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一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单元评估检测一 第一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2016·芜湖模拟)下图表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中三条纵线表示经线,三条横线表示纬线,a、b相交于点O。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图中的经纬度差都是5°,则(  )‎ A.图中的三条纬线和三条经线的长度一定都相等 B.图中四个方块所表示的面积一定相等 C.图中O点一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D.图中的三条经线长度一定相等 ‎2.某测绘局要绘制新开发镇的平面图,采用两种比例尺绘制,其中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三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图幅面积一定是乙图的九倍 B.如果甲图比例尺为1∶30 000,则乙图比例尺为1∶10 000‎ C.甲图中1厘米表示的实地距离是乙图的三倍 D.乙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比甲图详细 - 15 - / 15‎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各条经线长度相等;纬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一周的,各条纬线长度不等;地球是一个球体,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纬线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图中各方块面积不一定相等;图中O点不一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第2题,比例尺成倍扩大,图幅将扩大比例尺倍数的平方,所以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三倍,甲图的图幅面积是乙图面积的九倍;如果甲图比例尺为1∶30 000,则乙图比例尺为 ‎1∶90 000;乙图中1厘米表示的实地距离是甲图的三倍;乙图比例尺小,反映的地理事物比甲图简略。‎ ‎  (2016·永州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米)简图,欲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公路。读图完成3、4题。‎ ‎3.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有很多学者建议施工前对图示河段进行治理,其合理的措施应是(  )‎ A.建蓄洪区 B.加固堤防 C.修建水库 D.裁弯取直 ‎【解析】3选C,4选D。第3题,①、②线路都是两次经过河流,需要架起两座桥梁;③线路两次经过河流且穿越丘陵,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④线路未经过河流,故不需要架桥。第4题,图示河段河流比较弯曲,流速较慢,汛期易引发洪涝灾害,治理的合理措施是进行裁弯取直;该地建蓄洪区的地形条件不足,且不利于修建水库。‎ ‎【加固训练】‎ ‎(2015·滨州模拟)水圳(如图1所示)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渠,也兼有泄洪的功能。图2是我国东南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 (1)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  )‎ A.a B.b C.c D.d - 15 - / 15‎ ‎(2)暴雨发生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容易被侵蚀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材料显示水圳的功能是灌溉农田,兼有泄洪的功能,故应分布在农田较多的地区,且由高处流向低处。图中所示区域东北部等高线稀疏,农田广布,图中a水路由高处流向低处,应为水圳。第(2)题,图中四地中乙位于山坡,不易被侵蚀;甲、丙、丁都位于河谷,但丙地位于河流凹岸,最容易被侵蚀。‎ ‎  (2016·全国名校联考)当地时间2015年9月2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即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奇特沟壑”,很可能是高浓度咸水流经所产生的痕迹。据此完成5、6题。‎ ‎5.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最可能来自(  )‎ A.高山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6.火星表面液态水的发现说明了(  )‎ A.人类已经具备移居火星的条件 B.火星大气中一定有氧气的存在 C.火星有可能存在生命体 D.火星表面水循环活跃 ‎【解析】5选D,6选C。第5题,由材料信息可知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是“高浓度咸水”,只有地下水才有可能是高浓度咸水。第6题,水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之一,液态水的存在,说明火星表面可能有生命体的存在。‎ - 15 - / 15‎ ‎(2016·合肥模拟)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比例尺 ‎1∶10 000),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的河谷是当地耕地主要分布区,为保证灌溉水源,该地区计划建一座水库,在①、②、③、④四个备选地点中,最适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示地区的甲、乙、丙、丁四个村落中,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7选A,8选B。第7题,水库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池、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据图可知:①符合选址条件,所以本题A正确。第8题,一般聚落多分布在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流水沉积形成深厚肥沃土壤的地区。据图可知:乙村位于平原地带,地势平缓,有几条河流在此交汇,具有多个方向的水运条件,水运便利,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所以本题B正确。‎ ‎  读下面某两区域图,完成9、10题。‎ ‎9.B城市位于A城市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10.