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2017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3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以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鞭炮 B.矿石粉碎 C.植物光合作用 D.酒精燃烧 2.(3分)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固体氢氧化钠 B. 测溶液pH C. 过滤 D. 稀释浓硫酸 3.(3分)化学为我们解决能源、材料、粮食和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人类可以无限制的开发利用 B.农药和化肥能促进粮食生产,可以尽量多用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但会造成“白色污染” D.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入河流中 4.(3分)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的重大突破.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2:4 B.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5.(3分)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 C.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6.(3分)下列各组溶液,不外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CO3、HCl、BaCl2、NaCl B.NaOH、FeCl3、HCl、HNO3 C.Na2CO3、NaCl、Na2SO4、Ba(OH)2 D.NaOH、Ba(NO3)2、NaCl、MgSO4 7.(3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CO(CO2) 适量O2 点燃 B NaCl溶液(Na2CO3) 过量CaCl2溶液 过滤 C KNO3溶液(K2SO4溶液) 适量Ba(NO3)2溶液 过滤 D FeCl2溶液(CuCl2溶液) 足量镁粉 过滤 A.A. B.B. C.C. D.D. 8.(3分)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C. 用等质量、等溶液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D. 一定质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27分) 9.(4分)请用合适的化学用语填空: (1)3个磷原子 (2)铵根离子 (3)2个甲烷分子 (4)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 10.(4分)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X的值是 .(2)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3)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 .(4)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11.(4分)如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 的方法提纯X. (2)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 (3)t3℃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 (4)t3℃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溶液质量没有变化的是 . 12.(4分)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硬水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 (2)我们需要清新洁净的空气,为减少雾霾的吸入,人们出行经常带口罩,是利用口罩中填充物(活性炭)的 性. (3)房屋着火,可用水扑灭,其灭火原理是 . (4)交警通过酒精检测仪显示的颜色变化,可快速检测出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2CrO3(红色)+3C2H5OH+3H2SO4=Cr2(SO4)3(绿色)+3CH3CHO+6X,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13.(5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关系密切. (1)钢铁是应用最普遍的金属材料,容易与空气中的 等物质共同作用而生锈,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黄金能压制成金箔,主要是利用了黄金具有良好的 性. (3)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产生的废液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取一定量的废液,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②硝酸铜溶液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6分)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B能供给呼吸,C常温下是液体,D是黑色固体,E溶液呈蓝色,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生成D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D与另一物质反应生成E,另一物质的类别是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A生成B和C的化学方程式 . (4)E与F反应的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5.(9分)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通常状况下,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欣悦同学用锌粒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若用F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b或c). 【提出问题】①导出的气体除H2外,还有哪些气体?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外,还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欣悦同学按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个装置中气体都完全反应或吸收).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装置中的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气体中有H2O 乙装置中产生 气体中有HCl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戊装置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H2能与Fe2O3反应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交流总结】 ①根据丁装置中实验现象,说明氢气具有 性. ②丁装置加热前通入H2的目的是 . 16.(8分)小明、小芳二位同学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 阳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2)试管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小芳同学把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小芳同学欲探究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成分: 小芳同学分析得出无色滤液中一定不含HCl,理由是 .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NaCl;②NaCl和CaCl2;③NaCl、CaCl2和Na2CO3;④NaCl和Na2CO3. 小明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有气泡产生 四、计算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7分) 17.(7分)NaCl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4.4gCO2和100g21.1%的NaCl溶液,求: (1)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g. (2)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17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3分)(2017•达州)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以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鞭炮 B.矿石粉碎 C.植物光合作用 D.酒精燃烧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燃放鞭炮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矿石粉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3分)(2017•达州)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固体氢氧化钠 B. 测溶液pH C. 过滤 D. 稀释浓硫酸 【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3分)(2017•达州)化学为我们解决能源、材料、粮食和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可再生的,人类可以无限制的开发利用 B.农药和化肥能促进粮食生产,可以尽量多用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但会造成“白色污染” D.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入河流中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物质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人类不可以无限制的开发利用,错误; B、农药和化肥能促进粮食生产,但是使用过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能尽量多用,错误;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但会造成“白色污染”,正确; D、生活污水不可以直接排入河流中,要处理后排放,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3分)(2017•达州)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的重大突破.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2:4 B.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因此: A、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4,故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故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分子种类、数目均改变,故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物,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5.(3分)(2017•达州)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 C.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所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来自于纯净物,至于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也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另一部分则来自于3g物质,可根据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判断;根据生成物CO2和H2O中C、H元素质量,让碳氢元素的质量分别除以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再相比,就可以得到该物质中碳氢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又因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8.8g×=2.