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计44分) 1.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 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C. 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答案】B 【解析】“殷、周之际”是指商朝到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变革,商朝是方国联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正确;A是夏朝时期;郡国制度是西汉时期,C错误;中央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D错误。 2.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 A.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C.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可知,①是西安;②是开封;③是北京;④是杭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③处的,即发生在北京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正确;A项发生在咸阳,排除;B项发生在西安,排除;C项发生在南京,排除。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其意图是 A.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B.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D.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取代具有民族歧视意味的归绥、迪化等词,说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体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故C项正确。经济、民族风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题干没有涉及设立自治机关,B项错误。 4.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 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 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C.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 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推行之下,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督,反映的是基层民主的不断发展,是探索村民自治制度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基层民主的不断探索,而不是制约政府,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这一制度只在浙江率先推广,并没有进行深刻实践,排除C项。 5.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A. 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反映了日内瓦会议时期美国仍然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拒绝与中国代表接触,故D正确;日内瓦会议的成果并不能说明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而是说明美国敌视中国,故B排除;新中国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C排除。 6.下图为一幅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多米诺骨牌》,画中左方的手上写着“USSR”,右边骨牌上依次写着“LAOS”“VIETNAM”“TAIWAN”KOREA”“PHIL-IPPINES”等等字样。它反映出当时 A. 苏联对亚洲地区局势失控表示担忧 B. 国际政治斗争沦为娱乐性质的活动 C. 美国干涉印度支那事务的理论依据 D. 朝鲜战争引发了冷战对抗逐步升级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图中的文字依次是“苏联”“老挝”“越南”“台湾”“韩国”“菲律宾”等。漫画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对东南亚地区的越南问题的担忧,认为苏联的扩张会引发东亚经济崩溃,为二战后美国遏制理论的延伸和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理论导引,成为干涉印度支那事务的依据,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国际政治斗争事关国家利益,并非娱乐性斗争,排除。D项,题干信息与朝鲜战争无关,排除。 7.关于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起源,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论断是“满天星斗”。以下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B. 在我国境内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 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高达120吨的稻谷遗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即中华大地的各处地区,都有文明遗址的出现,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遗址即可印证“满天星斗”的说法,故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并不能代表中华大地的各个地区。故A项排除;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只能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能印证中华文明的起源故C项排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说明河姆渡地区的农业种植以稻谷为主,不能印证“满天星斗”,故D项排除。 8.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A. 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B.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 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D. 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乡镇企业属于农村地区,不符合材料“进城”,故A错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包字进城包则灵”反映的是承包制,并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故C错误;承包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D正确。故选D。 9.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始终不承认苏俄(联)。但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罗斯福执政后,国内要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1933年11月,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由此可见,美苏建交 A. 突破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藩篱 B. 基于共同解决经济危机的考量 C. 迎合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 D. 表明两国摒弃了意识形态差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罗斯福执政后,国内要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世界整体化趋势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美苏建交实质上反映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下各国经济互补的需要,故C项正确;美苏建交并不能突破经济民族主义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排除A;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成工业化强国,并未经历经济危机,排除B;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并未摒弃对立立场,排除D。 10.下图漫画名为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以1890年美国参议院讨论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背景创作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挤入参议院的大垄断资本家并没有操纵的了参议员们,这一法案最后还是通过了。由此可以推知 A. 垄断组织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B. 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治生活 C. 美国三权分立政治模式遭到冲击 D. 垄断组织发展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从美国画家以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背景的漫画内容可以看出,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占据了美国参议院的重要位置,以此来讽刺当时的参议院被垄断资本家把持,肯定会通过法律,但是“挤入参议院的大垄断资本家并没有操纵的了参议员们,这一法案最后还是通过了”,从而说明垄断组织发展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参议员也要从社会影响来考虑,通过反垄断法,故选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们反对垄断组织,从材料得不出垄断组织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A错误;根据材料“挤入参议院的大垄断资本家并没有操纵的了参议员们,这一法案最后还是通过了”说明垄断资本家控制不了国家政治生活,说明美国仍然遵循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BC错误。 