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材料解读及考场佳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材料解读及考场佳作

‎16山东语文高考“行囊”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整理人:王 伟 ‎【考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材料分析】‎ 从材料形式来看,属于名言警句类材料。材料本身分两层,前一句主要描述人生现象——带着“行囊”踏上“人生之旅”;后一句主要引出蕴含的人生哲理—— “行囊”中的东西自有用度取舍。 ‎ 这样的题目,我们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首先要想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个,行囊对于旅程的意义;第二个,行囊中四种情况下的东西分别指什么,对于旅程又有何意义。然后,在四种“有的”中选取一至两种,有侧重地阐述其对于人生旅程的意义,建议选两种,去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看材料中这四种“有的”,会发现,它们本身即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第一种组合,“用到了”和“用不上”,第二种组合“准备了没用”和“要用却没准备”,第三种组合,“使用的”与“陪伴的”,(有用与无用、常用与短用、有备与无备、物质与精神)理清关系之后,我们即可联系生活实际,选好领域阐释“人生之旅”。 ‎ 本文选取的是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内容上集中探讨“人生漫漫旅行,我们的行囊中到底需要准备些什么”,这段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 “使用的”与“陪伴的”等二元概念的解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在解析“行囊中的储备”时,我们既可以谈及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谈及诉之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概念的解说是不可或缺的,背后原因的挖掘能体现理论深度;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某些情境下建立联系或相互转化,最终成就文章的高度。‎ 那么,“行囊”一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同时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参考立意】‎ 参考立意一:“用到了”和“用不上”——轻装上阵,勇往直前。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要及时清点行囊,正如一场旅程,并不是每一件物品都是必需,有些直到最后都很难用到,清点无用的物品,必将为人生之旅助力。行囊之中,装的应该是前行的信心,是面对一切的勇气,是解决困难的思想;新的旅程,不在肩上的行囊里,而在脚下的路途中。也可以谈无用与有用的行囊,共同为旅程奠定基础,抓住有用与无用的行囊来辩证分析。‎ 参考立意二:“准备了没用”和“要用却没准备”—— 准备好人生行囊,方能从容上路。材料中提到行囊里有很多东西,无论用与不用,我们无法估计,但都要准备好。凡事预则立,无论前路如何,都需准备好行囊。货真价实的知识,是武装自己的最好“行囊”,“书到用时方恨少”。‎ 参考立意三:“使用的”与“陪伴的”——始终伴随我们前行的,也许我们不曾在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带着感动出发,我们的旅程里,始终有父母亲人的殷殷期盼。‎ ‎【考场佳作】‎ 精神行囊,伴我远航(59分)‎ ‎《麦田守望者》曾有言:“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我也始终相信,每一个深谙世故的大人都曾经备好精神食粮的行囊,只不过是俗世的荒诞让他们易辙。‎ 漫漫人生路,翻检行囊,吃喝物品便很快用到,当精神的空虚已超越物质的供给时,等待我们的,又怎么不是正义满满?奉献至上,乐于助人,简朴回归的崇高精神来弥补内心的寂寞,物质的浮华与时代的喧嚣终究敌不过空虚的恶潮,那些反映人性的崇高精神才能开放内心的人性之花,成为世道人心的救赎者,伴我们驶向远方。‎ 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便有精神的高度、智慧的行囊。“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是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是(与丈夫)患难与共的妻子,她就是林徽因。