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5.4g×=0.6g, 因此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之和是2.4g+0.6g═3.0g,说明该物质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3g=11.2g,则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1.2g:8.8g=14:11,故说法正确; C、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故说法正确;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3,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难度稍大.关键是找到确定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和原子个数比的方法. 6.(3分)(2017•达州)下列各组溶液,不外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CO3、HCl、BaCl2、NaCl B.NaOH、FeCl3、HCl、HNO3 C.Na2CO3、NaCl、Na2SO4、Ba(OH)2 D.NaOH、Ba(NO3)2、NaCl、MgSO4 【分析】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解: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Cl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B、FeCl3溶液呈黄色,首先鉴别出黄色的FeCl3溶液;把FeCl3溶液与另外三种溶液混合,出现红褐色沉淀的溶液为NaOH溶液;无法鉴别盐酸和硝酸,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Ba(OH)2溶液与Na2CO3、Na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MgSO4与NaOH、Ba(NO3)2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故选:A. 【点评】解答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时,若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首先鉴别,然后再鉴别其它的物质;若都没有颜色,可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7.(3分)(2017•达州)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CO(CO2) 适量O2 点燃 B NaCl溶液(Na2CO3) 过量CaCl2溶液 过滤 C KNO3溶液(K2SO4溶液) 适量Ba(NO3)2溶液 过滤 D FeCl2溶液(CuCl2溶液) 足量镁粉 过滤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一氧化碳能与适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CO3能与过量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K2SO4溶液能与适量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FeCl2溶液和CuCl2溶液均能与足量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3分)(2017•达州)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C. 用等质量、等溶液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D. 一定质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7. 【解答】解: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 65 2 56 2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加入的锌和铁的质量相等时,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在有催化剂时分解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得到的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7,一定质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逐渐增大至7,再到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27分) 9.(4分)(2017•达州)请用合适的化学用语填空: (1)3个磷原子 3P (2)铵根离子 NH4+ (3)2个甲烷分子 2CH4 (4)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2O3 .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磷原子,就可表示为:3P;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铵根离子可表示为:NH4+;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甲烷分子可表示为:2CH4; (4)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2O3; 故答案为:(1)3P;(2)NH4+;(3)2CH4;(4)2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4分)(2017•达州)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X的值是 9 .(2)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AC (填字母序号,下同). (3)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 B .(4)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CD .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2+7=9;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AC; (3)最外层为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B; (4)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CD的质子数均为12,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故答案为:(1)9;(2)AC;(3)B;(4)C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4分)(2017•达州)如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提纯X. (2)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Y>X=Z . (3)t3℃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20% . (4)t3℃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溶液质量没有变化的是 Z .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X;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 X=Z;t3℃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20%,因为降温后溶液是饱和的;t3℃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溶液质量没有变化的是:Z. 【解答】解:(1)X中含有少量Y,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X,因为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Y大,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X=Z;故答案为:Y>X=Z; (3)t3℃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20%,因为降温后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20%,所以降温后溶液是饱和的;故答案为:20%; (4)t3℃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溶液质量没有变化的是:Z,因为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答案为: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4分)(2017•达州)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硬水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2)我们需要清新洁净的空气,为减少雾霾的吸入,人们出行经常带口罩,是利用口罩中填充物(活性炭)的 吸附 性. (3)房屋着火,可用水扑灭,其灭火原理是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4)交警通过酒精检测仪显示的颜色变化,可快速检测出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2CrO3(红色)+3C2H5OH+3H2SO4=Cr2(SO4)3(绿色)+3CH3CHO+6X,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H2O . 【分析】(1)根据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解答; (3)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为有效减小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们佩戴防PM2.5专用口罩,它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3)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由2CrO3(红色)+3C2H5OH+3H2SO4═Cr2(SO4)3(绿色)+3CH3CHO+6X可知,反应前后铬原子都是2个,碳原子都是6个,硫原子都是3个,反应前氢原子是24个,反应后应该是24个,其中12个包含在6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21个,反应后应该是21个,其中6个包含在6X中,因此X的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1)加热煮沸;(2)吸附;(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4)H2O.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3.(5分)(2017•达州)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关系密切. (1)钢铁是应用最普遍的金属材料,容易与空气中的 氧气、水 等物质共同作用而生锈,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黄金能压制成金箔,主要是利用了黄金具有良好的 延展 性. (3)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产生的废液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取一定量的废液,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银、铜和铁 . ②硝酸铜溶液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NO3)2=Cu+Fe(NO3)2 . 