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大全集,高分必备
部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大全集,高分必备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附参考答案)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和科学发展 (10 年浙江卷)22.对人类社会史前史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中后期。下列著作中系统探讨 人类社会史前史的是 A.《物种起源》 B.《国家与革命》 C.《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题目的限定是研究人类社会史前史的著作,只有 D 符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10 年天津卷)11. 20 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相对 论和量子论。分析:知道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可。 (10 年福建卷)20.图 9 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 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答案】B。 【解析】此题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要求较高, 第一层信息月亮受地球引力影响绕着地球转,第二层信息月亮运行同时还受其它星体引力的 影响,科学家们正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和计算才发现了海王星的,故选 B。此题用排除 法也比较容易选出 B。【启示】加强对历史图片信息的解读和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0 年江苏卷)20.“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 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解析:“这一理论”指的是量子论,而这一理论主要是由研究热辐射理论引起的。故正确 答案为 A。 (10 年广东卷)23.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 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 雪莱 B. 毕加索 C. 贝多芬 D.巴尔扎克 题眼:“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考点:现代主义艺术 解析: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 机。其创作采用夸张 变形 抽象的离奇表现手法。毕加索具有这一创作精神。 答案:B。 (10 年上海历史卷)2. 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 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大藏经》、《荷马史诗》 B.《旧约全书》、《古兰经》 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 D.《古兰经》、《荷马史诗》 解析:此题考察第 1 分册。西方文化的界定就可以排除《大藏经》和《古兰经》,因此选 择 C。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旧约全书》是基督教经典《圣经》一部分, 影响深远。 (10 年重庆卷)37.(32 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 140 多米,宽 57 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 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 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 世纪初,是中 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 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 1845—1850 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 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 史记》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 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 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 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 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 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 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 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 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 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 90 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 年至 1900 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 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 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 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4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 失败的外部原因。(4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4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 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2 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 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 分)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 分)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一问, 结合材料分析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唐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记忆; 第二问,对材料的 归纳,抓住解题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第三问,从材料归纳 国防尖端技术的作用,文革前的尖端技术突破,要仔细审题。第四问,对材料的归纳要依据 材料,第五问是开放性题目,这样的题目要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建议,没有固定答案,但一 定要围绕发展科技提建议。 【答案】(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 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 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10 年安徽卷)35.(28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 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 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 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 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 科学发展报 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 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 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 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 的主要原因。(8 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 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 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 分) 【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治阶级重视农 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级 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 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怎么问,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答案。第一问,有两 个小问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古代成就的原因,从材料分析可以获得其特点,从所学内容分析可 以获得其发展原因。第二问,也有两问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 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 科技投入的原因。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 在的危险。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附参考答案) (10 年广东卷)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 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 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 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题眼:“经验证”,“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考点:哲学思想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材料““经验证”, “一步推演”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现真理。A 为宗教改革思想,强 调信仰;D 认为世界不可知;B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 错误的。 答案:C。 (10 年新课标卷)35.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月 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 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 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 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 故选A。 (10 年新课标卷)31.1902—1906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 512 人,其 中举人 62人、贡生 48人、生员 232 人、监生 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 名为主。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 D。 (10 年四川卷)37.(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 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 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 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 么思想?(4分) 【答案】:(1)(4 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 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解析】:从用“俑”随葬是“不仁”的行为可判明孔子的态度。联系课本知识 指出“仁者爱人”思想主张。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 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 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 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2)材料二中图 13,14 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 社会问题?(3 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2)(15 分)生存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工作生活条件差(2 分)。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1 分)。认识:他们认为贫富分化是不公正、不 合理的;希望纠正这种状态(4 分)。主要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自身的 斗争;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解析】:从图 13中得出下降结论,从图 14的对照中得出工人工作生活条 件差。结合材料三提出“贫富分化严重”这一社会问题。从“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 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这一关键句概括英国有识之士的认识。从认识、 观念、工人斗争、统治利益等角度分析英国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原因。 材料四 1953 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 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万人选代 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 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 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 8 年之久。1975 年初,四届人 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 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 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 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1。这一比例在 2010 年春修改为 1: 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3 分)这些变化对人民 当家作主有何作用?(4 分)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 出怎样的轨迹?(3分) 【答案】:(3)(10 分)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 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 分)。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4 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3分)。 【解析】:从材料四中所述“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从等额变差额、从 8:1 变 1:1 等信息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从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彻底性等 角度思考这些变化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发展特点简 述轨迹。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 并用史实加以论证。