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含解析)

专题 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筛选概括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 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 “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 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 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 谁养母邪?”自后少进 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 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 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 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 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 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 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 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不一般、惊奇。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主要考查平时课内识记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文言实词的意义主要靠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高中阶段主要有 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它们需要考生平时在学习中认真识记、 辨析,并能灵活运用,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在文本的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答案】B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 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然后寻找句 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 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另外要特别注意“曰”“乎”“于” “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 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 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 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 儿子吃穿。 【答案】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 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 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 罪也。(6 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 分) 【答案】(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 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 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关键词得分点:度、因、辙辞以疾(定语后置句)、雅; 第(2)句关键词得分点:友善、笃、省、后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 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 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 敏,有卓绝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 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 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 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 工于草隶虫篆。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 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 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 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散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暠逃难逃难,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 位,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 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 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 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 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 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写 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 答复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 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 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 尚书左丞 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 善,及贞病重,前去探望,询问以后事。谢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这夜死 了。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2、【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 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 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 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 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 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 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 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 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 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 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 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答案】A 【解析】此项中的“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 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此外,还可根据平时所学,看各项实词的解释 平时是否学过,是否有道理。也可根据字形分析去揣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C 【解析】题中,C 项的“而” 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然而”。A 项的“焉”,前句作代词,相当 于“那里”;后句作助词,置于词尾,相当于“……的样子”。B 项的“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原因, 相当于“因为”;后者相当于“把”。D 项的“其”,前者作代词,相当于“他(的)”;后者作副词,相 当于“难道”。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 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 去考查,看它们是否相同。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答案】A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 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 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排除 C、D 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 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 品德。“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 美好品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这句讲 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以动词 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 停顿。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 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答案】B 【解析】题中,B 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说法相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 文本内容是否相符。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 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 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 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 分) 【答案】 (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 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解析】第(1)句的“会”是恰好碰上、正赶上的意思;“扰乱”是社会不安定、兵荒马乱之意;“为…… 所……”表被动。第(2)句的“若”相当于“好像”;“诡”是“诡异、古怪”之意;“是”作形容词, “正确、对”之意。第(3)句的“淫”是多之意;“甘”作意动,相当于“喜欢”。