图示两区域共同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是(  )‎ A.大漠孤烟 B.海上明月 C.林海雪原 D.飞瀑流急 ‎【解析】9选B,10选A。第9题,图中A城市坐标是(88°E,44°‎ - 15 - / 15‎ N),B城市坐标是(150°E,32°S),同是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B在A的东方;B在南半球,A在北半球,B在A的南方,所以B城市位于A城市的东南方向。第10题,图示两区域都有大面积沙漠;左图地区地处内陆,看不到海上明月;澳大利亚纬度较低,看不到林海雪原。‎ ‎  (2015·襄阳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跑到该地打猎。读图完成11、12题。‎ ‎11.猎人登上山顶,下列四地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在这次打猎中,他捕获了山羊和水鹿,请问他最有可能分别在图中哪两处捕获这两种动物(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1选C,12选D。第11题,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山顶与甲地之间有山脊和陡崖,看不到猎物;乙与山顶间有山脊阻挡,看不到猎物;丙与山顶间是凹坡,能看到猎物;丁与山顶间是凸坡,看不到猎物。第12题,根据材料,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所以他会在山崖②处捕获山羊,③处是山谷,可能有河流,在③处捕获水鹿。①、④处无陡崖或水源,不易捕获。‎ ‎  日照率是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下图为我国四地多年平均日照率月份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据图推测,四地中(  )‎ A.各地日照率冬季差异最小 - 15 - / 15‎ B.哈密日照率高主要原因是纬度高 C.北京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 D.上海受“副高”影响时日照率高 ‎14.M地最可能是(  )‎ A.重庆 B.哈尔滨 C.呼和浩特 D.拉萨 ‎【解析】13选D,14选A。第13题,由图可知各地日照率差异最小的季节是夏季;四地中哈密由于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实际日照总时数与可照总时数的差异小,所以日照率高;图中显示日照率全年变化最小的是××市;7、8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上海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出现高温伏旱,此时日照率高。第14题,图中显示M地日照率夏季高、冬季低,日照率全年变化大;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的长江沿岸,地形封闭,冬季气温相对较低,水汽丰沛,容易凝结,易形成大雾天气,所以冬季日照率低,与M地相似,故选项A正确。‎ ‎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30°N)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甲乙两地为两处风景点,沿虚线L1坡度为60°,沿虚线L2坡度为45°,读图完成15、16题。‎ ‎15.假设太阳直射点每天南北移动的纬度相等,不考虑天气因素,一年内乙地正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的日期最接近(  )‎ A.6月上旬 B.9月中旬 C.11月下旬 D.12月中旬 ‎16.甲乙两地中,夏季游客应选择的日出观赏点及原因是(  )‎ A.甲地;海拔较高,视野开阔,且不挡观日出的视线 - 15 - / 15‎ B.甲地;坡度陡,观日出的视野更开阔 C.乙地;夏季日出东北,观日出视线更佳 D.乙地;比甲地日出早,观日出效果更佳 ‎【解析】15选C,16选A。第15题,根据材料,虚线L2坡度为45°,该地纬度是30°N,结合图中指向标,L2坡是阳坡,一年中正午吸收太阳辐射最多时,应是直射坡面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纬度约是15°S,离11月下旬最近,C对。第16题,夏季日出东北方向,根据指向标,乙地有山脊阻挡,看不到日出,C、D项错误。甲地海拔较高,视野开阔,且不挡观日出的视线,A项正确,与坡度陡关系不大,B项错误。‎ ‎  为了能反映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我国古代人民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分布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多出现在(  )‎ A.3月6日前后 B.3月31日前后 C.4月5日前后 D.4月20日前后 ‎18.对我国北方的城市来说,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小寒、小雪 B.立夏、立秋 C.雨水、清明 D.雨水、处暑 ‎【解析】17选C,18选B。第17题,清明节是春分之后的第一个节气,结合材料可以计算每个节气约16天左右,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可以推断清明在4月5日前后。第18题,昼长时间相近,说明两节气应关于昼长最大值(或最小值)对称。立夏到夏至和夏至到立秋,都间隔3个节气,故昼长时间相近。‎ - 15 - / 15‎ ‎  某人为了使自家的太阳能热水器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对太阳能集热板做逐日调整,其调整角度如下图甲。下图乙是他安装的测量仪记录的某日水温变化曲线(假设水箱的保温性能很好)。完成19、20题。‎ ‎19.该人的家可能位于(  )‎ A.北半球寒带地区 B.北温带地区 C.南半球热带地区 D.南温带地区 ‎20.乙图中测得水温的日期可能是(  )‎ A.5月1日 B.6月22日 C.9月9日 D.12月10日 ‎【解析】19选B,20选D。第19题,为了保证太阳能热水器的水温更高,在现有市场产品的技术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正午时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达到最佳集热效果。图示其调整的角度年变化范围为46°52′,且夏至日集热板与楼顶的倾角小,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可以判断该地在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北温带地区,故选B。第20题,图乙显示太阳能水箱水温在8点之前基本没有变化,大约到17点之后又没有变化,说明在8点之前和17点之后这个时间段基本没有阳光照射。8点至17点水温在不断升高,说明太阳能一直在工作,由此推断该日昼长约为9个小时,再根据甲图信息,说明该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故选D。