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综合阅读训练1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综合阅读训练1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综合阅读训练(一)‎ ‎(一)‎ ‎(2020·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解析】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 - 8 -‎ 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解析】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解析】 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译文: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 - 8 -‎ 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向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 - 8 -‎ 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①,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譓为后。‎ ‎(节选自《宋史·冯元传》)‎ 注:①祥练,丧期或丧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B.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C.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D.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解析】 “母夜梦异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以绀莲华与元吞之”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 D.谒通常指拜谒,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文中指拜谒。‎ ‎【解析】 D项,“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错误,“谒”作名帖讲时,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常是在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 B.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 C.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除了庆吊他不曾因他事去过二府;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D.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直到他晚年的时候,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 ‎【解析】 B项,“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理解错误,原文为“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即“等到孙奭 - 8 -‎ ‎、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 译文: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老,你还年轻,能完全通晓吗?”‎ ‎(2)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 译文: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 ‎【参考译文】‎ 冯元字道宗。其高祖冯禧,唐末在广州为官,以占候、星命等术在刘氏处任职。传三代到其父冯邴,广南平定后,冯邴入朝担任保章正。冯元幼年师从崔颐正、孙奭学习《五经》的要旨,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交好,他们在一起讲学,有时通宵达旦不睡觉,号称“四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阴尉。当时诏令流内铨选取通晓经术的人补为学官,冯元自我推荐通晓《五经》。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老,你还年轻,能完全通晓吗?”冯元回答说:“明达的人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再问以疑难经义,则辨别分析清晰流畅。补为国子监讲书,升为大理评事,又提升为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听到他的名声,曾经令其讲解《论语》《老子》,众子弟侍听,于是举荐冯元。天禧初年,多次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宫在宣和门北阁讲解《周易》。升任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适逢崔遵度去世,于是提升冯元为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后,冯元升任户部员外郎,任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一并奉召在皇帝面前讲读经学,从此仁宗更加倾心于学问。历任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按过去的成例,国子监多为宿儒掌管,以后则常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同知贡举,升为龙图阁学士,参与修撰《三朝正史》。任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次升迁任给事中。冯元性格简朴淳厚,不沽名钓誉,除非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过中书省和枢密院。为亲人奉行丧礼,从开始束发到整个服丧期间,都根据礼仪规定而改变服饰,不举行世俗的斋荐活动。遇到祭日,就与门生们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冯元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之事颇有了解,尤其精通《周易》。当初,冯元七岁时,刚开始读《周易》,他的母亲夜里梦见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下去,并且说:“好好读此,以后一定会显贵。”冯元直到晚年,大约三日一读《周易》。冯元没有儿子,以其兄之子冯譓作为他的后代。‎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余干知县。迁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宁国知府,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服除,久之不出。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官江西,进右参政。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继之曰:“既留兵,自当转饷,奈何疲敝属国。”议者韪之。‎ - 8 -‎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选,久不除代。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大智乃此引疾去。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继之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三上。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又数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B.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C.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D.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解析】 原文标点: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考核升降、科举考试、封授策赏等事务。‎ B.铨选:指古代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选拔官员的等级升降。‎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D.乞休: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主动辞职行为的文辞表述。‎ ‎【解析】 “科举考试”错误,“科举考试”是礼部之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8 -‎ A.郑继之很有见解。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郑继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郑继之深得信任。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有清正声望的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郑继之绝不护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失职遭到李瑾上疏直言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不替其辩护。‎ D.郑继之不搞党派。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之间的争斗,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 ‎【解析】 “但最终仍被绍吉等人谴责,遭到贬黜”错误,文中继之接受了绍吉等人已定的方案,被贬黜的是那些帮派里不同志趣的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 译文: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 ‎(2)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译文: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 ‎【参考译文】‎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余干知县。升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调为宁国知府,升任四川副使,因奉养亲长辞职回去。守孝期满,很久不出来任职。万历十九年,由于给事中陈尚象推荐,出任江西的官,升为右参政。东征的军队回去,吏部尚书李戴主张留下戍兵一万五千,要朝鲜供应给养。郑继之说:“既然留下戍兵,自当将粮饷转运过来,为什么让属国疲敝。”商议的人认为他的话正确。‎ 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职。当时皇帝虽然厌倦料理政事,但是谨慎对待吏部的人选,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由于郑继之有清正的声望,第二年二月就召他接替赵焕。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的位置,没有党羽支持。然而这时候言官们掌握权力,齐、楚、浙三派更是横行,大官员的进退也只能按照他们的喜怒。文选郎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依靠信赖的人。到了考选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张光房应当参加考选,而提出的意见却十分推崇于玉立、李三才,于是被压抑。和王大智同职的赵国琦根据这些情形进言,王大智发怒,向郑继之诬告而将他斥逐离开。因此,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引年例旧事谏诤,而且替张光房喊冤,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也上疏直言弹劾王大智失职,王大智于是托病辞职而离开,郑继之也不替他辩护。‎ - 8 -‎ 到了第二年二月,胡来朝任文选郎中,把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调出京城任官,又不发公文给都察院、吏科。张国儒已经推为京官,按规定不应当外放;马孟祯、徐良彦一向触犯帮派里的人,所以胡来朝压制他们,郑继之不能禁止。当时,孙居相等已离开朝廷,只有李瑾再次谏诤,谴责郑继之、胡来朝很是用力。胡来朝的党羽想用大家的力量取胜。于是各御史一齐起来攻击李瑾。李瑾坚强地和他们争论,奏章上了三次,胡来朝等也三次上奏章谴责攻击,胡来朝于是进言说:“年例、协赞之类的话,其实是掌权者调停两个方面的说法,不可以作为制度,请求改变以前的命令来办事。”皇帝一点没处分。李瑾正奉命出使,自己离开了。万历四十五年,考核京官,郑继之和李鋕主持这件事,给事中徐绍吉协助他们。所离开留下的官吏全部出于绍吉等人的意思,郑继之接受已定的方案罢了。一时跟帮派里的人不同志趣的,几乎全部被贬黜了。‎ 郑继之因很衰老就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总是挽留而不允许。第二年春天,(郑继之)在宫阙下跪拜,出到城郊等待命令,皇帝知道了,命令乘坐驿车回乡。又过几年死去,年龄九十二岁,赠衔少保。‎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