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作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 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一般来说,命题者设 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 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 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 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 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 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 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 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 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 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 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 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 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 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 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 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 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 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 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 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 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 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 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 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 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 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考点精解】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 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 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概括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 【命题规律】 “筛选文中的信息”,2017 年高考天津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文本就是筛 选信息的过程,而且对文意理解类题目是每年、每套高考试卷的必考题,也就是说其他高考试卷是将这一 考点与分析综合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分析概括要点”是高考必考考点,历年高考所有试卷都对此考点单 独设题,题量 1—2 题,分值 3—7 分。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 的分析。题型主要有两种,客观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 一项,主观表达题,答出能体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的内容。 【技巧点拨】 1.转变阅读观念,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转变阅读观念,用读现代文的方法来读文言文。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 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和概括。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筛选信息类题目(尤其是近三 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命题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 效率。 3.由课内而课外,做好能力迁移。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 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文言文的复习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 能“得益于课外”。 4.了解主要命题方式: (1)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 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 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2)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 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例:(2007 年高考北京卷第 9 题)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分析:①句①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这句都是典型的间接 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要求。句③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 苦而有名” ,这句又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句⑤则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 教化”的作用。 所以答案应为 C 项。 (3)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 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 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4)夸大品质,拔高人物 例 2: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解析:宋清的自白虽是自谦之语,但从中可以看出赚钱养家糊口是宋清做生意的主要目的,“追求高尚 的做人的境界”在文中没有依据。 (5)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例 3: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 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 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于文无据,不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6)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例 4: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 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 徒,只能躲藏流亡。 解析:“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指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像赶集市一样都回来了。选项 C 望文生义, 以今义释古文,将“逃窜之徒”当作贬义词。 (7)概括模糊,范围不当 例 5: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 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解析:“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概括时,范围失当。 (8)误解状态,混淆已然未然 例 7: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 “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 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 慷慨解囊。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与原文“将讼”表意不符,选项中的“官司”一词一般的理 解是“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已经官府审判”,而原文中的“将讼”,是指“将要提起诉讼”,将未然当作已然, 错误。 5.掌握筛选信息基本方法: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 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 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 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综合概括,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 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5)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 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6)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 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跟踪训练】 1、【18 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 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 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 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 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 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 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 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 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 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 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 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 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 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 衢 B.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 衢 C.