1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将“仁”作为行医准则,而“仁”本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强调关爱善待他人,这一思想融入到医学中,体现了医学浸润了儒家文化,故D项正确。“仁”是医学家对自己行医的要求,而非针对病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对于医学的束缚,故B项错误。C项过度拔高了儒家思想对医学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李约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 A. 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B.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C. 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 D.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答案】D 【解析】“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是对宋代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论的高度评价,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D正确;A、C无法体现“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排除;宋明理学并非重视科学之真,而是推究事物的原理的方法,排除B。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B,应该明确宋明理学并非重视科学之真,而是推究事物的原理的方法。 1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D项。 14.下图为明末清初著名版画家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中的《访庄》图,作于1651 年。画作人物造型略有夸张,衣纹细劲流畅,富有装饰味。画中主角是战国时期宋国的惠施,在政治失意时去访庄子,二人结成至友。这反映了 A. 浪漫主义艺术的流行 B. 文人画成为主流绘画形式 C. 版画的社会基础广泛 D. 文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 【答案】D 【解析】“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在绘画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近代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指出: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访庄》图反映了文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味,故D正确,A错误;B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文学诗句是 A.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齐”“北魏”“柔然”“平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兰辞》的时代背景,与当时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主人公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出击柔然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也使《木兰辞》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大意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越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行军速度之快及路途的遥远。故答案为B项。ACD项,《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出自唐朝杜甫的《石壕吏》,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A.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 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就分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A项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是在井冈山时期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C项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明确的;D项中毛泽东思想的萌发是在大革命时期,所以其它三项错误。 1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 的是 A. 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 B. 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 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 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答案】B 【解析】生存竞争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阶级斗争是指马克思主义,两个学说都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马克思主义没有解释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排除A项;生物进化论没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与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没有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有一定影响,排除D项。 18.“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此观点属于哪一派别 A. 洋务派 B. 顽固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答案】C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便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C;洋务派、顽固派、革命派都不符合托古改制,排除ABD。 19.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 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1919年五四运动后,瞿秋白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作为评判不同文化高低的标准,改变了以往对东西方文化分野的观点,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得到传播和发展,故C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化,BD在材料信息中均无体现,排除。 20.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 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思想 C. 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 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看法,排除A;材料“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可见邓小平表达了对外开放的思路,故选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市场经济的看法,排除D。 21.2018年12月在北京举行“40年,那些难忘的瞬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图片展”。下列事件最有可能入选图片展的是 A.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 C. 中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答案】D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 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故D符合题意;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1965年中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下列作品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A. 《神曲》 B. 《西风颂》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卖火柴小女孩》是属于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也是批判现实主义,C项正确;《神曲》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因此不属于现实主义,排除A项;BD项分别属于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排除。 二、材料题(3小题,共5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1921)于1895年前后陆续翻译了一系列西学名著,其中《天演论》影响最广。《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赫氏认为人类社会伦理更重于进化,否则将导致残酷的弱肉强食,而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故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且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 天运》的“天演”一词。他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士大夫莫不感叹“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似此高文雄笔”,其中阐发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 ——摘编自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材料二 马丁·路德(1483~1546)于1521年着手将《圣经》译为德语,他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路德按照是否宣讲基督的标准去断定新约书卷的价值,并依此改变传统新约书卷的排列次序。