沙龙上受众人瞩目的是她,文革时期与丈夫上街打油买醋的是她,肺部布满空洞依然奔波在泥泞道路上的是她,听到国徽设计通过时没有力气站起来的还是她。当我们肃穆于国徽前,当我们欣赏景泰蓝工艺时,能否想起她杯中茶色已淡,擦汗的手绢已湿?无私的奉献精神充满了她的行囊,又点醒着人性的高度。‎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绝不是停止路途的理由。“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自是人生常态,真的人生赢家,就是像林徽因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的人生路途虽风雨兼程,但定会驶向远方。‎ 人生路途,行囊满满,真正用的上的必然是开满了人性之花。高亮程,简朴生活的实践行者,坚守在干旱的沙漠边缘,干干净净在写着自己的文字,又用《一个人的村庄》唤醒了普通大众对简朴生活的回归。王安忆,深入上海弄堂口民工的生活,将他们寻常乏味的生活化作《长恨歌》的细腻。号称“白马湖四友”的朱光潜、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抛弃了城市的奢靡与浮华,在荒郊的白马湖畔办起了春晖中学。崔永元矢志不渝、孑然一身,以一己之力对抗电视界的庸俗化。他们早已在人生行囊中装填了简朴、崇高,记他们披荆斩棘,驶向远方。‎ 精神高度成就人生高度。而现在的最大份蛋炒饭也被装入娱乐行囊,最多人吃早餐也成为赖以标榜的荣耀,诸如此类的伪装,折射的不正是人们精神的浮躁与信仰的迷失?但他不应,便不能成为时代风气的引领者,因为浅薄的物质堆砌与剑走偏锋的博人眼球,只能是易碎的肥皂泡。‎ 无论奉献的精神之精益求精,抑或简朴宣扬之步步为营;无论个人素养之明善深涵,还是社会风气之融洽和谐,一份满满的精神行囊,怎可缺失?‎ 愿斯志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无用之癖伴人远行(59分)‎ 周作人有言:“人生需一些无用之乐。”斯言如是,或许是一杯清淡悠远的茶,或许是一支清瘦古意的笛,人生路途漫漫,我们即使一生也用不上,不会籍籍而生,但它们却会滋养我们的心性灵魂,伴随我们一直走向远方……‎ 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无甚用途,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隽永的散文,让他在的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如此看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是也随其一生了吗?‎ 人生路长,所需甚多,人们在打理这份人生行囊时往往莫衷一是。有实用主义者道,什么琴棋书画,棋淫茶谑无非无用之物、绣花枕头罢了!曷反其本也!古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样看似无用的事物,实际上可以滋魂养魄,塑造人格。物性决定人性,物境塑造心境,人之性情、品格皆能从“无用之癖”中得到温润、滋养、改善、发扬。由此,踏上人生旅途的我们总会带着其带给我们的馈赠,跋山涉水步向远方。‎ ‎“书易读杂。”梁启超如是说;“通,才能成为大。”傅雷如是说。斯言如是,无用之癖虽杂,虽通之,却能让你在岁月流逝中,发酵为一杯佳醅。李白好剑,虽无用武之地,却练出了一颗“剑胆琴心”,飘逸侠气;爱因斯坦好提琴,虽并不精通,却从中滋养了一颗悲悯博爱之心;林清玄爱茶,虽不藉茶谋利,但好舒卷的茶叶,清浅的茶汁已然滋入其文字里,字里行间茶韵悠然……他们带上了无用之癖,所以漫漫长路相伴一路,受益一路……‎ 然而,伴随我们一路的有时却不是侠心、悲悯、茶意,有时也可能会是贪婪、怀疑、懒惰,盖其打点人生行囊时,有意无意地携上了坏癖。佳癖固也修身养性,坏癖亦可毁人一生!所以现世中的我们,定需时时勤打理,莫令坏癖伴一生。‎ 叶芝有诗云:“她劝我们从容生活,如草生堤堰;她劝我们从容相爱,如叶生树梢。”她,便可以是“无用之癖”。漫漫路途中与我们默默相许,成就我们从容的姿态,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离囊已具,随君千里(58.5分)‎ 长途云帆起,收束听离笛。翻检行囊,或不日而用,或久而无用,或欲而无径可取,或通荧布囊,终岁不离。‎ 不日而用者,如火粟椒栗,如缠身素匹。如庄子之言,“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我们依靠它们来跋涉险境,足养身形,不至神志滑昏,困于朔雨。它们最平凡朴素,无法为这行途赋上花锦,却为累累险境奠下固基。‎ 久而无需者,如夏日毳衣,旱时伴柄,看似无用,必有施展之机。所谓“贾人夏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犹言其是。它们是不时之盾,未展其形,但终有如凤鸣朝阳之机。‎ 欲而无径可取者,喻不虞之险,难测之机,它们与懊恼相伴相行,婴于身径。