(3分) 【答案】:(4)(3 分)看法(1 分)。用史实论证(2分)。 【解析】:看法应该是赞成这一主张或指出中国政府正是这样做的。从扩大 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等角度用史实简要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10 年四川卷)2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 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 世纪末 16世纪初,新航线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 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 世纪 90 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 中断 【答案】:B 【解析】:A项推论错在“开始了”,用“密切了”、“扩大了”更符合实际;C 项推论 错在“有效保障”;D 项推论错在“全球化进程中断”。 (10 年四川卷)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回答 22~23题。 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 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 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C 【解析】:既然“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是错误的,那么,就应该多角度地进行历 史研究。 (10 年四川卷)13.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 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答案】:B 【解析】:甘使出使大秦(东罗马);一行主要贡献是天文历法;鉴真东渡日本。 (10 年上海历史卷)31 . “城市,让生话更美好” 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 国人百年梦圆。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 成以下展板。(13 分) 31.展板一 图片素材(2 分)答案 1:8226;煤气灯的图片;电车的图片 8226; 柏油路的图片;石库门的图片 选材说明(4分) 8226;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 建立城市交通系统 8226;建立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原因分析(3 分) 答案 1:从制度建设层面进行归纳,举出相关史实。(3 分) 8226;另一方 面,城市管理制度建立,如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8226;另一方面,借鉴 租界管理模式,如“总工程局”的成立 展板二(2分) 答案 1:8226;改革开放, 浦东开发 8226;中国经济发展,上海抓住机遇 展板三(2 分) 答案 1:从历史回 顾中引发的思考。(2 分) 8226;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克服工业化带来的弊端, 保护生态环境。 8226;要克服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涌入带来的社会问题,创建和 谐的社会环境。 答案 2:缺乏历史感的思考。(1 分) 8226;要倡导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10 年上海历史卷)29.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 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一 西欧一体化 一 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一《权利法案》一 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一 新经济政策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 一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 阿拉曼战役 解析:A。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B 选项中光荣革命后为了限 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C 选项中,应该这 样描述,1917 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 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国度,从 20 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 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 选项中,三大战役是二 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 (10 年上海历史卷)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 你生活在 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B。此题只要记住时间,就迎刃而解。唐胥铁路开通是 1881年,此知识点 在第 7 分册第 10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 1926年,此知识点在第 5 分册第 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 战争。《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 1918年,此知识点在第 5分册 第 20 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 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10 年上海历史卷)18.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 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宗旨相 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 D.宣传历史进化论 解析:B。此题考察第 7 分册第 21课史学的转型。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在历史 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根本不同。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 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 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 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点。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 的历史。 (10 年上海历史卷)12.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 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 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解析:C。辛亥是干支纪年。光武中兴属于皇帝(前者)。靖康之变所牵涉的皇帝 是宋徽宗和宋钦宗,记录的是历史事件。 (10 年安徽卷)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 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排除 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 C,传说不可以 作为史实,排除 D。 (10 年天津卷)12. (40 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 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一 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 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 分〉 答案: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 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唐律)。分析: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法律制定者的意图 分析其本质特征(阶级分析法)。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 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 武二十年(1397 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 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 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 何影响? (4 分〉 答案: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 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 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明初)。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法律适用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其 影响。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 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 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 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 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 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 分) 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维护了资 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 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 (《拿破仑法典》)。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 法典》的影响。 (4)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6 分〉 答案: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 1787 年宪法 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通过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 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英、美、法的资产阶级立法)。分析:运用所学知识 即可解答。 材料四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 规,涉及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 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 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 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 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 地注意了本国状况。一一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 分)指出其历史作用。 (2 分〉 答案: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 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 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民国初期)。分析:从立法内容、意图、参考资源等 角度归纳材料;从立法适用的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 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 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 12 月 13日) (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2 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 提出的? (2 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 分〉 答案:加强法制建设。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提出新时期法制 建设方针;1982 年修改宪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 律化。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 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 (文革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分析:概括材料主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制建设表现。 (7)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 分〉 答案: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 的重要保障。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 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 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考试内容:古今中外的法律制度(法制与社会发 展)。分析:注意法制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10 年天津卷)7.“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 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 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B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 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 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0 年福建卷)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 一杯中国茶”成为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回答 24—25题 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 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 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 A。 【启示】解读材料信息,抓住其要害。 (10 年福建卷)17.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 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 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答案】A。 【解析】此题是观点理解型,解题要决是把握观点内在本质联系,李大钊的这句 话涉及到三个事物(概念)历史观、知识和历史事实的解喻,其关系是后者受前 两者影响,但都具有时代性,故选 A。【启示】观点理解型试题解题要决在于抓 住观念中所述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这与 09 年高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 史题如出一辙,加强对史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 年新课标卷)47.