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抚顺市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抚顺市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模拟考试 理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时也产生自由基 B. 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提高而提高 C. 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 细胞分化的直接原因是细胞内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导致不同细胞内蛋白质出现差异性。一般随着细胞分化程度提高细胞的分裂能力减弱,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且产生的自由基又会攻击别的分子,产生雪崩式反应,对生物膜损伤较大,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且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能力,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历程,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C正确;‎ D、分化方向不同的细胞中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mRNA种类不同,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不同,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是变异的前提,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 16 -‎ C. 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 ‎3、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因此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A错误;‎ 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能形成新的性状,但没有形成新的物种,B错误;‎ C、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能够在生存斗争中保留下来,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 D、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基因迁移等因素的干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而小群体中由于基因漂变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3.生物膜上的质子泵(H+的载体蛋白)可分为三种:F—型质子泵、P—型质子泵和V—型质子泵,前一种是生成ATP的质子泵,后两种是消耗ATP的质子泵。下列关于H+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泡膜通过V—型质子泵吸收H+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质子泵是P—型质子泵 C. F—型质子泵为H+逆浓度梯度运输 D. 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是F—型质子泵 ‎【答案】D - 16 -‎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一种为生成ATP的F-型质子泵,生成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两种为消耗ATP的P-型质子泵和V-型质子泵,可见这两种质子泵为H+逆浓度梯度运输”。‎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V—型质子泵为H+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类囊体薄膜是生成ATP的场所之一,该膜上的质子泵为F—型,B错误;‎ C、H+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ATP,而F—型质子泵是一种能生成ATP的质子泵,C错误;‎ D、线粒体内膜是生成ATP的场所之一,该膜上的质子泵为F—型,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差别不会太大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 C. 群落演替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稳定性更低 D. 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2、种群 - 16 -‎ 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则环境容纳量有较大的差异性,A错误;‎ B、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由于开始逐渐成为优势种而数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演替的不断进行,该优势种群逐渐被其他种群替代,则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这种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规律,B错误;‎ C、当环境条件变得恶劣时,群落演替可能会使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稳定性更低,如草原沙漠化时的演替,C正确;‎ 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如果发生迁入或者迁出,则种群密度就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5.如图为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致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效应 B.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C. 哮喘发生过程中既有浆细胞参与又有效应T细胞参与 D.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分析题图可知:当致敏原进入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会分布在肥大细胞表面,当这种致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会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从而引起机体出现过敏症状。‎ ‎【详解】A. 由题图可知,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效应,A正确;‎ B.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现象,B错误;‎ - 16 -‎ C. 哮喘发生过程中既需要浆细胞产生抗体,又需要T细胞的识别与呈递,C错误;‎ D.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D错误。‎ 故选A。‎ ‎6.下图是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动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 B. 图中的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的 C. 该细胞有可能为体细胞 D. 