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0 苏联建设全球趋势(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0 苏联建设全球趋势(含解析)

专题10 苏联建设全球趋势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 ‎2018年高考 ‎01.(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02.(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 罗曼诺夫王朝的被推翻 B. 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 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 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答案】D 53‎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A项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项错误;‎ 点睛:注意题目中的“1917年3月至11月”这个时间。‎ ‎0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 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故选B;当时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不符合史实,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CD。‎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04.(天津市和平区2018届三模文综历史试题)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D.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 53‎ 项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B项与材料不符,错误。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项错误。‎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考点定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名师点睛】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02.(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 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 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7年……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A选项正确;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该主张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不符合题意,故B 53‎ 选项错误;七月流血也属于十月革命的背景,故C选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故D选项错误。故选A。‎ ‎0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7年高考考前冲刺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民众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尖锐,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顺应民心民意,得到民众大力支持,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04.(2017届山东省枣庄实验中学高三历史4月份阶段性自测题)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A. 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 B. 主张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C. 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D. 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通过议会选举的方式参与政权的思想,属于和平过渡的设想,故A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和平法令》是十月革命后的史实,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选举是常见的政党政治的特点,即以选举的方式在议会中占据一定的席位来参与政权,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下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 53‎ 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A.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D.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俄国二月革命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月革命没有实现俄国社会转型,故排除A;俄国的二月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所以BC说法错误,排除。由“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可知沙皇试图通过妥协维护君主专制,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02.(2016届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绵阳三诊”热身考文综历史试卷)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列宁的思想主张( )‎ A.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 B.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因缺乏群众基础而没有获得党内多数支持 ‎ D.直接导致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前面的叙述都是一个铺垫,实质上考察的就是列宁《四月提纲》的内容和影响。《四月提纲》是列宁发表的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文献,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也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因此选择A选项。B选项是在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C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D选项也是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名师点睛】俄国十月革命实质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第三阶段政权包围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开始标志分别为: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 53‎ 的提出;十月革命的胜利。‎ ‎03.(2016届河南郸城县一中高三下期第十次规范练文综历史卷)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这表明 A.俄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 B.列宁的革命主张在党内并没有获得支持 C.俄国从此后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列宁的执着精神有利于十月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 ‎04.(2016届陕西高考全真模拟(三)文综历史试卷)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答案】B ‎【解析】‎ 53‎ 试题分析:本题以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共性与联系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继续”应是指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但这并不符合题干问题的要求,A项排除;C项在二月革命即已实现,排除;D项“共同执政”说法与史实不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 ‎ 考点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018年高考 ‎01.(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高考预测金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 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 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 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 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可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社会存在缺陷和不足,结合所学,苏联在通过五年计划形式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故D正确;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社会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指权力高度集中,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并非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和对苏联的不了解,排除AB;结合所学,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错误。‎ ‎02.(湖北省黄冈中学2018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 A. 取消自由贸易 B. 允许利用外资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实施五年计划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苏俄从1921年开始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实施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做法,是1928年开始的的内容,排除;建立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C 53‎ ‎;允许利用外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得出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0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甚至恶毒谩骂斯大林。相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令我们残酷的时代敬仰,他在其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 A. 以历史亲历者的标准来衡量 B. 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 C. 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 D. 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 ‎【答案】C ‎0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的数据对比,由此可知 播种机 收割机 牲畜 集体农主 ‎2.2台/100俄亩 ‎2.07台/100俄亩 ‎13.8头/100俄亩 个体小农 ‎0.3台/100俄亩 ‎0.6台/100俄亩 ‎17头/100俄亩 A. 