‎ ‎  (2015·临沂模拟)下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回答21、22题。‎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 15 - / 15‎ ‎21.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江南丘陵 D.华北平原 ‎22.下列地理现象中,符合该地此时期情况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正处于6月 C.白昼逐渐增长 D.华北地区处于秋季 ‎【解析】21选A,22选B。第2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时间14:00时,太阳从该地正南方射入窗户,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因此该地经度为90°E,结合其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第22题,由表格中窗影面积先变小后变大的变化可知,此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经过北半球夏至日。此时为6月份,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该地白昼较长,昼长变化为先变长后变短。‎ ‎  读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AB为昏线,图中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读图完成23~25题。‎ ‎2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20°S,45°E B.20°N,45°E C.20°N,135°W D.20°S,135°E ‎24.该日,甲地的昼长是(  )‎ A.6小时 B.12小时 C.15小时 D.18小时 ‎25.一年中甲、乙两地(  )‎ - 15 - / 15‎ A.地方时相同 B.日出时间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 D.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相同 ‎【解析】23选A,24选D,25选A。第23题,图中AB为昏线,可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即A点为18时;日界线有0时经线和180°经线两条,结合图中经度差45°,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可判断B点为0时,甲、乙所在经线为180°,即180°经线为21时,12时所在经度应为45°E,故选项A正确。第24题,由上题可知,甲地日落时间为21时,故昼长为(21-12)×2=18小时。第25题,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故地方时相同。‎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下面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暑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 ‎(2)说出a~b段河流的流向,并估算其长度。‎ ‎(3)下面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中PQ一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______(选择填空)。‎ - 15 - / 15‎ ‎【解析】第(1)题,地形特征应从地势、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第(2)题,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参考图中指向标可知,a~b河段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估算河流长度可先测量出a~b河段的图上距离,再用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第(3)题,地形剖面图以剖面线为横轴,对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的高度进行标注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从中部向四周降低(或地势从中部分别向南、向北降低)。‎ ‎(2)a~b河段流向大致为自东向西;a~b河段长度约为33 km(32 km至35 km之间均为正确)。‎ ‎(3)A ‎27.(2015·唐山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地球由A转到B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及纬度变化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刻,①地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 ‎(3)地球由C转到D的过程中,10°S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由D转到A的过程中,地球表面极昼现象的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 ‎(5)当地球处在D位置时,在下图中画成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3分)‎ 要求: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太阳光线、晨昏线和夜半球。‎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春分日、B是夏至日、C是秋分日、D是冬至日,地球由A转到B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方向向北,范围0°~23°26′N。第(2)题,①地位于晨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第(3)题,地球由C转到D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10°S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最大(直射时最大)—变小,昼夜长短变化是由昼夜平分—昼逐渐长,夜逐渐短—‎ - 15 - / 15‎ 昼最长夜最短。第(4)题,D转到A的过程中,由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移到赤道,地球表面极昼现象的变化范围由南极圈内向南逐渐减小至南极点,范围由最大到0。第(5)题,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为南半球,地球自转为顺时针,南极圈内为极昼。