 吴王不应该有逆反之心,并没有体现“以诛杀晁错为名”。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 实。 (1)中,“英俊”,英雄俊杰;“郡吏”,名词活用为动词,担任郡县官吏;“以病”,以 生病为借口。 (2)中,“从”,“随从、侍从”;“冗从”,散职侍从官;“见”,表被动;“没入”, 将人口或财产没收为官署所有。 【点睛】参考译文: 枚乘,字叔,是淮阴县人,做吴王刘濞的郎中。吴王起初怨恨朝廷而谋划叛乱,枚乘上 书劝谏说:“现在您想要享尽天命之寿,追求无尽的享乐,穷究万乘之主的权势,就是不想 易如反掌般地处于泰山之安,而是甘愿危若累卵一样地走难于登天的道路,这正是愚臣为大 王深感迷惑的地方。”吴王没有采纳。枚乘等人便离开吴王到梁去,与梁孝王交游。景帝即 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为汉室定下制度,削弱诸侯王,吴王于是与六国谋反,以诛杀晁错为名, 举兵西进(攻向长安)。汉室听说后,便斩了晁错向诸侯谢罪。枚乘再次规劝吴王说:“现在 有些谗谀之臣为大王出谋划策,不论骨肉之亲的恩义,不管民力的多寡、国家的大小,将给 吴国带来灾难,这正是我为大王深感忧虑的地方。”吴王不采纳他的策略,最终被消灭。汉 朝平定七国之乱后,枚乘也由此闻名。景帝召他进京任命为弘农都尉。枚乘长期是大的诸侯 国的上宾,与英雄俊杰之士同游,是他的爱好,他不乐意担任郡县官吏,便以生病为借口辞 官。他再次来到梁国,梁国的宾客都善于作赋,而他写得最好。孝王死后,他回到淮阴。武 帝自从做太子时就听说枚乘之名,等到即位时,枚乘已年老,武帝就用蒲草裹住轮子的安车 接他进京,结果死在途中。又下诏询问枚乘的儿子,却没有善于为文者,后来才得到了他的 庶子枚皋。 枚皋字少孺。枚乘在梁时,娶枚皋的母亲为妾。枚乘东归(淮阴)之时,枚皋母不肯随他 同去,枚乘一怒之下,便分给枚皋数千钱,留下他与母亲一起生活。枚皋十七岁时,上书梁 共王,得以召为郎官。三年后,(枚皋)为梁共王出使某地,与梁共王的侍从发生争执冲突, 被他们进谗言中伤获罪,家属被抓入官府,财物被抄没。枚皋流亡到长安。遇上大赦,便在 - 16 - 北阙上书皇帝,自称是枚乘的儿子。武帝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召入宫中听候诏命,枚皋从此 在宫中作赋。武帝下诏书让他为平乐馆作赋,赋写出来,皇帝很欣赏。后任命他为郎官,曾 出使匈奴。枚皋不通经学,诙谐谈笑类似于俳倡,所作诗赋喜欢用轻浮不雅的词句,他因此 也以滑稽不庄重而获得皇帝的宠幸和很高的权位,跟东方朔郭舍人差不多,但却不能像严助 等人那样获得高官。他做文章速度很快,接受诏命转眼就成,所以诗赋作品很多。枚皋在赋 中也自认为不如司马相如写的赋好,又说作赋就是俳倡们的本行,被别人看作倡优,自己很 后悔跟倡优相似。所以他在赋中诋毁丑化过东方朔,也诋毁丑化自己。他的文笔委婉,曲尽 其事,以尽其意,颇为诙谐逗笑,不太娴雅。其中可读的共一百二十篇,过于轻浮嬉戏而不 可读的还有数十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送从兄宰晋陵 韦应物 东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 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 依微吴苑①树,迢递晋陵城。 慰此断行②别,邑人多颂声。 [注]①吴苑;吴国宫苑,晋陵为古吴国地,故云。②断行;谓雁行截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题材来看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事件;送别。并点明原因;堂兄即将到晋陵上任。 B. 本诗开头两句写傍晚郊外的情景,“东郊”“千里”为送别展开了一幅旷阔深远的背景 图。 C. 诗的颈联运用典故,既表达出人事沧桑之感,又点出了堂兄此去路途遥远,尽显亲人关切。 D. 末联前句用“断行”来喻兄弟别离,后句则以“多颂声”表达对从兄居官有为的深切期 望。 15.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赏析颔联中“愁”与“独”二字的妙处。 【答案】14. C 15. ①“愁”字直抒胸臆,点明送别之伤感,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独” 字形象体现堂兄远行后,只留下自己挥手目送堂兄的情景,极富画面感,真切体现了亲人离 别后诗人的孤独与寂寞。③颔联通过“愁”与“独”二字将送别之事、送别之景、送别之情 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极富感染力。 - 17 -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设题角度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艺术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的归 类判断、主旨思想的探究、结构思路的整理等等。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 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C 项,“诗的颈联运用典故,既表达出人事沧桑之感”错误。诗中只是借“吴苑”来点明堂兄 前去之地,表达出路途遥远。既不是用典,也没有表达出人世沧桑之感。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语言的能力。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富有表现力。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答题时先释义或分析手法,再描 述画面,最后分析情感效果。题干为: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赏析颔联中“愁”与“独”二 字的妙处。 ①颔联上句“立马愁将夕”中“立马”是驻马之意,极言时间短、过得快,即立刻、马上, 句意为“时间过得太快,马上就夕阳西下,傍晚降临”,“愁”字担心、发愁、忧虑的意思, 直言诗人因为舍不得分开而嫌弃时间过得太快伤感,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②下句 “看山独送行”中“独”字,指群山连绵间,堂兄只身远行,留下自己孤身一人,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挥手送别,依依难舍目送堂兄渐行渐远的惜别情景,画面感极强,极富感染力,真 切地体现出堂兄离别后诗人的孤独寂寞、失意怅惘。