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上高二中2021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2002年7月12日美国《科学快报》报道了纽约州立大学几位病毒学家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消息和简略过程。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小鼠后,小鼠患脊髓灰质炎,只是其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 B. 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可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C. 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是由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构成的 D.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应该禁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A错误;‎ B、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进行复制增殖,B错误;‎ C、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它们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C正确;‎ D、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等,D错误。‎ 故选C。‎ ‎2.细胞学说揭示了:‎ A.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 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 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 31 -‎ ‎【分析】‎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而来。‎ ‎【详解】A. 细胞学说不涉及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 B.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 C. 细胞学说不能解释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C错误;‎ D. 细胞学说内容不能说明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D错误。‎ 故选B。‎ ‎3.已知谷氨酸的分子式是C5H9NO4,那么该氨基酸的R基是( )‎ A. —C2H4NO2 B. —C3H5O2 C. —C4H6O2 D. —C4H5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详解】根据分析,已知谷氨酸的分子式是C5H9O4N,其中含有C、H、O、N的原子数分别是5、9、4、1,所以R基团是-C3H5O2。‎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只要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能根据题干条件写出谷氨酸的结构式,进而数出其中C、H、O、N的原子数。‎ ‎4.科学家在美国黄石公园发现一种嗜热好氧杆菌,长有许多触角(又叫集光绿色体),内含大量叶绿素,能在菌苔上同其他细菌争夺阳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菌细胞内无细胞器,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 除去该菌的细胞壁需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 该细菌为自养型生物,能利用光能 D. 该菌细胞质高度区室化、功能专一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1 -‎ 据题分析,该嗜热好氧杆菌是一种光能自养型细菌。光能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详解】A、该菌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虽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该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除去该菌的细胞壁不能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错误;‎ C、据题分析,该嗜热好氧杆菌是一种光能自养型细菌,培养该细菌的培养基可以不含碳源,但必须给予光照,C正确;‎ D、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细胞质不具有高度区室化、功能专一化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结构,考生需要识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及代谢情况,分清楚自养和异养的区别。‎ ‎5.胡杨是西北干旱地区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一种树木,其发达的根系可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该种树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 A. 水 B. 蛋白质 C. 无机盐 D. 脂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故B正确,ACD错误。‎ ‎6.以下关于核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有()‎ ‎①甲流病毒由于无细胞核,所以不含DNA ‎②乳酸菌内核酸、核苷酸、碱基的种类分别为2、8、5‎ ‎③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有核苷酸、含氮碱基、五碳糖、磷酸 ‎④核酸有遗传、变异、催化、调节、供能等作用 A. 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1 -‎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①甲流病毒无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不含有DNA,①错误;‎ ‎②乳酸菌内既含有DNA,也含有RNA,因此乳酸菌内核酸(DNA和RNA)、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碱基(A、T、C、G、U)的种类分别为2、8、5,②正确;‎ ‎③核苷酸不是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核苷酸还可以水解成氮碱基、五碳糖、磷酸,③错误;‎ ‎④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不具有催化、调节和供能的功能,④错误。‎ 所以错误的是①③④。‎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分布,DNA与RNA的异同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1种核酸。‎ ‎7.某兴趣小组用图甲研究渗透作用,a和b均为蔗糖溶液,c允许单糖通过。图乙为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烧杯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 B. 若t2时刻烧杯中加入蔗糖酶,则h最终将下降 C. t2时刻半透膜两侧蔗糖溶液浓度相同 D. 若t2时刻漏斗中加入蔗糖酶,则h将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2、分析图示甲图,漏斗内中液面高,所以起始浓度漏斗内大于烧杯,加入蔗糖酶会使蔗糖分解为单糖.c允许单糖通过,溶液浓度会发生变化。‎ - 31 -‎ ‎【详解】A、漏斗液面高于烧杯说明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蔗糖溶液浓度,A错误; ‎ B、若t2时刻漏斗中加入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c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h将先上升后下降,B错误;‎ C、t2时刻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度相等,但是由于漏斗与装置的液面不一样高,所以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可能相等,C错误; ‎ D、若t2时刻漏斗中加入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c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h将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 故选D。‎ ‎8.