(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 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 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 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 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 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 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 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 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 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 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 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 年新课标卷)46.(15 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 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 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 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 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 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 5月 2 日正式 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 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 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 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 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 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 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 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意答题方式是简要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 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 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 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 分)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 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10 年新课标卷)45.(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 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 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 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 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 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 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 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 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第一问以 材料为依托,关键是把握答题方式是概括指出;第二问除依据材料外,还考查调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角度思考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 分) 答: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 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 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 主观形成的原因。(6 答: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 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10 年新课标卷)44.(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 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 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 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 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 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 40万缗,其后, 达 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注意答题方式的字 眼“指出”,答题内容是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 分) 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 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 分) 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10 年新课标卷)30.19 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 20 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 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解析:此题体现19世纪中——20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 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 考查在比较中得认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故选C。 (10 年新课标卷)29.图四是英国 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时间限定语是 1782年,北美独立 战争期间。漫画体现英国要与“美利坚”是拥抱着的母女关系,英国愿与美利坚和 解。故答案是 D。 (10 年四川卷)2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 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 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答案】:D 【解析】:准确理解题中所述“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 我们要大”。 (10 年四川卷)20.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 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答案】:B 【解析】:题中“灯光”是指欧洲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 (10 年上海历史卷)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 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解析:A。此题考察第 5分册第 30 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内容,英法推 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在 1938年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 伐克的苏台德区,体现了大国政治。 (10 年上海历史卷)19.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 应写上 A. 克里米亚 B. 凡尔登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解析:D。此题考察一战前的重要事件,记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0 年上海历史卷)16. 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 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 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 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D。此题考察第 4 分册第 17课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鼓励工商, 嘉奖贸易。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10 年浙江卷)39.(26 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 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 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 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 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自《美利坚合众国 宪法》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 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 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 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 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 何被限制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 分) 【解析】考查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与运行,第一问联邦宪法的思想基础,第二问 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的具体运作方式,第三问评价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结合材料 二,不仅从正面评价,还要从反面谈其问题。 【答案】(1)《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 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三权 制约与平衡)。(2)立法权: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 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 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 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 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 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10 年浙江卷)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 于图 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 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 答案:B 首先判断此图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示意图,然后分析战争的影响. 色列控 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 4/5土地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影响,排除 A 项。叙利亚收复 戈兰高地部分地区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第二次中东战争,消弱了英法的国 际地位,英法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10 年浙江卷)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 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 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 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C ①推翻清朝统治后的言论 ②是兴中会的革命纲领 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 实后,孙中山任铁道部部长的言论 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言论。 (10 年重庆卷)23.“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 隶的日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兄弟般地平起平坐,共叙兄弟情谊。”这种 诉求主要反映了 20世纪 60年代的美国 A.种族歧视严重 B.阶级矛盾尖锐 C.贫富差距加大 D.社会暴力泛滥 解析:C “我有一个梦想”是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反对种 族歧视。 (10 年重庆卷)21.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设立 100 周年,第二国际左派领袖 蔡特金做出了杰出贡献。与其同一派别的人物是 A.伯恩施坦 B.季米特洛夫 C.考茨基 D.罗沙•卢森堡 解析:D 第二国际左派的杰出女领导人罗沙•卢森堡。 (10 年安徽卷)20.19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 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 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析:D 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 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 (10 年安徽卷)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 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 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 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C 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近代化 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 代化,B,D不符合史实。A 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 (10 年福建卷)C.[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 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 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 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 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 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 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 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 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 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6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9 分) 【解析】逐条归纳,难度不大。 