③ “愁”与“独”二字直抒胸臆,将送 别时相关的事、景、情融为一体,一字双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点睛】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 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 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 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 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8 - 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们要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可以用李商隐《锦瑟》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 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再用 “__________”来描摹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沧海月明珠有泪 (4). 蓝田日 暖玉生烟 (5). 浮光跃金 (6). 静影沉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分情景式默写和一般式默写, 本题属于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考生就要在 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 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 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宴、晏晏、蓝、跃、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宗羲定律”,即历史上的税制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 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 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原来诸名目尽失,如今并而为一, 繁多税种恰好成为后人断立名目的条件。并税改革的 之害在于缴税的普通百姓之权 利不受保障。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下级政府的权利不受保障——并税改革大大降低 了中央掠夺地方的成本,因为地方亚财政收入被 在阳光之下,而且是用货币而不是 以实物征收。 唐代两税法把中央和地方分享的租庸调和地方自收自支的各种杂税合为“夏税秋粮”, 并把其中一部分货币化。然而随后中央开始提高起运比例,结果“急备、供军、折估、宣索、 进奉”等各种名目的加派复又重生。王安石实行免役钱法,把地方和基层征发的劳役改为货 币税。随后中央开始提高起运比例,各军路无钱雇人劳役,于是各种强制性杂役复又重生。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两税、丁口、差役和各项杂派全都归并到一起折银征收。 并没有划分支出项目,也没有给官员和胥吏增加合法收入,加上随后中央和省开始提高起运 比例,不久各州县各种名目的加派复又重生。(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19 - A. 毫无例外 积羽沉舟 曝光 然而 B. 毫无二致 积重难返 曝光 因为 C. 毫无例外 积重难返 暴露 然而 D. 毫无二致 积羽沉舟 暴露 因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原来诸名目尽失,繁多税种,如今并而为一,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 B. 原来税种繁多,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成为后人新立名目的条件。 C. 原来诸名目尽失,繁多税种,如今并而为一,恰好成为后人新立名目的条件。 D. 原来税种繁多,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 19.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独劳役和农业税如此,类似的历史现象还有商业税 B. 不独农业税和劳役如此,商业税也有类似的历史现象 C. 不独农业税和劳役如此,类似的历史现象还有商业税 D. 不独劳役和农业税如此,商业税也有类似的历史现象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 等。掌握常见的词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毫无例外:指全部如此,没有例外。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根据语境, 第一空应填“毫无例外”。 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积羽 沉舟:羽毛积多了也会把船压沉。比喻坏事虽小,积累起来,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根据前 语境“中长期”,确定第二空应填“积重难返”。 暴露:露在外头,无所隐蔽。曝光:比喻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 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暴露”。 “然而”表转折。“因为”表因果。根据语境,应该表转折,确定第四空应填“然而”。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 - 20 - 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 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判断。 A 项,语序不当,应该有时间先后,即原来如何,如今如何,应为“原来税种繁多,如今并而 为一,诸名目尽失”; B 项,搭配不当,“名目尽失”不能“成为”“条件”,而是“名目尽失”“创造了”“条 件”; C 项,语序不当,问题同 A 项,另外“税种”成为”条件”搭配不当。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衔接,即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 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 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 合理续写。 前一句“农业税”“劳役”的顺序要与前文举例形成照应,唐代两税法例是农业税,王安石 和张居正例是劳役,后一句要与前句保持基本的叙述主体一致,都应以具体的税名作为主语。 故选 B。 【点睛】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 的特殊要求,避免因词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 解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 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词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 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中,____________________ , 它们广泛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等 植物性食物中。