某一光照条件下,一株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从气体产生及消耗量角度考虑,以下示意图能代表该光照条件下,该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情况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进入叶绿体,一部分排除细胞外,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B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除细胞外,说明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C图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好被叶绿体吸收,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图中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和细胞外,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由于在某一光照条件下,一株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于光合作用只是含叶绿体的细胞,而进行呼吸作用的是所有细胞,所以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叶绿体吸收,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 故选D。‎ ‎9.‎ - 31 -‎ ‎ 某同学想利用以下方法来区分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0%的麦芽糖溶液,其中不能直接辨别的是 A. 用斐林试剂在50~65 ℃下水浴加热来辨别 B. 用如图所示的渗透系统来辨别 C. 用这两种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通过质壁分离情况来辨别 D. 利用蔗糖酶或麦芽糖酶来辨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蔗糖是非还原糖,麦芽糖是还原糖,故A正确。 B、因为浓度不同的溶液会出现渗透现象,因此可用渗透装置来鉴别,故B正确。 C、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且外界溶液浓度越大,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故用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0%的麦芽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质壁分离程度大的外界溶液就是麦芽糖溶液,故C正确。 D、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可以将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酶能将麦芽糖分解为2分子葡萄糖,但是不能直接辨别分解的产物,故D错误。 故选D。‎ ‎10.Na+-K+泵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的一种载体蛋白,如图所示,它具有ATP酶活性,能将Na+排出细胞外,同时将K+运进细胞内,以维持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赖细胞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1 -‎ A. 图中所示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 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 载体蛋白2可能与细胞内pH的调节有关 D. 图中各种载体蛋白只具有运输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载体蛋白1在Na+-K+泵转运离子的过程同时又把Na+从和葡萄糖运进细胞内,而载体蛋白2在Na+-K+泵转运离子的过程同时又把Na+转运到细胞内,把氢离子运出细胞。‎ ‎【详解】A、图中所示物质的运输依靠特定的载体完成,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 B、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运输都是在消耗ATP的条件下进行,这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载体蛋白2可以运输细胞内的氢离子,因此可能与细胞内pH的调节有关,C正确;‎ D、“Na+-K+泵”具有ATP酶活性,所以Na+-K+泵既有运输功能,又有催化功能,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跨膜运输方式,关键是分析清楚图中Na+-K+泵和其他几个载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物质运输的方式。‎ ‎11.如图为用同一种酶进行的不同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曲线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B. 实验结果表明,该酶活性在30 ℃左右、pH为7时比较高 C. pH=2与温度为20 ℃条件下酶活性减弱的原因相同 D. 本实验研究的酶是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1 -‎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图1曲线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而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A错误;图1中30℃、图2中pH为7时反应速率最快,表明该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是30 ℃左右、最适pH是7,B正确;过酸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破坏而失活,低温时能抑制酶的活性,但不失活,C错误;图3中麦芽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判断本实验研究的酶是麦芽糖酶,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各曲线图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对比分析同一曲线图中导致不同曲线出现变化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特定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12.如图表示在有氧条件下某高等植物体内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过程,X、 Y、Z和W表示相关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X、Y、Z物质分别表示C3、丙酮酸和ATP B. ①〜⑤过程中能产生ATP的有①②③④‎ C. ②⑤过程分别表示C3的还原和C02的固定 D. 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④过程产生的C02会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B ‎【解析】‎ 据图可知,物质X是CO2固定的产物,所以X表示C3。物质Y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的中间产物,所以Y表示丙酮酸。物质Z是光反应产生,用于暗反应的ATP,故A项正确;图中①过程表示光反应,能产生ATP,②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3的还原,消耗ATP而不能产生ATP。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能产生ATP。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第二、三阶段),能产生ATP。⑤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O2的固定,不能产生ATP。因此,B项错误,C项正确;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④过程产生的C02要比⑤过程消耗的CO2多,所以会有一部分CO2‎ - 31 -‎ 释放到细胞外,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高等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过程,并且正确识图。图中①过程表示光反应、②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3的还原、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第二、三阶段)、⑤过程表示暗反应中CO2的固定。物质W表示水、物质X 表示C3、物质表示丙酮酸、物质Z表示ATP。‎ ‎13.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苯和乙醇的跨膜运输都不需要消耗ATP B. ATP中的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 C. 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D. 