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当时俄国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 D. 集体农庄经济中在农业中占优势 53‎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1927年前后集体农庄在播种机和收割机的拥有数量方面具有优势,说明集体农庄生产水平更高,从而为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A项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实现”;农业集体化刚刚开始,从数据不能看出“效果显著”, 故C项排除。‎ ‎05.(名校联盟2018年高考第二次适应与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图为1918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图中的字是“打倒”,图下还附有诗句:“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 A. 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 B. 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C. 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D. 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 ‎【答案】D 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53‎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 ‎【考点定位】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俄经济建设•国内战争时期苏俄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这道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 ‎02.(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 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 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18年”、“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C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国家资本主义,故A选项错误;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不是1918年,故B选项错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故D选项错误。故选C。‎ ‎03.(四川省雅安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21〜1929年10月,苏联(俄)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其中1921〜1927年苏联(俄)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到1928年,共有68家租让企业在苏联从事经营活动。1927〜1930年租让企业的产值占苏联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 A. 租让制取得显著成效 B. 外国公司对租让制仍心存疑虑 C. 苏联积极推行租让制 D. 租让制促进苏联社会制度变革 ‎【答案】A ‎【解析】由“其中1921〜1927年苏联(俄)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到1928年,共有68家租让企业在苏联从事经营活动。1927〜1930年租让企业的产值占苏联工业总产值的0.6%。”可以分析出1921年后租让制是取得一定成效的,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外国公司的态度;C 53‎ 项不选,因为受到“1921〜1929年10月,苏联(俄)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但是签订合同却远远少于这个数字,不能分析出苏联积极推行租让制;D项不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社会制度的变化。‎ ‎04.(山西省2017届高三3月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A. 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答案】D ‎【解析】 十月革命后,苏俄成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C。新经济政策没有根本上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是调整其不合理部分,以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探索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路径,排除B。材料辨明苏俄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故选D。‎ ‎05.(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届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所以选D ‎06.(江西省新余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53‎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D项正确,A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2016年高考 ‎01.(2016届神州智达高三第三次诊断性大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A.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 C.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答案】C ‎【解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02.(2016届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下第二次六校联考文综历史卷)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 时间 大 事 ‎1921年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 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1928年 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 苏联宣布停止新经济政策 53‎ 据上表,导致新经济政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与制裁 ‎ B.经济所有制性质发生冲突 C.个人崇拜盛行 ‎ D.新经济政策收效甚微 ‎【答案】B ‎【解析】‎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03.(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卷(三)历史卷)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于列宁的这种说法,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苏俄新经济政策带来国民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可以从时间下手。据材料“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故 A 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据材料“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是 1918—1920 ‎ 53‎ 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时间相符,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 1921年3月,苏俄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04.(2016届湖南高考冲刺卷(二)全国卷I文综历史卷)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可知,这反映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它体现了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故A项正确。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排除。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属于斯大林模式,故C项排除。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属于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新经济政策 ‎【名师点睛】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05.(2016届广东佛山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B 53‎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英法等国家的抱怨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四个选项中与新经济政策有关的是B选项——允许美国人来俄国建厂。A选项时间点不对;C选项与材料描述的事件不一致,不是有关经济;D选项是政治问题,不涉及经济问题,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考点三:“斯大林模式”‎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12)12.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点睛: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02.(2018年江苏单科历史18)18.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53‎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0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 苏俄新经济政策 B. 苏联斯大林模式 C.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了资本主义,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计划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借鉴了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化复杂属性”,故ACD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姓“社”的,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04.(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 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 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工业化方针提出使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体制使苏联经济特别是工业迅速发展,这是由于斯大林体制能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优先发展工业而导致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28年至1952年不再是新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集体农庄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05.