【答案】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魄;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 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解析】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多层次评价。 【答案】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址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朽利于抵抗 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 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 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10 年福建卷)B.[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 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 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 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粱启超《论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 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 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 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 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 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 治关系的主张。(6分)(2)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9分) 【答案】梁启超认为提高回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珥建立民主政治; 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 【答案】不对立。 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 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10 年福建卷)A.【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 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 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 《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 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 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 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 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 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 分) (2)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 【答案】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 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评析】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 握;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答案】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 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 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 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10 年山东卷)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图 16为 1950~1980 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 A 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 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6分) (2)中美关系在 A、B 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原因:70 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 球战略收缩。(2)A 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 阶段:中美逐 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第(1)问从美国 1950~1980年军费开支变化图可以看出, 在 A 阶段时间是在 1950~1953 年之间,这属于朝鲜战争时期。B 阶段是出于 70 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由于美国陷入经济滞涨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军费开支下 降;第(2)结合教材知识和图示提供的时间不难知道,A 阶段中美关系呈现出 的特点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里,中美处于对抗状态; B 阶段中美关系走向缓和,逐步走向正常化。 (10 年山东卷)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 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 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 主张最为相似?(6 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 得到体现的。(4分) 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 也可得分。)思想家:卢梭。(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 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可知“君”由“民”选举产生;“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 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可以看出“民”同样可以废“君”;这 实际上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第(2)问“主权在民”的思想 在辛亥革命中体现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0 年山东卷)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 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 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 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 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 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 分)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 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 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 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 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 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10 年全国卷 1)2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看出是中途岛海战,故选 D (10 年江苏卷)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O 分)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探寻,不 仅可以认识历史风貌,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材料一 明孝陵……新创了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圆丘,称“宝 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钟山之阳,从御河桥起 至宝城顶,包括文武方门、中门、孝陵殿、石桥、方城、明楼等,排列在南北中 轴线上,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神权的思想要求。 ——徐吉 军《中国丧葬史》 材料二 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 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 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 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被推崇为“近 代百戏之祖”。 ——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 在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突出地位。(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分析清中叶以来昆 曲走向衰落的原因。(3分) (3)从上述材料中遗产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们所属遗产的类别。结合江 苏两处文化遗产,谈谈保护文化遗产有何社会价值?(4 分) D答案要点:(10分)(1)前朝后寝;地面建筑严格安置于中轴线。地位: 规范明清两朝的帝陵风格。(2)价值: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百戏源于昆曲。 原因: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际;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3)类 别:明孝陵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属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文化遗 产是创新文明、吸取借鉴的宝贵资源;还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10 年江苏卷)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 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 果你论及公元前 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 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 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5 分)(2)据材料二,概括二 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2分)(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 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3 分) C答案要点:(10 分)(1)困境: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条件:疑古 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 实物相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2)特点: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 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3)定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 夏朝的真实存在。争论: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方 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10 年江苏卷)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 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 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 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 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 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 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 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 分) B 答案要点:(10 分)(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 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 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10 年江苏卷)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 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 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 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 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 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 3 月 19 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 19 世纪 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 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 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 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 分) 25.A 答案要点:(10 分)(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 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 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 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附参考答案) (10 年安徽卷)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强调与欧盟的区别,上合组织没有 强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排除 B,经济合作不是上合组织的最主要任务,顺应和 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无法体现与欧盟的区别。 (10 年北京卷)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 年第十四届世 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 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 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根据材料反映的 1990年世界杯, 这年意大利之夏不可能看到的是以后才发生的事:①是在 1993年《马斯特里赫 特条约》签订和④是在 1999年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项。 (10 年全国卷 2)22.1951 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 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 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明白煤钢共同体表面上看是能源组织,但实质上是经济组织, 排除 B;再通过题干中“不接受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以看出该组织是独立 于政府之外的,排除 A;再分析该组织是欧洲六国在煤钢方面共同签订的组织, 可以分析出不属于企业之间简单的联合,排除 C;正确答案为 D。 (10 年全国卷 1)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 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 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答案】B 【解析】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合理平衡;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存在;D与题 干无关。 (10 年江苏卷)19.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 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 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 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 会制度方面均有不同,排除③。故正确答案为 C。 (10 年江苏卷)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 1945 年同盟国击败轴 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解析: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被摧毁,美苏联盟的基础消失,两国 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 中。故正确答案为 D。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附参考答案) (10 年上海历史卷)27. 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答案 C (10 年上海历史卷)24.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 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B。此题考察第 7 分册第 36课 20 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内 容。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 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这张干预没 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10 年安徽卷)21.表 1 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 1875—1914》一书,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A 材料所给 1914 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 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 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 市场矛盾的加剧。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10 年天津卷)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 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 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A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 罗斯福新政。分析: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 (10 年江苏卷)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生产过剩,物价就会下跌,“购买并屠宰大量牲畜”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 稳定物价。故正确答案为 C。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附参考答案) (10 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 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 “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 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 (10 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 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 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故 答案为 A。 (10 年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 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C。此题考察第 7 分册第 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 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 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 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10 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 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 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此题考察第 2 分册第 5 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 B。 (10 年浙江卷)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 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 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 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 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 “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 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 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 A、 C、D 三项。 【答案】B (10 年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 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B、D项。选项 A 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 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 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 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 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 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 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10 年天津卷)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 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 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 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 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 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10 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 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 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10 年江苏卷)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 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解析:“人人皆可以为圣”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故正确答案 为 B。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附参考答案) (10 年四川卷)18.图 8 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 1979年 6 月 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 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 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 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②项只是图 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 (10 年上海历史卷)25.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 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C。此题考察第 6 分册第 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题干的材料在课 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 一五计划。 (10 年安徽卷)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 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 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 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 90 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10 年天津卷)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 GDP 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 GDP 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D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 内容:20世纪 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分析:理解“单 位 GDP能耗”即可解答。 (10 年山东卷)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 1953—1958、1959—1964、 1970—1975、1979—1984 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 1959—1964 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1953—1958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曲 折发展、的态势,但 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 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呈下降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 B;1959—1964 年,在这一时期,1959—1961 年由于“左” 倾泛滥,出现了三年经济 困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现下降态,但 1960 年当时党中央提 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国民经济重新出 现回暖的趋势,故这一时期应为 C;1970—1975年,文革期间,文革 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 打击,但通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复苏和迅速回升 的状况,故这一时期应为 A;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 1979 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农村 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 济就呈现出了逐步发展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基本呈现上升的态 势,故这一时期应为 D。 (10 年全国卷 2)19.据统计,到 1950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 1949 年 12月增加了 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19.【答案】A 【解析】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 恢复经济中,到 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 B 不正 确;同样,到 1952 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 也不正确;而人民收 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 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 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 D错误。正确答案为 A。 (10 年江苏卷)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 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说明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也合作社,走集体化 道路。故正确答案为 D。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0 年山东卷)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 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 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 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 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 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 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故排除②。 (10 年江苏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 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 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为 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