细胞中的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 ‎【详解】A、苯和乙醇的跨膜运输都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ATP中的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B正确;‎ C、细胞内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C正确;‎ D、细胞中的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和ATP水解相联系,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总和,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识记产生ATP的途径和场所,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4.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蓝藻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31 -‎ A.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 图乙中,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图乙中,限制a、b、c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从图甲可知,光照强度为a时无氧气产生,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为6个单位,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产生总量相等,此时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产生量为6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B点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详解】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O2释放量表示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先供叶绿体利用剩余部分释放到外界的量,O2产生总量表示总光合强度。由图甲可知,b点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为3,氧气的产生总量为3,所以二氧化碳的产生总量为6,所以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由图甲可知,a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呼吸强度为6,d点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的总光合强度为8,呼吸强度为6,所以净光合强度即从周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8-6=2,B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c点为光饱和点,光照强度不是该点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因素,该点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温度等,D错误。‎ ‎【点睛】易错项分析:本题的易错项为C项。认真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该项的关键,题干中讲图甲表示水稻、图乙表示蓝藻。蓝藻细胞无线粒体和叶绿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 31 -‎ ‎15.下列关于细胞在其生命历程中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改变,这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结果 B. 细胞癌变时,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和糖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C. 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端粒逐渐延长 D. 细胞凋亡时,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需进行信息交流,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衰老、细胞凋亡,主要考查对细胞分化的实质、癌细胞的特点、衰老细胞的特点、凋亡的概念等的记忆与理解,可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 B、细胞癌变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而甲胎蛋白含量增加,B错误;‎ C、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端粒逐渐缩小,C错误;‎ D、细胞凋亡时,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需进行信息交流,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D。‎ ‎16.关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在一个生物群体中,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数量 C. F2的表现型比为3: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D. 自交是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设这一对基因为A、a,则有AA×AA,AA× Aa,AA×aa,Aa×aa,Aa×Aa, aa×aa六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错误。测交可以推测被检个体的基因型,并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不能测得配子的数量,B错误。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此过程发生在F1‎ - 31 -‎ 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鉴别植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用自交和测交的方法,小麦是自花传粉的植物,两种方法比较来说,自交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D正确。‎ ‎【点睛】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而不是受精过程。‎ ‎17.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 31 -‎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8.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材料豌豆的雌蕊、雄蕊的形成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 孟德尔对自由组合定律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减数分裂的研究而提出的假说 D.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结果,是假说的演绎;实施测交实验,是假说的验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实验材料豌豆无性染色体,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不能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 C、孟德尔对自由组合定律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在人工杂交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假说,C错误;‎ D、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结果,是假说的演绎;实施测交实验,是假说的验证,通过演绎推理及实验验证,证明其假说是正确的,D正确。‎ 故选D。‎ ‎19.某生物的一个细胞刚刚完成着丝点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着丝点分裂会导致DNA数目加倍 B. 此时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 D. 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该生物体细胞的两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A、着丝点分裂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复制会导致DNA数目加倍,A错误。‎ - 31 -‎ B、着丝点分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B错误。‎ C、着丝点分裂不是因为纺锤丝的牵引,C正确。