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1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13)

‎ 二 语 备课组 时间: 月 日 中心发言人: ‎ 课 题:17 难忘的泼水节 第 2、3 课时 总计第 节 教学 目标 ‎1.朗读课文。‎ ‎2.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3.会写“炮、穿、向、令”4个字。‎ ‎4. 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炮、穿”的书写要领。‎ ‎2. 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指名认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2.出示多音字,抽生读,并组词。‎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这个泼水节令人难忘?‎ ‎【设计意图】‎ 识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目标。在第二课时伊始,复习生字词进行巩固。 二、自主读文,图文对照 ‎1.课文中怎么样描写插图的,找到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 ‎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目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才能对插图进行恰当的联想。‎ 三、指导重点段朗读 ‎1.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四面八方”可以看出大家都盼着跟周总理度过泼水节。“赶来”可以换成“走来”‎ 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出示图片理解。 ②指导朗读,左右两边学生交换读。‎ 让生想象如果你是傣族人民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欢迎周总理?重点抓住“欢呼”‎ 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2.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 ‎ ‎3.自由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 地来到人群中。 a看看课文插图,请用横线画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理解“笑容满面”(态度 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b想象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②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 民一起跳舞。 a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b通过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③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 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a总理怎样泼水?把有关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来。想象周总理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出示泼水节图片,想象说话。‎ ‎①看到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我仿佛听到周总理 ,我想 。‎ ‎②看到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我仿佛听到傣族人民 ,我 想 。 b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练习说话:创设情境“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一手……一手……”。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四、指导朗读六至八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指名读—分组读—师生接龙读—齐读。‎ ‎【设计意图】‎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指导朗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更能体会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3. 用下面句式说话。‎ 这真是个 的泼水节,因为 。 4.指导激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齐读全文并训练说话 ‎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幸福的泼水节。谁能用上“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来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1.小组内说一说。‎ ‎2.派代表全班进行交流。‎ 六、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观察“炮、穿、向、令”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发现规律。 2.重点指导书写“炮、穿”二字:“炮”右边是个包,提醒右下角是“巳”。“穿、令”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3. 教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 ‎4. 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 ‎ 5.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6.给生字组词。‎ 七、实践 1.继续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板书设计】‎ ‎ 17 难忘的泼水节 ‎ ‎ ‎ 心连心 盛情迎候 ‎ 周总理 ———— 傣族人民 敲鼓跳舞 ‎ 泼水祝福 ‎ 第三课时 指导完成《练习册》‎ ‎ ‎ ‎ ‎ 教后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