但诚如雨果之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突变与出其不意难以避免,但只要坦然接受这种律动,滋味便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通荧布囊,终岁不离者,其为何物?孔隙愚见,其为操守,矢志不移。心游尘轩,捬掌笑鱼雁,裘马浮袖展,馐鼎锁之巅。游于天地逆旅,自高则仰首致景行,龃龉则折颈堕污泥,人行于世,不求执笔名达宇内执笔珠玑,不可劣行涂地同舟而敌,必如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司兵则严宫墙,司礼则制典章,司刑则明镣铐,人人恪尽其责,自轻其径,则元元无过,四境之内必仓廪攘之!‎ 通荧之物,源于操守,明于志向使命。麦家曾言,平庸的人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叫性命和生命;伟大的人有三条命,叫性命、生命和使命。我们行走在这世间,以一些人的退出为代价,也终将告别这世界,以白骨铺就后继者的坦途。当我们赤身裸体面见上帝,审判我们的将会是使命之高低。庄子乐隐,恣肆山林;孔子乐道,仁泽可坛。贯穿他们人生图景的,是人生之志向、使命。又如柳虬衣蔬食,未尝改操;如徐勉“穿池种树,少寄情赏”,陪伴他们走向远方的,始终是志向、使命。时间前行,终会为高尚之行撰下碑铭,为苟且之辈揭下浮皮,我们在这旅途中,必以使命为终身伴侣,与其携手共行,无论是通陌广径还是羊肠之居,终会易如平地。‎ 呜呼!风刃已起,何不离去?离囊犹新,必满珍珠。但食米粟、饮泉澧,备不虞;但负雄志弘景,扬新机。‎ 有用如日,无用如月(58分)‎ 阳光像蜜一样淌了一地,每一步踏上去,都带有黏稠的香甜。地球的另一边,月光下悄悄掩藏着黑暗的苦涩。‎ 我们把明媚的阳光装进行囊,却无奈偷偷钻进的月光。亲友的祝福,前人的经验,他人的赞誉都是有用的,让我们的行程充满阳光。困苦的磨难,前路的艰辛似乎都无用,既不照明也不温暖,反而如月夜般凄凉。你可曾想过,暂且无用的苦难磨砺,会成为未来有用的财富。‎ 老舍在书中写道:“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与影,有晴有雨,有左在右,人生之路就在这变而不变的曲折里。”光有用而影无用,晴有用而雨无用,是这样吗?我想你一定会说,当然不是。无用其实也是潜存的大用,收起行囊你定会发现月光的大用。‎ 有用如赞美,无用如不解。想起了那个在狭小房间书写自己伟大人生的小人物卡夫卡。世人不解与不赞同让他受尽苦难,残酷月光下,他懂得苦难的大用,便潜休于房间,一只手拨开笼罩生命的绝望浓雾,另一只手记录下眼前的一切。既然新的丈量早已溶化了蓝天的遥远,那么下定决心也就有了觅渡的力量。他的残酷月光终于温柔,捧献出了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 有用如名利,无用如清苦。想起那个含泪微笑如青铜骑士的伟大智者,王小波。他说:“我多希望自己是一颗星,那样就可以不惧怕黑暗,一切不美好都可以烟消云散。”从小的与众不同让他承受无数异样的眼光,家境的贫寒亦让他的文学之路异常艰苦,这些似乎无用的苦难他悉数装进行囊,丰富的人生体验是他写出涤荡心灵的作品的重要素材。苦难如月光,带给他美好的繁星与跃动的黎明。‎ ‎“我们无法在时间的长河垂钓,却可以将对苦难的诘问化作觅渡的力量,在死亡与重生之间,我们注定要忍受命运暴虐的毒剑。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咬牙坚持,却期待下次的涅槃。”《九三年》中的戈万如是认为,苦难未必无用,月光也未必无用。因为无用的笔耕,巴尔扎克才能领略世间百态的顿悟;因为无用的孤独,马尔克斯才能谱写出《百年孤独》的深刻。‎ 此时已属于我们,何不肩负苍生越北海;此时已属于我们,何不尺寸之地转乾坤。有用如日,无用如月,我们不应该抛弃月光,应用有用点亮黑夜。‎ ‎【教师习作】‎ 我的行囊 ‎  人生是一场行走。有人把行走当成人生,把到过的地方当做勋章,这种人生还格外流行。其实人生的行走比旅途的行走艰难地多,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人生是不可逆的。‎ ‎  正因为生命是一趟随机发车、目的地不确定的列车,那些爱我们的人总会给我们准备重重的行囊。行囊中除了金钱、粮食,最重要的是各种指南:学习指南、交友指南、防盗防骗指南、恋爱或不要恋爱指南等等。‎ ‎  指南通常来自长辈,他们总是说“为你好”、“我还能害你吗?”当我们日后被生活击倒的时候,他们会说“让你当初不听我们的”,仿佛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严格遵循指南。‎ ‎  然而经常被忽略的是,如果旅行路线换了,指南还有效吗?超级玛丽的通关秘籍指导不了魔兽玩家,这么简单的道理,偏偏在如此严肃的人生指导工作中失效了。‎ ‎  对长辈、家训、老话的崇拜,在数千年如一日的农业社会是有益于个体生存的,正所谓“天不变则道亦不变”。可是天早就变了。义和团大师兄的神符神咒挡不住子弹,算盘比赛全国冠军的经验也无法供最笨的程序员参考。‎ ‎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我从小就不听长辈的话,长大之后也从未为此后悔。