此时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4个核DNA分子,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A和a,而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但是图中A、a所在的染色体在形态上存在差异性,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者缺失的现象导致的,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染色体上存在基因A、a,可能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等位基因的出现,因此动物的基因型可能是AA,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存在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的,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因此该细胞有可能为体细胞,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时核DNA数与染色体数都是4个,D正确。‎ 故选A。‎ - 16 -‎ ‎7.为了探究低温对甲、乙两种作物的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小组连续三天对这两种作物幼苗进行4℃低温处理,并原地恢复4天后,测量两种作物的光合速率的变化,得到的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低温处理对________作物影响较大。‎ ‎(2)经低温处理后,幼苗的叶片变成黄色。可知低温能影响__________(填光合色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反应过程,进一步影响暗反应中的___________,最终降低光合速率。‎ ‎(3)恢复期过程中,甲作物难以恢复正常生长,为了探究低温处理是否改变甲作物的遗传物质,可取其种子在__________(填“正常”或“低温处理”)的环境中培养,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低温处理只影响其性状,而没有改变其遗传物质。‎ ‎【答案】 (1). 甲 (2). 叶绿素 (3). C3的还原 (4). 正常 (5). 培养得到的成熟植株和在低温处理前的原植株的光合速率几乎相同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夜间4℃处理后,甲作物和乙作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甲作物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要大于乙,可见夜间低温处理对甲作物的影响更大。在第4天开始恢复后,光合作用速率均有增高,但乙作物恢复更快,在恢复处理的第三天,恢复到低温处理前的光合速率,甲作物的恢复则要慢得多。‎ ‎【详解】(1)由图中数据可知,夜间低温处理甲作物的光合速率相对乙作物下降得更多,可见夜间低温对甲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 ‎(2)经夜间低温处理后的幼苗,其叶片会转黄,由此分析,夜间低温处理能降低植物光合速率的原因最可能是低温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光反应过程产生的[H]和ATP,进一步影响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最终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 ‎(3)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温处理是否改变甲作物的遗传物质,因此可取甲作物的种子在正常温度下培养,如果培养得到的成熟植株和在低温处理前的原植株的光合速率几乎相同,说明低温处理只影响其性状,而没有改变其遗传物质。‎ - 16 -‎ ‎【点睛】本题考查低温对甲乙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识记光合色素的种类及其功能,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低温对甲乙作物的影响情况,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根据第(3)问的实验目的,判断实验的处理情况和实验结果,这是解决第(3)问的关键。‎ ‎8.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缓解疼痛同时会产生依赖性,且过量使用会致死。高等动物痛觉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神经元兴奋后通过______________(填结构)传递给乙神经元,最终传至痛觉中枢而产生痛觉。若产生痛觉的过程发生在患者打针(手臂注射)时,患者的手不会缩回,这说明人体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阿片类药物A能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阿片类药物B能促进钾离子外流,两者均作用于神经元之间,阻止兴奋的传导而起到镇痛作用。若药物A和药物B分别置于甲、乙神经元间,预测乙神经元膜电位很可能都是______________,两者电位差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阿片类镇痛药上瘾患者经常通过共用注射器注射药物而感染艾滋病,由于艾滋病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突触 (2).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答案合理即可) (3). 外正内负 (4). 不相同 (5). 监控和清除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2、识图分析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为由甲神经元到乙神经元,甲、乙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为突触,图中为轴突-胞体型突触,兴奋最终经过低级中枢脊髓传至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 16 -‎ ‎【详解】(1)图中甲、乙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的结构为突触,兴奋通过突触由甲传至乙,最终传至痛觉中枢而产生痛觉。若产生痛觉的过程发生在患者打针(手臂注射)时,患者的手不会缩回,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这说明人体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2)根据题意可知,药物A能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则将其放置在甲、乙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则甲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不足以引发乙神经元形成动作电位,因此乙神经元保持原来的静息状态,即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根据题意阿片类药物B能促进钾离子外流,则将其放置在甲、乙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则其促进乙神经元钾离子外流,使其保持静息电位,但是静息电位差绝对值增大,膜电位仍然为外正内负。因此若药物A和药物B分别置于甲、乙神经元间,预测乙神经元膜电位很可能都是外正内负,但是二者作用的结果形成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不同。‎ ‎(3)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御、监控和清除,艾滋病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说明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表现,把握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机理,理解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及其原因,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影响因素,能够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因为N、P元素等无机污染引起了藻类的大量繁殖,研究人员拟采用生物控制技术进行防治,对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及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随着水深的变化,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2)如图所示:5、7月份在水深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水深0.6m以下有机碳生产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 ‎(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吞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的复杂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的协调。