【分析】(1)根据铁的锈蚀条件来分析; (2)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分析;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亚铁,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 【解答】解:(1)钢铁的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故填:氧气、水; (2)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可以将黄金能压制成金箔;故填:延展; (3)由题意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亚铁.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有铁、一定有银、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不含有硝酸银、硝酸铜,由以上分析可知: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和铁;故填:银、铜和铁; ②铁与硝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故填:Fe+Cu(NO3)2=Cu+Fe(NO3)2. 【点评】本题考查的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4.(6分)(2017•达州)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B能供给呼吸,C常温下是液体,D是黑色固体,E溶液呈蓝色,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生成D属于 化合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2)D与另一物质反应生成E,另一物质的类别是 酸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A生成B和C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4)E与F反应的 Ca(OH)2+CuSO4=Cu(OH)2↓+CaSO4 . 【分析】 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B能供给呼吸,C常温下是液体,因此B是氧气,C是水;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因此A是过氧化氢;D是黑色固体,E溶液呈蓝色,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其它酸也可)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此D是氧化铜,E是硫酸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钙. 【解答】解:(1)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2)氧化铜和硫酸(其它酸也可)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因此另一物质的类别是酸,故答案为:酸;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2H2O22H2O+O2↑; (4)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钙,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OH)2+CuSO4=Cu(OH)2↓+CaSO4;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5.(9分)(2017•达州)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集气瓶 . (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通常状况下,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欣悦同学用锌粒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BC或BD (填字母),该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若用F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c 端进入(填b或c). 【提出问题】①导出的气体除H2外,还有哪些气体?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外,还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欣悦同学按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个装置中气体都完全反应或吸收).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装置中的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气体中有H2O 乙装置中产生 白色沉淀 气体中有HCl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戊装置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 H2能与Fe2O3反应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H2+Fe2O32Fe+3H2O 【交流总结】 ①根据丁装置中实验现象,说明氢气具有 还原 性. ②丁装置加热前通入H2的目的是 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来确定制取装置,根据氢气的密度来确定收集的方法; 【实验现象和结论】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结合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交流总结】①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氢气的化学性质; ②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a是集气瓶;故填:集气瓶; (2)用锌粒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装置B,该装置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氢气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用装置F收集氢气时,氢气从短管进入;故填:BC或BD;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c; 【实验现象和结论】若气体中含有HCl,氯化氢溶于水则为盐酸,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也就是乙装置中产生了白色沉淀;故填:白色沉淀; 丁装置中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氧化铁转化为了铁;戊装置中白色固体变成蓝色说明生成了水,也就是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水;故填:3H2+Fe2O32Fe+3H2O; 【交流总结】①根据丁装置中实验现象可知,氢气能够夺取氧化铁中的氧元素,将其转化为铁,这说明了氢气具有还原性;故填:还原; ②氢气具有可燃性,丁装置加热前通入H2的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故填: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反应表达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16.(8分)(2017•达州)小明、小芳二位同学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溶液变为红色 ,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 阳离子是 Fe2+ (写离子符号). (2)试管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小芳同学把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小芳同学欲探究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成分: 小芳同学分析得出无色滤液中一定不含HCl,理由是 混合后,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盐酸被消耗完 .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NaCl;②NaCl和CaCl2;③NaCl、CaCl2和Na2CO3;④NaCl和Na2CO3. 小明认为猜想 ③ 一定不正确.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④ 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分析】(1)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解答;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解答; (2)根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解答;根据反应的现象分析可能混合的试管中溶液的成分. 【作出猜想】根据反应的量分析滤液的溶质成分; 【交流讨论】根据根据碳酸钠、氯化钙和盐酸的性质分析反应分析错误的猜想; 【设计实验】根据碳酸钠能与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设计实验. 【解答】解: (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试管A中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 阳离子是亚铁离子,符号为:Fe2+; (2)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试管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由实验的现象可知,混合后的溶液先产生气泡,说明在E中有剩余的碳酸钠,另一支试管D中有剩余的盐酸,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应为碳酸钙,说明溶液含有氯化钙.故小芳同学分析得出无色滤液中一定不含HCl,理由是混合后,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盐酸被消耗完; 【作出猜想】由上述分析可知,当碳酸钠与盐酸、氯化钙恰好反应时,滤液中只含有氯化钠;当氯化钙有剩余时,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当碳酸钠剩余时,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 小明认为猜想③一定不正确.因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不能同时存在; 【进行实验】由于碳酸钠能与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④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 (1)溶液变为红色;Fe2+; (2)Fe2O3+6HCl═2FeCl3+3H2O. 混合后,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盐酸被消耗完; 【作出猜想】③; 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④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计算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7分) 17.(7分)(2017•达州)NaCl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4.4gCO2和100g21.1%的NaCl溶液,求: (1)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7.3 g. (2)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1)根据生成CO2的质量,碳酸钠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氯化氢的质量. (2)由生成氯化钠和所得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氯化氢的质量为z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4.4g x=10.6g,y=11.7g,z=7.3g (2)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100g×21.1%﹣11.7g=9.4g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47% 答:(1)7.3; (2)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4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难度较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