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4赤壁赋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 一、读准字音 壬戌( )( ) 属客( ) 窈窕( )( ) 冯虚御风( ) 桂棹( ) 舳舻( )( ) 倚歌而和( ) 愀然( ) 酾酒( ) 山川相缪( ) 横槊( ) 渔樵( ) [答案] rén xū zhǔ yǎo tiǎo pínɡ zhào zhú lú hè qiǎo shī liáo shuò qiáo 二、辨识通假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2)山川相缪 ( ) (3)举匏尊以相属 ( ) [答案] (1)“冯”同“凭” (2)“缪”同“缭”,连结,盘绕 (3)“尊”同“樽”,酒杯 三、一词多义 (1)望 (2)歌 (3)如 (4)属 (5)绝 - 15 - (6)于 (7)而 (8)之 (9)其 [答案] (1)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向远处看/形容词,有名望的 (2)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曲调 (3)动词,往/动词,如同/动词,及,比不上 (4)动词,音(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名词,音(shǔ),类/动词,通“嘱”,嘱托/名词,亲属/动词,管 (5)动词,断/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极,非常/副词,达到极点 (6)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到/介词,被/介词,比 (7)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8)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语气助词,无意义/代词,代“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代词,它,指“一苇”/代词,它的,指洞箫/代词,指箫声/代词,他,指曹操 四、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________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________ (3)顺流而东也 ( )________ (4)扣舷而歌之 ( )________ (5)下江陵 ( )________ (6)渔樵于江渚之上 ( )________ (7)侣鱼虾而友麋鹿 ( )________ (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________ (9)哀吾生之须臾 ( )________ (10)击空明兮溯流光 ( )________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 )________ [答案] - 15 - (1)名词作状语 向西、向东 (2)名词作状语 向南 (3)名词作动词 向东进军 (4)名词作动词 唱歌 (5)名词作动词 攻下 (6)名词作动词 打渔、砍柴 (7)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舞动,使……哭泣 (9)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哀叹 (10)形容词作名词 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11)形容词作动词 发白,发亮 五、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 (1)星宿名,天上的斗宿(南斗)、牛宿。 (2)白茫茫的水汽。 (3)浩荡渺远的样子。 (4)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六、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固一世之雄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为其然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又何羡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 15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凌万顷之茫然。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客有吹洞箫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渺渺兮予怀。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曹操)本是一代盖世英雄。 (2)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3)被动句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 (4)宾语前置句 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 (5)宾语前置句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6)状语后置句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之下游览。 (7)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8)定语后置句 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9)定语后置句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10)省略句 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11)主谓倒装句 我的心中的情思十分悠远。 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 纵:任凭。一苇:喻指苇叶般的小舟。如:往。凌:越过。万顷:指广阔 - 15 - 无边的江面。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冯(pínɡ)虚:凭空、凌空。冯,同 “凭”。御:驾。遗世:遗弃 桂棹(zhào)兮兰桨:棹与桨都是划船的工具,前推的叫桨,后推的叫棹。 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渺渺:悠远的样子。予怀:我的心。美人: 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洞箫:即“箫”。箫管 上下直通,故称“洞箫”。倚:循,依。和(hè):伴奏。袅袅(niǎo):婉 转悠长。 - 15 - 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这里指战船。酾(shī)酒:斟酒。 槊(shuò):长矛。渔樵:打鱼砍柴,名词用作动词。渚:江边。侣、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匏(páo)尊: 用葫芦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尊,同“樽”,酒杯。蜉蝣(fú yóu): 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须臾:片刻,形容 生命之短。 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孔子。 川,河。逝,往。斯,这里指水。盈虚:指月亮时圆时缺。盈,指月圆。 虚,指月缺。卒:最终,到底。消长:消减和增长。盖:句首副词,表 示假设。曾:简直,竟然。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何羡:倒装, 即“羡何”,指上文的“羡长江之无穷”。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 - 15 - 个话头。 [资料链接] 文坛全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他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置所。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善于处变,并不忘时时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体物言志的古代文体——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战国时期荀子始称其名,至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裁。 特点:在内容上,大多借物言志;在艺术上,重铺排、辞采,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要求押韵,但可以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相押。又要求换韵,大体与内容段落相一致。 体式: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文赋比较自由, - 15 - 兼具散文与赋体的格局。苏轼的《赤壁赋》就是文赋的代表作。 [文本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出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答案] ①乐观旷达 ②悲 ③议论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写了哪些景物?展示了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答案]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跃起浪花。 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段,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客之悲”。(1)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的对比;(2)人生(短暂)自然(无穷)的对比;(3)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 4.第4段从哪些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情变化:乐—悲—乐。(2)心情乐的原因:①夜游赤壁之乐;②饮酒赋诗之乐;③入景之乐。景物的澄清之美、浑然之美、浩瀚之美让作者心旷神怡。 6.对于作者在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是达观的,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答案] (观点一)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的心情,酒酣耳热后凄怆的洞箫声与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从这儿,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是达观的吗? (观点二)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有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消极,也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达观。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赤壁赋》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例如文章第三自然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从而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2.写法指导 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三要” (1)写景要典型,生动 如《赤壁赋》第一段写景,抓住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突出其静谧、辽阔,生动形象,为下文抒情做好了铺垫。 (2)情感抒发要真挚 《赤壁赋》中的饮酒放歌,抒发了作者悲凉、幽怨之情,客之悲慨抒发了作者悲哀、消极之情,变与不变的理论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情怀,真挚而动人。 (3)议论要力求观点鲜明,道理深刻 《赤壁赋》第四段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并从心理平衡的角度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合理解释,有着积极意义。 3.迁移运用 选取你生活中观赏景物的一个场景,写一个片段。注意运用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听 雨 朦胧的睡意里,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悠扬的琴音,穿透耳际。听,下雨了;是,下雨了。唯有空灵的雨音,才会有如此的吸引力,令世间生命俱寂、安静,全身心地聆听这天籁之音。 听雨了,安静了。唯有听雨,往日的浮华才会在淅沥中被细细的雨丝柔柔地洗净,洗净平常日子里的铅华,洗净生命的浮躁。唯有听雨,忙碌的日子才会如此的安静、休闲;唯有听雨,疲惫的心灵才会真正属于自己;唯有听雨,思绪才会飘飞,想起童年的朝花夕拾,少年的青葱岁月;唯有听雨,浮躁的心才会稍稍停止追求的脚步,在雨声里小憩。静静地听雨,一份清灵、一份温馨随之而来。 朋友,让我们打开窗子,静静地听雨吧,静静地聆听天际音符,安享心底的静谧!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及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仍能安之若素。谪居黄州期间,凄风冷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间,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伤,捕捉到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彻悟了“天 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更会经历苦难,但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如苏轼那样豁达的心,就没有转不过的弯、跨不过的坎。 【应用角度】 “心态”“困境与达观”“笑对人生”等。 2.素材应用 片段一 人生之路多坎坷。人生之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漂荡,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须知“时运不齐,命运多舛”。泛舟而行,旅途中会有惊涛骇浪、暗礁狂风,面对这一切,我们需要平静的心态——豁达。豁达是人生宴席上的醅酒,越久越香浓,正如苏轼,被贬黄州,却仍微笑,于是酝酿了《赤壁赋》,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淡然中彰显洒脱。而贾谊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豁达的心,在人生得意时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没有了丝毫的锐气,最终郁郁而终,成为千古憾事。所以说生活的风再大也不怕,命运的雨再大也不怕,只要微笑着豁达地去面对,总有一天会为自己赢得晴天丽日。 