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残渣会残留在牙齿表面或 齿缝里。________________,淀粉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 对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人类牙齿造成腐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 原本光滑的牙齿表面就会因脱钙而出现凹坑进而形成龋洞。 - 21 - 【答案】 (1). ①碳水化合物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2). ②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淀 粉 (3). ③酸性物质的长期腐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补写原则: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 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 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这是一 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 后的照应。 第①空由下文“它们广泛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 的食物残渣会残留在牙齿表面或齿缝里”可以推断出来; 第②空由上文“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残渣会残留在牙齿表面或齿缝里”和下文“淀粉 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可以推断出来; 第③空由上文“这些酸性物质会对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人类牙齿造成腐蚀”和下 文“原本光滑的牙齿表面就会因脱钙而出现凹坑进而形成龋洞”可以推断出来。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 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 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21.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小题。 随着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聆听”到引力波,其探测成为科学界的 热点词汇,世界多个国家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引力波探测计划。其中,我国的天琴计划因其 独特的技术方案被誉为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而备受关注。 然而,天琴计划近日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引来热议。由于采用了不同于目前西方欧美国家 的方案,国内一些专家对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表示疑虑。甚至有专家对比欧洲的 LISA 计划,对 “天琴”方案能否顺利实施提出疑问。 天琴计划的提出是在 2014 年 3 月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但是技术积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 开始了。据介绍,天琴计划的设计思路是向距地球 10 万公里的轨道上发射三颗卫星,围绕地 球组建等边三角形卫星阵列,像在太空中架了一把竖琴,宇宙中的引力波传过来,则会拨动 “琴弦”。通过激光测距等技术测得三颗卫星的距离和位置变化,就能获取该引力波数据, 了解其背后的天文事件和天文过程。 LIGO 是探测到引力波的第一个天文机构。但 LIGO 是在地面上探测引力波。地面观测仪器 - 22 - 因臂长较短,只能接收到高频引力波。“天琴”是将三颗卫星放在太空里,星间距离可以足 够长,因此可以探测到低频引力波,捕获更丰富的物理、天文学过程。 目前,国际上与天琴计划类似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主要是欧美主导的 LISA 计划。二者 都是发射三颗卫星在空间组成大型激光干涉天线来探测引力波。其区别在于 LISA 运行在太阳 轨道周围,天琴计划则是地球轨道附近的探测计划。 (1)请为上述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15 个字。 (2)某些专家对“天琴计划”存在疑虑,请给出三点理由打消他们的疑虑。不超过 50 个字。 【答案】(1)中国引力波探测备受关注和质疑(或“中国·天琴计划’备受关注和质疑”)。 (2)“天琴”技术独特,能探测低频引力波,捕获信息丰富;技术积累时间长;是地球轨道附 近的探测计划,更安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洁的能力。首先应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以便准确地把 握材料内容。新闻主要要素有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或组织者、发起者等)、结果等。具 体任务有二:一是拟写一句话新闻,二是打消某些专家对“天琴计划”的疑虑。两个任务都 有字数要求,因此语言需要简洁。本题具体考查语言运用之压缩语段能力。压缩语段,是将 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 述能力。恰当的压缩语段,大致需要两种能力:一、筛选,二、概括。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 几条原则:①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 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 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 或过宽的错误。②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 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 第(1)题注意提炼出主体部分再加以整合概括,主语或陈述对象为“中国引力波探测”或“中 国·天琴计划”,谓语部分为“关注和质疑”,适当加上修饰限制语,别超字数即可,比如 “备受”。 