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2练习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2练习及答案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系列训练之模块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 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 A.圆锥 B.正四棱锥 C.正三棱锥 D.正三棱台 2.球的体积与其表面积的数值相等,则球的半径等于 ( ) A. 2 1 B.1 C.2 D.3 3.已知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都与平面β平行,那么 ( ) A.α∥β B.α与β相交 C.α与β重合 D.α∥β或α与β相交 4.下列四个说法 ①a//α,b α,则 a// b ②a∩α=P,b α,则 a 与 b 不平行 ③a  α,则 a//α ④a//α,b //α,则 a// b 其中错误的说法的个数是 (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5.经过点 ),2( mP  和 )4,(mQ 的直线的斜率等于 1,则 m 的值是 ( ) A.4 B.1 C.1 或 3 D.1 或 4 6.直线 kx-y+1=3k,当 k 变动时,所有直线都通过定点 ( ) A.(0,0) B.(0,1) C.(3,1) D.(2,1) 7.圆 2 2 2 2 0x y x y    的周长是 ( ) A. 2 2 B. 2 C. 2 D. 4 8.直线 x-y+3=0 被圆(x+2)2+(y-2)2=2 截得的弦长等于 ( ) A. 2 6 B. 3 C.2 3 D. 6 9.如果实数 yx, 满足等式 2 2( 2) 3x y   ,那么 y x 的最大值是 ( ) A. 1 2 B. 3 3 C. 3 2 D. 3 10.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P(x,y,z),给出下列 4 条叙述: ①点 P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 ②点 P 关于 yOz 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 ③点 P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 ④点 P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 A.3 B.2 C.1 D.0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11.已知实数 x,y 满足关系: 2 2 2 4 20 0x y x y     ,则 2 2x y 的最小值 . 12.一直线过点(-3,4),并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 12,这条直线方程是_____ _____. 1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 2:1:3,全面积为 88cm2,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___. 14.在棱长为 a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D1 到 B1C 的 距离为_________, A 到 A1C 的距离为_______.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共76分). 15.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R,高为 H,在其中有一个高为 x 的内接圆柱. (1)求圆柱的侧面积; (2)x 为何值时,圆柱的侧面积最大. 16.如图所示,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矩形,PA⊥平面 ABCD,M、N 分别 是 AB、PC 的中点,PA=AD=a. (1)求证:MN∥平面 PAD; (2)求证:平面 PMC⊥平面 PCD. 17.过点  5 4, 作一直线 l,使它与两坐标轴相交且与两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5. 18.(12 分)已知一圆经过点 A(2,-3)和 B(-2,-5),且圆心 C 在直线 l: 2 3 0x y   上,求此圆的标准方程. 19.(12 分)一束光线 l 自 A(-3,3)发出,射到 x 轴上, 被 x 轴反射到⊙C:x2+y2-4x-4y+7=0 上. (1)求反射线通过圆心 C 时,光线 l 的方程; (2)求在 x 轴上,反射点 M 的范围. 20.(14 分)如图,在正方体 ABCD A B C D E F BB CD 1 1 1 1 1中, 、 分别是 、 的中点 (1)证明: AD D F 1 ; (2)求 AE D F与 1 所成的角; (3)证明: 面 面AED A FD 1 1 .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系列训练之模块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 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CDDCB CADBC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11. 30 10 5 ; 12. x y  3 9 0 或 0164  yx ; 13.48cm3; 14. 2 6 a , 3 6 a;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共76分). 15.解:(1)设内接圆柱底面半径为 r. ②①圆柱侧 )(2 xHH RrH xH R rxrS   ②代入①   )0(2)(2 2 HxHxxH RxHH RxS  圆柱侧 (2)  S R H x Hx圆柱侧   2 2               42 2 22 HHxH R 22 RHSHx  圆柱侧最大时 16.证明:如答图所示,⑴设 PD 的中点为 E,连结 AE、NE, 由 N 为 PD 的中点知 EN // 2 1 DC, 又 ABCD 是矩形,∴DC // AB,∴EN // 2 1 AB 又 M 是 AB 的中点,∴EN // AN, ∴AMNE 是平行四边形 ∴MN∥AE,而 AE  平面 PAD,NM  平面 PAD ∴MN∥平面 PAD 证明:⑵∵PA=AD,∴AE⊥PD, 又∵PA⊥平面 ABCD,CD  平面 ABCD, ∴CD⊥PA,而 CD⊥AD,∴CD⊥平面 PAD ∴CD⊥AE, ∵PD∩CD=D,∴AE⊥平面 PCD, ∵MN∥AE,∴MN⊥平面 PCD, 又 MN  平面 PMC, ∴平面 PMC⊥平面 PCD. 17.分析:直线 l 应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1)直线 l 过点(-5, -4);(2)直线 l 与两坐标轴相交且与两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5. P N C BMA D E 如果设 a,b 分别表示 l 在 x 轴,y 轴上的截距,则有 52 1  ba . 这样就有如下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第一,利用条件(1)设出直线 l 的方程(点斜式),利用条件(2)确定 k ; 第二,利用条件(2)设出直线 l 的方程(截距式),结合条件(1)确定 a,b 的值. 解法一: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 54  xky 分别令 00  xy , , 得 l 在 x 轴,y 轴上的截距为: k ka 45  , 45  kb 由条件(2)得 ab  10   104545  kk k 得 0163025 2  kk 无实数解;或 0165025 2  kk ,解得 5 2 5 8 21  kk ,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02058  yx 或 01052  yx 解法二:设 l 的方程为 1 b y a x ,因为 l 经过点  45  , ,则有: 145  ba ① 又 10ab ② 联立①、②,得方程组      10 15 ab b b a 解得      4 2 5 b a 或      2 5 b a 因此,所求直线方程为: 02058  yx 或 01052  yx . 18.解:因为 A(2,-3),B(-2,-5), 所以线段 AB 的中点 D 的坐标为(0,-4), 又 5 ( 3) 1 2 2 2ABk      ,所以线段 AB 的垂直 平分线的方程是 2 4y x   . 联立方程组 2 3 0 2 4 x y y x        ,解得 1 2 x y      . 所以,圆心坐标为 C(-1,-2),半径 | |r CA 2 2(2 1) ( 3 2) 10      , 所以,此圆的标准方程是 2 2( 1) ( 2) 10x y    . 19.解: ⊙C:(x-2)2+(y-2)2=1 (Ⅰ)C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 C′(2,-2),过 A,C′的方程:x+y=0 为光线 l 的方程. (Ⅱ)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 A′(-3,-3),设过 A′的直线为 y+3=k(x+3),当该直线与⊙C 相切时, 有 3 41 1 3322 2    k k kk 或 4 3k x y B A x-2y-3=0 O ∴ 过 A′ , ⊙ C 的 两 条 切 线 为 )3(4 33),3(3 43  xyxy 令 y = 0 , 得 1,4 3 21  xx ∴反射点 M 在 x 轴上的活动范围是     1,4 3 20. (1) 是正方体1AC FDADDCFDDCAD 1111 ,,  面又面 (2) 中点是,,连结中点取 CDFFGGAGAB ,1 GF AD/ / 又A D AD1 1 / / 所成角是直角与即直线 的中点是所成的角与是则 设是平行四边形 FDAEHAAGAHAGA ABERtAGARtBBEFDAEAHA HAEGAFDGAAGFDDAGF 111 1111 1111111 90 ////      (3) AD D F 1 1( 中已证)( ) 11 11111 ,,,, FDAAED FDAFDAEDFDAAEADFDAE 面面 面又面又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