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 衢 D.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 衢 【答案】C 【解析】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此题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 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 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答案】A 【解析】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出!” B. 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 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 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答案】A 【解析】此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有水军千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②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答案】①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 (“方”“师”“舟楫”“赞”) ②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 (“从”“克”“略”“舣舟”) 参考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州、颖州。 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 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 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通海是最 好的。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吕珍军 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 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 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 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船,太祖 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 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 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 住敌舰,头盔全咧,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 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 久都没有看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 如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俞通海进 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 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 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役,俞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 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战灭渡桥,直 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 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 2、【18 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 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键,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 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 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 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 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 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 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 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鬻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 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 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 至。 (1)下列各句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貌甚寝. 寝:丑陋。 B. 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 C. 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话。 D.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通“叩”,询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关键点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本题中“啖”是“吃”的 意思,“健啖客”是饭量很大的客人。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 不敢问也。 B.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 俱不敢问也。 C.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 敢问也。 D. 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 不敢问也。 【答案】B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 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 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3)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勇的表现手法。 B. 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这几句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 项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是侧面衬托大铁椎。不能说 宋将军是胆小鬼。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⑵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⑶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答案】①陈子灿、高信之等人和大铁椎一起睡下后,半夜间,大铁椎说道:“我走了!”说完他就不见 踪影了。 ②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 ③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参考译文: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是 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 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 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 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 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 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井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 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 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但是现在看来你和你 的门徒不能委以重任,我将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 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 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 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 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 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 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 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围成环形向 前进逼,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 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 着东方飞马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3、【18 届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宁,字靖之,海盐人。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小诸臣。 宁言:“京师尤根本地,不可独免。”又言:“京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岁需银四十八 万米三十六万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耗损国储,莫甚于此。而其间多老弱不娴骑射之人。莫若简可者,补 天下都司、卫所缺官,而悉汰其余。”议格不行。 帝得疾,适遇星变..,诏罢明年元会,百官朝参如朔望。宁言:“四方来觐,不得一睹天颜,疑似之际, 必至讹言相惊,愿勉循旧典,用慰人心。”帝疾不能从,而“夺门”之变作。 天顺..中,曹、石窃柄。张宁,字靖之,海盐人阅读答案。事关礼科者,宁辄裁损,英宗以是知宁。朝 鲜与邻部毛怜卫仇杀,诏宁同都指挥武忠往解。宁辞义慷慨,而忠骁健,张两弓折之,射雁一发坠,朝鲜 人大惊服,两人竟解其仇而还。中官覃包邀与相见,不往。寻擢都给事中。 宪宗初御经筵,请日以《大学衍义》进讲。是年十月,皇太后生辰,礼部尚书姚夔仍故事,设斋建醮, 会百官赴坛行香。宁言无益,徒伤大体,乞禁止。帝嘉纳之。未几,给事中王徽以牛玉事劾大学士李贤, 得罪。宁率六科论救,由是寝与内阁..忤。会王竑等荐宁堪佥都御史清军职贴黄,与岳正并举。得旨,会举 多私,皆子外任。宁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期年善政具举。 宁才高负志节,善章奏,声称籍甚。英宗尝欲重用之,不果。久居谏垣,不为大臣所喜。既出守,益 郁郁不得志,以病免归。