(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私人土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却生产了25%-30%的苏联农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53‎ A. 鼓励私人农场发展 B. 集体农庄生产效率较低 C. 忽视农业重视工业 D. 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答案】B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 53‎ ‎;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巧用排除法,如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二战,而且二战属于选修内容,按理不可能是答案,可排除C;“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可排除B, 所以答案只能是D。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图片等材料分析能力的锻炼,要擅于运用排除法,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02.(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2017届高三两校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份 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 招聘外国专家(人数)‎ 钢产量(万吨)‎ ‎1929年 ‎30.1‎ ‎456‎ ‎430‎ ‎1932年 ‎55.7‎ ‎1919‎ ‎590‎ A. 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 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 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答案】C 53‎ 点睛:由表格信息可知苏联机器设备进口比重和招聘外国专家的人数增长,带动了钢产量的增长,不难分析出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0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可知 A. 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B. 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 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D. 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二五”计划和“一五”计划相比,轻工业、农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体现了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说法错误,是国家政策影响农业发展,排除。D项说法与图示信息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04.(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十调)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 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 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 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答案】B ‎【解析】A项错误,部分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的研究不能代表世界的潮流;由“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53‎ 可以看出西方对苏联模式认可,结合所学之所以有这种认可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中“放弃对苏联的敌视态度”太绝对;D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自由主义,推断不出摒弃自由主义。‎ ‎05.(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39年,清华大学某学者考察了苏联的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区、南北高加索、黑海、乌克兰等地,他回国后写的《苏联纪行》在大后方引起巨大反响。书中说,“要在建国的题目上求一个榜样,当以苏联为比较最相近了”。当时中国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 A. 推进国防现代化以抵抗日本侵华 B. 认为工业化建设有助于改善民生 C. 十月革命为落后国家指明了方向 D. 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重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时间是在1939年,这个时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实现了国防现代化,因此排除B、C选项。D选项时间不符,苏联加入二战是在1941年。A选项说法正确,正是当时苏联的国防现代化促使了学者发出感慨。‎ 点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时间直接决定了某些选项的不合理性。如本题给出的时间是1939年,这个时间之后的时间肯定与得出结论的出发点无关,所以排除D选项。与这个时间过早的内容也应该排除,故排除B、C选项。‎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 ‎【解析】‎ 53‎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社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历史特征分析归纳即可。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特点关注外,一定要培养考生的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一五”计划初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现象,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 ‎【名师点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会考查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0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4)1928‎ 53‎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包含了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名师点睛】社会主义自从俄国十月革命确立之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04.(2016届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A.导致了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 B.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斯大林在苏联上台执政后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建设,并没有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的继续实施,故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斯大林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积累资本,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B 53‎ 正确;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错误;斯大林在苏联上台执政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故D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考点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8年高考 ‎01.(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02.(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苏共“二十大”召开 ‎【答案】C 53‎ ‎03.(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苏联作家爱伦堡在《解冻》(1954年发行)里中写到:“窗外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情景。寒冬终于站不住脚了。马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到处在流水。……到解冻的时节了。”“解冻文学”的出现反映了 A. 对历史和现实弊端的批判 B.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反思 C. 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 D. 对新经济政策的无比怀念 ‎【答案】A ‎【解析】“解冻文学”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解冻文学”是对赫鲁晓夫时期一系列弊端的批判,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解冻文学”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反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解冻文学”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而和新经济政策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04.(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2.5模文综历史试题)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 A. 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 B. 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C. 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 D. 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题干是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为苏联党内变故和社会主义阵营动乱等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05.(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8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53‎ A.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 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 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 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行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故答案为A项。小组包工奖励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这种方式是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06.