第(2)题分层归纳层意即为答案,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答案应该在下文,即 3、4、5 三段。 三个段落便是三层次,从中找出三点理由:第一层(第 3 段)中“天琴计划的提出是在 2014 年 3 月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但是技术积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了”可归纳为“技术研究 时间久,准备充分”;;第二层(第 4 自然段)归纳为“‘天琴’技术独特,能探测低频引力 波,捕获信息丰富”;第三层(第 5 段)归纳出“是地球轨道附近的探测计划,更安全”。 - 23 - 【点睛】做压缩题要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 ①要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②概括层意,抓住要点。 ③注意设题角度,有时是概括要点,有时是拟定题目,有时的缩减内容。要根据题目的不同 要求去压缩。 要点概括:主要涉及观点、态度,侧重在思想认识的概要上。 拟定题目:主要侧重于中心内容,主题把握程度。 缩减内容:主要侧重内容的概要,应多注意对象、时间、事项、程度等。 ④根据字数要求去概括。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 16 年的‘坐冷板凳'。要完善与基础研 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2020 年 5 月 24 日上午 9 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两会”代表葛均波 在九三学社中央做大会发言时,说出了上述这番话。每一位科学家最赢得社会关注的就是获 得科学荣誉的时候,可最值得感动的时刻却是埋头苦干、艰苦跋涉的时候。前者是“椅子”, 后者是“板凳”。 ②2018 年 4 月 10 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他在演讲中引用“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指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 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阅读材料后,相信你对成就事业、获得荣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你在以下任务中选择其 一,根据材料的关注点写一篇文章。 ①林俊德院士是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人,一个扎根新疆戈壁 大漠 52 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的人。某杂志发起“榜样的力量——林俊德”专栏征文活 动,写一篇参赛作品。 ②近日,《自然》杂志旗下知名期刊《科学报告》发布一则撤稿声明,某著名教授 2015 年发 表于该刊的论文,因为抄袭被撤稿。假如你是某网站新闻评论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 24 - 铮铮铁骨报于祖国 林俊德院士是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人,他是一位将军, 也是一名院士。他 52 年坚守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 45 次核试验任务。2012 年林老被确 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去世的 27 天,他戴着氧气面罩、插着十多根管子, 与死神争分 夺秒,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 的是时间。”这艰苦难熬的经历和掷地有声的表达正是他以铮铮铁骨报于祖国的表现。 为祖国,他以鲜血换取今天。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20 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他早年求学日本,回国后 投身新文化运动,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 族之青春”。1927 年 4 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逮捕。备受酷刑,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临刑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三十八岁。 李大钊以铮铮铁骨报于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精神基础,才有了我们繁荣昌 盛的今天。 为祖国,他用生命完成使命。 右手紧握导火索,左手高擎炸药包——他顶天立地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解放隆化的战斗 中。1948 年 5 月,在解放承德北部屏障隆化城的战斗中,董存瑞所在连队在敌军桥型暗堡受 阻,紧急关头,董存瑞用身体充当支架,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呀!”将暗 堡炸毁,牺牲时未满 19 岁。 聂荣臻为他题词:“舍己为国,人之楷模”。董存瑞以铮铮铁骨报于祖国,为祖国的发 展扫平了障碍,才有了我们稳步发展的今天。 为祖国,他以坚守显示本色。 中国黄海前哨开山岛,是一座在地图上几乎无法看到的小岛。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王继才与妻子在没水没电、连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一守就是 32 年。 他们坚持每天升国旗,按时巡岛,护航标,写日志……直到 2018 年 7 月 27 日,王继才生命 永远定格的那一天。 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王继才说,岛虽小,它是祖国的一部分。国旗插到哪里,哪里就 是我们的国土。王继才以铮铮铁骨报于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保驾护航,才有了我们幸福安宁 的今天。 是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是那样的相似——他们都有一 身铮铮铁骨,都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些英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榜样,我们要学 - 25 - 习的榜样! 