‎ 答案:(1)向北 0°~23°26′N ‎(2)0°‎ ‎(3)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最大到90°—变小 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逐渐长,夜逐渐短—昼最长夜最短 ‎(4)由南极圈内向南逐渐减小至南极点 ‎(5)‎ ‎2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4年2月8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并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考站。‎ 材料二 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 材料三 从泰山站外形来看,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设计者们寓意为中国灯笼,但众多网友却称之为降落在冰封世界的“UFO”。设计者解释说,环形结构具有视野开阔、减少风阻的优点。‎ ‎(1)泰山站开站时为南极地区的________季,南极冰川分布范围接近材料二中的________冰冻线;此时全球昼长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 ‎(2)泰山站环形结构可以避免在迎风的一面出现飞雪堆积甚至掩埋,试列举南极地区多暴风雪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 15‎ ‎(3)此前南极考察站所用能源都靠柴油火力发电机使用低温柴油燃料而产生,泰山站将应用太阳能、风电系统来提供能量,这种电力系统可在南极应用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极地区每年9至11月臭氧快速耗减,在特定高度臭氧几乎完全消失,导致臭氧空洞形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空洞的形成,带来的直接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南极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开站时间应选择夏季的极昼期。夏季冰川分布接近永久冰冻线。2月8日在冬至日之后,春分日之前,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由南向北递减,南极附近为极昼。第(2)题,南极地区终年酷寒,且常年盛行极地东风,酷寒加上烈风,加上其地势较高的地形特点,导致暴风雪多发。第(3)题,南极地区大气稀薄且干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所以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极地高压势力强,气压差异形成强风,加上冰川地貌,风能丰富。太阳能和风能均为可再生能源,且为清洁能源,减少了能源运输且保护当地环境。第(4)题,氟氯烃化合物破坏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如果破坏臭氧,到达地球的紫外线增多,会危害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 答案:(1)夏 永久 昼长由南向北递减,南极附近为极昼 由南向北 ‎(2)大气环流、地形 ‎(3)南极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极度干燥、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温低,下沉气流强,冰川面呈盾型,且冰面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太阳能与风能均为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南极大气的污染,利于保护生态 ‎(4)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紫外线照射增强,危害地球生物 - 15 - / 15‎ ‎29.(能力挑战题)下图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北京时间12点时甲地物影最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驾驶飞机自甲地沿最短航线飞往乙地,其飞行方向应该是____________,如果飞行速度是1 110千米/小时,则飞行所用时间约为________小时。到达乙地时,乙地地方时为________。‎ ‎(3)图示甲地昼长是________小时,此日过后,乙地的昼长逐渐变________(长或短),比较甲、丙、丁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 ‎(4)此日,丁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变幅都是____________。‎ ‎(5)甲、乙、丙、丁四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还有大概________小时日落。‎ ‎【解析】第(1)题,图示中经度差为45°,北京时间12点时甲地物影最短,说明甲地经度是120°E。图中赤道与晨线交点是6点,正午12点经线即直射经线,所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75°E。北极圈与晨昏线相切,所以直射纬线是 ‎23°26′N。第(2)题,甲乙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即位于同一经线圈上,所以若驾驶飞机自甲地沿最短航线飞往乙地,其飞行方向应该是先向正北,再向正南。甲乙两地位于60°N上,纬度间隔60°,1°距离约是111千米,如果飞行速度是1‎ - 15 - / 15‎ ‎ 110千米/小时,则飞行所用时间约为6小时。出发时甲地是15:00,乙地是3:00,到达乙地时,乙地地方时为9:00。第(3)题,图示甲地昼长与乙地昼长相同,根据日出时间判断,乙地3点日出,可以计算出昼长是18小时。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乙地的昼长逐渐变短。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所以甲、丙、丁三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甲>丁>丙。第(4)题,此日,太阳直射23°26′N,丁地的纬度是30°N,根据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83°26′,甲、乙、丁三地都位于温带地区,丙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变幅都是46°52′。第(5)题,甲、乙、丙、丁四地,最晚进入新一天的是乙地,此时是3点,至少需要再过21小时,四地才能全部进入新一天,届时甲地正值12点,日落时间是21点,还有大概9小时日落。‎ 答案:(1)75°E,23°26′N ‎(2)先向正北,再向正南 6 9:00‎ ‎(3)18 短 甲>丁>丙 ‎(4)83°26′ 46°52′‎ ‎(5)21 9‎ - 15 - /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