(山东省日照市2018届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题)1991年,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上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答案】C ‎【解析】苏联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材料中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等字眼意在强调苏联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过激的倾向,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学家只是理论者,并非改革的主导力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物价问题也并非苏联改革的重中之重,新经济政策也并未重新成为苏联改革路径,选项B、D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4)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B 53‎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本题的迷惑性很大,从时间上看它不应该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又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个改革,所以容易错选为B项。其实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的,所以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02.(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考历史试卷)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 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 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答案】B ‎【解析】从“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可以看出这是对原有的体制的一种改变,所以体现出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开始”;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与材料说法无关。‎ ‎03.(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A. 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 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 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 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商业”系统意在强调承认市场的作用,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是斯大林时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赫鲁晓夫并未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调整工农业比例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3‎ ‎04.(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一文章的发表 A. 表明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 C. 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 ‎【答案】B ‎05.(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该决议的通过 A. 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B. 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 D. 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题干描述的决议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事还没“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B项错误,当时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D项错误,题干中的决议主要是农业不是工业。‎ ‎2016年高考 ‎01.(2016届陕西渭南高三上期教学质检(一)历史试卷)1973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这项规定 A.使苏联部分工业实现了市场化 53‎ 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D.提高了苏联工业企业的公有化程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73年,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勃涅日列夫改革的内容,这项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当时是计划为主,没有实现市场化,故A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在勃涅日列夫改革前,故C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不是公有化程度,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勃涅日列夫改革 ‎02.(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七)文综历史卷)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囡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实施“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可得出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的结果,源于考虑到苏联经济实际发展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对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进行阐释,故D项错误。‎ ‎【名师点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53‎ ‎03.(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十)文综历史卷)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评价 ‎ A.充分肯定了勃列日涅夫改革 ‎ B.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C.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 ‎ D.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揭开来苏联改革的序幕,所以由材料“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可以判断是评论赫鲁晓夫改革,故选B。材料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征,排除A;材料也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功绩,排除C;由“他”字,可见不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排除D。故选B。‎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 ‎【名师点睛】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①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加上改革的目标脱离实际和盲目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改革成效甚微。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模式,因此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 ‎04.(2016届江苏溧水高级中学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1962年叶·利别尔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直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答案】D ‎【解析】‎ 53‎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名师点睛】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3)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5)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考点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 10.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53‎ ‎【名师点晴】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年5月,中国在世界银行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02.(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一个国家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它必须将其资源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向外国提供援助以及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的成本等方面……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下列现象,与上述原因最吻合的是 A. 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B. 美国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 苏联的经济困难与解体 ‎【答案】C ‎【解析】材料“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故AB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是关键;从中得出答案。‎ ‎03.(江西省临川一中2018年高考考前全真模拟试题文综之历史)下表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 时间国家 ‎2010年以前 ‎2010‎ ‎2018‎ 53‎ 美国 ‎15.9‎ ‎15.9‎ ‎15.85‎ 日本 ‎7.65‎ ‎6.84‎ ‎6.8‎ 中国 ‎2.77‎ ‎4.22‎ ‎5.7‎ 印度 ‎2.77‎ ‎2.91‎ ‎3.22‎ A. 布雷顿树林体系维持了美国投票权的基本稳定 B. 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 C. 扭转了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 D. 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不能推断出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断衰退,B项错误。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中投票权不断增加,但依然无法扭转亚非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局面,C项错误。从表格信息可知,美国投票权基本不变,日本不断减少,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中投票权不断增加,故说明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趋势,D项正确。‎ 点睛: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如2010 年以前与2010、2018年)和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在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提取有效信息为美国投票权基本不变,日本不断减少,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银行中投票权不断增加,即可知道国际经济秩序的逐步转移趋势。‎ ‎04.