‎ D、着丝点分裂还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该生物体细胞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着丝点分裂发生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结果是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DNA复制的结果是使DNA数目加倍,二者不同。‎ ‎20.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也有36个着丝粒 B. 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染色体8条,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4个四分体 C. 除了生殖细胞外,能进行分裂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D.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 ‎【答案】D ‎【解析】‎ ‎【详解】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18个着丝粒,A错误;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染色体8条,则该生物体细胞含有8对同源染色体,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8个四分体,B错误;除了生殖细胞外,无丝分裂也无细胞周期,C错误;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增殖的方式。‎ ‎21.染色体上同一个位点的基因可以有多种情况,研究发现,S位点存在4种不同的基因状况(S1~4),油菜自交不亲和性与S位点的基因型有关,机理如图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31 -‎ A. S位点的4种不同碱基序列构成4种类型基因 B. S位点有多种基因组成导致的基因型共有10种 C. 双亲基因组成中有相同基因则导致杂交不亲和 D. 杂交不亲和时花粉管不能够萌发可避免自交退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等位基因产生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能产生复等位基因。‎ ‎【详解】A、基因的本质是碱基的排列顺序,所以4种类型基因具有4种不同碱基序,A正确;‎ B、由于油菜具有自交不亲和的特点,同时从图中看出,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花粉与卵细胞相同则不能萌发,导致油菜个体中相关基因型只有S1S2、S1S3、S1S4、S2S3、S2S4、S3S4共6种,B错误;‎ C、从图中看出,双亲基因型相同导致杂交不亲和,精子的基因型如果和卵细胞的相同,则不能长成花粉管,不能完成受精,C正确;‎ - 31 -‎ D、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时,花粉管不能够萌发不能产生后代可避免自交退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分离定律的实质,识记基因的本质,重点是理解自交不亲和的现象。‎ ‎22.如图表示DNA复制的过程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得出的复制特点与提高复制效率无关的是( )‎ A. 不止一个起点开始复制 B. 从复制起点双向复制 C. 边解旋边复制 D. 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过程为:‎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分析题图:图中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 ‎【详解】A、从图中可看出有三个复制起点,从而提高复制效率,A不符合题意;‎ B、图中DNA分子从多个复制起点双向进行复制,从而提高复制效率,B不符合题意;‎ C、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的复制方式可提高复制速率,C不符合题意;‎ D、半保留复制是复制的特点,不能提高复制效率,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和意义,准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基础。‎ ‎23.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31 -‎ ‎①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②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假说演绎法 ‎③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叶绿体色素的结果显示蓝绿色色带最宽,表明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 ‎④用H2O2酶分解H2O2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⑤性状分离模拟实验中代表雌、雄配子的2个小桶中彩球总数可以不同 ‎⑥将精原细胞中某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该细胞正常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50%‎ A. ②③④ B. ①④⑥ C. ①⑤⑥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时采用的是纸层析法,其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①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①正确;‎ ‎②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②错误;‎ ‎③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叶绿体色素的结果显示距离滤液细线从下往上数第二条蓝绿色色素带最宽,表明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③正确;‎ ‎④H2O2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不能用H2O2酶分解H2O2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④错误;‎ ‎⑤性状分离模拟实验中代表雌、雄配子的2个小桶中彩球总数可以不同,雄配子总数可以多于雌配子总数,⑤正确;‎ ‎⑥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只有一个含15N,因此含15N 的精子所占比例为25%,⑥错误;‎ 故选D。‎ ‎24.如图曲线a和b不能用于分别表示 - 31 -‎ A. 萌发的植物种子在出土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B. 动物细胞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变化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吸水能力的变化 D. 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收水分,鲜重增加;种子萌发前,消耗有机物使得干重减少,出芽后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增加。‎ ‎2、细胞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相对表面积成反相关。‎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脱分化困难,全能性越低。‎ ‎【详解】A、萌发种子在出土前,有机物种类增加,由于细胞呼吸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增加,因此干重下降,A正确;‎ B、动物细胞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低,二者成反相关,B 正确;‎ 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加,细胞吸水能力也逐渐增加,C错误;‎ D、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全能性越低,一般情况下细胞全能性与分化程度呈反相关,D正确。‎ 故选C。‎ ‎25.分析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 观察对象 染色剂 实验结果 ‎①‎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苏丹Ⅲ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 31 -‎ ‎②‎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健那绿 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③‎ 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溶液由黄变绿再变蓝 ‎④‎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染液 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A. 