家居三十年,言者屡荐,终不复召。 无子,有二妾。宁没,剪发誓死,楼居不下者四十年。诏旌为“双节”。 (选自《明史·张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岁需银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 B. 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岁需银/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 C. 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岁需银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 D. 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岁需银/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 【答案】A 【解析】注意“武职”作前句的宾语,“通计”作后句的谓语,“银四十八万”作“需”的宾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给事中,原为加官,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诸等的加官,职责是给 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 B. 星变,指星象变化。古人不懂现代天文科学,认为皇帝是“天子”,上天有什么指示都通过星象变 化来表示。 C. 天顺,是古代帝王的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是汉 武帝即位后首创的。 D. 内阁,制度最早源于中国明朝时期,由明成祖朱棣设立。此内阁制度与西方的内阁制相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宁提议得不到实施。他认为京都是尤为重要之地,不能免去应考官员的考核,同时又指出京都地 方卫所花费巨大,应该加以精简。 B. 张宁请求皇上能够遵守惯例,但遭到拒绝。张宁认为皇上应该举行接见群臣的仪式,但皇上因为有 病,以及星象变异,就拒绝了他的建议。 C. 张宁能力卓著。张宁同都指挥武忠奉旨调停朝鲜与相信部落毛怜卫之间的仇怨,因他慷慨言辞,武 忠骁勇矫健,化解了双方的仇怨。 D. 王竑等推荐张宁、岳正等任佥部御史清军职贴黄,因皇帝认为协同推荐多有私人感情,所以张宁、 岳正均被给予了京都之外的任职。 【答案】B 【解析】皇上决绝他的建议,不是因为星象变异,而是因为生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宁言无益,徒伤大体,乞禁止。帝嘉纳之。 ②宁才高负志节,善章奏,声称籍甚。英宗尝欲重用之,不果。 【答案】 ①张宁说没有什么益处,只是伤害大局,请求禁止。皇上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②张宁才 能很高,心怀志气节操,擅长写奏章,声誉很好。英宗曾经想要重用他,没有成功。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徒”译为“只是”,“乞”译为“请求”,“嘉”译为“赞赏”。“善”译为“擅 长”,“籍”译为“好”,“果”译为“成功”。 参考译文: 张宁,字靖之,海盐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授官礼科给事中。七年夏季,皇上听从唐周瑜等人的上 奏,考核南京大小各级官员。张宁说:“京都尤其是根本地方,不能唯独免去京都官员的考核。”又说: “京都卫所带有俸禄的武职,一卫达两千多人,合计三万多位。每年需要花费银两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 加上其他可以折算成俸禄的东西,动辄上百万。耗损国家储备,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而这其中又有许多 是老弱且不熟悉骑马射击的人,不如挑选出可用的人,让他们补任天下都司、卫所的缺官,而全部淘汰掉 其余的人。”但此倡议受到阻碍而没有施行。 皇上得了病,正巧又帅星象变异,便下诏免去次年元旦例行的接见群臣的仪式,让各级官员仍在每月 初一与十五上朝参见,张宁说:“各地来觐见的官员,不能一睹天子容颜,心存疑虑之际,一定会互传谣 言而感到惊异,希望陛下勉强依循旧规,以抚慰人心。”皇上因病不能依从张宁的建议,而“夺门”的政 变便爆发了。 天顺年间,曹吉祥、石亨窃取国家大权。事情与礼科有关的,张宁就有所制的损减,英宗因此知道了 张宁的为人。朝鲜与相信部落毛怜卫结仇相互残杀,皇上诏令张宁同都指挥武忠前往调停。张宁言辞意气 慷慨,而武忠骁勇矫健,拉开两张弓折断了它们,射大雁又一发就让大雁落地,朝鲜人大为惊叹佩服,两 人最后化解了双方的仇怨而返京。太监覃包约张宁相见,张宁不去。不久被提升为都给事中。 宪宗刚刚开始参加经筵讲席,张宁就请求每天用《大学衍义》进讲。这年十月,皇太后生日,礼部尚 书姚夔依照成规,设斋建醮,如今各部官员前往斋坛进香。张宁说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只是伤害大局, 请求禁止。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给事中王徽因为牛玉的事情弹劾大学士李贤,反遭了罪。 张宁率领六科给事中们发言相救,由此逐渐跟内阁有了矛盾。恰在此时王竑等推荐张宁有能力任佥都御史 清军职贴黄,与岳正一同受推荐。结果得圣旨,协同推荐多有私人感情,受荐者均给予京都之外的任职。 张宁外任为汀州知府,用简单宁静作为治州方针,一年后优良的政绩都显示了出来。 张宁才能很高,心怀志气节操,擅长写奏章,声誉很好。英宗曾经想要重用他,没有成功。他久处谏 议官衙,不受大臣的喜欢。外任后,更加郁郁不得志,因病免去官职回乡。在家住了三十年,谏官多次推 荐他,可皇上最后还是不再召他回京。 张宁没有儿子,有两个小妾,张宁死后,她们剪去头发以表示誓死忠于主人,在楼上住着不下来有四 十年。朝廷下诏表彰她们为“双节”。 4、【18 届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 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 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 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 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 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 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 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 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 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 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C.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土地、户籍”等职事归户部掌管。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 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 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 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 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 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 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 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②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①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 3 分, “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②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 3 分,“忠 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 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①句比较简单,翻译中注 意通顺即可。权幸,权指权贵,幸指宠幸,这里是被宠幸,这是课本中的常用实词,如《阿房宫》中 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②句同样不难,只状语后置“如雍言”需要注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文翻译】 傅珪,字邦瑞,河北保定市清苑县人。明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授予编修职 务,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成《大明会典》,升任左中允。明武宗即位后,因为东宫恩赐,升为左 谕德,充当(为皇帝讲解经筵的)讲官。编纂修撰《孝宗实录》。当时朝中文人不趋附刘瑾,刘瑾憎恶他们。 说刘健等人编成的《会典》,浪费了很多(钱财),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 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 的事务与其它各部比较相对疏简,但从傅珪开始多次直言谏诤,章奏就多了起来。皇帝喜好佛教,自称大 庆法王。西域僧人求百顷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亲笔命令下到部里,说大庆法王的命令与圣旨等同。傅 珪假装不知道,坚持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皇帝并列,是对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诏不过问,求 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时类似少言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 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样的个性)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 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实行。臧贤成天在阉党面前诽谤傅珪,盼 望着除去傅珪。御史张羽奏报云南灾情,傅珪趁此竭力陈说四方灾害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正德八年五月, (有官员)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发生)灾害六十九次。