比如母亲很节俭,桌上的食物总是尽量吃完,吃不完也放到下一顿再吃。节俭似乎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美德,但我总是纠正她:如果已经饱了,还要再吃,那不是节俭食物,而是浪费身体;有些食物都放坏了还要吃,吃坏肚子再去看病,才是真正的浪费。‎ ‎  后来我发现,我这代人的父母大都有过分节俭的毛病。由于成长在物质极度紧缺的年代,他们会下意识地省钱,把提高生活质量的正当消费视为浪费。作为子女,对这种过时的“人生经验”应该纠正而不是继承。‎ ‎  在禁欲文化上长大的父母还会禁止子女早恋,可是乖宝宝们到了被父母逼婚的年纪才会意识到,没有一段美好的校园爱情是人生最大的缺憾。‎ ‎  在这个变化随时在发生的时代,过多的人生指南是负担而非财富。若把大脑比作计算机,人生指南就好比一个又一个功能单一的程序,真正应该关心的不是程序而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指认知模式。一个人的“操作系统”若是开放的,随时可以安装新的“软件”。‎ 迎接语文新时代 每次外出旅游,我都要把一些现金以及常用药品放到行囊中。当然,每次都是钱花不完,药用不上。但我依然乐此不疲!老辈人常说,“穷家富路”,“有备无患”。真理在民间,这些都是大实话。真要是用得着的时候,没有钱我们寸步难行,没有药我们手头无措。道理简单,可是不是人人都懂得的。‎ 就拿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不管我们多么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告诫孩子们要多读书,多背诵,多写日记,多练字。但是,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置若罔闻。真要等到高考临近时,那些平时积累少的同学就开始慌了。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如果没有平日的积累,光靠临近高考时猛做试卷,很难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现在,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语文学习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和写作。2018年,河北省将进入新一轮教学考试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出来,据说将是颠覆性的变化。所谓颠覆性,其实就是更加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考查。只有那些平日里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着深厚积累的同学才有可能在未来语文考场上脱颖而出。‎ 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定要告诫小学生和初中生,必须把阅读和写作当做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阅读,甚至要从幼儿园就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喜的是,有些明智的家长和学校已经意识到语文新时代的到来。比如有些家长把学前儿童送到“蒙正学堂”这样的学校,让孩子从小就阅读儒家经典。邢台十二中的语文主题阅读搞得如火如荼,他们参加了李希贵老师“语文主题阅读”大课题组。十二中孩子们除了语文课本,他们还有十几本配套阅读教材。未来语文高考,阅读多的孩子肯定有较大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家长、老师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须知,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之路上,我们一定要往孩子的“行囊”多装书籍,因为语文素养会让孩子们在考学之路,甚至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 不仅仅学生,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要做好迎接语文新时代的准备。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我们组的老师说,新课程的语文标准给我们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尽管我们现在还可以靠试题讲析应付当前的语文教学与考试。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体验,我们很难让未来的学生信服我们。‎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的语文时代即将到来。要想在未来的语文海洋里徜徉,我们就必须扬起“阅读”之帆,荡起“写作”之桨,备好一切“行囊”,迎接语文新的时代!