路德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像散文诗一样优美,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田海华《路德的<圣经>诠释与翻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马丁·路德在翻译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与马丁·路德译著的相同作用。 【答案】(1)同:服务于现实需要;采用意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译文优美,有较高的文学性;译著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异:严复追求古雅;马丁·路德力求通俗,其社会影响更加广泛。严复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著本意,马丁·路德尊重《圣经》原典。 (2)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来势力的压迫;推动了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 【解析】 (1)同:根据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得出服务于现实需要;根据“《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得出采用意译;根据“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 天运》的‘天演’一词”得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根据“像散文诗一样优美”得出译文优美,有较高的文学性;根据“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得出译著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异:根据“高文雄笔”得出严复追求古雅;根据“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得出马丁·路德力求通俗,其社会影响更加广泛。根据“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得出严复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著本意,根据“依据希伯来圣经”得出马丁·路德尊重《圣经》原典。 (2)综合材料,可从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外来势力,推动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打破传统守旧思想,激发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荀子提出了“天下之人有所共予”的命题,认为尽管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诉求,但也有许多共享和共通的东西。他提出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共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在处理国家与民众共享关系时,他提出了“裕民以政”,即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针对社会分化,他提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此外他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摘编自宋国恺《共享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意蕴》 材料二 针对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以“共享”为原则的解决思路。这一原则以土地、资本的全社会公有为前提,落脚点则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劳取酬,余利则公之社会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以说,按劳分配是“共享”的底线,而全体人民免受任何剥削压迫之苦、共同幸福安乐则是“共享”的理想境地。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材料三 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摘编自刘晋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延承与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共享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共享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共享思想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答案】(1)基本内容:①共享自然资源;②共享政策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③照顾到各阶层利益;④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2)原因: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近代社会矛盾尖锐;②农民土地问题突出;③西方民主思想传播;④一战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⑤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⑦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3)继承:①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②以人民为中心;③倡导共同富裕。 发展:①坚持效率原则,②主张先富带动后富。 【解析】 (1)基本内容:根据“人们可以共同分享来自东西南北江河湖泊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出共享自然资源;根据“通过政策措施让百姓获得利益并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得出共享政策利益,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应各取所得的道理”得出照顾到各阶层利益;根据“主张哑聋等残障人士需要国家照顾”得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2)原因:根据“针对既是典型西方病症,又是世界性现象的贫富悬殊问题”得出一战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根据“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得出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根据新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农民土地问题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3)继承:根据“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可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共同富裕等分析总结。 发展:根据“应当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分析得出坚持效率原则,主张先富带动后富。 25.材料 战国时期的赵国,诸侯压境,胡骑骚扰,人称“四战之国”。赵武灵王即位后,欲效法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改革。然而,守旧贵族指责其“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努力争取元老重臣的支持,并以“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批驳守旧势力,最终“易胡服,习骑射”,一举扭转了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北魏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政治大动乱,但鲜卑族拓跋部仍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孝文帝亲政后,实施了迁都洛阳、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语、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儒崇经和改行汉族典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史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 ——摘编自华盖《“胡服骑射”与“全面汉化”—―赵武灵王和魏孝文帝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背景和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上述改革在促进民族交融方面的不同意义,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相似:背景上,政权并立(边境压力)、旧贵族阻挠、统治者锐意改革;内容上,移风易俗。 (2)意义:赵武灵王改革是中原华夏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典范;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游牧民族积极汉化的典范,而且更为全面、深远地推进了民族交融。 认识:民族交融是双向性的;民族交融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1)相似:根据“战国时期的赵国,诸侯压境”“南北朝时期,北魏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政治大动乱”得出政权并立(边境压力),根据“守旧贵族指责”,结合所学得出旧贵族阻挠,根据“赵武灵王努力争取元老重臣的支持”得出统治者锐意改革,根据“易胡服,习骑射”“穿汉服、说汉语、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儒崇经和改行汉族典章制度”得出移风易俗。 (2)意义:根据“效法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改革”得出赵武灵王改革是中原华夏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典范;根据“孝文帝亲政后,实施了迁都洛阳、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语、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儒崇经和改行汉族典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游牧民族积极汉化的典范,而且更为全面、深远地推进了民族交融。 认识:可从民族交融是双向性的,民族交融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等角度分析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