自从去年 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 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极力奏陈有十件事是当时社会弊病,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认为忤逆,阉党就假托皇上诏书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两京的言 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时有古大臣风范,家 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每月的禄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 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考点二:翻译句子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 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 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 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 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 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 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 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 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答案】D 【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 D 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改 变”,而非“交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 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 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 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 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 18 个虚词的常见意义 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 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 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 祸患。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 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 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 遍布全文。D 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 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 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 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 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 分) 【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 非圣人意也,势也”。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 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 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 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 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 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 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 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 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 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 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 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 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 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 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 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 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 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 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 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 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 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 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 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 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 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 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 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2、【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 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 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 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 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 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 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 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 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 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 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 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 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C 项,置:放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具体地说就是:学新 带旧,以旧证新。可采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正确判断。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 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 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得分点:“先”“以”“北 面”各 1 分,句意 1 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 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 1 分,句意 1 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握关键词及特殊句式。可运用课文联想法、成语联想法、代入法等解读重要实词,注意“换”“调” “留”“增”“补”“删”。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 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 区间,然后划分层次,再摘选关键语句组织答案。本题答案在第三段,注意从治学、为文两方面概括。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 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 和古文词逐渐进步。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 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 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 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他被看重就像这样。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 《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 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 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 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 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 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 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 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 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先生对于我所说的 《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 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考点精解】 “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文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本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 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 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高考文言文翻译务必坚持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信”即忠实原文,准确不走样。“达” 即自然通达,流畅不滞涩;“雅”即文笔优美,高雅不粗俗。 【命题规律】 文言语句翻译题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在逐年上升。2017 年,所有高考试题都单独设置了文言文翻 译题目。从最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文言文翻译考点一般设置 2—4 道小题,以 3 道小题居多,6—10 分不 等。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选择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行翻译,选择翻译(理解)正确或错误 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择古籍中的文段进行翻译。另外,在“筛选信息”“分 析概括”等考点也渗透了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考查。