‎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旅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 ‎ 装好“行囊”走天下 ‎ ‎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陈鲁峰  王玉强 ‎ ‎ ‎(此文发表在2016年8月核心中文期刊《语文学习》)‎ ‎ ‎ ‎     《逍遥游》云:“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是说备好了粮草,才能扬鞭上路。而现代旅途的行囊一般除了装配食品饮料外,往往还装有大到提供露营的帐篷,小到一个创口贴、一团线脑、一枚线针,目的就是应急之需。其实人生的旅程要走得顺风顺水,也是需要备好人生“行囊”用具的。有首歌唱得好:“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人们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装好行囊,且行囊无欠缺时,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试题,则是想让大家体验一下旅途的经验——“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该提示材料具有象征意义,内涵深广。“行囊”与“旅程”二者关系是该材料的核心内涵,四个“有的”是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引申和导向。里面藏有几个辩证关系,如有用与无用、长用和短用、有备与无备等。这些关系具有很强的思辩性与理性,这也使材料变得丰富多元并具备动态性。‎ 该题具有开放性,有比较大想象空间,具备新材料作文特征。其题意有着深邃广阔的哲理,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人成长,命题无不覆盖。同时,也适合考生写作不同文体的作文。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作文试题。如何深度理解本题?我们根据山东省作文阅卷的基本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试解之。‎ 其一,把握“行囊”与“旅程”象征义与比喻义,这是本题审题立意的关键。仔细审题,就会发现,该材料作文的内在要求,就是认识本题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比喻意义,由“行囊”与“旅程”而展开联想与想象。行囊,无非是旅行所需要的物品储存袋,也喻指行动前的各种准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行囊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行囊也是不一样的。备好行囊,才是一段新旅程开始的前提,否则就是暴虎冯河了。人生旅途的行囊,其内涵“用具”虽是五花八门,但也无非几类——能够马上用到的,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三杯两盏淡酒抵御酷寒”“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等;用不上的,或暂时不用,或未能备好,如“书贵瘦硬方通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之类的知识、技能等;一直使用且起根本作用的,如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屠呦呦的屡败屡战意志、康德“心中的道德律条”等之类的态度与思想等。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行囊中“用具”虽功效用途不同,或指向物质层面的不可或缺,或指向精神层面的关键作用,或指向技术层面的应用操作,但这些“用具”对于走过漫漫路途来说,都是要精心准备好的;否则,漫漫路途上的行者就要或多或少地摔跟头了。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尽管说的是旅程与行囊的准备,实际上说的却是人生的旅程与准备,所以,考生最重要地是要把这比喻与象征的含义表达出来。这就是哲思与象征并重,物质与精神融合。‎ 其二,理会“行囊”与“旅程”之间的深度关联,挖掘其深邃的思辩性。作为旅行的“行囊”与“旅程”之间,事情是相对简单的;但人生旅行的“行囊”与“旅程”之间,关系则复杂得多。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幼年的“行囊”和青年的、壮年的乃至老年的是有所不同的。“行囊”是逐步减少呢,还是有所增加呢?这里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啥,缘由是啥?这需要辩证思考和对比思维。