(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仿真训练文综历史试题)有人指出,让世界经济为美国经济服务,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美国人打工,这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己经筹划好的如意算盘,而且美国成功的让世界各国纷纷钻进自己的“圈套”之中。为此战后美国 A. 倡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B. 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 C. 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D.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美国人打工”“美国成功地让世界各国纷纷钻进自己设计的‘圈套’之中”得出美国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故答案选A。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增强西欧遏止苏联的力量,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称霸世界,B错误;C中确立了说法错误;D 53‎ 属于军事组织。‎ ‎05.(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统考文综历史试题)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 点睛:‎ ‎2017年高考 ‎01.(江苏省东台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越南战争更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直线上升……法国总统戴高乐不愿再为美国承担战争的费用,于是从1965年开始将法国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在月黑风高之夜用潜艇将黄金运回巴黎。”戴高乐的做法 A. 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 B. 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C. 导致了法国与美国的贸易争端 D. 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 ‎【答案】A 53‎ 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核心,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材料中法国的做法动摇了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据此作出选择。‎ ‎02.(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 B. 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 C. 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 D. 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 ‎【答案】A ‎【解析】从“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这体现出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制度已经相当完备;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关键;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0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关贸总协定1947年生效后共推动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经过前七轮谈判大幅度降低了世界关税水平,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把“非关税措施”列入议题,并对非关税壁垒加以约朿。这表明 A. 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达成 B. 冷战对峙阻碍经济全球化 C. 贸易保护制约国际经贸合作 D. 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错误,“并对非关税壁垒加以约朿”说明当时还没实现贸易自由化;B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冷战的对峙;由“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把“非关税措施”列入议题,并对非关税壁垒加以约朿”,说明有许多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经济合作,故选C项;D项说法错误,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形成。‎ ‎04.(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美国和英国等国在二战中通过谈判协调,建立国际组织来确定了多方在战后世界金融关系中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 B. 是美国单方面强加于世界的 C. 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 ‎ 53‎ D. 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答案】A ‎【解析】根据“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可知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同时也说明了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稳定了世界金融,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A正确。BC不是题干的中心意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说明美国没有实现独霸世界的意图,排除D。‎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1)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由此可知这一模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1949年,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且两者都不符合“世界财富”这一信息,故可以排除B项和D项;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 ‎【名师点睛】本题以1948年美国的一份报告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 的这种优势。本题的命制契合“国际治理”、“亚投行”等热点问题,体现出高考考查隐性热点的规律。‎ ‎0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 53‎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为达成世界霸主目的,在政治上实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03.(2016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美元环流模式是美元通过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逆差流向美国以外的世界,再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项目的顺差回流。下列对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元的流出和流入数量总体高度对称 ‎ B.1971年出现大幅度的国际收支逆差 ‎ C.20世纪70年代美元流出流入差额小 ‎ D.国际收支逆差弥补通过黄金内流实现 ‎【答案】A ‎【解析】‎ 53‎ 试题分析:由图片可知,1971年出现大幅度国际收支顺差,即除20世纪70年代初期外,美元的流出和流入差额保持在较小范围内,美元的流出和流入数量总体上高度对称,排除B、C,选A。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之差额之所以在大部分年份保持正值,得益于美国的黄金流出,即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弥补是通过黄金外流实现的。故排除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 ‎04.(2016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美国历史学家R.R.帕尔默说到:“多少年来,世界银行慷慨地投资建设道路、水坝、桥梁和发电厂 ,但只是按照数量来判断其是否成功。……不合实际的项目很多,有些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失误,……譬如电器设备可能运到那些没有供电可能的村落……”由此可见世界银行 A.未能推动国际经济发展 B.对贫困地区的援助流于形式 C.其运作模式有待改进 D.沦为西方国家推行经济霸权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银行的作用。世界银行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但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从题干所给材料“但只是按照数量来判断其是否成功。”表明世界银行的运作模式存在问题,没有体现出援助形式和经济霸权工具的问题,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世界银行的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故答案为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名师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考点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0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53‎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区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02.(2018.4·浙江高考·24)下表为《经济全球化大事年表(部分)》。下列项中,对该表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大事年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1991年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1995年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1999年 欧元正式问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 B.世贸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D.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答案】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形式多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故B 53‎ 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事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03.(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六次质量考评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如图是一幅时政漫画。对该漫画寓意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欧洲联盟从此将走向分崩离析 B. 欧洲一体化进程将面临新挑战 C. 世界经济的复苏受到消极影响 D.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被遏制 ‎【答案】B ‎【解析】漫画内容反映的是标有英国旗帜的剪刀正在剪断与欧洲的联系,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英国脱离欧盟,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新的挑战,故B项正确;仅从英国脱离欧盟不能表明欧盟将走向分崩离析,故A项错误;英国脱欧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还没有显现,故C项错误;D项中“遏制”说法错误,排除。