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诗词鉴赏 知识要点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例:‎ 菊花一高雅 莲花一高洁 杨柳一惜别 月光一思念 落叶一失意 春风一得意 浮云一飘零 落日一惆怅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忧愁 鸿雁一思远 流水一叹婉 大漠一苍凉 旷野一凄清 落花一感伤 美酒一壮行 红豆一相思 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 秋虫一凄凉 故国一乡愁 归燕一温情 枯藤一萧瑟 古琴一知音 ‎(二)注意作品中的“细节”‎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注意作品中的“典故”‎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2、引用神话故事。3、明用历史故事。4、暗用历史故事。‎ ‎(四)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3、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注意作品的“含蓄美”‎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 ‎1、化景物为情思。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透视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入羌笛之声,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可谓“语绝而意不绝”。‎ ‎2、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的 ‎《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 ‎3、侧面入手,反映正面思想。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里含蓄着难言的深情。‎ ‎4、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庭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 ‎5、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又荒凉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6、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永,余韵无穷。‎ 经典示例 一、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 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示例:破、鸣、点。‎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二、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你怎样理解“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的“无赖”?‎ 示例: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褒义。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于中流露了作者由衷的欢喜之情。‎ ‎20、词人在词中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示例:这首词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环境气氛,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三、四句勾勒老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的神态。下片勾勒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三、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满、压这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示例: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四、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新颖传神。‎ ‎2、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的心情。‎ 五、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一、二两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嫩绿柔美特征。‎ ‎2、“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示例:把春风比作神奇的剪刀,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突出了春风给大地万物带来了活力。‎ 六、早梅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示例: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示例: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七、绝句两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示例: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 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示例: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八、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示例: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在望。‎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九、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景很别致,能体现“小”的景物有:泉眼、细流、尖尖角、小池(题目)。‎ ‎2、请你说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比喻义。‎ 示例:比喻新人崭露头角或新生事物刚刚出现。‎ 强化训练 ‎(一)山中与幽人①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②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①幽人:指隐居的高士。②卿:对好朋友的称呼。‎ ‎1.“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 ‎ “极写饮酒之多”或“极写饮酒之痛快”。‎ ‎2.“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吟余小立闲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三)夏意 ‎ 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清凉。‎ ‎(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听到《折杨柳》笛曲。‎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六)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 勾勒出宁静甚至冷寂的气氛(以此渲染离别的环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离别相思之情。‎ ‎(七)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此诗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入乐后便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 ‎2.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 ‎“更尽”给人以一饮而尽的畅快淋漓之感,更能表达老朋友之间痛快豪爽之情,传递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3.诗的前两句除交代送别时间、地点与环境外,还有其它作用,请写出两点来。‎ ‎(1)以此地美景暗示关内外环境的巨大反差。‎ ‎(2)作者留客之心,不舍之情寓于美景之中。‎ ‎(八)暮 春 翁 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①。‎ 注:①东风:即春风。‎ ‎1.从题目入手,分析诗人流露的情感。‎ 面对“暮春”,诗人说:“莫怨”春老花残,因“根蒂在”;“有东风”,所以春去春再来。诗人借此流露出了对生活、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2.你如何理解“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的内涵。‎ 花开花落,只要花根不死,春去了还会再来,这是自然规律。它暗示了人们不要因暂时的失意而伤感难过,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更美好的未来。 ‎ ‎(九)诗二首 其一 王睿 莫愁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其二 郭沫若 宁赴常流终不悔,做成雄鬼亦堪奇。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1.“工人”现在多指工业劳动者。请结合诗的内容,解释“莫愁工人丑画身”中“工人”的意思。‎ ‎ “画师”、“画工”、“工匠”、“匠人”、“画匠”等。‎ ‎2.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同样,唐代诗人杜牧也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请写出这句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二首》分别对王昭君、屈原作出了评价。请你试写一两句诗,对文天祥的品格作出评价。‎ 示例1:为官一身清,赢得高洁名。示例2:不求名利守高洁,一生恬让留清名。示例3:清廉正直垂青史。‎ ‎(十)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作者在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诗圣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五言律诗 诗。‎ ‎2.从诗中 和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十二)送 春 ‎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 ‎2.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因子规不停啼叫,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作者借此抒发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十三)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 ‎ “柴扉”表现了“园”的简陋。‎ ‎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 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 ‎(十四)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首联即对仗,其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缄”,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2.诗中写“萧萧班马鸣”的作用是什么?‎ 班,意思为“分别”。写马犹不愿离群,悲鸣不已,更进一层衬托出双方难舍难分的情谊,情意深沉,宛转含蓄。‎ ‎(十五)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描写的是诗人闲居所在地蓝田辋川的秋景。其基本特征是恬静、清幽。‎ ‎2.五柳原指谁?运用接舆、五柳两个典故有什么意图?‎ ‎“五柳”原指陶渊明(潜),其号为“五柳先生”。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抒发超然物外的志趣。‎ ‎(十六)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惊坐起”三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出诗人听到消息时非常震惊的心情,也表现出诗人与白居易的友情之深。‎ ‎2.首尾两句景色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首尾两句景色的特征是暗淡。借景物来烘托心情,浓墨描写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十七)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格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描写出了一种清新、欢快开朗的格调。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舒畅的心情。‎ ‎(十八)题齐安壁 ‎ 王安石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 ‎1.“风暄草欲薰”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景象?‎ 在暖洋洋的春风里,野草蔓延滋生,散发出阵阵香气。‎ ‎2.“残”和“涨”两字分别写出了梅和麦怎样的生长特征?‎ ‎“残”写出了梅花在春天已逐渐凋谢;“涨”写出麦苗喜人的长势,如春水一样快速生长。‎ ‎(十九)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说说“湿”的妙处。‎ 照应上句的“雨”字.又形象地表现了山色苍翠的浓润和诗人被美景浸染的愉快心情。‎ ‎2.古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你认为这幅“画”有何特色?‎ 色彩明亮鲜艳,对比强烈,充满生趣。‎ ‎(二十)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二十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二十二)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二十三)登科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龌龊”在诗中的含义是处境的小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等;“放荡”在诗中的含义是摆脱拘束,畅快自由。‎ ‎2.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抒写什么感情?‎ 前两句以今昔对比,直抒胸臆,流露同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思潮飞腾。后两句在写法上不同于前两句的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自然的春风荡漾,写马蹄的轻快,加之如锦似绣的长安花,景色可谓灿烂,心情可谓舒畅,一切景语皆情语,而“看尽长安花”的艺术夸张,又进一步渲染烘托了得意之情。‎ ‎(二十四)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前两句照应题目,暗含有“不遇”的意思。请对此加以解释。‎ 从“访才子”而“才子”已经作“流人”可见,两个人没有相遇。‎ ‎2.后两句采用对比(江岭梅早,而北地春迟),的手法,作者以此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留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柳 。‎ ‎2.怎样理解诗句“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