从“行囊”的构成来看,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或传统的、现代的;或简易的、丰盈的;或技能的、方法的、态度的;或笨拙的、精巧的;或可操作的、不可操作的;或稀缺的、俯拾皆是的;或逐渐消逝的、正在长成的……这些类型的“行囊”‎ 对于人生旅程有何意义与价值?这就需要演绎思维与提炼思考。从“行囊”的功效作用来看,个体要在人生路途走得快,需要啥样的“行囊”;一群人在社会发展之中要行得远,需要啥样的“行囊”;既行得快又走得远,又需要啥样的“行囊”——这需要拓展思考与归纳思维。从“行囊”的筹备主体来看,你的“行囊”是啥,“我”的“行囊”是啥,他的“行囊”是啥,有何区别,有何关联,如何在人生路途互通有无,如何在关键节点彼此融通——这需要深度思维与立体思考。这样看来,只有透过“行囊”与“旅程”之间的表层联系,或运用演绎思维,或运用归纳思维,或运用创新思维,深度挖掘两者在社会、文化、历史、哲理等层面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揭示出“行囊”之于“旅程”的共性导向、特性功能与实质价值,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但在这里,最重要的辩证关系,就是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组关系——有用与无用、长用和短用、有备与无备。人生的旅程中,其行囊里面“有用”的是啥?“无用”的是啥?两者的关系如何权重?“长用”的是啥?“短用”的是啥?两者的关系如何取舍?“有备”的是啥?“无备”的是啥?两者如何对比看效果?考生可以根据相关事例进一步证明、诠释与阐发。‎ 其三,可围绕核心多角度立意,也不限于议论文体裁。若依据“行囊”与“旅程”之间的关系审题,是可以确定好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的主旨立意的,如“打点‘行囊’,奔向远方”“倘若‘行囊’无缺憾”“未雨绸缪,方可日行万里” “人生旅途与行囊准备”“人生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准备”等等,只要围绕“每个人如何策划并对待自己的生命旅程”这一核心定位即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考生可单就旅程前、旅行中、一段旅程后翻检行囊时的所思所悟去议论、抒情和描述,也是符合题意的。从阅卷现场反馈情况看,要达到一类卷(53分——60分),首要的是扣准行囊旅程的象征意义,其次要有辩证性思考,有思辨的内容;另外还要贴近生活实际、当今时代,例证要新颖。若对“旅程”与“行囊”的象征意义把握不够清晰,光讲一个,或两者分离;论述辩证性少或无,内容空泛的话,则只能列入三类卷(36分——45分)及其以下了。如有的考生写成了《奋斗与坚强》《与其准备好不如现在就出发》等则只能列入四类卷了。其实,除议论文外,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也是可以写成记叙、抒情文章的;若立意好,或记叙如影相随的人生行囊变化,或叙写抛掉贪婪、阴暗、偏执等行囊用具的历程,等等,或将之演绎成一段故事,或裁割出几段人生横截面,或展示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舞台剧,也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写作的应有之义。但无论考生如何“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也需要回归到或物质或精神层面的行囊与新旅程之间关系上来。‎ 由此可见,今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写作立意开阖有度,内容覆盖古今融合,写作文体灵动变化,语言运用雅俗共赏,这些都为考生提供了非常庞大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作文素养的正常、有效发挥,体现了试题应有的弹性、灵性、启发性和选拔性。‎ ‎ ‎ 附考场作文三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 ‎ ‎ 终于来到了我的这一天,高考。‎ 当试卷发下来后,我焦躁的内心终是有些平静,值得庆幸的是,很多题一眼就明了它的答案。果然多年的积累是有用的。‎ 做着做着我似乎有些飘飘然。欣喜有学过的知识可以用上,总算没有白上这么多年的学。我好像看到了胜利女神在向我招手,她身后洒满阳光,温和的笑意挂在她弯弯的嘴角上,我……停!这是在高考!我居然在幻想!‎ 赶紧将思绪拉回。我听到寂静的考场中,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我再次将自己陷入题目中。‎ 我有些不屑,许多知识被老师逼着记下,却发现根本没有考。我有些郁闷,连带着下笔写字的力度也重了几分。‎ 当考试还剩五十分钟时,我决定写作文,不知是否是我过于“轻敌”。连续几遍竟没读懂题目,心中顿时警铃大振。这时我才感到脑中积累的素材如此之少。