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7 年的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 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 高考常考文言文类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考查 热点、考查频率,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积极应对,增强自信。 在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中,一些同学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文本,能不能做对文言文翻译试 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翻译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3.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这不 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中学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文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 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 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 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我们必须夯实课本,注重积累。 4.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 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 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 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 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 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 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 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 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 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 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 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 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 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才能明确。 【跟踪训练】 1、【18 届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 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命冲为 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 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 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阼,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 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 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 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 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诏曰:“太傅可谓朝之俊老,众所具瞻者也。朕昧于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 训,导扬厥蒙,庶赖显德,缉熙有成。而公屡以年高疾笃,致仕告退。惟从公志,则朕孰与谘谋?譬彼涉 川,罔知攸济。是用未许,迄于累载。夫功成弗有,上德所隆,成人之美,君子与焉。今听其所执,以寿 光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公宜颐精养神,保卫太和,以究遐福。其赐几杖,不朝。古之哲王, 钦祗国老,宪行乞言,以弥缝其阙。若朝有大政,皆就谘之。” 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咸宁初, 有司奏,冲与安平王孚等十二人皆存铭太常,配食..于庙。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 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B.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 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C.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 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D.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 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此题“剖符作誓”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要断开,“宗庙”作前句的状语,“副”另一陈 述对象,前面的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 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B.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位列三公,正一品位, 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 C. 三俊,指汉兴三杰萧何、张良、樊哙,他们在刘邦平定天下,开创帝业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刘 邦曾说:“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D. 配食,即附祭,配享。在祠庙中祔祭,祔祀。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 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能够配享太庙, 于人臣而言是一种殊荣。 【答案】C 【解析】汉兴三杰是韩信、萧何、张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冲出身寒微,真率自守。他出身寒微,又不追求同乡人的赞誉,因此在州郡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 直到魏文帝做太子时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他才走上仕途。 B. 郑冲耽于经史,博究儒术。高贵乡公曹髦讲《尚书》时,他曾手执经书亲自讲授;后来朝中制定礼 仪律令,都先咨询他的意见。 C. 郑冲清恬寡欲,德行儒雅。他举动必定遵循礼仪,吃穿上没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谋求钱财产业,哪 怕官职的品级达到台辅一级,也不参与尘俗之事。 D. 郑冲忠于职守,身后哀荣。因郑冲是元老重臣,辅佐先帝有功,晋武帝多次拒绝了郑冲的致仕的请 求。郑冲死后,皇帝在朝堂致哀;咸宁初年,得入太庙附祭。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从公志,则朕孰与谘谋?譬彼涉川,罔知攸济。 ②古之哲王,钦祗国老,宪行乞言,以弥缝其阙。 【答案】 ①若依从了您的志愿,那么我向谁去询问计策呢?就像徒步过河,不知从何处下水。②古代的圣 明君王,钦佩恭敬国中老臣,效法他们的行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的缺漏。【解析】注意重 点词语“惟”译为“若”,“孰与”译为“向谁”,“涉川”译为“过河”,“哲王”译为“圣明君 王”,“祗”译为“恭敬”,“宪”译为“效法”。 参考译文: 郑冲字文和,荣阳开封人。出身贫寒低下,超越常人树立节操,清静恬适少有欲望,潜心研究经史, 对儒学及百家之言有广博的研究。有资质声望,举动必定遵循礼仪,真率自守,不求取乡里人的美誉,因 此州郡很久没有对他加以礼遇。等到魏文帝为太子时,访求推举微贱的人才,任命郑冲为文学(掌管教化 之事的官),多次升迁为尚书郎,又出京补任陈留太守。郑冲以儒雅为美德,在职位上没有有才干有气度的 声誉,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谋求资财产业产,世人因此看重他。大将军曹爽引荐他任从事中郎,转任 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任司空。高贵乡公讲习《尚书》时,郑冲拿着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 同一起被赏赐。不久转任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授他为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为寿光侯。郑冲虽然官级 同宰相,但他不参与尘俗之事。当时文帝辅政,平定蜀国以后,命令贾充、羊祜等人分别制定礼仪、法律 条令,都先向郑冲询问,然后再施行。 等到魏帝宣告禅让时,派郑冲捧策书。武帝登上皇位,任他为太傅,爵位进升为公。不久,司隶李意、 中丞侯史光上奏书说郑冲、何曾、荀颢等人各自因为疾病,都应该免去官职。皇帝不准许。郑冲于是不再 处理政事,上表请求辞官。下诏美言劝阻,又派人申明晓谕。郑冲坚决推辞,交上貂蝉印绶,诏书又不准 许。泰始六年,下诏书说:“过去汉高祖凭藉知人善任,因而能平定天下,追述功勋,把美名归于三俊。 于是与功臣剖分符节立下誓言,收藏在宗庙中,副本留在有关部门,以此昭明美德酬谢勋劳,从而保护辅 翼王室。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颢各自崇尚德行仁义,明智公允忠诚,辅佐先 皇,光大帝业。朕很赏识他们。” 九年,郑冲又上表直言辞官。下诏书说:“太傅可以说是朝中的杰出老臣,是大家都敬仰的人。朕对 于政道昏昧,很多事情尚未办好,汲取仰仗老臣的训诫,开导启迪朕,希望依赖臣下的美德,大事可定。 而公屡次以年高病重为由,辞官告退。若依从了公的志愿,那么我向谁去询问计策呢?就像徒步过河,不知 从何处下水。因此我不准许,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建成了功业而不享受,这是品德高尚人的表现,成全 别人的好事,是君子所要做的。如今听从他的意愿,以寿光公身份回宅第,地位如同太保太傅,在三司之 上。公应当保养精神,保护阴阳调和,以享天年。赐给几案手杖,不必上朝。古代的圣明君王,钦佩恭敬 国中老臣,效法他们的行动,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弥补缺漏。如果朝中有大事,都去向他们询问。” 第二年郑冲去世。皇帝在朝堂致哀,追赠郑冲为太傅,赐贵族用棺材,朝服,衣服一套,钱三十万, 布一百匹。谧号成。咸宁初年,有关官吏奏报,郑冲与安平王司马孚等十二人都在太常寺设碑铭,在庙中 附祭。 2、【18 届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渊,字伯源。性温雅寡欲,敦尚学业。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任秘书令、始平王师。又迁 散骑常侍。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 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实有未尽。"