愿你我不负这个时代,携带榜样的力量,阔步向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写作的类 型和答题的方向,然后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 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 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即所谓抓住主旨;最后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 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为多则材料。考生要分析每则材料的含义,材料一是 时事材料,引用“两会”代表的言论,阐述了科学成就的背后是埋头苦干、艰苦跋涉的“坐 冷板凳”精神;材料二闸述的是习近平主席关于成功的取得、理想的实现要弘毅笃行的道理。 综合两则材料可知,其关注的中心点在于成功成才和如何实现。 该作文题设置了两个任务,考生要注意,任务一旦选定以后,就要注意符合这些任务的写作 要求来完成写作。 具体而言,若选任务一,先要注意以“参赛者”的身份,情境是“榜样的力量”专栏征文活 动。考生应结合材料关注点,确定立意;若选任务二,先要注意以“网站新闻评论员”的身 份,情境是“某著名教授 2015 年发表于该刊的论文,因为抄袭被撤稿”。考生也要结合材料 关注点,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任务一:奋勇攻关路,铮铮铁骨情;大漠黄沙见证英雄本色;为党为国,矢志不渝;科学有 险阻,苦战能过关。 任务二:科研诚信必须以“坐冷板凳”精神为前提;不弘毅笃行,何谈价值奉献;杜绝“终 南捷径”,成就美好未来;百炼成钢日,功成名就时。 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转引材料,提出观点,然后分别从“为祖国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精神基础”“为祖 国的发展扫平了障碍”“为祖国的发展保驾护航”三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 头,表明态度,收束全文。 素材: 1、生为战机,死为战机 - 26 - 2012 年 11 月 25 日这一天,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 舰载机的画面播出,然 而歼-15 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 51 岁。他用生命 换来歼-15 完美升空,却连庆功晚宴都未来得及参加。他生前曾说,“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 是荣誉。” 2、60 余年深藏功与名 今年 95 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 359 旅 718 团 2 营 6 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 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 “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55 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60 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直到 2018 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 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才重现在人们面前。 回忆起牺牲的老战友们,张富清老人满眼泪水:“我的战功,和他们的贡献相比,差得很远。” 3、“报效祖国,才是最大的成功”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际上举足轻重的战略科学家。2009 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 毅然回国。他曾带领 400 多名科学家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 技术空白,让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有外国媒体称,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 习舰队后退了 100 海里。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 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4、爱人者,人恒爱之 廖俊波,福建南平市原副市长。在他生命最后的 45 天,22 个晚上在开会,14 个晚上外出招 商赶路,最近的一次 3 天跑 4 省,拜访 6 家公司……2017 年 3 月 18 日晚,他在赶赴会议的路 上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年仅 49 岁。他殉职后,40 多万人自发悼念。人们每次提起他,都会 忍不住红了眼眶、流下眼泪。 5、用生命战斗到最后一刻 军医吴孟超,从医 70 余年,救治 1.6 万肝胆病人,创造过中国乃至世界外科领域无数个第一。 年近百岁,他依然拿着手术刀,退休前手脚趾变形依然每周至少 2 台手术,在手术室的方寸 之地挽救患者生命。“为祖国健康工作 70 年”,在他身上有了双重含义。只要病人找到他, 吴老一概热心对待。游刃于肝胆之间,也与患者肝胆相照,他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只要病 人需要,他随时可战斗。他说:“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我就 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 27 - 6、扎根基层,志比钢坚 2019 年 6 月 16 日晚,广西百色凌云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 秀因惦记村里的防汛工作和群众安危,冒雨连夜赶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牺 牲,年仅 30 岁。她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建设家乡,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告别繁华,扎根基层, 扶贫攻坚,反哺家乡。她曾在日记里写道,“每天很辛苦,但很快乐。”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 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 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 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 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 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