似乎写“陈寅恪不慕学位,一心向学”不行,写“刘文典之后再无狂徒”与材料无关,写“钱钟书为专心写作而拒客”更是没有关系。‎ 此时,我的手心已是满满的汗水,我终于体会到“热锅上的蚂蚁”是何种心情了。距离考试结束只有三十分钟了,我却依旧大脑一片空白。这该如何是好!‎ 这一刻,耳边“沙沙”的写字声似乎成了一声声“催命符”。我不禁再次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是平时再多背几个人物素材就不会像现在这般狼狈不堪。‎ 一滴汗水,从我的鼻间凝聚,我听到它“吧嗒”一声落在我的手背上,烫得我的手火辣辣的疼痛,似乎苍蝇也看出我的窘迫,趾高气扬地飞舞在我面前,“嗡嗡”地嘲笑我的样子。‎ 这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 我急躁且不安。作文还一动没动,又被老师发现选择题未涂,我只好先放下这让人头痛的作文 涂好之后我突然想到,这个材料不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有些东西用不到,但仍要提前做好准备,更不用说那些会用到的东西了。这是告诉我们做好一切的准备免得像我现在这样啊!‎ 正当我要提笔时,传来了一声晴天之雷,考试结束了!‎ 看着空荡荡的作文,我又叹了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 ‎ ‎【简评】这是一篇难得的记叙文佳作。难得有三:一是十分扣题。尽管文章中没有出现“行囊”“旅程”两个词语,但通篇都在写备考的行囊与艰难的高考旅程。开始写有些知识可以用得上;中间写有些想用没有准备;最后写有些东西要提前准备等。作文题目“书到用时方恨少”也直接体现了观点。二是辩证关系突出明显。本文重点突出的是“有备”与“无备”的辩证关系。做题“似乎有些飘飘然”了——“学过的知识可以用上”,这是有备而来的;但是也有没有准备的——“感到脑中积累的素材如此之少”。有准备的题目飘飘然,高兴;没准备的题目,着急汗流。两者对比十分鲜明。三是语言活泼,细节凸现。从时间上看,“五十分钟”“三十分钟”“十五分钟”时间紧迫,秒秒逼人。两次出现“沙沙”的写字声,以动衬静。特别是一滴“汗水”从“鼻间凝聚”,“吧嗒”一声落在手背上。清晰的细节,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极度紧张,令人叫绝。还有很多想象的场景也增添了活泼自然的基调。得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总分57分。(淄博四中李庆文)‎ ‎ ‎ 有备无患,奔向远方 ‎ ‎ 新的旅程,路途漫漫。回看我们的行囊,必须是充足的。古语有云:有备无患。而我们唯一的目标,那就是奔向远方。‎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我站在两岸望着那一叶扁舟因准备充足,而创造辉煌的景象。‎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啊!月黑风高,我静静地看着那运粮车的军队出发,到达指定的地点,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剩下的只是灰烬。军队的准备没有了,何谈大军出发破敌?何谈奔向远方?可又看到诸葛重粮草,重兵守卫,无人敢攻的准备,不得不赞佩他那“羽扇纶巾”的“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成功了。‎ 田忌的智慧众人赞叹,可没有他的偷偷调查,何来那千古佳话?王羲之书法纵横天下古今,可没有那墨池为伴,何来《兰亭集序》?当年被评为世界一百位“未来领导人”的马云,若没有准备近二十年,何以跃居首富的神迹?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因为他们准备了,内心再无忧虑,才敢放手去做,进而奔向了远方。‎ 当然了,备了没有用怎么办?其实在我看来,对于求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其实更加实在,如果横向去比较的话,总比你想用却没有的尴尬。“三只小猪”的故事,便为一个很好的证明。‎ 物质准备是基础,一个强大的思想心理准备,则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重中之重。它们才是不离不弃,伴我们走向心中远方。备一颗勇敢之心,不患前路荆棘坎坷;备一颗坚忍之心,不患前路遥远漫长;备一颗好胜之心,不患前路会有失败阻挠;备一颗慈悲之心,不患他人对你冷嘲热讽……因为有了他们,远方的道路才映入眼帘。有了他们,我们才会释然,放手,毫无顾忌!‎ 而我们青少年现在正是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习接纳一切能看到的东西。为将来的我们的远方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未来用上了,那是运气好。用不上,那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升华,千万莫有类似“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 有备无患,远方道路冲破乌云,照影在我们面前!