及 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及车驾南伐①,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 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 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 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会萧昭业雍州刺史曹虎遣使请降,乃以渊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督前锋诸军径赴樊邓。渊面辞曰:"臣 本儒生,颇闻俎豆,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惟陛下裁之。"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②耳陛下 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陈其利害。诏渊取南阳。渊以兵少粮乏,表求先攻赭阳,以近叶 仓故也。高祖许焉,乃进攻赭阳。萧鸾遣将垣历生来救,渊素无将略,为贼所败,坐免官爵为民。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愉既年少,事无巨 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 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 广,二州人情,咸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谥曰懿。 (节选自《魏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高祖欲伐萧赜。②周鲂:三国时期名将,足智多谋,曾断发诱敌。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 陈其利害 B. 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 陈其利害 C. 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 陈其利害 D. 军期已逼高祖/不许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陛下宜审之/虎果伪降/渊至叶/具曹虎谲诈之问/兼 陈其利害 【答案】A 【解析】注意文中的“渊”均作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此题注意文中的“渊”均作后句的主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属国:来源于秦汉,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北魏时复置,主管 外交事务。 B. 旬:有多种含义。十年为一旬,如年满“七旬”;十天为一旬,如文中的“三旬”。 C. 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 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迁奖励。 D. 禄:俸禄,古代朝廷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答案】C 【解析】考课的目的在于清明吏治,考核的结果是对官员进行升降赏罚的依据,选项“予以升迁奖励”片 面。根据原文语境“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亦可推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渊性格刚直,坚持己见。高祖想立已逝太后的侄女为后,就此事事先询问他的意见,他表示反对; 在群臣商议时,他仍坚持自己的看法。 B. 卢渊为官仁厚,宽恕叛贼。泾州的羌人发动叛乱,他平定叛乱后,只将首犯悬头示众,而宽恕了其 余的叛贼。 C. 卢渊一介儒生,不谙军事。高祖命他带兵前往樊邓受降,他以未学军事为由推辞;他进攻赭阳,因 为没有为将的谋略,被敌人打败。 D. 卢渊恪尽职守,颇得民心。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长史时,府中事不论大小,大多由他决定。他凭借 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 ②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答案】①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 ②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并赦免了他们,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 人心才安定下来。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萌渐”译为“苗头”,“潜”译为“秘密”,“微”译为“暗中”,“执”译为 “逮捕”,“由是”译为“由此”。同时注意②句中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翻译: 卢渊,字伯源。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崇尚学业。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升 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又升任散骑常侍。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准备召集朝中大臣 讨论此事。高祖先问卢渊:“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说:“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慎重的,依 照我的想法,应该改变选择。”高祖说:“(册立)先后(已故冯太后)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卢渊 说:“虽然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实有未尽之意(即有想法)。”等到朝臣聚集讨论,卢渊仍像以前一样 坚持自己的意见。 等到皇帝车驾亲征,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军事,皇帝下诏加授卢渊为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 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节”是信物,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使命完成后归还)、 安南将军,为副都督,统领七万兵马准备从子午出击。不久因萧颐去世,停止南征。当时泾州羌人叛逆, 攻城掠地,卢渊率领六千骑步兵,号称三万,慢慢向前开进。不到一个月,叛贼便纷纷逃散,投降的有数 万人,卢渊只杀了首恶,其他人的罪行一律不追究。没多久,朝廷任命卢渊为仪曹尚书。魏高祖考核在职 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夺除他常侍的俸禄一年。不久任他为豫州刺 史,卢渊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 恰逢萧昭业的雍州刺史曹虎派使者前来请求投降,朝廷便派卢渊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督领前锋各路 军马奔赴樊邓。卢渊到高祖驾前辞谢说:“臣是一介儒生,稍微知道祭祀之类的事情,带兵征战之事,从 未学过。望陛下定夺。”行军日期已经逼近,高祖不同意换人。卢渊说:“臣只是担心曹虎又成为另一个 周鲂啊,陛下应谨慎从事。”曹虎果然诈降。卢渊到叶城,详细询问曹虎诈降之事,兼陈述其利害关系。 魏帝下诏让卢渊攻打南阳。卢渊因为兵少缺粮,上表请求先攻打赭阳,因它靠近叶城粮仓的缘故。高祖同 意了,于是卢渊便进攻赭阳。萧鸾派将领垣历生前来救援,卢渊素无将略,被敌人打败了,被免去官爵, 贬为平民。 不久卢渊遭母丧,魏高祖派使者前往卢宅宣慰吊问。服丧期满后,卢渊兼任太尉长史。不久又兼任徐 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元愉年纪很小,府中事不论大小,大多由卢渊决定。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 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 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此事,朝廷也不采纳他的意见。沈陵后来果然杀了身边的将领及佐吏,胁 迫宿豫的军队叛逃(南方)。沿淮各戍地,由于有防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暗中勾结的人员很多, 南徐、宿豫二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并赦免了 他们,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监。二年(501)卒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朝廷赠他为安北将军,谥称懿。 3、【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荣定沈深有器局,容貌瑰伟。周太祖见而奇之,授平东将军,赐爵宜君县子., 邑三百户。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 以功拜上仪同。后从武元皇帝引突厥木杆侵齐之并州,赐物三百段。袭爵永富县公.,邑千户,进位开府, 除忠州刺史。 高祖受禅..,来朝京师。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坐 事除名,高祖以长公主...之故,寻拜右武候大将军。上数幸其第,恩赐甚厚。以佐命功,拜上柱国、宁州刺 史。 突厥沙钵略寇边,以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与虏战于高越原,两军相持,其地 无水,士卒渴甚,至刺马血而饮,死者十有二三。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 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岁余,拜右武卫大将军,俄转左武卫大将军。上欲以 为三公,荣定上书曰:“臣每观西朝卫、霍,东都梁、邓,幸托葭莩..,位极台铉,宠积骄盈,必致倾覆。 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臣每览前修,实为畏惧。”上于 是乃止。 开皇六年卒,时年五十七。上为之废朝,令左卫大将军元旻监护丧事,赙缣三千匹。上谓侍臣曰:“吾 每欲致荣定于三事..,其人固让不可。今欲赠之,重违其志。”于是赠冀州刺史、陈国公,谥曰懿。 (节选自《隋书·窦荣定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 /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B.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 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C.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 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D.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 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答案】 B 【解析】“之”作前句的宾语,“安丰郡公”是爵位的名称,不要和“爵”分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此题“之”作前句的宾语,“安丰郡公”是爵位的名称,不要和“爵”分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子”“公”“长公主”均为爵位。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 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同。 B. 受禅,也叫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依次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 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C. 葭莩,本意是芦苇杆内的薄膜,常常用作为亲戚的代称;如文中的“幸托葭莩”就是有幸依赖妻女 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 D. 