上述表格中的观察对象、染色剂和实验结果对应叙述正确的有3项 B.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反应,溶液变成灰绿色 C.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看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峭 D. 实验①、②、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目的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然后使用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线粒体需要使用健那绿染色,染成蓝绿色;‎ ‎3、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由蓝变绿再变黄;‎ ‎4、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详解】A、①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可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②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③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由蓝变绿再变黄;④醋酸洋红染液是碱性染料,可以将染色体染色,所以正确的有2项,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B正确;‎ C、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其本质生物膜,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C错误;‎ D、实验1和2都没有使用HCl,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教材的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试剂出现的现象结果和结论。‎ - 31 -‎ ‎26.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下活性不受影响,100℃高温下失活)与β-淀粉酶(70℃处理15min即失活)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分为甲、乙、丙三组后,分別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 步骤 甲 乙 丙 步骤一 ‎25℃下处理 ‎70℃水浴处理15min后取出 ‎100℃下处理15min后取出 步骤二 在25℃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 步骤三 ‎—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三组淀粉剩余量 淀粉剩余量 a b c A. 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与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B. 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70℃,其中α-淀粉酶有活性 C. a与b的差值可体现出α-淀粉酶的活性 D. a-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下的活性 ‎【答案】D ‎【解析】‎ 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决定酶的基因不同,A错误;由于α-淀粉酶在100℃高温下失活,而β-淀粉酶70℃处理15min即失活,因此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70℃,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均无活性,B错误;由于25℃下处理甲组,两种酶具有活性,70℃水浴处理15min后β-淀粉酶失活,因此a与b的差值可体现出β-淀粉酶的活性,C错误;70℃水浴处理15min后β-淀粉酶失活。而100℃下处理15min后两种酶均失活,因此b-c的大小可体现出α-淀粉酶在25℃下的活性,结合C的分析可知a-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下的活性,D正确。‎ ‎27.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室温25℃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对实验过程中装置条件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31 -‎ A. 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适宜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 B. 若要测真光合强度,需另加设一装置遮光处理,X溶液为NaOH溶液 C. 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液滴右移 D. 若X溶液为清水并遮光处理,只进行有氧呼吸且消耗的底物为脂肪时,液滴左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将吸收CO2释放O2导致液滴向右移动,液滴移动的距离是释放O2的原因,可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A正确;‎ B、若要测真光合强度,即光合作用的总量,就要明白真正的光合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释放的O2量)+呼吸消耗强度(吸收的O2量),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光照,可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那X溶液为NaOH溶液并遮光处理,在有氧呼吸中吸收的O2量等于产生的CO2量并被NaOH吸收,导致密闭小室中气体体积减小,液滴向左移动,可表示的是呼吸消耗强度,B正确;‎ C、清水既不吸收和释放O2,也不吸收和释放CO2,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全部被光合作用所用,光合作用产生的O2‎ - 31 -‎ 除满足呼吸作用所用外,又释放到细胞外,同时从细胞外吸收CO2,但是密闭小室中的CO2量有限,导致释放的02量受到限制,最终使释放的02量和吸收的CO2量相等,液滴不移动,C错误;‎ D、若X溶液为清水并遮光处理,消耗的底物为脂肪时,由于脂肪中[H]含量比糖中高,有氧呼吸时消耗的O2量多,产生的CO2量相对减少,导致密闭小室中气体体积减小,液滴左移,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首先需要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在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体积的变化进行解答,特别是C选项迷惑性很大。‎ ‎28.与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叙述是( )‎ A. 一定量的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胰腺细胞,内质网中放射性的含量变化 B. 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C. 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 D. 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被利用,然后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为成熟的蛋白质。‎ ‎2、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详解】A、一定量的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胰腺细胞,内质网中放射性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 B、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 - 31 -‎ C、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保温时间过短,亲代噬菌体的DNA未侵入细菌,沉淀物中放射性较弱,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沉淀物中放射性较弱,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C正确;‎ D、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子代DNA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质是考查各个生理过程,所以需要考生理解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再进行作答。‎ ‎29.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法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 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细菌死亡与否 C. 