‎ ‎04.(上海市闵行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这两个联盟是 A. 国际联盟、联合国 B. 北约、华约 C. 欧共体、北约 D. 联合国、WTO ‎【答案】C 点睛:此题两个关键信息“20世纪下半叶”“欧洲”。‎ 53‎ ‎05.(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英国当地时间2016年6月23日,经15小时的公投,决定英国脱离欧盟,此举震惊了欧盟,欧盟及各成员国对此表示遗憾,但也表示理解与尊重,世界对英国脱欧予以了高度关注。关于英国脱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脱欧反映了英国全体人民的意志 B. 英国脱欧说明欧盟损害了英国利益 C. 英国脱欧体现了欧盟对成员国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 D. 英国脱欧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缺陷 ‎【答案】C ‎【解析】投票是由少数服从多数,并不能代表所有英国人的意志,A错误;英国的脱欧公投,反映了英国国民对英国加入欧盟的态度,不能够体现出欧盟是否损害了英国的利益,B错误;‎ 英国能够启动脱欧程序,说明欧盟对成员国在制度上允许有退出机制,体现了欧盟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英国脱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缺陷;D错误。‎ 点睛:英国脱欧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英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转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导致了全球利益的失衡,英国融入欧盟,方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利因素,但另外一个方面也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此次英国公投就是两大因素之间搏击的结果,反映了英国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之间的权衡取舍。‎ ‎0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合作,而且往往也包含着民族国家为解决共同政治问题以及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而进行的合作。”材料表明 A. 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 政治合作的目的在于经济合作 C. 经济区域化有利于缓和国际关系 D. 政治一体化是世界发展的方向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区域经济一体化……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而进行的合作。”说明经济区域化有利于缓和国际关系,故选C;材料不是突出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揭示经济合作与政治合作的关系,排除B;材料的主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而非政治一体化,排除D。 ‎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 53‎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故A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 。‎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不难回答。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怎么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呢?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 ‎02.(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 A. 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 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 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 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答案】C 53‎ ‎0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据报道,欧洲委员会原本计划欧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只需得到欧盟理事会的批准就能通过,但是,欧洲法院的法律意见书却指出,该协定部分内容属国家管理范围,因此必须由欧盟和其他成员国一起核准落实。据此可知欧盟 A. 各实施机构存在严重分歧 B. 存在歧视第三世界的不良倾向 C. 各成员国主权的让渡有限 D. 矛盾重重不可能取得实质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成员都是主权国家,必须由欧盟和其他成员国一起核准落实意在强调各成员国主权的让渡是非常有限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盟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各实施机构不会存在严重分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不是歧视第三世界而是欧盟成员都是主权国家而必须这样去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欧盟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不可能矛盾重重,是可能取得实质发展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既要看到欧盟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又要看到欧盟成员毕竟都是主权国家,对主权的让渡又是有限的。‎ ‎04.(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只有数十个区域经济集团,而且主要集中在欧洲。90年代以来,世界上新增加了近百个区域经济集团,它们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大洲。这反映了 A.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 B. 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世界各国经济模式的趋同 D.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极大的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而区域经济集团也就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域经济集团的增多而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贸易自由主义而非保护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各国经济模式是多样性而非趋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把握区域经济集团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的内在关系。‎ ‎2016年高考 53‎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 ‎【考点定位】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53‎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国际组织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秩序的认识和理解。表格类问题主要侧重于内容和数据的前后对比以体现变化,对很多表达性和描述性的内容无法体现。所以解答表格类问题要特别注意排除那些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的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材料分析比较能力的锻炼,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03.(2016届黑龙江哈尔滨九中高三11月考历史试卷)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这反映出,法国人( )‎ A.对西欧联合自强缺乏共识 ‎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不能依据一次民意测验就说明对西欧自强缺乏共识,故A项排除;由“41%说‘抑制’,21%说‘激化’”等信息可看出很多人士赞同西欧联合,就不存在保持中立一说,故B项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摆脱对美国的政治控制内容,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赞成“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较多,说明了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欧共体的演变进程与意义:‎ ‎1、进程:‎ ‎(1)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53‎ ‎(2)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3)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4)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5)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 ‎(6)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2、意义:‎ A、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B、对世界,(1)冲击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2)对区域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榜样。 ‎ C、对中国,:①与欧盟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②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欧盟的日益发展是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共体 ‎04.(2016届江西“恩博”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致力于 ‎ A.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B.促进成员国经济的相互依存 ‎ C.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 D.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的壁垒 ‎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区域集团化 53‎ ‎【名师点睛】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目前,不同层次的各种区域经济集团遍布全球,其中欧盟是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影响较大的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05.(2016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教学质检(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的表述中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效果。虽然形式上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但在经济上已经“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如欧元的启用等。并且向政治一体化迈进。故应选C。A不是核心主张;B中超主权国家错误;D是经济全球化。