‎ ‎【答案】 (1). 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物种形成) (2). 垂直 (3). 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4).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5). 结构和功能 ‎【解析】‎ ‎【分析】‎ ‎1、群落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中分布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分析图示:图示显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详解】(1)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湖泊中,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图甲显示:5、7月份0.2m处有机碳的生产量很高,但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3)研究及实验应用结果表明,在不投放饵料或少投放饵料的情况下,大量养殖能够吞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鱼类,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淡水湖的污染有明显效果。放养这些鱼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性,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协调。‎ - 16 -‎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影响有机碳生产率的原因,这是突破第(2)问的关键;理解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把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0.果蝇的腹部有斑与无斑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斑性状由B基因控制,无斑性状由b基因控制,杂合子在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同。红眼与白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用无斑红眼(♀)与有斑红眼(♂)进行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 表现型 性别 无斑红眼 有斑红眼 无斑白眼 有斑白眼 雌果蝇 ‎6/16‎ ‎2/16‎ ‎0‎ ‎0‎ 雄果蝇 ‎1/16‎ ‎3/16‎ ‎1/16‎ ‎3/16‎ ‎(1)控制眼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 ‎(2)亲代有斑红眼(♂)的基因型为_______,若只考虑果蝇腹部斑纹性状,则在雌果蝇中表现为无斑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若想确定F1中有斑果蝇的基因型,现从F1个体中选择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且预测实验结果为:①若杂交后代雌果蝇均为有斑,则F1中的有斑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②若杂交后代雌果蝇出现了无斑,则F1中的有斑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请利用遗传图解表示上述判断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 BbXAY (3). Bb、bb (4). ‎ ‎【解析】‎ ‎【分析】‎ - 16 -‎ 对有斑与无斑这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由题意可知,基因型BB表现为有斑,基因型bb表现为无斑,基因型Bb在雌、雄果蝇中的表现型不同。有斑雌果蝇与有斑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雌果蝇中无斑∶有斑=3∶1,子代雄果蠅中有斑无斑=3∶1,说明杂合子Bb在雌果蝇中表现为无斑,在雄果蝇中表现为有斑,亲代无斑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亲代有斑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 对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雌果蝇全为红眼,子代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亲代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亲代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 ‎【详解】(1)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因此等位基因A和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由分析可知,控制腹部有斑与无斑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基因型BB表现为有斑,基因型bb表现为无斑,基因型Bb在雌、雄果蝇中的表现型不同。杂合子Bb在雌果蝇中表现为无斑,在雄果蝇中表现为有斑,亲代无斑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亲代有斑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若只考虑果蝇腹部斑纹性状,则在雌果蝇中表现为无斑的基因型为Bb和bb;控制眼色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亲代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故亲代有斑红眼(♂)的基因型为BbXAY。‎ ‎(3)根据题意,若想确定F1中有斑果蝇的基因型,现从F1个体中选择有斑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基因型BB表现为有斑,而基因型Bb在雌果蝇中表现为无斑,在雄果蝇中表现为有斑。①若F1中的有斑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则杂交后代雌果蝇均为有斑(BB);②若F1中的有斑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则杂交后代雌果蝇出现了无斑(Bb、bb)。故遗传图解分别为:‎ - 16 -‎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能够根据亲代杂交的实验的结果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将每对性状单独分析,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显隐性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而推导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利用所学的基因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实验人员从环境中分离获得白腐菌,以白腐菌的菌丝或孢子制得固定化白腐菌凝胶颗粒,图1为两种凝胶颗粒各取25个分别处理50mL染料废水的实验结果,图2为研究不同数量的凝胶颗粒处理50mL染料废水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分析回答: ‎ ‎(1)从野外采集白腐菌前,先向待采集土壤喷洒适量染料废水的目的是________。某同学在进行白腐菌分离纯化实验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或___________。将收集到的菌丝或者孢子加入到适量的海藻酸钠溶液中混匀,抽取5mL混合液,滴加到CaCl2溶液中,该过程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 ‎(2)现要处理100L皮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染料废水。