不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期时间越长的,观察到染色体机会一定越大 D. 将同一叶片均分为两半,一份于黑暗,一份于光下,相同时间后秤其干重,光下半片叶的重量减去暗中半片叶的重量为光合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产生的有机物的重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发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 B、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B错误; C、不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期时间占的比例越大,观察到染色体机会就越大,C错误; D、将同一叶片均分为两半,一份于黑暗,一份于光下,相同时间后秤其干重,光下半片叶的重量减去暗中半片叶的重量为光合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产生的有机物的重量,D正确。 故选D。‎ ‎30.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培育不同口感的鲜食玉米成为育种的新方向。若选择多对纯合的玉米亲本杂交(玉米中控制甜性状的基因用D或d表示,控制糯性 性状的基因用E或e表示),让获得的F1自交,所得F2中非甜非糯:非甜糯:甜非糯= 9:3:4,则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d基因纯合时,籽粒不表现糯性性状 B. F2的甜非糯种子中,纯合子占1/2‎ C. 亲本的表现型为非甜非糯与甜糯或非甜糯与甜非糯 D. 若探究F2中甜非糯种子的基因型,可与亲本中非甜糯植株杂交 - 31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F1自交,F2中非甜非糯∶非甜糯∶甜非糯= 9∶3∶4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Ee。与F2的理论值非甜非糯(D_E_)∶非甜糯(D_ee)∶甜非糯(ddE_)∶甜糯(ddee)= 9∶3∶3∶1比较可知,当基因型为dd__时,籽粒表现为非糯性状。‎ ‎【详解】A、由分析可知,当基因型为dd__时,籽粒表现为非糯性状,即d基因纯合时,籽粒不表现糯性性状,表现非糯性状,A正确;‎ B、F2的甜非糯种子中,基因型为ddEE和ddee均为纯合子,故纯合子占1/2,B正确;‎ C、由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Ee,则亲本为ddEE(甜非糯)×DDee(非甜糯)或DDEE(非甜非糯)×ddee(甜非糯),C错误;‎ D、甜非糯种子的基因型有ddEE、ddEe、ddee,要探究F2中甜非糯种子的基因型,可用一部分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分别与亲本中非甜糯植株(DDee)杂交,通过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得出结论。若子代出现非甜非糯,则种子的基因型为ddEE;若子代种子为非甜非糯∶非甜糯=1∶1,则种子的基因型为ddEe;若子代种子全部为非甜糯,则种子的基因型为ddee,D正确。‎ 故选C。‎ ‎【点睛】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准确推断F1的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所示为某绿色植物体内部分生理过程,其中甲和乙表示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有活细胞中都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填序号)。‎ ‎(2)图中生理过程②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__。若生理过程②消耗的物质乙均由叶肉细胞提供,则此时该绿色植物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速率。‎ ‎(3)图中生理过程④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该场所扩大膜面积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 31 -‎ ‎(4)从图中信息可知物质乙的产生先于物质甲的消耗,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得出“不管有无物质甲,图中产生物质乙的过程都能进行”的结论。‎ ‎【答案】 (1). ③ (2). [H]和ATP (3). 小于 (4). 线粒体 (5). 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 (6). 不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图中表示的各种生命活动的详细过程;其次,据图写出各数字代表的物质(或生理过程)的名称;第三,要善于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图示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和④过程分别表示光反应、暗反应、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物质甲代表氧气,物质乙代表CO2。‎ ‎(1)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而③过程又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阶段,所以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③。‎ ‎(2)图中生理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H]和ATP;若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消耗的物质乙CO2均由叶肉细胞自身提供,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其呼吸速率,对于整个植株而言,光合速率一定小于其呼吸速率。‎ ‎(3)图中生理过程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腔折叠成嵴的方式扩大膜面积。‎ ‎(4)图中产生物质乙CO2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氧气该阶段不能进行。‎ ‎32.图1是胃酸形成过程中离子跨膜运输示意图,图2是某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胃壁细胞控制合成的通道蛋白和质子泵结构不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 。‎ ‎(2)图1中维持细胞内外K+离子浓度差依靠的是____________(填“通道蛋白”或“质子泵 - 31 -‎ ‎”)。‎ ‎(3)如果图2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应去掉的结构有__________(填编号)。‎ ‎(4)图2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编号)。‎ ‎(5)图2中的细胞膜、细胞器膜和____(填编号)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______作用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答案】 (1). 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同 (2). 质子泵 (3). 4、14 (4). 4、11 (5). 8 (6). 分隔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是胃酸形成过程中离子跨膜运输示意图,钾离子和氢离子通过质子泵进入胃壁细胞,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钾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出细胞,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分析图2:图示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构1~14依次表示1细胞膜、2细胞壁、3细胞质基质、4叶绿体、5高尔基体、6核仁、7染色质、8核膜、9核液、10核孔、11线粒体、12内质网、13游离的核糖体、14液泡。‎ ‎【详解】(1)图1中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和质子泵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两者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两者合成的基因不同。‎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钾离子通过通道蛋白和质子泵的运输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后者可以逆浓度差进行,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 ‎(3)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应该没有图2中的4叶绿体和14大液泡。