三事,又称三公,是窦荣定死后皇帝准备赐予他的封号。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另一说 为尚书、中书、门下。 【答案】 C 【解析】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另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周太祖一见沉着稳健、气概不凡的窦荣定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东将军的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 爵位,食邑三百户,其被重视可见一斑。这对荣定而言,是平步青云的契机。 B. 窦荣定兵出凉州,在高越原与沙钵略开战,两军胜负难分。此地没有水,隋军官兵干渴难耐,竟有 官兵被活活渴死。 C. 窦荣定因为妻子的关系和功绩卓越,屡被封赐。当高祖还想封赐他三公的爵位时,窦荣定担心自己 重蹈先贤覆辙,义正言辞地直接拒绝了,高祖于是作罢。 D. 窦荣定逝世,高祖很悲痛,为此不上朝,命令左卫大将军元旻亲自监管丧事,并追封窦荣定为冀州 刺史、陈国公。 【答案】 D 【解析】窦荣定通过援引先例很委婉地拒绝了封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 ②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 【答案】①窦荣定后来跟随北周太祖在北芒同北齐作战,北周军队形势不利,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 起率领两千精锐骑兵拦击北齐军队,北齐军队才退却。②如果那些贤人们稍微自我抑制,远远地避开 权势,谦让而不以功臣自居,那么就可以保全天年,哪里会有宗族覆灭的命运呢? 参考译文: 窦荣定是扶风平陵人,他沉着稳健,很有才识气度,容貌伟岸,周太祖一见他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 东将军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后来窦荣定跟随北周太祖在北芒同北齐作战,北周军队 形势不利,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起带领两千精锐骑兵,拦击北齐军队,北齐军队才退却。凭借战功, 窦荣定升官为上仪同,其后跟随武元皇帝率领突厥木杆占领北齐的并州,赐绢三百段,世袭永富县公爵, 食邑千户,升官为开府,授职忠州刺史。 隋高祖受禅即位,窦荣定到京师朝见,高祖环顾群臣说:“我自小厌恶轻浮,与我性情相近的人只有 窦荣定而已,”于是赐窦荣定骏马三百匹.后来,窦荣定因事获罪而被解除职务,高祖因为安成长公主的 原因,不久又封窦荣定为右武侯大将军。高祖多次亲临案荣定的府第,恩赐丰厚。窦荣定又凭辅佐帝王建 立政权的功劳,被封为上柱国、宁州刺史。 突厥沙钵略侵犯边境,高祖派窦荣定为行军元帅,统领九大总管,带领三万步兵和骑兵,出兵凉州, 在高越原与沙钵略开战,两军相峙不下,高越原没有水,隋军官兵干渴难禁,以至刺马取血解渴,竟有十 分之二三的官兵渴死,窦荣定仰天叹息。不一会儿,天降及时雨,隋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于是全军奋力 进攻,多次挫败敌军锐气,沙体略害怕了,请求订立盟约罢兵离开。荣定班师回朝,高祖赏赐他绢万匹, 爵位升至安丰郡公,增加一千六百户食邑。一年多后,窦荣定被任命为武卫大将军,随即转任左武卫大将 军,高祖还想封窦荣定为三公,窦荣定上书说:“我时常琢磨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梁冀、邓禹, 他们有幸依赖恩荫和裙带关系而官位显赫,受宠过分,骄傲自满,必然招致获罪灭族之祸,如果那些贤人 们稍微自我抑制,远远地避开权势,谦让而不以功臣自居,那么就可以保全天年,哪里会有宗族覆灭的命 运呢?我时常思虑前代贤人,实在担惊受怕。”高祖这才作罢。 窦荣定在开皇六年逝世,享年五十七岁,高祖很悲痛,为此而不上朝,命令左卫大将军元旻亲自掌管 丧事,赠细绢三千匹。高祖对左右侍臣说:“我曾想封窦荣定为三公,他一再坚辞不受,现在我想追封他 为三公,又担心重重地违背了他的遗愿,”于是追封窦荣定为冀州刺史、陈国公,谥号懿。 4、【18 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 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 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 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 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 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 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 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 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 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 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 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 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 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B.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 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C.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 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D.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 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明经”为名。 B. 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 释义。 C.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 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 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 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D 项,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 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 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 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 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 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 皇帝安心;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D. 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 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 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D 项,原文“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是说裴谞认为设置谏鼓、谤木本是用来洗雪沉冤、 引进采纳正直的话,选项说“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和原文矛盾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②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答案】 ①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 (“元元”,“访”,“责臣以利”中“责”,介状后置句式) ②裴谞憎恨各级执法官员往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的带着旧怨随意判定刑罪的轻重,于是献上《狱官 箴》来讽劝。(“恶”,“舞文”,“重轻”,“讽”)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 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 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裴谞,字士明,明经科及第,调任河南参军事。他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多次升官做到京兆 仓曹参军。适逢史思明叛乱,裴谞逃到山谷里躲藏。史思明曾是裴谞父亲裴宽的部将,因感念裴宽旧日的 恩德,并且早就听闻裴谞名声,于是派出骑兵追踪行迹,找到之后,高兴得连呼“郎君”,授以伪职御史 中丞。叛贼在洛阳大肆残害唐室宗亲,裴谞暗中予以宽解拖延,使数百人赖以保全性命。他曾向朝廷报告 叛贼内部虚实,事情泄漏后,史思明愤恨得连声责骂,几乎要把他杀死。安史叛乱平定后,官拜太子中允, 又升为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肃宗设宴召见。 唐代宗避乱陕州,裴谞带上考功南曹的印鉴徒步奔赴皇帝行营,代宗感叹地说:“疾风知劲草,果然 值得信赖。”官拜河东租庸、盐铁使。当时关中大旱,裴谞入朝议事,皇帝把他叫到便殿,问他制酒业全 年的利润和收支情况,裴谞迟迟未予回答。唐代宗又问,裴谞说:“我正在想问题。”唐代宗问说:“想 什么?”裴谞答道:“我从河东到京师,行经的三百里之内,农民们愁苦忧叹,庄稼全部未能种上。本以 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孟子说过:‘治 理国家,讲仁义就可以了,干嘛还谈论利字’。所以我没敢马上回答。”代宗说:“如果没有你这番话, 我也听不到这样的道理。”授官左司郎中,代宗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由于元载的忌恨,外调做 虔州刺史,历任饶、卢、亳三州刺史,后调回做右金吾将军。 唐德宗刚刚登基,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满朝文武震恐顺服。当时,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而禁屠 杀的命令尚未撤消,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却在家宰羊,裴谞将此事向皇帝陈奏,唐德宗认为他不畏强权,对 他很有好感。有人责问裴谞说:“尚父郭子仪为江山社稷建立功勋,难道你连一点小过也不肯庇护他?” 裴谞笑道:“这里的奥秘你就不懂了。尚父正处功高位尊、隆盛无比之时,天子初即位,一定以为结党亲 附他的人很多。如今他有小错我即举发,恰好证明了尚父并不恃权仗势。对上我尽了为臣之道,对下则维 护了大臣的安全,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时特地在朝堂之上设置了一个三司合议机构,审决民间狱讼,凡有争辩不服者就来击登闻鼓。裴谞 上奏说:“谏鼓、谤木的设置,本是用来洗雪沉冤、引进采纳正直的话。如今诡谲狡猾之徒随随便便就来 惊动皇帝,所争不过是一些细微小事,这样下去,还要各级官吏干什么?”德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各类 案件又复归于有关机构处理。裴谞憎恨各级执法官员往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的带着旧怨随意判定刑 罪的轻重,于是献上《狱官箴》来讽劝警戒。因为朋友受罚受到牵连,被贬为阆州司马。不久即召还为太 子右庶子,后升任兵部侍郎,做到河南尹、东都副留守。裴谞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担任过河南尹这个职务, 所以上任后,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处理公务。去世时,年七十五,追赠礼部尚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