‎ ‎ ‎ ‎【简评】本文语言朴实,但内容丰韵,用例有古有今,说理有进有退,十分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议论文基本构架。开篇扣题,说明“是什么”。漫漫旅途,行囊必须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有备无患。“为什么”部分,用了“点面”结合的事例,一者是“点”的事例,大战在即,诸葛如何实施,“准备”二字。一者用了 “面”的事例,田忌、王羲之、马云,古今结合,有理有据,排比列举,假设分析,层次分明,张弛有度。最后是“怎么做”,一下子拉近了与时代的关系,要有勇敢之心、坚忍之心、好胜之心、慈悲之心;要学习接纳,不要留下“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全文看似简单,却深藏哲理之思;看似随意,却游刃有余,处处点题。得分: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9分,错别字扣分2分,总分54分。(淄博四中李庆文)‎ ‎ ‎ 用己所有,走向辉煌 ‎ ‎ 行走于人世间,我们都是红尘陌上的背包客。自己鼓鼓囊囊的背包中装着的,是绝对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别人窃不走,别人的自己也拿不来。走在路上,也许有时我们会惊慌发现自己缺少了些什么?然而他人却早已具备,但不必恐惧,因为我们用己所有,依旧可以走向辉煌。‎ 上天是公平的,它不会将所有完美倾加于一人身上,亦不会让一人历受人间全部挫折,我们有失必有得。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具有协助自己的工具时,其实是上天安排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成功。‎ 来自星星的孩子,抑或称他为“雨人”‎ 的周玮,从中度脑残到最强大脑,他完成自己的完美逆袭。自闭、饱受世人冷眼的他忍受着命运与现实的双重不公,匍匐行走在现实世界。殊不知他那个自由畅想的世界是常人难以抵达的。周玮纵是没有常人的思维,没有世人的平视,而他六十秒心算开十四次方却是他走向顶端的宣告。‎ 不必去计较自己拥有的多少,也不必艳羡他人精良的“装备”,因为人生之短暂让我们无暇顾及那无意义的攀比。当我们因自己家庭条件不优渥、自身条件的不完美而自怨自艾时,为何不着眼于自己平淡而朴实的幸福、健康完整的身体,进而去为梦想为未来而拼搏呢?我们有走向成功的资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不去理睬我们没有的并不是就此不管,得过且过。上天让我们错过的美好,我们应当让它以另外的方式补偿。不要用虚伪的骄傲,来粉饰自己真实的自卑;亦不要用平庸的肤浅,来践踏他人超常的智慧。我们需要的是在人生路上行走时不断完善自我,从旅程中不断汲取、学习。‎ 尼采曾经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于我们也是一样,尽管无物所相,然而在积淀与转化后,我们必可走向辉煌。‎ 或许等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时,看看自己的行囊中,那些我们认为自己不曾具有的,其实是以特殊的包装而掩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或许是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将自己原有的打磨,打磨成了自己心中的物件。‎ ‎ ‎ ‎【简评】本文特点有三:一是扣准了题目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题目、开头与结尾上。题目“用己所有,走向辉煌”,突出了“自己的、我的”行囊的特点,十分扣题。开篇就直接说“惊慌发现自己缺少了些什么”,与题目中的“发现想用而自己没有准备”一致。结尾“看看自己的行囊中,那些我们认为自己不曾具有的”,是考验打磨自己。二是理性特强,辩证独到。全文几乎都在说理,都在辩证分析。尽管他人早已具备,自己也不必恐惧,要珍惜自己所有;不必去计较自己拥有的多少,也不必艳羡他人精良的装备;不去理睬我们没有的并不是就此不管,得过且过,要从旅程中不断汲取学习。特别是引用了尼采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长久缄默的准备,才能成功。三是用例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新颖而富有个性。用了周玮的事例,意在说明战胜自己先天之不足,也是失之有得。总之,本文理性鲜明,说理中透出睿智,辩证中展现哲思。得分: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9分。总分56。(淄博四中李庆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