‎ ‎(4)图2中能够产生ATP的细胞器有4叶绿体和11线粒体。‎ ‎(5)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的,图2中8为核膜;生物膜系统的分隔作用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能够根据载体、能量和浓度等条件判断图1中存在的跨膜运输方式,并能够准确判断图2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33.下图1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AaBb)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体内相关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31 -‎ ‎(1)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前期纺锤体由____形成,二是末期在细胞赤道板的位置没有出现___。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在分裂末期,染色体的行为是_______。‎ ‎(2)用图1中字母和箭头表示出该动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 ‎(3)图1中D细胞含有___个DNA,B、E细胞分别含有___个染色体组。图2中②时期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 ‎(4)下列关于图2的叙述错误的有______(填字母)。‎ A.图2所示过程中细胞分裂了三次,其中只有一次分裂会导致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B.②→③、④→⑤、⑤→⑥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都是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C.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①阶段,DNA分子复制发生在①、⑤阶段 D.a、b所示过程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答案】 (1). 中心体(粒) (2). 细胞板 (3). 解螺旋形成(细丝状的)染色质 (4). A→D→E→F→C (5). 8 (6). 4、1 (7).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8). 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没有复制,处于分裂间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E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是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F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分析图2: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受精作用(④);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⑤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⑦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 31 -‎ ‎【详解】(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其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不会出现细胞板;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逐渐解螺旋形成(细丝状的)染色质。‎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表示间期,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E表示就是第二次分裂前期,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动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为A→D→E→F→C。‎ ‎(3)图1中D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B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E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图2中②时期表示就是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4)A、图2细胞进行了一次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两次)、一次受精作用和一次有丝分裂,其中减数分裂会导致同源染色体分离,A正确;‎ B、②→③、⑤→⑥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都是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而④→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是由于受精作用,B错误;‎ C、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2中的①阶段;DNA分子复制发生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间期,即图2中的①、⑤阶段,C正确;‎ D、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两者共同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能够根据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有无、染色体的行为等特点判断图1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并能够根据图2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判断各个数字或字母代表的时期或过程。‎ ‎34.辣椒(染色体无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子叶的颜色有绿色和紫色两种。科研人员为研究辣椒子叶颜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合世代 材料编号 总数 绿株 紫株 P1‎ D085‎ ‎86‎ P2‎ D034‎ ‎83‎ ‎83‎ F1‎ D100(D085×D034,正交)‎ ‎126‎ ‎126‎ F1‎ D101(D034×D085,反交)‎ ‎214‎ ‎214‎ F2‎ D111(D100,自交)‎ ‎320‎ ‎180‎ ‎140‎ - 31 -‎ B1‎ D120(D100×D085,回交)‎ ‎321‎ ‎80‎ ‎241‎ B2‎ D121(D100×D034,回交)‎ ‎291‎ x y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子叶的颜色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F2中绿株的基因型种类与紫株的基因型种类比值为______。‎ ‎(3)编号D120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推测表中x和y对应数字依次为______。‎ ‎(4)实验中利用正反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F1自交,F2出现9:7(9∶3∶3∶1的变式)的性状分离比 (3). 4∶5 (4). 1/4 (5). 291、0 (6). 用于判断辣椒子叶颜色的遗传是否为细胞核遗传(或细胞质遗传)‎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动物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详解】(1)根据F1自交后代绿色∶紫色=9∶7 (9∶3∶3∶1的变式),得出子叶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F2中自交后代绿色∶紫色=9∶7,绿株的基因型A_B_,符合要求的基因型有4种;紫色的基因型有:aaB_,A_bb,aabb,符合要求的有5种;故F2中绿株的基因型种类与紫株的基因型种类比值为4∶5。‎ ‎(3)编号D120植株是由F1与亲本双隐性杂交,即测交产生的,两对等位基因测交,只能产生1/4的纯合子,例如:AaBb与aabb测交,后代只能是aabb 一种纯合子。编号D120植株是由F1与亲本双显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全为绿株,即X为291,Y为0。‎ ‎(4)遗传实验中正反交的目的通常用于判断遗传方式是否为细胞核遗传(基因如果位于细胞质中,则正反交结果在子代中不一样)。‎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9∶3∶3∶1的变式,并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分析作答。‎ - 31 -‎ - 31 -‎ ‎ ‎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