片段二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 - 15 - 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的嬉戏,二十岁赴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都不吝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捉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得超脱——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群文阅读] 导读: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在被贬黄州时,苏轼走入了灵魂的淡泊中,虽然逆水行舟,依然坚强,在江边的风月之间他寻找出了生命的本质,他将自己生命的精力转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自己真正做到了从容自如、心如止水。余秋雨先生称赞苏轼:“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在许多年后的今天,也许,我们只能以仰望的目光,来解读这个世间不可无一,却又难得其二的苏轼。 生子当如苏东坡 ⊙张 恒 从图书馆借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从吃饭到上厕所,苏东坡的魔力令我手不释卷。苏东坡,这个人生路上风霜雨雪绵绵不断的眉山男儿,到底是怎样来烘焙自己的一生境遇,成为一位风光无限的旷世奇才的呢? 我最喜欢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写于“乌台诗案”之后,那是苏轼差点儿丢了性命,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在黄州生活无着落,要靠在东坡种菜来维持生计;要把仅有的活命之钱,分成三十份放在屋梁上,每一天取一份来过一种“计划经济”的生活。却说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自欺欺人的“胡话”。 其实不是这人太矫情,也不是这人太虚伪,更不是官场的生活已让他麻木不仁,其实他的内心时常掀起滔天巨浪。 他常想起周公瑾,命运为什么独独青睐于他?年纪轻轻,就让小乔托付了终身;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每想到这些,东坡就浑身大汗淋漓,一夜之间,满头飞雪。 敏感的心灵见不得风吹草动,他常常在夜中起来,在庭中独徘徊。月色如水,让他心中凉意顿生,一只孤鸿飞过,他独怜这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身影。 夜游赤壁,他又感叹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今朝在世不得意, - 15 - 何必散发弄扁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苟非吾所有就是非吾物,清风明月却不用一钱买,有了它们还不够受用一生吗? 他以赤子之心善待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有很多粉丝来黄州膜拜,他倾其家酿菊花酒;贬官惠州,他跟当地的农民相处亲密,竟然想终老于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读到政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时,竟然击节赞赏:“此老乃野狐精也!”但是他始终不知道如何提防周围的“小人”:一个叫章惇的早年朋友,在他的诗词中寻章摘句,时常向上报告他在朝、在野的种种“不轨”…… 他以虔诚的态度认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在杭州太守的任上,他留下了造福一方的苏堤;他也曾任职过徐州,为防黄河水患,他又一次率领军民挖石狗湖(现云龙湖)。 他的眼里独独不能容下害民的“沙子”。在从眉山到汴京的路上,他耳闻目睹“青苗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上书直言;看到司马光反对变法成功后对不同政见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他又站出来大喊一声:“不!” 一个被小人和命运无常的阴霾笼罩一生的人,心里装着一个太阳,乐观地面对一切,尽情地挥洒着他的才情和性情。他的厚道为人,他的精神能量,他的旷达胸怀和气度,展示了一种力量。在这样一个人的面前,人生中的一切风云,都被烘焙成了美不胜收的风景。 生子当如苏东坡! 苏轼诗文传家训 苏轼一生坎坷,却仍不忘对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作为一个文学家,苏轼的家训多为诗文、书信形式。在晚年所写的《并寄诸子侄》一诗中,苏轼勉励子侄们努力学习,勤读诗书,莫做腹中空空、不学无术的人。 同时,教育他们学习耕织,自食其力。苏轼还希望后代像他一样,以写出“昭世”文字为己任。 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走却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庶几门户有八慈,不恨居邻无二仲。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会当洗眼看腾跃,莫指痴腹笑空洞。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 岂惟万一许生还,尚恐九十烦珍从。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但令文字还昭世,粪土腐余何足梦。 与他自己豪放刚直的性格相一致,风节的教育也是苏轼家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给侄子的信中,他说:“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谈到被贬海南,过着“饮食百物艰难”“药物酱酢等皆无”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时,仍然表示“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苏轼的确如此,即使是屡次遭贬,仍然特立独行,宁折不弯,这就是苏轼的风格,他要求子孙们像他一样秉持信念,“不改其度”。 在许多诗文中,苏轼还注意向弟弟苏辙和晚辈们传授做学问的心得。他要他们多读史书,从中得到教益;他要他们为学不要“趋时”,不要将读书只作为取得功名的手段,“ - 15 - 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 苏轼对家人的教育是持之以恒的。元祐四年八月,其弟苏辙(字子由)受朝廷委派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诗中写道: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当时,弟弟苏辙已到知天命之年,苏轼仍然一再叮嘱他不辞辛劳,不辱使命,不忘家国,不要自傲,一定要通过外交活动维护朝廷声誉,可见其对家人教育的重视。 建议阅读篇目: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读苏轼、辛弃疾》(梁衡) 《喜欢苏东坡》(方方) 《苏东坡的秋天》(武志强) [积文化常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诵国学经典]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成长启示] “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健在,多陪陪父母,多为父母做些事情,这也是儿女的福分。行孝道要趁早,不要等到没有了孝敬父母的机会才追悔莫及。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15 -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这样的人与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成长启示] 精神赡养和物质赡养同等重要。多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 -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