为达到最好的净化效果,从图2实验结果分析,应选用________凝胶颗粒,添加________个凝胶颗粒,从图1分析应保持________天以上。 ‎ ‎(3)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白腐菌凝胶颗粒的制作方法是_________。与向染料废水中直接接种白腐菌相比,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白腐菌凝胶颗粒的优点主要是________。‎ ‎【答案】 (1). 使分解染料的白腐菌富集 (2). 稀释涂布平板法 (3). 与海藻酸钠反应形成凝胶球(凝固剂) (4). 固定化白腐菌孢子(或孢子) (5). 60000 (6). 10 (7). 包埋法 (8). 可以反复利用 ‎【解析】‎ ‎【分析】‎ ‎1、固定化技术是指将酶或细胞固定于载体上,便于与反应物分离,并能可重复使用,提高生成物的质量。固定化酶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固定化细胞多采用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像用海藻酸钠进行包埋)。‎ - 16 -‎ ‎2、根据图1和图2显示可以发现:应选用固定化白腐菌孢子(或孢子)凝胶颗粒脱色率较高。由图1可知:净化时间需要保持10天以上,净化效果较好;根据图2显示:固定化白腐菌孢子的凝胶颗粒处理50mL染料废水时,固定化白腐菌孢子的凝胶颗粒达到30个时,已达到饱和。‎ ‎【详解】(1)从野外采集白腐菌前,先向待采集土壤喷洒适量的染料废水的目的是使分解染料的白腐菌富集。进行白腐菌分离纯化实验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将收集到的菌丝或者孢子加入到适量的海藻酸钠溶液中混匀,抽取5mL混合液,滴加到CaCl2溶液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与海藻酸钠反应形成凝胶球(凝固剂)。‎ ‎(2)根据图1和图2显示可以发现:应选用固定化白腐菌孢子(或孢子)凝胶颗粒脱色率较高,由图1可知:净化时间需要保持10天以上。根据图2显示:固定化白腐菌孢子的凝胶颗粒处理50mL染料废水时,固定化白腐菌孢子的凝胶颗粒达到30个时,已达到饱和,故处理100L废水,需要添加(100×1000×30)÷50=60000个凝胶颗粒。‎ ‎(3)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白腐菌凝胶颗粒的制作方法是包埋法。使用固定化白腐菌凝胶颗粒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反复利用。‎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采集和纯化以及固定化技术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把握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理解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判断出图中固定化白腐菌孢子(或孢子)凝胶颗粒脱色率较高,且净化时间需要保持10天以上,净化效果较好的结论,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生物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下图是某基因工程中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示意图,载体质粒P0具有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请回答下列问题:‎ ‎(1)EcoRⅤ酶切位点为,EcoRⅤ酶切出来的线性载体P1为_______末端。‎ ‎(2)用Taq - 16 -‎ ‎ DNA聚合酶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其两端各自带有一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载体P1用酶处理,在两端各添加了一个碱基为_______的脱氧核苷酸,形成P2,P2和目的基因片段在_______酶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P3。PCR技术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PCR技术可以临床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肿瘤及遗传病等,它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标准步骤为_______、退火、__________。‎ ‎(4)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目的基因是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的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中,然后在_______为唯一含碳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 ‎【答案】 (1). 平 (2). 胸腺嘧啶(T) (3). DNA 连接酶 (4). 耐高温 (5). 变性 (6). 延伸 (7). 鉴别和筛选含目的基因的细胞 (8). 蔗糖 ‎【解析】‎ ‎【分析】‎ ‎1、基因表达载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其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抗性基因。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P0是载体质粒,其含有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都属于标记基因,可以用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EcoRV酶为限制酶,其切割质粒后悔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 ‎2、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做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EcoRV酶识别的序列是-GATATC-,并且两条链都在识别序列的碱基的中轴线T与A之间进行切割,因此其切出来的线性载体P1为平末端。‎ - 16 -‎ ‎(2)据图分析,目的基因两侧为粘性末端,且漏出的碱基为A,则在载体P1的两端需要个加一个胸腺嘧啶碱基T形成具有粘性末端的载体P2,再用DNA连接酶将P2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形成重组质粒P3。由于在PCR扩增技术中采用高温使其变形解旋,因此需要使用的DNA聚合酶具有耐高温的特点。‎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PCR技术的标准步骤包括变性、退火、延伸。‎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属于标记基因,其作用是鉴别和筛选含目的基因的细胞。根据题意可知,该目的基因是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的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中,在个体水平上鉴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以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如果大肠杆菌细胞内目的基因表达出了蔗糖转运蛋白,该大肠杆菌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则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限制酶的特点和切割后形成的末端类型,把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成过程和组成,识记标记基因的作用,掌握基因工程在中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和特点,理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方法,特别是能够根据题意把握在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方法,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 16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