‎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 ‎【名师点睛】欧盟的特点:欧盟是一个由27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组成的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但欧盟没有自己的军队,而欧盟各国有各自的军队。《欧盟宪法条约》是欧盟的首部宪法,其宗旨是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考点七: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2018年高考 ‎0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0) 20.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53‎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02.(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表2 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时间 事件 ‎1918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 ‎1941年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 ‎1946~1948年 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11分)‎ ‎【答案】(1)目的:①避免重蹈经济危机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2分);②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2分)。‎ ‎(2)趋势:①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3分);②从原则理念发展到制度体系或者制度化或者法制化或者规范化或者体系化(任答一个3分)。‎ 作用:①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任答两点3分);②促进各国经济增长(2分).‎ ‎【解析】(1)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据材料“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目的是避免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贸易战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利用经济的优势地位,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为其商品更畅通的进入世界市场。‎ 53‎ ‎0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2002—2015年,中国进出口实现年均增速15.31%。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0.51万亿美元,仅占全球进出口额的4.02%。到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96万亿美元.约为2001年进出口总额的8倍,占全球进出口额的11.89%。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加强 C.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已逐步实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时间可知,中国自2002年以来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联系所学知识,这与中国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有直接关系,C正确。A项“已经”不符合史实,应是“基本建立”,排除。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材料中的2002——2015年进出口额增长关联不是很直接,排除B。“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是2013年正式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 ‎04.(2018年江西省南昌10所省重点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针对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频频阻挠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2012年10月1日,三一集团就奥巴马和CFIUS对罗尔斯公司的选择性执法提出诉讼,这主要说明( )‎ A、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C、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我国企业利用规则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的说法过于笼统;D符合题意,材料的关键信息在于“三一集团就奥巴马和CFIUS对罗尔斯公司的选择性执法提出诉讼”‎ 53‎ ‎,说明我国企业利用规则意识增强。 ‎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不因为抵制为消失,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政治不可能实现全球化,故B项正确。逻辑混乱不是材料中主体意识,故A项错误;全球化在政治领域很难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可以彰显全球化的经济含义,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概念和实质 ‎【名师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一体化还有政治、军事方面等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02.(2017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30日,WTO已受理了496起贸易争端案件,平均毎年受理25起,这远远多于GATT存续47年间的受案量。这从一个方面表明 A.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得到认可 B. 经济全球化道路艰难曲折 C. 国际贸易体系已走上法制化正轨 D.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答案】A ‎03.(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观察漫画,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合理主题是 53‎ ‎“全球化”,Karikater von Luis Murschetz,1998‎ A. 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B. 美国追求单极世界 C. 狭隘民族主义泛滥 D. 全球化趋势的困惑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漫画内容可知,一条蛇企图吞下地球,但难以下咽,时间是199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代表“全球化”,这体现了全球化趋势的困惑与曲折,故D选项正确;材料漫画无法体现两极格局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美国的企图,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狭隘民族主义泛滥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 ‎04.(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翻修柏林国会大厦启用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暴动;在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上述材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平衡 B.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休戚相关 C. 经济全球化激化了国际矛盾 D.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答案】D ‎05.(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然而在21世纪初,一股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示威斗争从发达国家开始向全球扩展。反全球化从发达国家开始主要是于全球化时代 A. 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53‎ B.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台 C. 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D. 加剧了发达资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反全球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不可能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赶超的平台,故A、B错误;发达国家之说以反对全球化,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跨国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本国劳动者的失业,故C正确;经济全球化不会加剧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危机,故D错误。‎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1995年11月,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他所评价的事件最可能是( )‎ A.欧洲联盟宣告成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C.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内容“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可知囊括了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所以应该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欧盟范围局限在欧洲地区,排除A;亚太经合组织指环亚洲太平洋地区,排除C;北美自由贸易区范围局限在北美地区,排除D。故选B。‎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9)“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53‎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答案】(1)水平1:能准确地判断漫画作者的态度 批判 ‎·悲观 其他答案。‎ ‎(2)史实:‎ 水平1: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试论结合。‎ ‎·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射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水平2:看待问题较片面,论述缺乏历史感 53‎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1:观点与论证逻辑一致 水平 2:观点与论证逻辑混乱,不一致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表现出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感到的一种危机,图片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地球仪的支架;另一部分是地球仪主体。这实际上暗示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较薄弱(地球仪支架),发达国家则比较强大(地球仪主体),因此作者表现出的情绪是一种悲观的,消极的态度。‎ ‎【考点定位】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名师点睛】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利因素。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5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